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电子学院彭练矛-邱晨光课题组在Nature Electronics上发表二维晶圆集成的钇掺杂相变欧姆接触工程

    研究背景:传统硅基技术在亚3nm节点接近其物理极限,亟需新的半导体材料来实现集成电路的进一步缩放。二维半导体凭借其原子级超薄结构和高迁移率优势,能够在超短沟道晶体管中实现优异的静电控制和开态特性,被视为亚1nm技术节点集成电路芯片的潜力沟道材料,受到全球领先半导体芯片企业和研究机构(如英特尔、台积电、三星和欧洲微电子中心)的高度关注。然而,二维晶体管面临严重的金属-半导体接触费米钉扎效应,这极大地制约了二维晶体管性能。因此,如何实现二维半导体和金属电极的欧姆接触是制备高性能弹道晶体管的关键因素。此外,目前国际上实现的高性能二维晶体管多基于机械剥离或厘米级的二维单晶,如何基于晶圆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6-16

  • 血管外周递送IGF1R拮抗剂在啮齿类及猪动物模型中抑制腹主动脉瘤

                     图 超声引导下局部微创递送IGF1R拮抗剂治疗巴马猪腹主动脉瘤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330066、81925021、82270499、81921004)等资助下,南开大学赵强教授团队联合首都医科大学王媛教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郭志坤教授等通过医工交叉合作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治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血管外周递送IGF1R拮抗剂在啮齿类及猪动物模型中抑制腹主动脉瘤(Extravascula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6-15

  • 肠道CXCR6+ILC3s迁移到肾脏并通过表达PD-1增强IL-23R信号传导加剧肾纤维化

                     图 ILC3s肠-肾迁移在肾脏纤维化中的关键作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22009、82270764、82370707、82170737)等资助下,中山大学周怡教授、陈崴教授团队与海外合作者在肾脏损伤修复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肠道CXCR6+ILC3s迁移到肾脏并通过表达PD-1增强IL-23R信号传导加剧肾纤维化(Intestinal CXCR6+ ILC3s Migrate to the Kidney and Exacerb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6-15

  • Nature Protocols | 中国科大唐姗团队报道丝氨酸/半胱氨酸水解酶底物鉴定实验指南

    2024年6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唐姗教授团队在Nature Protocols期刊发表了题为“Capturing acyl–enzyme intermediates with genetically encoded 2,3-diaminopropionic acid for hydrolase substrate identification”的研究论文。文中以来自人类疱疹病毒1(human herpesvirus 1 )中的UL36肽酶结构域(UL36USP)为例,分别在细胞裂解液和活细胞中提供了其底物捕获与鉴定的详细方案。该工作为不同场景下鉴定丝氨酸/半胱氨酸水解酶的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4-06-15

  • 我院肖千一课题组联合华山医院在老年认知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肖千一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丁玎研究员团队在老年认知障碍领域国际著名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IF=14),发表了题为Joint effect of testosterone and 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on cognitive decline in men: The Shanghai Aging Stud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睾酮与神经丝轻链蛋白(NfL)对老年男性认知衰退的联合作用。 近年来,细胞学实验表明睾酮可通过对抗轴突损伤和神经元死亡行使神经保护作用。NfL是神经轴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06-15

  • 席鹏团队与合作者革新超分辨显微技术,揭示线粒体嵴与DNA的神秘互动

    在细胞的微观世界中,线粒体如同精巧的发电站,通过调控在线粒体内膜(嵴)上的化学反应为生命活动提供必需的能量。然而,这些细胞内的微小细胞器不仅关乎能量转换,更与细胞的生长、稳定、信号传导、甚至细胞凋亡等息息相关。线粒体这些重要而又独特的性质源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专属遗传信息-线粒体DNA(mtDNA)。科学家渴望进一步探究mtDNA在线粒体网络结构中的分布规律、mtDNA与线粒体嵴相互作用关系。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开发一种新型荧光探针HBmito Crimson,为我们揭开了线粒体嵴与其内部DNA(mtDNA)之间神秘互动的面纱,相关工作发表于Light: S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6-15

  • 江颖、王恩哥等在《科学》发文报道二维冰的超润滑现象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江颖教授、徐莉梅教授、刘开辉教授、王恩哥院士等与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曾晓成教授课题组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国产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以原子级精度实现了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表面上二维冰的可控操纵和摩擦力测量,发现了二维冰和石墨烯之间的结构超润滑行为,并结合理论模拟揭示了其不同于传统超润滑体系的微观机理,澄清了低维受限条件下超快水传输特性的根源。该工作以《原子尺度上探测二维水输运的结构超润滑》(Probing 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 of two-dimensional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6-15

  • 动物研究所揭示黄胸鼠耐受低温的局限性并预测其扩张范围

    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和褐家鼠(R. norvegicus)全球性分布,是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也是我国最主要的两种家栖鼠类,它们危害农业生产、破坏基础设施,还能传播人畜共患病。黄胸鼠起源于南亚等地,更适应温暖的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一带及以南地区,而褐家鼠起源于我国东北及周边地区,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受性。随着全球变化加剧,许多动物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张或入侵。近40年来,黄胸鼠在我国的分布区由南向北扩张,最北接近北纬40°。研究人员在天津,河北徐水,山西五台,甘肃张掖以及西藏拉萨和山南等地都发现黄胸鼠野生种群。为了探索黄胸鼠低温耐受能力和进一步北扩的可能范围,尤其能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6-15

