-
CHI3L1通过PI3K-Akt-FoxO1通路调控肠上皮细胞过度自噬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机制研究及临床价值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最致命的肠道疾病,死亡率高达20-30%,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这种疾病的发生与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过度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但具体分子机制尚未阐明。面对这一临床难题,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 Death Discovery》期刊。研究团队首先通过整合GSE46619等三个公共数据库的转录组数据,发现CHI3L1在NEC患者和模型小鼠肠道组织中均显著上调。这个被称为"炎症哨兵"的蛋白此前已知参与多种病理过程,但在NEC中的作用尚属首次揭示。为验证其临床相关性,研究人员收集了32例NEC患儿和匹配对照的血清样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4-07
-
LTB4-BLT1轴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流感诱导的肺部炎症
流感病毒感染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死亡的关键因素,其中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激活被认为是核心机制。尽管已有研究证实抑制NLRP3能减轻流感病理损伤,但如何精准调控其活性仍存在巨大挑战。中国医学科学院团队在《Cell Death Discovery》发表的研究,揭示了白三烯B4(LTB4)通过其受体BLT1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全新分子机制。研究采用多组学技术结合基因编辑动物模型,首先发现流感感染后肺组织中BLT1表达显著上调,而BLT1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肺损伤和死亡率。通过单细胞测序分析锁定巨噬细胞为关键效应细胞,体外实验证实LTB4能显著抑制IAV感染的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4-07
-
ROBO1 增强食管癌放疗抵抗机制新发现:靶向 eIF3A 介导的 P53 信号通路
在癌症治疗的战场上,食管癌是一位 “凶猛的对手”。它常常在晚期才被发现,手术和放疗虽为重要治疗手段,但放疗抵抗的出现却大大削弱了治疗效果,导致癌症复发和患者预后不佳。这就像在抗癌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让医生和患者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场 “攻坚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上。研究人员聚焦于一个名为 Roundabout 指导受体 1(ROBO1)的蛋白,它在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在癌症的发展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研究的关键在于探索 ROBO1 与食管癌放疗抵抗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7
-
PRKCSH:结直肠癌放疗抵抗的关键靶点及潜在治疗新方向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始终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容小觑。从 2013 - 2017 年的数据来看,其全球发病率为每 10 万人中有 38.7 例,死亡率达每 10 万人中有 13.9 例,在各类癌症中排名第三 。而且,近年来 CRC 在年轻患者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也逐渐增加。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疗是标准治疗手段,但癌细胞的放疗抵抗严重限制了其疗效,这成为了临床治疗中的一大难题。肿瘤的放疗抵抗主要源于增强的 DNA 损伤修复机制、减少的细胞凋亡以及对放疗诱导应激反应的适应能力。因此,深入探究 CRC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7
-
双特异性抗体靶向猴痘病毒 A29 和 B6:对抗猴痘病毒感染的新希望
### 猴痘病毒疫情现状与研究背景猴痘病毒(MPXV)引发的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自 2022 年起,非流行国家出现猴痘病例,截至 2024 年 12 月 19 日,全球 127 个国家和地区已有超 11.7 万例感染和 263 例死亡,且病例和死亡人数持续上升。MPXV 属于正痘病毒属,有细胞外被膜病毒(EEV)和细胞内成熟病毒(IMV)两种感染形式 。EEV 通过胞吐释放,IMV 经宿主细胞裂解排出,二者在病毒传播中发挥不同作用。目前,针对猴痘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二次细菌感染。中和抗体在多种病毒感染防治中有效,但单克隆抗体治疗易出现耐药和免疫逃逸。双特异性抗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4.0
时间:2025-04-07
-
