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珠江医院张健、罗鹏团队揭示CAR-T细胞治疗后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特征

    近日,珠江医院肿瘤科张健、罗鹏团队在Lancet系列杂志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 post CAR T-cell therapy: real-world insights from the two global pharmacovigilance databases of FAERS and VigiBase”的研究论文。近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疗法为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患者带来革命性治疗选择,但随之而来的二次原发恶性肿瘤(second primary m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6-25

  • 基础医学院余潇团队揭示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调控弓形虫病及抗肿瘤的新功能及机制

    近日,基础医学院余潇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The Toxoplasma Effector GRA4 Hijacks Host TBK1 to Oppositely Regulate Anti-T. gondii Immunity and Tumor Immunotherapy”的研究论文。弓形虫作为人畜共患寄生虫,可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并在免疫功能缺陷的宿主中造成极大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统计,全球人群的弓形虫感染率大约在25%~50%。目前急性弓形虫病的一线治疗仍然是抗叶酸达拉普林(乙胺嘧啶)和抗生素磺胺嘧啶的组合,但该方案对缓殖子的治疗低效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6-25

  • 糖化学领域重大进展 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钮大文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文章

    6月17日,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钮大文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吴云东教授在Nature发表题为“Catalytic Glycosylation for Minimally Protected Donors and Acceptors”的研究文章。研究开发了一个通用平台,用于未受保护或受保护程度极低的供体和受体之间进行位点、立体和化学选择性O-糖基化反应。这项研究代表了糖化学领域的重大进展,为设计不依赖保护基团、由催化剂控制的糖基化反应提供了一种直接的方法,促进了对碳水化合物功能的探索。 我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06-25

  • J Virol. |王麟/鲁凤民协作团队优化建立戊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兔模型的免疫抑制策略

    近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王麟课题组在病毒学专业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Optimization of immunosuppression strategi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in rabbi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优化了建立戊型肝炎病毒(HEV)慢性感染兔模型的免疫抑制策略,初步阐明了不同免疫抑制剂种类及其使用时机对HEV感染慢性化在兔中建立的影响。 HEV的慢性感染多发生在器官移植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06-25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尹悦、张炜真课题组合作发现靶向肠道LGR4或...

    肥胖与超重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肠道是机体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的部位,肠道稳态对调控机体能量平衡至关重要。B 型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 G 蛋白偶联受体 4(Leucine-rich repeat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4,LGR4)在小肠高表达。但是,小肠 LGR4 在机体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 2024年5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尹悦副研究员和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张炜真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06-25

  • 苏州医工所宋一之团队在生物样本高通量清洗前处理技术研发中取得进展

    面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严峻挑战,快速拉曼药敏检测(FRAST)技术通过单细胞拉曼光谱分析显著缩短了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的周转时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然而,样品前处理成为制约FRAST技术临床应用的瓶颈,包括FRAST在内的单细胞拉曼光谱分析技术都需要首先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去除杂质,否则不但无法在显微镜下找到目标细胞,而且杂质的拉曼散射信号也会对细胞的拉曼光谱采集带来极大的背景干扰。传统离心洗涤方法操作复杂、机械应力大,导致细胞损失和活性降低,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开发自动化、温和的细胞清洗方法至关重要,可减少人工误差,提高实验一致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5

  • 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ITEWA团队提出基于同时吸附和解吸的被动连续式湿泵

    近日,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团队在Cell姊妹刊Device上发表了题为“Passive and continuous moisture pump for humidity regulation via simultaneous water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的研究论文,针对多场景除湿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时吸附和解吸的被动连续式湿泵。该装置采用吸湿盐溶液浸渍多孔基质制备复合吸附材料,通过手表形结构设计,在空间上实现了吸附材料内吸附与解吸过程的并存,从而实现连续除湿过程。研究突破了传统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6-25

  • 上海交大李听昕、刘晓雪课题组Nature发表石墨烯超导又一重大发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李听昕课题组、李政道研究所刘晓雪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题为“Tunable superconductivity in electron- and hole-doped Bernal bilayer graphene”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首次在单晶石墨烯中观测到电子掺杂情况的超导电性,这对于理解晶体石墨烯及转角石墨烯系统的超导机理,设计制备基于石墨烯系统的高质量新型超导量子器件等具有重要意义。超导这一宏观量子现象最早由荷兰科学家H. K. Onnes于1911年在研究汞在低温下的电学输运性质时被首次观察到,是凝聚态物理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6-25

