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李云海等团队合作发现了水稻和小麦种子大小和重量调控的新机制

        水稻和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籽粒大小和粒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挖掘调控水稻和小麦籽粒大小和粒重的关键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近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研究组与汪迎春研究员、河南大学周云教授等合作发现了调控水稻和小麦籽粒大小和粒重的新机制。李云海团队与合作者前期报道了一个调控水稻籽粒大小和产量的转录因子GS2,而OsmiR396可以调控GS2表达。来自籼稻品种巨大粒的GS2在OsmiR396的靶位点发生了两个碱基的替换(由TC突变为AA),该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0-25

  • 微生物所温廷益团队合作揭示气象变化驱动城市大气病毒组的遗传多样性和传播模式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温廷益研究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 发表论文,题为Synoptic Variation Drives Genetic Diversity and Transmission Mode of Airborne DNA Viruses in Urban Space。文章报道了北京近地表的大气病毒遗传多样性,阐明了不同天气条件下城市上空DNA病毒群落组成与气象变化之间的作用关系,明确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解析了新型病毒特征、辅助代谢网络以及病毒-宿主关系,揭示了大气病毒群落的生态作用及其可能的传播方式。土壤、水体、冰川及动植物等来源的病毒,包括流感、冠状病毒等致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25

  • 陈玲玲受邀在NEJM发表长非编码RNA剂量不足引发神发育疾病的科学评述

    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员受邀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期刊发表了题为:“Linking a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with a lncRNA Deletion”的科学评述(Science Behind the Study),介绍了Ganesh et al.同期发表的关于长非编码RNA(lncRNA)CHASERR单倍剂量不足导致神经发育疾病的科学依据,并论述了CHASERR剂量效应的生理病理学意义。lncRNA是一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0-25

  • 新基因发现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铺平了道路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牵头的一项神经科学合作研究,揭示了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新可能性,发表在《PNAS》上。通过发现一种调节多种类型中枢神经系统轴突再生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在修复受损神经网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无法自我修复是治疗脊髓损伤等损伤的主要挑战,通常会导致永久性残疾,如瘫痪。科大生命科学部刘凯教授团队的初步研究显示,脂质1通过影响神经元的脂质代谢,对调节轴突再生至关重要,该研究结果于2019年发表在《Neuron》杂志上。然而,轴突再生的复杂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轴突再生治疗脊髓损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Lipin1是一种酶,当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受到抑制时,通

    来源:PNAS

    时间:2024-10-24

  • 港科大:小鼠脊髓的体内成像显示 小胶质细胞可预防脊髓损伤后轴突变性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合作,发现了脊髓损伤(SCI)的神经保护机制,为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可能使全球数百万患者受益。虽然脊髓损伤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不幸的是,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治疗方法。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体内成像工具来观察脊髓内未受干扰的细胞过程,对脊髓损伤中轴突损伤和再生的研究一直受到限制。为了克服这一障碍,香港科技大学由工程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屈佳楠教授和理学院生命科学部刘凯教授共同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多模态显微镜和光学清除技术进行了微创体内成像研究。他们研究的一个关键是阐明小胶质细胞在脊髓轴突损伤后轴突变性中的关键参与。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初级免疫细胞。众所

    来源:AAAS

    时间:2024-10-24

  • Science Advances:生物能量活性外泌体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及稳态维持

    (通讯员 刘须龙)10月18日,Science旗下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张胜民教授团队题为“Bioenergetic-active exosomes for cartilage regeneration and homeostasis mainten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原创构建了一种生物能量活性外泌体,通过调控靶细胞能量代谢水平显著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及稳态维持。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细胞能量代谢在促进软骨再生和维持组织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软骨发生和细胞外基质合成过程中,均需要持续的生物能量供应。软骨损伤会破坏细胞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24

  • 利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人体细胞去分化并制备可大规模扩增的人胚胎肢芽样细胞