靶向USP22通过K63泛素化促进SARS-CoV-2核衣壳蛋白降解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SARS-CoV-2核衣壳蛋白(NP)是病毒复制关键组分,通过结合病毒RNA、调控宿主免疫逃逸(如抑制I型干扰素)促进感染。宿主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通过泛素化修饰调控病毒蛋白稳定性,但NP如何利用宿主去泛素化酶(DUBs)维持自身稳定的机制尚不明确。USP22与NP的互作机制通过环己酰亚胺(CHX)追踪实验发现NP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非选择性DUB抑制剂PR-619处理加速NP降解,而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逆转此效应。利用DUB表达文库筛选发现USP22、USP49和USP50显著上调NP水平,但仅USP22与NP存在直接互作(免疫共沉淀验证)。基因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4.0
时间:2025-04-07
-
PA (S184N) 与 PB2 (E627K) 突变协同增强 H3N2 犬流感病毒致病性,为公共卫生防控敲响警钟
研究背景21 世纪以来,人畜共患病毒频繁跨越物种屏障,如 H1N1 流感病毒(IAV)、H5N1 和 H7N9 禽流感病毒(AIV)等,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迫切需要研究其跨物种传播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IAV 宿主范围广泛,基因组易发生遗传突变和重配,可通过直接传播和基因重配两种途径实现宿主转换。犬易感染多种 IAV 亚型,H3N2 CIV 在犬群中广泛传播且对哺乳动物适应性增强,具有潜在的跨物种传播风险,研究其适应哺乳动物的机制至关重要。建立致死性 H3N2 CIV 小鼠感染模型为构建致死性小鼠模型,用 GD14-WT 株在 4、5、6 周龄小鼠肺部连续传代,监测体重和存活率 14 天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4.0
时间:2025-04-07
-
基于多智能体模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影响研究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燃油汽车依赖的减少,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s,EV)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新宠。它被视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也是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零尾气排放、低能耗等优势,让许多国家纷纷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期望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然而,电动汽车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阻碍,其中 “里程焦虑” 问题让不少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望而却步。想象一下,车主开着电动汽车,却难以找到充电桩,尤其是在电量不足且无法抵达目的地时,这种焦虑感会极大地影响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其数量、布局、充电速度和可靠
来源:iScience 4.6
时间:2025-04-07
-
一锅法可规模化合成氨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开启能源存储新篇章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能源问题愈发凸显。从日常生活中的电子设备,到工业生产中的大型器械,都离不开稳定、高效的能源供应。然而,传统的能源存储方式,如常见的电池,在能量密度、充放电速度和循环寿命等方面,逐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设备,因其能快速存储和释放能量,受到了广泛关注。石墨烯,这种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凭借其独特的光学、机械和电学性能,被视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理想之选。但它在大规模生产和表面活性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其应用。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尝试对石墨烯进行功能化处理,其中引入氨基(−NH2 )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不过,以往制备氨基化还原氧化石
来源:iScience 4.6
时间:2025-04-07
-
肠道微生物组驱动灵长类与有蹄类哺乳动物趋同进化:高原金丝猴与北极驯鹿的寒冷适应机制解析
在生命演化的壮阔史诗中,极端环境始终是检验物种适应力的终极考场。当气温骤降至零下40°C,当氧气浓度仅有平原的一半,哺乳动物如何突破生理极限?这个问题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显得尤为紧迫。云南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和驯鹿(Rangifer tarandus)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物种,分别栖居在海拔3000米的横断山脉和北极圈极寒地带,却都成功征服了严寒的生存挑战。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宿主自身的遗传适应,如金丝猴体型增大、驯鹿脂肪增厚等表型变化,但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些动物体内数以万亿计的肠道微生物可能才是幕后功臣。为破解这个谜题,云南大学联合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
