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武汉病毒所邓菲/沈姝团队在青藏高原深至100米的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取得病毒组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通常被称为“第三极”的中心,不仅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还在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是指常年温度维持在0℃或以下,且至少连续两年保持冻结状态的岩土层,是丰富的休眠状态生命形式的储存库;其独特性深刻地影响着气候变化下的全球碳循环。研究多年冻土中的病毒群落对于扩大我们对类似极端气候地区的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至关重要。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邓菲/沈姝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开展合作,对青藏高原沱沱河多年冻土区的土壤样本进行了病毒组成、多样性以及可能相关的主要环境因素调查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武汉病毒所在清除HIV阳性细胞策略方面取得新进展

    HIV-1感染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可有效抑制HIV-1的复制,但由于潜伏病毒库的存在,患者需要终生服药,会导致副作用和耐药病毒株的产生。基因或细胞疗法是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法,如将治疗性核酸引入靶细胞或生成一群CCR5功能障碍的CD4+ T细胞。目前已有六个艾滋病患者利用该疗法治愈,但这种基于干细胞移植的方法需要严苛的实施条件、昂贵的治疗费用,难以大规模治愈HIV-1感染的患者。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致病性病毒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胡勤学学科组提出了一种清除HIV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武汉病毒所李峰团队在病毒衣壳蛋白组装操控及其免疫效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峰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在线发表了一项题为“Transformation of a Viral Capsid from Nanocages to Nanotubes and Then to Hydrogels: Redirected Self-Assembly and Effects on Immunogenicity”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实现了病毒衣壳蛋白组装体从笼形到管状、再进一步到纳米管水凝胶的转变,并揭示了这种纳米形态转变带来的免疫学效应。不同形态往往能赋予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武汉病毒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因子P74功能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胡志红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未配对的括号或引号!AcMNPV P74 is cleaved at R325 and R334 by proteinases of both OB and BBMV to expose a potential fusion peptide for oral infection未配对的括号或引号!的研究论文。杆状病毒在昆虫中的初始感染是由一系列被称作口服感染因子(Per Os Infectivity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林圣彩院士课题组揭示机体碳源利用转换的新机制

    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是生物体的三大碳源物质,是我们人体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与能量的来源,并调节了诸多生物学功能。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三大碳源并非一直都很丰富,在许多条件下,例如在餐后数小时后或进餐之前,血糖以及组织中的葡萄糖水平都会显著地下降——这是十分常见的生理现象。尽管有糖原分解、糖异生等方式来补充葡萄糖,但这些过程至多保证机体血糖不会过低,从而防止出现低血糖等危及生命的状态,却不能完全阻止体内糖的短缺。因此,在面对血糖水平下降时,机体从主要利用葡萄糖到利用其它营养物的转变过程,就显得十分关键了。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以George F Cahill Jr等为代表的先驱们,逐步揭示了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6-21

  • 苏州医工所史国华团队荣获第7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企业组一等奖

      11月,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7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苏州医工所“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项目荣获本届大赛决赛企业组一等奖。   参赛项目以苏州医工所史国华团队何益研究员担任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包明帝为队长,博士研究生黄江杰、孔文等为队员。该项目依托课题组在光学波前测量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旨在解决波前测量存在的精度低、动态范围小的问题。该获奖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F0700700)支持。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苏州医工所在极细超声消化内镜探头及其成像系统研发取得新进展

      消化内镜检查是评估上消化道疾病和筛查上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方法。根据设备类型,通常可将消化内镜分为经口常规消化内镜(C-EGD)和经鼻超细消化内镜(UT-EGD)。由于插入部分较软,经鼻超细消化内镜对咽部和舌头的刺激较小。因此,患者通常对经鼻超细消化内镜有较高的接受度,无需镇静也能耐受。然而,由于物理条件的限制,经鼻超细消化内镜存在图像质量差、钳道口径小和操作不便等缺点,虽然最新的经鼻超细消化内镜的图像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只有少数配件可用。超声微探头内镜(EUS-MP)具有灵活性、易用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即时评估经口常规消化内镜或小病变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在纳米碰撞电化学传感方面取得进展