    2024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邓宏魁和关景洋课题组合作在Cell Stem 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Generation of Human Expandable Limb-Bud-like Progenitors via Chemically Induced Dedifferenti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化学重编程技术可诱导人体细胞去分化(Chemically induced dedifferentiation),并成功制备可大规模扩增的胚胎肢芽样前体细胞。这一创新成果利用化学小分子精准调控细胞命运的特点,模拟低等动物的再生规律,为制备具有再生潜能和大规模扩增能力的人前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10-24

  • 成都生物所在西南干旱河谷水分时空格局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土壤水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影响一系列生态过程,并决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特别在干旱生态系统中。西南干旱河谷作为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诱发的诸多生态问题,如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蚀等。尽管在恢复上已投入了大量努力,但该地区植被恢复的效果不如预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土壤中较高的石砾含量(高达65%)。虽然已有研究表明石砾含量对土壤水分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效应大小和方向尚未得出一致结论,特别是缺乏石质土中植物对土壤水分影响的认识。鉴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功能适应与重大工程区乡土植被恢复创新团队在岷江上游干旱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24

  • Nat Commun︱北京大学万有/伊鸣团队揭示了慢性炎症痛引发的自发疼痛行为的神经机制

    作为慢性疼痛患者的最重要的主诉之一是持续性的,没有外界刺激诱发的自发性疼痛。传统的临床前研究和药物开发更多侧重于针对诱发性的疼痛模型,造成了在临床自发性疼痛镇痛应用上的效果不佳。因此,领域内研究缺乏对自发性疼痛的神经机制上的理解,限制了针对该主诉的治疗策略的发展。以往研究发现,持续性的自发疼痛和边缘系统的活动相关,内侧前额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内侧前额叶神经元群体如何编码和调控自发性疼痛行为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明。 近日,北京大学神经生物学系万有/伊鸣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A di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10-24

  •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徐丹课题组揭示地塞米松作为环境污染物的新角色及其对后代神经行为的长期影响

    在现代医学中,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EX)以其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和动物的医疗中。然而,随着DEX的广泛使用,其作为环境污染物的潜在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全球的关注。随着COVID-19大流行期间DEX需求的激增,其在环境中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DEX不仅在医疗环境中被排放,还广泛存在于我们的食品、药物、护肤品和水资源中,人类和动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暴露于DEX。研究表明,母体在孕期暴露于DEX会对子代的学习能力、工作记忆、自我认知和情绪状态产生长期不良影响,并可能改变其成年时大脑的微观结构。但是,关于DEX早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0-24

  • 药学院蒋晨教授团队开发多肽药物偶联物,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

    2024年9月26日,复旦大学药学院蒋晨教授研究团队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发表题为“A Peptide-Drug Conjugate-Based Nanoplatform for Immunometabolic Activation and In Situ Nerve Regeneration in Advanced-Stage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论文,展示了一种调控休眠胶质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新方法,提供了一种多肽药物偶联物(PDC)靶向递送的新策略,为疾病的多靶点治疗打开新思路。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时间:2024-10-24

  • Cell Stem Cell| 邓宏魁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人体细胞去分化并制备可大规模扩增的人胚胎肢芽样细胞

    2024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邓宏魁和关景洋课题组合作在Cell Stem 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Generation of Human Expandable Limb-Bud-like Progenitors via Chemically Induced Dedifferenti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化学重编程技术可诱导人体细胞去分化(Chemically induced dedifferentiation),并成功制备可大规模扩增的胚胎肢芽样前体细胞。这一创新成果利用化学小分子精准调控细胞命运的特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10-24

  • 清华大学药学院唐海东课题组揭示PD-L1在癌症免疫原性化疗中的新机制

    最新研究速递 2024年10月17日,清华大学药学院唐海东课题组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D-L1 protects tumor-associated dendritic cells from ferroptosis during immunogenic chemo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PD-L1在免疫原性化疗期间对肿瘤相关树突细胞的保护作用,为癌症治疗策略的优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0-24