来源:iScience 4.6
时间:2025-04-07
-
基于高沸点溶剂的固态红光碳点制备及其高显色指数白光LED应用研究
随着固态照明技术快速发展,发光二极管(LED)因其高效节能、长寿命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当前商用白光LED主要采用蓝光激发钇铝石榴石(YAG)黄色荧光粉的方案,由于缺乏红光组分,其显色指数(CRI)通常低于80,严重制约了高质量照明应用。传统稀土荧光粉和量子点材料存在制备复杂、成本高、毒性等问题,亟需开发新型红光材料。碳点(CDs)作为尺寸小于10 nm的碳基纳米材料,具有原料丰富、低毒、发光可调等优势,但在固态时普遍存在聚集诱导淬灭(ACQ)效应,导致荧光效率骤降。尽管已有蓝绿光固态CDs报道,红光CDs仍面临制备工艺复杂、稳定性差等挑战。太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江晨团队通过微波辅
来源:iScience 4.6
时间:2025-04-07
-
BGP - 15:优化山羊精子冷冻保存,开启畜牧繁育新篇
在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精液冷冻保存技术是守护珍贵种质资源的关键防线。它就像一把神奇的 “时光钥匙”,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优秀的遗传物质得以长久保存,为人工授精(AI)、体外受精(IVF)和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等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在山羊养殖领域,这一技术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山羊拥有丰富多样的遗传特性,这些特性不仅关乎经济收益,更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借助精液冷冻保存技术,优良的基因得以精准传递,有效避免了因环境变化或疾病肆虐而导致的遗传资源流失。同时,冷冻精液还能将优质公羊的基因高效传播,极大地提升了繁殖效率与生产效益。然而,山羊精子在冷冻保存的 “旅程”
来源:Cry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7
-
线粒体解偶联与糖酵解刺激协同改善冷冻绵羊精子运动学、功能及氧化稳态的机制研究
在畜牧业人工繁殖技术中,精子冷冻保存是保障优质种质资源的关键环节。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低温休眠"过程,却暗藏杀机——当精子被缓缓降温至-196°C时,其线粒体会像失控的发电厂般泄漏大量活性氧(ROS),这些带电粒子疯狂攻击精子细胞膜、蛋白质和DNA,导致解冻后的精子"元气大伤"。更棘手的是,传统抗氧化剂疗法效果参差不齐,就像用消防栓灭蜡烛,要么杯水车薪,要么矫枉过正。来自圣保罗大学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从能量代谢调控入手,提出"开源节流"的双轨策略。他们选用线粒体解偶联剂CCCP作为"电压调节器",通过温和瓦解线粒体膜电位(ΔΨm),将ROS产量控制在安全阈值;同时添加葡萄糖作为"应急电源",激
来源:Cry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7
-
鞣花酸(EA)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免受 ROS 损伤维持冻融后山羊精子质量:开拓精液保存新路径
在动物繁殖领域,人工授精(AI)是大型养殖场的关键技术,而精子保存的效果直接决定了人工授精的成效。然而,精液在保存过程中状况百出。常温保存时,精子活力迅速下降,无法满足远距离运输需求;冷冻保存又会给精子带来严重损伤,导致其受精能力大打折扣。这背后的 “罪魁祸首” 之一就是氧化应激(OS),在精子冷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活性氧(ROS),ROS 会引发脂质过氧化(LPO),破坏精子细胞膜,影响精子活力和受精能力 。而且,精子自身缺乏内源性抗氧化物质,更是 “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抗氧化剂改善精液保存效果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青岛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鞣花酸(Ellag
来源:Cry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7
-
基于曲率感应肽nFAAV5-NBD的细菌胞外膜囊泡生成相关基因快速筛选与鉴定
基于曲率感应肽的细菌胞外膜囊泡生成机制研究ABSTRACT细菌分泌的胞外膜囊泡(EMVs)作为纳米级脂质颗粒,在生理功能和生物技术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生物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利用N端取代的硝基苯并恶二唑(NBD)标记曲率感应肽nFAAV5-NBD,开发了一种无需分离EMV与细胞的原位检测技术。INTRODUCTIONEMVs普遍存在于三域生物中,携带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参与基因水平转移和细胞间通讯。革兰阴性菌通过外膜出芽或细胞裂解释放EMVs,但其形态发生受膜稳定性、局部曲率和膜应激等多因素调控。Shewanella vesiculosa HM
