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人工湿地细菌和微型真核生物群落对废水时空波动的响应取得进展

    进入湿地系统的废水中污染物的组成和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波动。因此,湿地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经常受到废水的干扰。然而,微生物群落有必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组成或生物量才能持续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但是微生物群落在废水波动条件下如何保持稳定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探明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对废水时空波动的响应机制,对进一步了解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在净化废水的变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流域农业环境研究中心吴金水研究员团队和福州大学刘乐冕研究员合作,对长沙站多级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村污水进行了长达13个月的连续观测,并逐月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猪重离子诱变育种讨论会在亚热带生态所召开

    4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主持召开猪重离子诱变育种研讨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毕延震,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牛冬,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韶也,亚热带生态所副研究员徐康、唐宇龙,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马海明等参加了会议。唐宇龙、韶也和黄雷分别汇报了猪重离子诱变的整体技术路线、诱变细胞培养条件优化、功能基因筛选、阳性突变细胞的测序及分型鉴定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参会专家讨论了重离子诱变技术在动植物育种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实施过程中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西南喀斯特地区历史人类扰动及森林演变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历史人类扰动及森林演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Maize Cultivation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Triggered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地学领域知名期刊Earth’s Future上。以造林为核心的森林景观恢复(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是“波恩挑战”和“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等国际生态恢复计划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坡耕地红黄壤与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中期检查会在亚热带生态所召开

    4月12日至15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坡耕地红黄壤与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中期检查会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项目管理部门和依托单位领导、专家组和项目成员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专员侯仁杰肯定了项目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认为项目进展总体顺利,已完成中期目标。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陈洪松研究员致欢迎辞,希望会议能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绿色发展进行充分研讨,为农业强国建设赋能。华中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处长杨毅希望项目参与单位要同牵头单位协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湖南省创新生态建设计划项目“洞庭湖区减污降碳绿色高值农业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4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了由亚热带生态所承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参与的湖南省创新生态建设计划项目“洞庭湖区减污降碳绿色高值农业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曾立新、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关武祥、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王克林、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罗岳平及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邓楚雄到会指导。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相关处室领导、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及课题骨干等共约20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王克林主持,项目负责人谢永宏研究员从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内容、实施方案、研究基础及当前取得的进展等对项目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亚热带生态所印遇龙院士团队完成第二批猪体细胞重离子诱变辐照实验

    基因修饰育种技术可突破传统猪育种技术障碍,快速获得优良品种的商品猪。体细胞重离子诱变育种是绕过基因编辑技术获得新品种的有效方法,可为生猪新品种培育找到突破口。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的带领下,猪的体细胞诱变育种工作稳步推进。4月19日,印遇龙院士团队、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炳然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研究所李奎教授团队开展的第二批重离子诱变猪体细胞实验顺利完成。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参与了此次辐照实验。在第一批宁乡猪体细胞重离子诱变实验中,参与研究的团队成员总结了不同辐照剂量对诱变细胞培养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有机无机配施对喀斯特旱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机制取得进展

    区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机碳是确定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关键。在施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周转和积累受肥料类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调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其利用策略,从而影响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碳的保留,最终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稳定。微生物生活史策略根据共同的形态、生理或生活史特征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类群,从而简化了微生物物种和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在不同施肥措施下,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机碳的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之间的关系还未得到充分探讨。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环江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喀斯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食网组成结构和能量流动的影响取得进展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成效显著,但是该区人口压力较大,经过几十年保育恢复的生态系统仍面临被再次开垦利用和土壤退化的风险,开展喀斯特区典型土地利用转变的生态效应评价,对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土壤微生物和线虫是微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因而是评估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土壤微食物网产生强烈影响,以往的研究通常采用时空替代法且为单次采样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生态过程和功能的影响。然而,这些方法可能会增加随机误差。亟需开展同步土地利用变化(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开始)对土壤生态过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牛羊营养代谢平衡与甲烷减排技术”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