  • eBioMedicine︱基于CYP2D6活性评分的抗抑郁药帕罗西汀的精准给药新策略

    5月21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教授课题组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刘忠纯教授、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张云淑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利教授团队联合全国17家分中心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发表题为 “Dose adjustment of paroxetine based on CYP2D6 activity score inferred metabolizer status in Chinese Ha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or anxiety disorders: a prospective s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06-25

  • 物理学院马滟青课题组在双希格斯粒子产生的精确预言中取得重要进展

    希格斯粒子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具有核心地位,它是所有基本粒子的质量来源,对其性质的研究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能物理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其中希格斯势的形式对于研究和理解电弱理论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探索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具有重要意义。强子对撞机中双希格斯粒子的产生是研究希格斯粒子自耦合强度,从而确定希格斯势能的关键途径。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未来高亮度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投入使用,双希格斯粒子产生的实验测量精度将大幅度提高。为了充分利用高精度的实验数据检验标准模型和寻找新物理信号,理论预言精度必须相应地提高。对双希格斯粒子产生截面来说,强相互作用高阶辐射修正导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6-25

  • 囊泡乙酰胆碱转运蛋白VAChT的底物识别和药物抑制机制

    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中都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学习记忆、骨骼肌收缩、心率和血压调节、肠道蠕动以及腺体分泌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乙酰胆碱的缺乏会引发多种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和重症肌无力等。VAChT(SLC18A3)蛋白在胆碱能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负责将胞质中的乙酰胆碱包装到突触囊泡中,这是乙酰胆碱能够正常被突触分泌并发挥功能的前提。小鼠中VAChT的基因敲除或敲低会导致严重的运动缺陷和认知障碍。同时,VAChT的遗传突变也会引起人类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鉴于VAChT的表达特异性,它的靶向性结合分子可以用于胆碱能神经元的标记。目前,vesamicol是应用最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6-24

  • 白菜独特形态的转录组学见解

    一项关键性的研究阐明了大白菜的遗传蓝图,重点是叶片形成的关键阶段。这项研究揭示了基因表达的分子编排,指导了植物特征叶状头部的发育,为这种重要农作物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见解。了解叶片发育背后的遗传机制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抗灾能力至关重要。在大白菜中,叶头的形成涉及复杂的基因相互作用,决定了叶片的形状和方向。尽管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取得了进展,但芸苔属植物中这些过程的分子基础仍然不太清楚。基于这些挑战,有必要对白菜等作物叶片发育的遗传调控进行深入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与瓦赫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合作,于2024年2月28日在《Horticulture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文章,详细介绍

    来源:Horticulture Research

    时间:2024-06-24

  • 破解茶树的氨基酸蓝图

    最近的一项研究揭开了茶树氨基酸代谢的秘密,揭示了根组织氮同化和关键氨基酸向叶片的长途运输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为提高茶的风味和健康益处提供了一条途径,为改进茶叶种植方法和提高茶饮料的质量奠定了基础。氨基酸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并显著影响茶叶的风味和健康益处。茶树,特别是茶树,具有独特的氨基酸特征,这有助于它们独特的味道和营养价值。尽管已知茶氨酸和谷氨酰胺(Gln)等氨基酸的重要性,但它们在茶树中合成、运输和降解的详细动力学尚不清楚。由于这些挑战,有必要对茶树氨基酸复杂的代谢途径和空间分布进行深入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24年2月28日发表在《 Horticulture Res

    来源: Horticulture Research

    时间:2024-06-24

  • 上海交大孙浩团队发文:轻质复合集流体构筑高比能、高倍率、高安全无负极电池

    现代社会高速增长的能源需求迫切需要发展高性能可充电电池。无负极锂金属电池在生产过程中无需使用任何锂金属,具有高能量密度、生产便利、低成本等优势,在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尽管研究人员为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做出了诸多努力,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在于“非活性组分”—铜箔集流体(Cu),它占无负极电池总质量的25%,并没有任何容量贡献。因此,用轻质组分替代传统铜箔有望显著提升无负极电池的能量密度。在聚合物基底上溅射超薄的铜层作为复合集流体,能够有效减重从而提升无负极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现有复合集流体的界面稳定性较差,铜层与聚合物基底易发生分离,制约了无负极电池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6-2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喀斯特植被恢复与基岩风化养分释放的互馈机制及其碳汇效应”召开项目咨询会

