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是全球马铃薯生产中的 “头号杀手”,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这种病害每年都会让全球马铃薯产量大幅下降,农民们损失惨重。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不仅效果越来越差,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利用野生马铃薯物种中的 R 基因来培育抗病品种,被认为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策略。但是,多个 R 基因堆叠在一起,就像给植物 “吃” 了过量的 “抗病药”,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导致细胞死亡(CD)等问题。如何平衡植物的抗病能力和正常生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来自国家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不同启动子和翻译调控因子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的调控上。研究发现,不同启动子和 uORF(上游开放阅读框)组合能够精细调控 R 基因的表达,这一成果对于优化植物抗性与正常生长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为培育具有广谱抗病性的转基因作物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Horticulture Advances》上。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强启动子控制下 R 基因过表达虽能增强植物抗性,但易引发 CD。病原菌诱导型启动子如 PVS3,可有效调控抗性相关基因转录,在赋予植物抗性的同时减轻 CD。uORF 可在翻译水平调控 R 蛋白表达,不同 uORF 的抑制效果不同,且具有植物背景依赖性。35S::RB转基因马铃薯未出现明显生长抑制,其抗性成本可能较低。适度调控 R 基因表达,对避免强 CD、堆叠多个 R 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不同启动子和 uORF 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的调控机制,为精准调控 R 基因表达、培育广谱抗病作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带来新的突破,助力全球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