    4月25日至27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牛羊营养代谢平衡与甲烷减排技术”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项目管理部门和依托单位领导、专家组和项目成员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26日上午开幕式上,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谭支良致辞。他代表牵头单位对项目领导及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对项目团队共同努力、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的期望。随后,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农业科技办公室副主任王竑晟通在线上会议对项目启动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科发局将全力支持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做好协调和支撑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亚热带生态所环江站在《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强调被忽视的地下水泛滥风险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下称“环江站”)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Groundwater flooding risks overlooked的Letter评述,警示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常被忽视的地下水泛滥风险(图1)。《道德经》有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滋养了地球关键带中的生命,使得地球以勃勃生机区别于已知其他星球的荒凉沉寂;但与此同时,因水而成的洪涝灾害也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以喀斯特地区为例,该类型区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5%,却为全球1/4人口提供淡水资源,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无可替代。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丛书——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技术规范》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牵头 ,联合普定、平果、金佛山等国家喀斯特站共同编撰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丛书第一卷: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技术规范》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丛书第一卷: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充分考虑观测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传承性,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和国家、行业监测技术规范及标准的基础上,突破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环江站研究提出喀斯特区可持续造林的社会-生态研究框架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揭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成就与当前面临新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背景制约下提升喀斯特区生态恢复持续性的社会-生态研究框架,相关成果近期以A social-ecological framework to enhance sustainable reforestation under geological constraints为题发表在国际地学领域知名期刊Earth’s Future上。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发现大规模生态保护与修复下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就,从自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喀斯特关键带土壤-养分多界面流失的水文驱动机制”召开项目启动会暨学术交流会

    5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喀斯特关键带土壤-养分多界面流失的水文驱动机制”启动会暨学术交流会在环江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亚热带生态所等单位的专家,及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启动会。会议由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王克林主持。项目负责人、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陈洪松首先从立项背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目标与内容、实施方案、预期成果等方面对项目整体研究思路进行了汇报。亚热带生态所博士后王发、桂林理工大学教授徐勤学和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冯腾分课题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代谢能力对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累积的影响机制取得进展

    通常,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累积水平被认为受到其比表面积和吸附位点等物理化学性质的限制。微生物残体是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主要组成物质,其形成和积累与微生物代谢过程紧密相关。然而,微生物代谢能力如何调控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积累尚不清楚。考虑到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长期稳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究其积累的微生物机制对理解农田土壤碳积累机制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流域农业环境研究中心吴金水研究团队基于先前田间调查结果,采集了亚热带区域有机碳含量范围为4.0~40.1 g kg−1的典型稻田土壤,采用粒径分级测定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并计算碳饱和度、借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长沙市科技重大专项“优质风味猪肉生产及特色湘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召开推进会

    6月2日,长沙市科技重大专项“优质风味猪肉生产及特色湘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推进会在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项目首席科学家印遇龙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天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湖南粒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及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加会议。项目负责人李凤娜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的主要研发内容与实施方案,她从“湘猪”肉品质特征成分数据库构建和内源性有益微生物的筛选鉴定、“湘猪”肉品风味及生产效益提升的精准营养调控技术研发、优质“湘猪”肉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等方面阐述了项目开展情况,重点介绍了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并就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武汉病毒所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中和单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曼丽/曹晟/胡志红/严兵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发表了题为“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the Gc fusionloop region of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制备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的中和性单抗,并通过冷冻电镜等技术阐述了其作用机制,对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荆门蜱虫病毒与黄病毒的RdRP拥有高度相似的三维结构但在引发机制上存在差异

          荆门病毒是近十年来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的一类分节段的正链RNA病毒,因其代表种荆门蜱虫病毒(Jingmen tick virus,JMTV)最早在湖北省荆门地区的一种微小扇头蜱样本中分离得到而得名。2018年至今,陆续在有发热头疼症状或有过被蜱虫叮咬经历的患者血液样本中检测到荆门病毒,其基因组特征亦趋于多样化,对人类健康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荆门病毒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成员如登革病毒具有较近的亲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武汉病毒所在病毒拓扑异构酶结构特征与酶活性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Bio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抗病毒研究中心邓增钦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ATPase domain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topoisomerase”。 DNA拓扑异构酶广泛存在于古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一些核质大DNA病毒中,在基因复制、转录、重组和染色体分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多种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的靶标。II型拓扑异构酶利用水解ATP产生的能量催化DNA双链的断裂和结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武汉病毒所合作在东非蝙蝠与啮齿类动物病毒组研究中取得进展

    蝙蝠和啮齿动物等疫源野生动物在人畜共患病原体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某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野生动物源新发传染病发生的热点区域,然而当地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导致这些地区的传染病监测和防控面临挑战。调查这些地区的病毒在野生动物种群中的分布、进化和传播方式是预警预防未来潜在流行病威胁的关键步骤。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团队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昆士兰大学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对在东非国家肯尼亚和乌干达采集的近1300份蝙蝠和啮齿动物样本进行了病毒组调查研究。基于华大智造T系列测序平台,研究团队通过宏转录组测序揭示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 武汉病毒所合作在针对尼帕病毒的中和抗体发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龚睿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发了针对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的高效人源中和抗体,相关结果以“Potent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Nipah virus derived from two ancestral antibody heavy chains”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NiV是一种来源于蝙蝠的烈性RNA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亨尼帕病毒属。NiV于1998-1999年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6-21


页次:12/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