来源: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7
时间:2025-04-07
-
攻克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血液净化膜与吸附剂设计的前沿进展
在医学领域,脓毒症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它是由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引发的,会导致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最终可能造成多器官衰竭。尽管人们对脓毒症的认识有所提高,医疗水平也在不断进步,但它依然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2017 年全球约有 4890 万例脓毒症病例,1100 万相关死亡病例,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 19.7%。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这就是开展脓毒症血液净化研究的重要原因。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人员针对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开展了关于血液净化中膜和吸附剂设计的研究。他们
来源:Chem 19.1
时间:2025-04-07
-
溴介导无膜电合成:从CO2和乙烯高效制备碳酸乙烯酯的绿色新路径
随着全球向可持续发展迈进,锂离子电池作为重要储能介质,对其关键原料碳酸乙烯酯(Ethylene Carbonate,EC)的需求激增。传统 EC 生产路线存在诸多弊端,依赖高温(100 - 200 °C)、高压(3.5 - 10 MPa)的热催化反应,且原料环氧乙烷源自化石燃料,通过能源密集型的有氧银催化环氧化过程制得,不仅能耗高,还不符合绿色生产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可持续、温和的替代合成方法迫在眉睫。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一项关于溴介导无膜电合成 EC 的研究。他们利用可再生电力驱动电合成,实现了以乙烯和CO2为原料直接合成 EC。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7
-
选择性溶解揭示层状聚合物晶体中亚稳态空间变化的机制
聚合物晶体因其链折叠结构而呈现复杂的亚稳态行为,传统热退火方法因伴随晶体增厚与完美化过程,难以解析初始亚稳态的空间分布。这一局限性阻碍了对晶体生长动力学与最终性能关联的理解。河南大学张斌团队联合德国弗莱堡大学Günter Reiter,以低分子量聚环氧乙烷(PEO)为模型,通过选择性溶解技术揭示了层状单晶中亚稳态的异质性分布,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原位观测结合阶梯式溶剂溶解法,在19–23°C范围内追踪PEO晶体在甲苯中的溶解动力学。通过分析不同晶面(粗糙面R(120)与光滑面S(120))的溶解速度及温度依赖性,结合光学显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7
-
高选择性框架聚合物膜:化学调控实现快速阴离子传导,突破电化学器件关键瓶颈
在电化学领域,离子传输的研究对膜设计和先进电化学器件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实现快速充电的水性有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依赖于三嗪框架膜内近乎无摩擦的Na+/K+传输。然而,对于使用阴离子(如Cl−)的器件而言,实现类似突破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在受限条件下阴离子传输会受到抑制,即所谓的电荷不对称效应。这一效应严重阻碍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例如直接海水电解、固态电池以及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等应用。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带有季铵阳离子的正电荷共价三嗪框架(QCTF)膜,这些膜具有相似的刚性微孔密度和相同的孔径分布。研究发现,通过对 QCTF 膜进行质子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7
-
肽基炎症响应型植入物涂层通过序贯调控骨再生增强界面骨整合
在骨科临床中,每年全球有超过100万例关节置换手术,但约半数失败案例源于植入物无菌性松动——这一难题的核心是界面骨整合不足。传统钛基植入物虽具有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优势,但其生物惰性表面难以匹配骨再生的动态生理过程。现有涂层技术多聚焦单一功能(如促骨生成),忽视了骨再生三阶段(炎症、增殖、重塑)的时序调控需求,尤其缺乏对早期免疫微环境的关键调控。针对这一瓶颈,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炎症响应型多肽涂层DOPA-P1@P2。该研究通过结合贻贝粘附蛋白仿生策略与点击化学技术,在钛表面构建了含抗炎肽K23(KAFAKLAARLYRKALARQLGVAA)、MMP-2/9响应序列PVG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