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药材产业链“515”行动野菊花团队赴大冶、松滋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

    2024年11月2日-3日,省中药材产业链“515”行动(协同推广)野菊花岗位负责人、学院王学奎副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奔赴大冶市、松滋市,对当地中药材产业规划及夏枯草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进行实地技术指导。 11月2日,王学奎带领学院尹昌喜副教授、药用植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崔畅和王东江一行4人,来到“湖北24头雁学员”徐聪聪所在的殷祖镇朱铺村,结合大冶市政府的中药材产业规划,以及该村小水果林地的实际种植与生长情况、山荒地开发利用计划,就如何发展村级经济、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座谈交流,并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合理规划。结合当地中药材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建议在经济效益不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05

  • 魏妥团队合作开发掺杂锰佐剂的脾脏靶向mRNA肿瘤疫苗

    mRNA疫苗在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传染病中的成功,凸显了该技术在应对突发性传染病中的应用价值。近些年,mRNA抗肿瘤疫苗的研发也愈发引人注目,因其研发周期短、可实现个性化设计等优点,已开展多项临床前和临床试验,在针对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肿瘤等中有积极疗效,带来显著的临床益处。尽管如此,mRNA肿瘤疫苗的有效性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关键点在于:1)如何将mRNA精准递送到抗原呈递细胞激活特异免疫反应;2)如何提升抗原呈递效率和免疫激活能力。2024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妥研究组联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程强研究组,在《ACS Nano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05

  • 动物研究所合作揭示免疫球蛋白驱动炎性衰老的机制

    生物体的精密组织结构的形成,依赖于数十亿细胞在器官、系统乃至整个生物体中的协同作用,这些细胞共同维系着生命活动。而衰老是一个复杂、异质、异步和非线性的过程,通常伴随着细胞功能的下降和紊乱度的增加,即熵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衰老导致组织内细胞结构和特性发生不均衡变化,不仅扰乱了细胞内部的分子调控网络,也深刻影响了细胞在器官内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目前,我们对衰老如何在空间层面引发组织和细胞退变的理解仍然有限,而在复杂时空背景下揭示衰老的核心驱动力,是衰老科学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2024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张维绮课题组及华大生命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05

  • 何康敏研究组及合作者发现黏着斑调控PI3K-PI(3,4,5)P3-AKT信号时空激活的新机制

        PI3K-PI(3,4,5)P3-AKT信号通路在细胞的生长、增殖、代谢和迁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信号通路是癌症中突变频率最高的信号通路之一。然而,作为最重要以及研究最多的信号通路之一,PI3K-PI(3,4,5)P3-AKT信号通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时空激活的亚细胞定位和调控机制仍不清楚。    2024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何康敏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的方晓红研究组合作在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patial organization of PI3K-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1-05

  • 张永清研究组合作研发基因编辑动物新发突变数据库VDGE

        基因编辑动物在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农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实际应用潜力。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基因编辑动物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获得了急速的增长。基因编辑系统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DNA序列的影响,以及基因编辑动物中可能出现的脱靶新发突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目前仍然缺乏对基因编辑动物数据的整理、汇总以及标准化分析,限制了研究人员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的能力。    2024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研究组联合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国栋研究组和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1-05

  • 叶克穷研究组与合作者发现蛋白质通过双重结构行使毒药和解药功能

      2024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叶克穷研究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杜立林研究组合作,在《PNAS》在线发表两篇相关论文,题为“A meiotic driver hijacks an epigenetic reader to disrupt mitosis in noncarrier offspring”和“Structural duality enables a single protein to act as a toxin-antidote pair for meiotic drive”。该研究在裂殖酵母中发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11-05

  • 王跃祥研究组合作绘制胃肠间质瘤基因组和转录组图谱并提出新的分子分型

    11月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跃祥团队、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吴逵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曹晖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Landscape of Huma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供了胃肠间质瘤基因组和转录组全景图,提出了基于多组学的分子分型,鉴定出新型抑癌基因YLPM1, 为GIST的发病机制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原发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肉瘤有至少70种病理类型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4-11-05

  • 专家点评Nature | 胡政/贺雄雷/何真团队合作揭示早期肿瘤从多克隆至单克隆转变的演化新模式

    理解肿瘤的早期发生机制,对实现肿瘤的早期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传统的Peter Nowell克隆演化理论认为,肿瘤是由一个发生致癌突变的单一细胞引起,经过不断的细胞扩增和筛选,最终形成恶性肿瘤。这一理论强调肿瘤具有“单克隆起源”,即肿瘤由一个细胞起源并扩增而来。然而,对于肿瘤在更早期阶段的癌前病变过程,我们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例如,在癌前病变中,是否存在多个独立突变的细胞群体共同推动肿瘤发展(即“多克隆起源”)?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答案。总体来说,对早期肿瘤起源和发生机制的认识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在肿瘤精准筛查和早期干预上的突破。北京时间10月30日24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

    来源: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时间:2024-11-04

  • Nature Protocols│北京大学田松海团队发表利用CRISPR筛选技术研究细菌毒素作用机制的实验方案

    2024年11月1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田松海研究员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 Protocols发表了题为 “Design, performance, processing, and validation of a pooled CRISPR perturbation screen for bacterial toxins” (设计、执行、处理并验证针对细菌毒素的CRISPR文库筛选)的文章。该文章从前期设计、筛选过程、数据处理和机理性验证等四个方面,归纳并总结了典型合并型CRISPR扰动筛选的流程和评价准则,为毒素相关研究提供了标准的实验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1-04

