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学者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的界面修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钙钛矿模组的杂质修复界面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25505)的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赵一新教授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的界面修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杂质修复界面工程实现高效率钙钛矿模组(Impurity-healing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efficient perovskite submodules)”为题,于2024年9月26日在《自然》(Nature)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73-w。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以和多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30

  • 我国学者在对映和Z/E选择性的立体发散性合成方面取得进展

    图 基于π-烯丙基钯中间体的非天然α-四取代氨基酸的立体发散性合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831005、21991112)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麻生明院士团队合作在对映和Z/E选择性催化立体发散性合成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对映和Z/E选择性催化立体发散性合成α-非天然氨基酸(Stereodivergent access to non-natural α-amino acids via enantio- and Z/E-selective catalysis)”为题,于2024年8月30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30

  • 我国学者在点击-剪切化学方面取得进展

    图 自由基介导的点击-剪切反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93020、22193021、21821001)等资助下,清华大学徐江飞等在点击-剪切化学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自由基介导的点击-剪切反应(Radical-mediated click-clip reactions)”为题于2024年9月20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2259。   点击反应是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将分子基元进行快速、高效、高选择性连接的反应,广泛用于功能分子的高效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30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共价和配位协同自组装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共价-配位协同驱动的多层级组装策略构建晶态有机纳米管状框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01308、21821003、21890380)等资助下,中山大学苏成勇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Kian Ping Loh教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Tom Willhammar教授合作,在共价、配位协同自组装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共价与配位键合驱动的管状框架分级组装(Hierarchical assembly of tubular frameworks driven by covalent and coordinate bonding)”为题,于2024年8月26日发表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30

  • Molecular Cell | 许代超团队揭示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广谱启动机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主要包括凋亡、程序性坏死、焦亡。凋亡由一系列caspases 蛋白介导,焦亡主要由caspases和gasdermin蛋白介导,而坏死通常发生在caspases被抑制的情况下。因此,不同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具有相同/类似的分子特征。然而这些程序性死亡是否通过相同或类似的机制来启动仍然未知。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受体互作蛋白激酶RIPK1是TNF通路中的关键节点。RIPK1可以通过其激酶功能诱导凋亡和/或程序性坏死。正常生理情况下,RIPK1激酶活性被多个保护性的“刹车”,即细胞死亡检查点,所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时间:2024-10-30

  • 一种促糖尿病伤口愈合的新型糖胺聚糖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糖尿病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大约20%的中度或重度DFU会导致截肢,截肢后五年存活率低于70%。目前,DFU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生长因子、敷料和皮肤替代物等,但治疗效果有限,临床上亟需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药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天然聚糖新药研发专题组吴明一研究员团队聚焦于天然多糖的结构与功能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天然聚糖的纯化制备、结构优化、药理机制以及成药性评价等新药研发相关基础研究,以期为天然糖类创新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该团队此前报道了一种白玉蜗牛(Achatina fulica)来源的肝素类糖胺聚糖(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29

  • 陈玲玲研究员受邀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专评环形RNA制备的新策略

    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员受邀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Expanded toolkits of RNA circularization”的科学评述(News&views),对同期发表在该期刊上题为:"Robust genome and cell engineering via in vitro and in situ circularized RNAs”的研究进行了点评。RNA疗法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应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0-29

  • 《Cell》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干细胞注射功能实现治愈

    一个隶属于中国多家机构的医学研究小组通过向一名女性1型糖尿病患者注射程序化干细胞,成功治愈了她。他们的研究发表在《Cell》杂志上,研究小组从病人身上提取细胞,将它们恢复到多能状态,对它们进行编程,使它们长成胰岛,然后将它们注射回她的腹部。在过去的十年里,围绕干细胞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科学家们已经将它们编程为类器官、器官和生物组织。它们也被用于治疗包括肌肉损伤和镰状细胞病在内的疾病。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用它们来替代因免疫反应出错而失去的胰岛,从而导致1型糖尿病。由于未知的原因,一些人经历了免疫攻击,导致负责制造胰岛素的胰岛被破坏。这些事件通常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就是为什么这种疾病也被称

    来源:Cell

    时间:2024-10-29

  • 生命科学学院余路阳团队联合高分子系高长有、朱旸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研发一种干细胞功能性心脏补片用于治疗急性心梗

    心肌梗塞(MI)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局限,无法解决不可逆的心肌坏死和心脏功能下降。因此,新的治疗策略亟需开发。近年来以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为代表的MI干细胞治疗发展迅速,主要是针对损伤和死亡的心肌细胞进行替代补充。虽然这一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移植后的心肌细胞分化程度不一、低整合率、低存活率和被修复心脏的电生理、机械功能异常等都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此外还存在致瘤、免疫排斥以及伦理等问题。最近在Nature等杂志提出炎症环境的改变对MI修复至关重要,而干细胞移植干预MI的关键机制很可能是通过调节损伤组织的微环境。因此,针对MI病理微环境调控,研发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29

  • 梁子湖国家站在外来种入侵研究领域取得新成果

      (通讯员 范书锋)10月22日和10月24日,生态学权威杂志Journal of Ecology (英国生态学会会刊)和Biological Conservation 先后在线刊登了梁子湖国家站入侵生态学团队题为“Interplay between native plant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 shapes resistance to aquatic plant invasion”和“Native plants play crucial role in buffering against severity of exotic plant invasi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29

  • 武汉大学李绍清教授团队在水稻高产与抗病协同调控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武汉大学李绍清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OsGRF6-OsYUCCA1/OsWRKY82 Signaling Cascade Upgrade Grain Yield and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OsGRF6协同提升水稻产量和白叶枯病抗性的新机制,为水稻高产抗病品种的协同改良提供了理论支持。  水稻高产与抗病通常被认为是矛盾的,提高抗性通常会降低产量,但研究发现少数基因既可提高抗性又能促进高产。因此,因此发掘此类功能基因对促进水稻抗性和高产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29

  • 肿瘤医院自主研发“多基因模型”,助力“最毒乳腺癌”精准治疗获...

