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团队破解二倍体和四倍体棉花纤维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共性和分歧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健英)10月29日,我校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题为“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diploid and tetraploid cotton genomes”的研究论文,构建了二倍体亚洲棉和四倍体陆地棉图形泛基因组,解析了不同棉种纤维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共性和分歧模块,推动了开辟棉花生物育种优异遗传资源精准创制的新途径,为通过种间靶向渗入实现纤维品质改良提供了支撑,为在不同倍性植物中解析同一性状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我国是棉花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虽然我国棉花年产量约600万吨,但每年需要进口优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02
-
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团队在核盘菌致病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小凡)近日,我校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姜道宏教授领衔的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An effector essential for virulence of necrotrophic fungi targets plant HIRs to inhibit host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核盘菌的一个分泌蛋白 SsPEIE1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Plant Early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or 1) 可抑制寄主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02
-
微生物所尹文兵团队合作在定量表征真菌次级代谢基因调控回路研究中取得进展
一直以来人们认识到丝状真菌在青霉素等药物生产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对丝状真菌合成生物学系统的研究开发和代谢产物的精确控制仍处于起始阶段。2024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团队和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罗春雄团队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 Regulatory Circuits Associated with Fungal Secondary Metabolism to Discover Novel Natural Product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具有高度准确性的丝状真菌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02
-
突破经典认知!科学家揭秘肿瘤起源之谜
恶性肿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之一,但肿瘤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不断探寻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答案。经典的“Peter Nowell克隆演化理论”提出,癌细胞是人体内的正常细胞由于基因变异逐渐转变而来,该过程经过不断的细胞分裂和突变,导致克隆性扩增,并在不断克隆筛选作用下最终形成“肿瘤”。尽管这一理论已成科学界的普遍共识,但仍有个问题悬而未决:即在肿瘤形成的最初阶段,是一个发生致癌突变的细胞(称之为“单克隆起源”),还是多个异常细胞(称之为“多克隆起源”)同时充当了肿瘤的“原始祖先”呢?北京时间10月30日24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
来源: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时间:2024-11-01
-
Cell Stem Cell:人软骨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鉴定软骨再生新靶点
近日,基础医学院白晓春、高学飞教授研究团队,在Cell Stem 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A human organoid drug screen identifies α2-adrenergic receptor signaling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cartilage regeneration” 原创性论著文章,开发了人软骨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鉴定软骨再生新靶点。基础医学院博士生研究生魏小翠、丘菁杨,附属第三医院博士研究生赖锐君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白晓春、高学飞为共同通讯作者。关节软骨损伤是指由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导致的关节软骨破坏,其发病率和患病率
-
基于羊膜上皮干细胞的免疫疾病治疗新策略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担负着免疫防御、免疫监视与免疫自稳的功能。在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免疫系统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如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但在免疫功能失调的情况下,不适当的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引发免疫相关疾病,例如炎症性肠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炎症性肠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急慢性炎症为特征。其中,溃疡性结肠炎以血性腹泻为典型临床表现,并发多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受累肠段,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方法,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院士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01
-
深度学习技术改变了蛋白质结构预测