      纳米电化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测量界面的微观化,进而探索和调控纳米尺度下电荷传输和物质传递过程。而微观化引起的电化学限域和界面尺度效应将随之显现。纳米碰撞电化学是利用纳米材料和电极表界面的碰撞信号对纳米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的一种均相电化学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在纳米限域尺度内考察纳米材料的物化性质及构效关系,还可以服务于基于单颗粒电分析的生物传感应用。与宏观电化学方法相比,纳米碰撞电化学可以提供单颗粒水平的动态电化学信息,颗粒传质效率的提升可避免传质受限对动力学信息准确提取的影响。因此,其可作为准确分析特定生物分子的有力工具。近年来,纳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苏州医工所何益研究员荣获2023年“朱良漪青年创新奖”

      11月28日-30日,第八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3)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会议期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颁布了2023年度“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苏州医工所史国华课题组何益研究员荣获“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青年创新奖”。       何益研究员以眼视光学为主要研发方向,专注于发展先进高通量光学成像方法,探索高分辨、高通量的视网膜在体成像技术。先后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子任务、国自然面上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研制出单细胞分辨视网膜在体成像科学仪器、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2023年度“创新奖”成果简介

    一、康复工程室青年团队在全球半机械人奥运会挑战赛(Cybathlon)中获得冠军2023年3月29日,全球半机械人奥运会挑战赛(Cybathlon Challenge 2023)举行。作为中国的唯一参赛方,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设立线下分会场,与在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印尼等国家的线下分会场同步直播竞技。苏州医工所康复工程室青年团队在挑战赛中获上肢假肢组别冠军。参加本次挑战赛的团队成员中,包含技术人员4人、比赛残疾人选手1人,负责人为博士后胡旭晖。在本次比赛中,康复工程室青年团队开发了具有手部与腕部双自由度的假肢手,其依靠精确的体驱控制系统实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2023年度“优秀基础研究贡献奖”成果简介

    为进一步引导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鼓励解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取得重要突破进展支撑研究所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于2023年首次设立年度“优秀基础研究贡献奖”。2023年经全所公开征集、全体课题组组长评选等程序,评选出了2023年度“优秀基础研究贡献奖”1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苏州医工所“2023年度优秀基础研究贡献奖”成果简介(按评选结果排序)1.多重核酸定量检测方法与应用研究(周连群课题组)突破单分子检测、微单元精准温控、蛋白-核酸多靶标联检、多重核酸定量检测等核心方法;创制多重核酸检测仪获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苏州医工所戴亚康团队在脑电正问题建模研究中取得进展

    脑电正问题建模通过构建颅内神经放电源和脑电头皮测量信号之间的电传导关系,为脑电源成像提供模型基础,对于无创在体地探索颅内真实的脑神经活动规律和研究脑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其中,电极模型作为连接测量信号和头体积传导模型的枢纽,是脑电正问题建模的关键一步。然而,现有最先进的电极面建模方法未能考虑真实电极中面接触电导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导致建模过程中边界条件的不准确表达,影响脑电正问题建模精度。为此,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戴亚康课题组刘燕副研究员等提出一种基于电极灵活中心帽状面模型的脑电正问题建模方法(Flexible-center Ha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苏州医工所杨洪波团队在用于卒中手功能康复的表皮肌电传感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卒中作为导致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75%卒中患者会出现手部功能运动障碍。然而,为确保现有临床表面肌电图(sEMG)传感器的皮肤-传感器界面接触稳定,需要过度施压和使用医用胶带,存在潜在皮肤损伤及过敏风险。皮肤-传感器界面不稳定也会导致干扰引入与信噪比(SNR)下降。因此,如何研究设计低成本低损耗的表皮sEMG传感器系统,为临床卒中患者提供一种定量、精准、系统、科学的监测手段已成为柔性电子生理信号监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近期,苏州医工所杨洪波研究员团队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程寰宇团队共同报告了一种用于手势识别和临床手功能康复的共形、可延展、透气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苏州医工所高欣团队在用于自适应放疗的合成CT图像生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借助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监测解剖结构变化,实时调整放疗计划,可实现自适应放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锥形束X射线固有的强散射效应,严重影响CBCT图像的清晰度,限制其在自适应放疗中的效能。临床采用医学图像配准方法,将计划CT精准的CT值映射至CBCT的解剖结构框架内,间接提升CBCT图像清晰度,但当解剖结构差异较大时,会降低配准精度,进而影响放射剂量计算精度,极大限制临床应用。通过监督卷积神经网络由CBCT图像生成合成CT(synthetic CT,sCT)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Cancer Cell封面论文 | 李航/张宁/薛瑞栋团队联合揭示肢端型黑色素瘤的克隆演化规律及肿瘤-免疫空间互作机制