    10月24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王中华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名为“BCTOP-T-A01”的研究成果证实:基于肿瘤医院自主研发的“多基因模型”,针对有“最毒乳腺癌”之称的三阴性乳腺癌,采用“蒽环紫杉”序贯“吉西他滨”联合“卡铂”的精准治疗方案,让高危患者生存率显著提升超过10%,改变了传统三阴性乳腺癌辅助化疗“千人一方”的局面。这项研究成果于2024年10月24日,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正式发表,影响因子93.6分。这也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产医融合发展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攻坚“最毒乳腺癌”治疗瓶颈自主研发首个“多基因模型”三阴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时间:2024-10-29

  • 赵同金/李蓬团队综述组织细胞特异性的脂肪酸吸收是一个精细调节的多层次过程

    脂肪酸是一组疏水分子,在细胞活动中发挥多种作用,包括生物膜合成、能量储存、燃料、生物活性脂质前体、信号分子和脂质修饰底物等1-3。为了满足细胞的特定需要,细胞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表现出对脂肪酸不同程度的吸收,协调维持机体代谢稳态。脂肪酸摄取失调可导致肥胖、脂肪肝、心力衰竭和癌症进展等疾病4-7。深入了解不同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的脂肪酸吸收机制,对于深入了解脂肪酸吸收异常引发的疾病意义重大。赵同金课题组聚焦脂肪酸吸收和储存的调控机制研究,旨在阐明其调控异常导致肥胖和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课题组以在脂肪酸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CD36蛋白为研究对象,发现CD36在白色脂肪细胞和肌肉干细胞

    来源:复旦大学 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

    时间:2024-10-29

  • 胡文杰教授课题组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的牙槽嵴保存术开展系列研究取得最新进展

    2024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胡文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口腔医学领域权威期刊《临床牙周病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JCR分区Q1)发表了题为《III/IV期牙周炎患者磨牙拔牙位点实施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后的软硬组织变化: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论文(Assessment of soft and hard tissue changes following micro crestal flap-alveolar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10-29

  • 清华大学药学院杜娟娟课题组提出“双表位交联策略”构建离子通道功能性抗体

    离子通道作为全球药物开发的第二大目标,全球批准的药物中有近18%通过离子通道获得疗效。然而,目前的治疗手段只涉及所有已知离子通道中的8%,表明治疗创新的巨大潜力尚未充分开发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10-29

  • Nucleic Acids Res. |基因组所刘毓文团队和清华大学倪建...

      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蛋白编码序列的从头设计为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也授予了该领域做出开创性工作的三位科学家。然而,相比于只占基因组3%-5%的编码区序列,利用人工智能设计基因组中非编码顺式调控元件序列(CREs)的研究还非常少。CRE在基因表达的时空模式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决定了细胞和组织的身份和功能。因此,无论是在合成生物学生物反应器中提高目标产物的表达、基因治疗中精准控制药物蛋白的表达,还是在生物育种中通过微调功能基因的表达量提升经济性状的表现,都迫切需要利用人工智能设计全新的CRE序列。 增强子是CRE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元件,控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10-29

  • Plant Cell | 基因组所汪泉团队揭示影响水稻株高的分子机制

      2024年10月9日,《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汪泉课题组的研究论文,题为“OsKANADI1 and OsYABBY5 regulate rice plant height by targeting GIBERELLIN 2-OXIDASE6”,该研究揭示了一个由OsKAN1、OsYAB5和OsGA2ox6组成的全新调控模块调控水稻株高的分子机制。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株高是影响其株型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自“绿色革命”以来,通过对植物激素赤霉素的研究,科学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10-29

  • 以光为笔,席鹏教授团队提出的MC-ISM技术实现高效超分辨活体组织成像新突破

    在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对活体组织中复杂三维亚细胞动态的非侵入性解析需求日益增长。为了实现空间分辨率、成像深度、光毒性三者的同时优化,北京大学席鹏教授团队将共聚焦扫描成像与结构光超分辨巧妙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多点晶格共聚焦图像扫描显微解决方案,通过优化针孔直径和间距、消除离焦信号和引入减帧重建算法来克服现有技术在时空分辨率平衡方面的局限性,极大地扩展了超分辨率成像在生物体内的应用范围。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在组织层面揭示其内部三维精细结构、捕捉快速生物动态过程等成像需求日益增加。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因其卓越的光学切片能力和多功能性,在散射组织的深度成像中一直被视为首选。然而,缩小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0-29

  • 剑桥大学Giles E. D. Oldroyd教授做客“作物科学高端讲坛”

    应学院大豆研究团队邀请,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剑桥大学Russell R. Geiger讲席教授Giles E. D. Oldroyd,做客“作物科学高端讲坛”,于10月23日在第三综合楼A705报告厅做了题为“Achieving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in agriculture through beneficial microbial association”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学院苏超教授主持。 Giles Oldroyd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29

  • 我国学者在工程化益生菌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取得进展

    图 嵌合硒点干酪乳杆菌的制备、增强口服递送和协同稳态恢复的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22502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魏炜研究员、马光辉研究员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崔一民教授合作,在工程化益生菌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工程化益生菌通过恢复肠道菌群稳态和氧化还原稳态改善溃疡性结肠炎(Engineered probiotic ameliorates ulcerative colitis by restoring gut microbiota and redox homeostasis)”为题,2024年8月27日在线发表于《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29


页次:17/1638  共32746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