  • 生命科学学院郑晓峰课组揭示USP1-ATF4-CD98hc调控ENKTL淋巴瘤患者耐药的新机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晓峰教授课题组于2024年9月在Science Signaling期刊发表了题为“CD98hc promotes drug resistance in 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 cell lymphoma through tumor cell–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的研究论文。该项工作报道了ENKTL淋巴瘤细胞通过分泌含有CD98hc的外泌体来增强对化疗药物培门冬酶的抵抗能力,揭示ENKTL患者细胞耐药的一个新机制。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ENKTL)是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1-03

  • “细胞命运的交响:化学重编程与再生医学的未来”——2024未来科学大奖与北京大学联合报告会举行

    11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03

  • 纳米药物“三重”放大STING通路增强肿瘤免疫疗法的新策略

    2024年10月23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坚成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在线刊登了基于调控STING通路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ed Tumor Immunotherapy by Triple Amplification Effects of Nanomedicine on the STING Signaling Pathway in Dendritic Cells”(纳米药物通过“三重”放大树突状细胞内STING信号通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C)可以识别、处理肿瘤抗原并将其呈递给T细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1-02

  • 丝状真菌底盘开发和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于性能卓越的微生物底盘细胞进行高价值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已经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团队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ing filamentous fungal chassis for natural product production”的综述文章,讨论了丝状真菌底盘开发和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丝状真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广泛应用于生产纤维素酶、糖化酶等重要工业酶,柠檬酸、衣康酸等大宗有机酸以及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相较于原核生物和酵母等真核生物,对丝状真菌的工程改造相对缓慢。该文章较系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02

  • 昆明植物研究所在玉米MPK4调控玉米抗虫响应的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玉米不但是全球重要的农作物,同时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但是,每年虫害的侵袭,对玉米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植物抗虫分子机理,在分子层面明确植物在面对虫害侵袭时,植物体内所启动的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是农作物抗虫新品种培育的基础。尽管,人们对某些植物抗虫分子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玉米抗虫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仍不够深入,抗虫相关基因仍有待进一步挖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建强研究员专题组长期从事植物抗虫的分子机理研究,该团队前期的研究表明,粘虫取食诱导玉米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PK6激活,从而正调控乙烯合成,进而通过乙烯途径负调控玉米抗虫丁布化合物DIMBOA和DIMBOA-G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02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探讨光合作用的调控机理是应对粮食危机和提高森林碳汇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张石宝研究员专题组长期从事植物光合生理研究,近期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和Plant Physiology发表研究成果分别探讨了光呼吸的重要性以及常绿和落叶树种光合功能性状分化的养分基础。光呼吸是仅次于卡尔文循环的第二大光依赖通量,涉及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释放。光呼吸需要大量的能量(ATP)和还原力(NADH和NADPH),使其成为叶片能量转换的中心枢纽。近日,该团队的黄伟副研究员应邀在植物学顶尖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发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02

  • 黄卓团队发现卡维地洛抑制KCNT1基因突变引起的新生儿恶性癫痫,为治疗难治性癫痫提供新希望

    2024年10月,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黄卓研究团队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姜玉武研究团队、英国伦敦大学学院Mala Shah研究团队共同在药理学高影响力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Carvedilol inhibits neuronal hyperexcitability caused by epilepsy-associated KCNT1 mutation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卡维地洛,能够有效抑制由钾离子通道KCNT1基因突变引起的神经元过度兴奋,并进一步抑制小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1-02

  • 上海交大周宝文副教授课题组在绿色合成气领域取得突破

    近日,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新能源动力研究所黄震院士团队周宝文副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it.上发表了题为“Binary Iron-Manganese Cocatalyst for Simultaneous Activation of C-C and C-O Bonds to Maximally Utilize Lignin for Syngas Generation over InGa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InGaN纳米线/Si组装体担载的Fe-Mn二元非金属催化剂,同时活化木质素丰富的C-C和C-O键,实现太阳光驱动木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1-02

  • 黄志力课题组在《Sleep Medicine Reviews》综述环境中理化因素调控睡眠觉醒的复杂效应及机制

    人生的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过。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睡眠诱导和觉醒促进的神经核团及神经环路,这些环路受内稳态和昼夜节律的调控,同时也受到外界多种理化因素如光、声、气味、温度、电、磁等的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工作压力、人口老龄化以及信息化社会衍生的不良生活方式,近年来全球失眠症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呈现普遍化和年轻化趋势。目前失眠症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I)、药物疗法、物理疗法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合适的外部理化刺激能够促进睡眠,可用于干预睡眠问题,但不合适的理化刺激会严重损害睡眠。近年来,黄志力团队针对光、温度、气味等理化因素对睡眠与觉醒的影响及其机制展开研究,发现

    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4-11-02

  • 国际权威杂志《自然》报道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邓旭亮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教授课题组最新合作成果

    2024年10月31日,国际权威杂志《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邓旭亮教授课题组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程群峰教授课题组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 “Scalable ultrastrong MXene films with superior osteogenesis(连续化制备的高强度碳化钛薄膜用于高效促成骨)”。该工作开发了具有成骨微环境调控作用的高强度自支撑MXene骨再生引导膜材料,实现了高效率的骨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11-02

  • 《自然》报道北大口腔医学院邓旭亮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课题组最新合作成果

    2024年10月31日,国际权威杂志《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邓旭亮教授课题组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程群峰教授课题组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Scalable ultrastrong MXene films with superior osteogenesis”。该工作开发了具有成骨微环境调控作用的高强度自支撑MXene骨再生引导膜材料,实现了高效率的骨再生效果,开辟了MXene纳米复合薄膜材料在骨再生领域的新应用。这项研究解决了实现高效、安全促成骨的长期挑战,深入解析MXene纳米复合薄膜引导骨再生的级联生物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1-02


页次:13/1638  共32746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