  • 材料学院刘磊课题组发文报道二维非晶金属氧化物的机械剥离制备和电学器件研究

    2004年,Andre K. Geim博士和Konstantin S. Novoselov博士利用机械剥离法得到单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开启了之后20年的二维材料研究热潮。作为二维材料的通用制备方法,机械剥离法的受众是本征的层状晶体;对于非层状的、z方向具备连续化学成键物质的机械减薄,目前依然没有通用的方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John W. Hutchinson博士和锁志刚博士理论上研究了在脆性材料中平行于表界面的裂纹扩展机制,有希望可以打破机械剥离对于弱“层间”相互作用的要求。近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磊副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发泡-剥离方法(授权专利:CN11485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0-24

  • 赵方庆团队建立复杂转录组智能实时测序新技术

    真核生物的转录组由大量蛋白编码mRNA、非编码RNA和环形RNA等多种分子组成,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如何在庞大而复杂的转录组中高效、精准地检测目标转录本,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挑战。传统的靶向转录组检测方法需要在测序前通过探针捕获或实验富集,操作繁琐,且常常无法保留样本中的全部转录组信息,导致文库用途受限,难以用于大规模整合分析,极大制约了靶向转录组研究的应用场景。2024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了题为Real-time and programmable transcriptome sequenci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24

  • 税光厚研究组合作揭示红细胞膜脂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作用

        与同龄普通人相比,透析患者因心脑血管(CCV)并发症而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0倍。CCV并发症是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发预后标志物以促进透析患者CCV并发症的早期评估对临床实践中的患者管理至关重要。红细胞(RBC)分布宽度表示循环红细胞大小的异质性指数,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有力预测指标。    2024年8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组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李雪梅研究组等合作在《Redox Biology》发表题为“Combinatorial lipidomics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0-24

  • 微生物所合作在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保护性抗体研究中取得进展

    流感病毒会引起季节性流感和全球大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较大威胁。流感病毒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糖蛋白,疫苗接种或病毒感染均可以产生针对HA和NA的保护性抗体。但学界目前对NA的抗原性尚不完全清楚,基于NA的疫苗研发仍然存在诸多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团队、高福院士团队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杨扬团队、南方医科大学的沈晨光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A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targeting the monomeric N6 neuraminidase confers protection ag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24

  • 营养与健康所乐颖影研究组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脂质合成增加的新机制

    10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乐颖影团队题为“Glycerol Kinase Drives Hepatic de novo Lipogenesis and Triglyceride Synthesi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by Activating SREBP-1c Transcription, Upregulating DGAT1/2 Expression, and Promoting Glycerol Metabolis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4-10-24

  • 武汉植物园在LpHsfA2/4/5分子模块级联调控多年生黑麦草抵御高温胁迫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具有分蘖多、品质优良等特点,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草坪草和牧草,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口量最多的冷季型草种之一。作为冷季型草,高温已成为限制其生长发育及推广应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从多年生黑麦草核心种质群体中鉴定耐高温基因及其优异单倍型,并解析其分子调控机制,可为改良多年生黑麦草的耐高温能力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发现多年生黑麦草热激转录因子LpHsfA2在高温胁迫下被快速诱导且其表达在耐热种质中显著高于热敏感种质。序列分析表明不同种质中的LpHsfA2基因编码序列保守,但启动子区域存在大量变异。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结果表明,LpHsfA2启动子-439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4-10-23

  • 中国科学院2023年度乡村振兴项目进展暨2024年度定点帮扶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在环江召开

    10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承担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乡村振兴项目“环江县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模式及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进展暨2024年度定点帮扶项目“环江农林产业与石漠化治理模式转型升级示范应用”方案论证会在环江召开。湖南农业大学王辉教授、欧立军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武松伟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戚伟副研究员等担任项目特邀专家。项目负责人何寻阳研究员、各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项目参与人员等参加会议。会议上半程,项目负责人何寻阳围绕2023年度乡村振兴项目整体进展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等进行了汇报。随后,亚热带生态所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10-23


页次:21/1638  共32746篇文章  
分页:[<<][21][22][23][24][25][26][27][28][29][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