    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l melanoma, AM)是一种起源于手掌、足底和甲下等部位的恶性皮肤肿瘤,也是亚洲人群中最主要的黑色素瘤亚型。原位AM(AM in situ, AMis)突破基底膜进入真皮发展为侵袭性AM(invasive AM, iAM)是造成患者预后变差的重要里程碑事件。然而,目前关于AMis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AMis向iAM的演化过程尚不清楚,免疫微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明确。2024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06-21

  • 程和平/王爱民团队开发双侧双光子显微镜新构型,实现大规模神经元长时程钙活动记录

    对活体生物样本进行长时程、高分辨率的光学三维成像,对探索介观-微观水平的生理功能和系统行为至关重要。由于生物组织对成像光子的高散射特性,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被限制在样本表层。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因其更长的激发波长和非线性激发特性,提供了更大的成像穿透深度,广泛应用于高散射生物样本的深层成像应用。然而,多光子显微镜的深层成像通常以更高激发功率或更长曝光时间为代价,对生物样本造成光损伤并限制了长时程成像应用。为了实现对高散射厚生物样本的长时程、大体积、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观测,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程和平教授和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爱民副教授团队开发了双侧双光子显微镜(Dual Objecti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6-21

  • 我校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共同举办研讨会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真梅)6月5日上午,由我校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筛选具有强再生力的水稻品种/种质资源”区域培训研讨会正式开幕。 华中农业大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发起了“通过推广机收再生稻,加速农食系统转型,以实现更好的可持续性、盈利性和包容性”项目,本次培训是该项目的一部分。来自FAO中国办事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孟加拉国水稻研究所、越南农业科学院、利比里亚中央农业研究院、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再生稻研究和生产领域的研究人员共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06-21

  • 棉花团队在棉花基因编辑工具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惠凤娇)近日,我校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张献龙院士领衔的棉花遗传改良团队,联合西南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在iMeta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obust CRISPR/Mb2Cas12a genome editing tools in cotton pl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棉花中建立了一种新型的CRISPR/Mb2Cas12a基因编辑系统,进一步评估了不同crRNA表达单元的效率,并最终评估了在棉花中应用多基因编辑的可行性。 CRISPR/Cas9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06-21

  • 我校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签订油菜增产试验示范项目合作协议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刘涛)6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签订油菜增产试验示范项目合作协议及北方春油菜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宁鸣辉,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张化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局长郭平,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周广生教授、张椿雨教授出席座谈会和签约揭牌仪式。 座谈会现场(记者 刘涛 摄) 郭平主介绍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油菜生产情况。他表示,集团将以此次专家工作站落地为契机,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深入合作,以谢尔塔拉农牧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06-21

  • NAR | 季雄团队揭示RNA聚合酶II...

      NAR | 季雄团队揭示RNA聚合酶II降解导致GPCR配体结合基因上调机制 DNA损伤常导致RNA聚合酶II (Pol II) 蛋白的降解,化学物质抑制转录、UV照射,以及血清饥饿也可引发该蛋白的降解。然而,Pol II蛋白水平下降后,其具体的分子调控网络变化和相关机制仍不清楚。季雄团队早前利用蛋白质瞬时降解系统,研究了Pol II的全部12个亚基的具体功能分工。结果发现大多数亚基的降解会导致全局的基因表达下调,但意外地观察到一小部分基因表达上调的情况。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Pol II大亚基蛋白的降解导致转录水平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4-06-21


页次:13/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