在快速发展的计算生物学领域,一篇新的同行评议的评论探讨了深度学习技术在革命性的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变革作用。该综述发表在MedComm - Future Medicine (ISSN: 2769-6456, Wiley)上,由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的Xi Yu博士和Tian Zhong博士领导。本文广泛涵盖了深度学习技术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整合,突出了显著的进展,并将其与传统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强调了从传统计算方法到现代深度学习模型的演变,如AlphaFold 3,这些模型正在重塑蛋白质预测的准确性和范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它们的三维结构决定了它们的功能作用。准确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对于解码生物
来源:MedComm - Future Medicine
时间:2024-11-01
-
中国首例由一种罕见的泛棘白菌素耐药酵母菌引起的真菌病
本研究由Qiushi Zheng博士、Guanghua Huang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牵头。本研究小组报告了一例由新出现的真菌病原体乳酸孢子病(Sporopachydermia lactativora)引起的真菌血症。孢子囊菌属双足菌科(Sporopachydermia),传统上被认为是嗜酸性酵母。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酵母如S. cereana和S. lactativora可能作为人类机会致病菌出现。本小组描述了由真菌引起的第一例S. lactativora中国一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为了探索其遗传和致病特征,他们进行了基因组和生物学分析,发现了潜在的传播S. l
来源:Myc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Fungal Biology
时间:2024-11-01
-
华南植物园重建菊科风毛菊属新的属下分类系统
风毛菊属(Saussurea DC.)是菊科中进化较快的大属之一,包含约520个物种,广布北半球的高山亚高山地带。该属植物形态多样且生境复杂。然而,由于其复杂的进化历史,至今仍缺乏一个能反映其真实进化关系的由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等多方面证据支持的属下分类系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系统分类课题组长期聚焦风毛菊属的系统、进化和分类学研究,近期基于杂交捕获所得的核基因数据、形态学数据和其他证据,重新构建了风毛菊属的属下分类系统。此研究基于核基因数据和叶绿体基因数据分别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展示了基于核基因数据所构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1-01
-
北京大学药学院PekingHSC团队在第21届iGEM比赛中斩获金奖并获最佳肿瘤项目提名
第21届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于北京时间10月27日在法国巴黎落下帷幕。北京大学药学院本科生团队(PekingHSC 2024)由药学院刘涛、邹晓民、王永,和医学部教育处鲁曼带队赴法国参赛,团队在激烈的抗肿瘤赛道竞争中脱颖而出,再次斩获金奖,并且获得最佳肿瘤项目提名,创下了PekingHSC创队以来的最佳成绩。 图1. PekingHSC 2024团队成员及领队教师(部分) 图2. PekingHSC 2024获金奖和
-
生命科学学院徐娟课题组对MPK4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免疫过程中的功能提出了新见解
为了抵御病虫害等外界威胁,植物进化出复杂的免疫系统。然而,过度的免疫反应往往以牺牲植物生长为代价。理解植物生长发育与免疫之间的平衡调控机制一直是植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组成的级联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调控多个关键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同时在植物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拟南芥MPK3/MPK6级联以及MPK4级联是植物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两条MAPK信号通路。其中MPK4级联功能缺失突变体植物同时表现出严重的生长发育缺陷和持续激活的自身免疫等表型。多种表型混杂在一起,使得单纯利用传统mpk4突变体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01
-
Nature│武汉大学严欢团队首次提出人工设计病毒受体
受体识别是病毒感染与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受体既是理解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机制的核心线索,也是构建感染模型、推动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的基础。然而,天然受体鉴定工作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与滞后性,有些重要病毒的受体鉴定几十年未有突破,严重阻碍了相关病毒学研究的深入推进。2024年10月30日,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严欢团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以及华盛顿大学David Veesler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在线发表了题为“Design of customized coronavirus receptors”的研究论文(Article)。严欢团队首次提出“定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4-11-01
-
蒋建华教授团队对拓扑声子超材料进行综述
蒋建华教授团队对拓扑声子超材料进行综述近日,蒋建华教授课题组与武汉大学刘正猷教授等课题组合作,在物理学顶级综述期刊《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上发表综述文章 “Topological phononic metamaterials”,全面回顾了过去十几年来拓扑声子超材料领域的蓬勃发展,并对这一热门的新兴领域进行了开放性展望。 拓扑能带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凝聚态系统的一个经典范式,很多前所未有的物理现象和性质从而被发现,尤其是免疫缺陷的拓扑边界模式。近年来,得益于声子超材料具有非凡的可调控性以及多样的测量方法等技术优势,这种范式被扩展到声子超材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时间:2024-11-01
-
陆晓伟研究员在电子皮肤非接触温度感知领域取得新进展