    6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喀斯特植被恢复与基岩风化养分释放的互馈机制及其碳汇效应”项目实施方案咨询会在长沙召开。咨询专家组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春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吴金水、陈洪松,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彭韬,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骥。项目负责人、参与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启动会。会议由傅伯杰主持。项目负责人、亚热带生态所王克林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6-23

  • 深研院新材料学院潘锋团队在锂电池钴酸锂正极材料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储能密度接近理论极限

    我们都希望日常用的手机锂电池体积小使用时间长,这需要正极和负极材料在尽可能小的体积空间储存更多锂离子并且能够快速可逆充放电,具有高的稳定的储能密度和功率密度。商业化的手机锂电池正极材料通常用钴酸锂层状氧化物,其理论可逆比容量是274mAhg-1(全部的锂离子脱出来和嵌进去),提高工作电压可以让越来越多的锂离子从晶格中脱出来,但结构容易发生不可逆的过渡金属钴离子迁移和不稳定的氧阴离子流失,产生有害的不可逆结构相变和氧气释放行为。因此,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像钴酸锂(LCO)这样的层状结构中只有50—60%的锂可以在充放电过程中可逆脱嵌,对应获得140—165mAhg-1的可逆容量。不断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6-23

  • 中科院,复旦大学Science发文:肿瘤浸润B细胞应答模式及免疫治疗新方向

    5月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张晓明研究员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樊嘉院士及浙江大学郭国骥教授合作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 blueprint for tumor-infiltrating B cells across human cancer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肿瘤浸润B细胞的两种应答模式及其对抗肿瘤免疫的影响,为发展新型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基础。目前的肿瘤免疫治疗聚焦于重建T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但只对一小部分患者有效,亟需发展新的免疫治疗策略。B细胞作为抗体应答的效应细胞,通过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或滤泡外(Extra-follic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时间:2024-06-22

  • PTP1B与维生素B12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维生素B12(钴胺素)是一种关键的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存在于食物中,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包括血细胞的形成和DNA的合成。它的衍生物,如甲基钴胺素(MeCbl)和羟基钴胺素(OHCbl),在医学中有多种用途,包括作为抑制剂探索其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等多个过程的关键酶类,它通过调节胰岛素和瘦素通路影响糖尿病和肥胖的发展。因此,PTP1B是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治疗的重要靶点。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韩葳葳教授、Fischer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邢述教授和李婉南副教授等人利用分子动力学和体外实验研究深入探索了PTP1B与维生素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6-22

  • 高仁钧教授研究团队在嗜热酶的应用和改造领域取得多个重要进展

    酶法治疗是很有潜力的癌症治疗策略,已报道的常温酶药物由于活性不可控、短半衰期等问题而使其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本课题组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嗜热酶疗策略,用于乳腺癌的精准催化治疗:将嗜热精氨酸酶和天冬氨酸酶与纳米金和透明质酸偶联为纳米催化剂,靶向癌细胞后,用红外激光特异性激活嗜热酶消耗癌细胞内的氨基酸,诱发细胞凋亡,并协同光热治疗,有效杀伤了癌细胞。该疗法副作用小,范围可控,是一种有潜力的抗癌策略,相关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汤秀慧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吉林大学高仁钧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6-22

  • 李全顺教授团队在酶分子催化机制及组装体系设计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酶分子作为合成生物学及绿色生物制造的关键芯片,其催化具有高效性、精准性和条件温和等显著优势,促进了医药、材料、能源等绿色生物产业的创新发展,为本世纪初兴起的“第三次生物技术浪潮”提供了核心支撑。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全顺教授团队立足于国家双碳战略,基于计算机辅助策略,系统探究“碳”高值转化酶UbiD脱羧酶催化杂环底物脱羧/羧化反应的理论机制。以UbiD可逆脱羧酶催化CO2固定,同时能够实现高价值羧化产物杂芳族羧酸的生产,在医学、农业和化工行业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中,以计算模拟策略为工具,确定了羧化反应中的质子转移步骤是整个可逆脱羧/羧化反应的限速步骤,为采用“稳定过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6-22


页次:10/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