陆晓伟研究员在电子皮肤非接触温度感知领域取得新进展近日,陆晓伟特任研究员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姜鹏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探测器研制及其非接触温度感知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ouchless thermosensation enabled by flexible photothermoelectric detector for temperature prewarning function of electronic skin”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仿生触觉是智能机器人感知外部环境刺激的基础。在传统触觉系统中,触觉传感器只在发生物理接触后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时间:2024-11-01
-
蒋建华教授团队在非厄米动力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蒋建华教授团队在非厄米动力学领域取得新进展近日,蒋建华教授课题组与香港浸会大学马冠聪教授课题组合作, 在非厄米动力学领域取得新进展。该成果以“Observation of dynamic non-Hermitian skin effect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一、研究亮点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揭示了系统中各种动力学相,从而为理解由晶体对称性富化的动力学和相变提供了新视角。作者特别指出,非厄米GT模型是对称性富化物理的一个极好例子,相比于如Hatano-Nelson模型和非厄米SSH模型等已广泛研究的模型,它具有更丰富的动力学相图。作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时间:2024-11-01
-
蒋建华教授团队在非厄米拓扑光场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蒋建华教授团队在非厄米拓扑光场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蒋建华教授课题组与南京大学李涛教授、祝世宁院士团队合作,在非厄米拓扑光场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此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将损耗调制与人工规范场的Floquet调控相结合,在一维硅波导阵列中实现了非厄米趋肤效应,并展示了通过Floquet周期调制带来的多种拓扑相。该成果以“Observation of Topological Transition in Floquet Non-Hermitian Skin Effects in Silicon Photonics”为题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一、研究亮点在本工作中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时间:2024-11-01
-
蒋建华教授团队提出“拓扑热学”新概念
蒋建华教授团队提出“拓扑热学”新概念近日,蒋建华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吉平教授课题组合作,总结了近年在热超构材料领域有关拓扑物理的工作,并且创新提出了“拓扑热学”这一新的前沿交叉研究方向。相关成果以“Topological thermal transport”为题作为“Perspective”发表于Nature Reviews Physics。我院蒋建华教授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吉平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拓扑,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几十年来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拓扑物理相关的开创工作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同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时间:2024-11-01
-
医学影像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中心在医学影像分析算法公平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医学影像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中心在医学影像分析算法公平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各种医学影像分析应用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性能。然而,研究指出,这些算法应用于特定人群时会存在一定的性能差异。例如,模型相较于青年、男性群体,在老年、女性群体中的预测表现较差。该问题被研究人员定义为“算法公平性(algorithm fairness)”。解决这一公平性问题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的努力方向,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医学影像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中心(MIRACLE)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系统性研究,近期在该方向上取得了两项重要进展。进展一:医学影像分析算法公平性综述被npj Digital Medi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时间:2024-11-01
-
上海交大张洁课题组与Matteo Baggioli课题组合作在PRL发表关于活性颗粒物质局域振动研究新突破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软物质与活性物质合作研究组(Wilczek量子中心Matteo Baggioli团队、自然科学研究院/物理与天文学院张洁团队)在活性颗粒物质的局域振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组基于活性布朗粒子体系实验证实了两年前被预测的弦状局域振动及其对应的零群速度色散关系。该研究对理解非晶固体本征振动的奇异性这个上世纪留下的待解之谜有积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以Dispersionless Flat Mode and Vibrational Anomaly in Active Brownian Vibrators Induced by String-l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1-01
-
Science Advances | 药学院张强/代文兵/何冰团队在基于多肽自组装的细胞搭便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10月23日,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强院士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刊登了团队在多肽自组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Engineering supramolecular peptide nanofibers for in vivo platelet-hitchhiking beyond ligand-receptor recognition”(工程化的超分子多肽纳米纤维以不依赖配体-受体识别的方式在体搭乘血小板)。基于细胞的药物递送技术在改善药物体内循环、靶向递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