  • 我国学者实现手性及极化可控的一维半导体条带阵列精准原子制造

    图 手性及极化可控的一维半导体条带阵列的“全同”制备及其自发光电流集成输出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25023、52322205、52250398)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刘开辉、中国人民大学刘灿、中国科学院魏钟鸣和丁峰等人合作,在二硫化钨(WS2)条带阵列精准原子制造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具有可控手性与相干极性的二硫化钨条带阵列(WS2 ribbon array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6-15

  • Cell:人源细胞130个DNA转座子的异源性分析

                     图 动物基因组DNA转座子筛选、鉴定和应用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325014)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勇课题组与王皓毅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在DNA转座子多样性研究和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人源细胞130个DNA转座子的异源性调查揭示其功能多样性并扩展基因工程技术工具箱(Heterologous survey of 130 DNA transposons in human cells highlights their fu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6-14

  • 基于感知细胞-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嵌入在单细胞分辨率空间转录组数据中发现组织模块

    在多细胞生物体中,尽管所有细胞共享相同的基因组,但由于内部基因调控网络的差异以及与周围微环境中相邻细胞的外部信号交流,它们在形态、基因表达和功能上展现出显著的多样性。相邻的不同种类细胞之间再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一定功能的组织模块。近年来,随着空间转录组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能够在单细胞分辨率下获得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同时保留细胞在组织内的空间位置信息。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空间位置信息来揭示复杂组织中细胞的空间排列模式和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即识别空间细胞亚型和发现组织模块,是空间转录组数据分析的核心任务。目前空间转录组数据分析面临以下两方面难题:1)对于空间细胞类型的识别,许多研究仅使用细胞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4-06-14

  • 新疆生地所在气候变化对干旱特征和环境演变影响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全球升温正在改变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生态干旱的时空格局,从而进一步影响旱区的干旱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欧亚内陆区远离海洋,升温的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面临重大挑战。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生态系统与环境演变团队依托中德干旱区生态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和中波生态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与德国和波兰等多家机构合作,基于欧亚300多个气象站点数据、遥感数据和调查监测数据,并结合了CMIP6的未来情景预估,建立了多个流域水文模型和生态模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三维干旱事件聚类算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欧亚干旱区植被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升温加剧,欧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6-14

  • 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究团队在人兽冲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型哺乳类食肉动物往往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高营养级,它们通过营养级联效应直接或间接影响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群丰度和多度,从而在维持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表达。然而,由于繁殖成功率低、能量需求高、家域面积大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大型食肉动物的种群密度相对较低,在局部地区极易灭绝。同时,由于大型食肉动物的专性肉食性特征,在其与人类共存的区域,通常会爆发严重的人兽冲突,三江源国家公园也不例外。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由于雪豹(Panthera uncia)、狼(Canis lupus)、棕熊(Ursus arctos)等大型食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4-06-14

  • 昆明植物所在天麻植物化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兰科(Orchidaceae)天麻属(Gastrodia)天麻(G. elata Blume)块茎是常用中药天麻(GASTRODIAE RHIZOMA)的应用部位,功能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等对天麻药用部位开展了植物化学研究,阐明天麻主成分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等,为天麻种植、加工以及药学研究开发奠定了科学依据。进一步的,完成了天麻素全合成工艺并形成天麻素产品销售至今。天麻首次记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赤箭”。《本草纲目》称其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所以有“鬼督邮”之名。李时珍释曰:“鬼督邮以功为名”。“督邮”,原为汉置官名,为郡守佐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6-14

  • 昆明植物所完成灵芝多糖19糖重复单元的高效合成

      灵芝(Ganoderma)是我国著名的药用真菌,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药用价值高。赤芝(Ganoderma lucidum)和紫芝(Ganoderma sinense)的干燥子实体被2020年版的《中国药典》规定为灵芝的正品。多糖成分是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辐射、抗疲劳、抗糖尿病和蘑菇毒解毒等多种药理活性。自2010年起,灵芝多糖片就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造血系统损伤和白细胞减少的辅助治疗药物。然而,在化学合成中,如何高效制备长的、分支的和复杂的灵芝多糖依然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2023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6-14

  • 川大华西医院魏霞蔚团队联合华西口腔邵彬副研究员在PNAS上发文,揭示A20调控NLRP3炎症小体新机制

    6月12日,我院魏霞蔚团队联合华西口腔邵彬副研究员,在PNAS杂志(IF:11.1)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Inhibition of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A20 through Modulation of NEK7”,揭示了A20调控NLRP3炎症小体新机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本课题第一完成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教授余佳耘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博士生李函文、硕士生吴永杳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共3人),魏霞蔚研究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邵彬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经费支持。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06-14

  • Current Biology│农学院娄永根/李冉团队揭示营养介导的植物与昆虫互作新机制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长期共存,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机制,而植食性昆虫也产生了反防御机制。目前,关于这种防御和反防御已经有大量的报道。植食性昆虫主要从植物上获取维持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植物的营养品质也会影响昆虫的取食。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昆虫取食可以改变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初级代谢产物)在不同组织中的积累,有些昆虫可以从中受益,这与植物的耐害性机制有一定的关联。然而,这种营养介导的植物与昆虫互作机制大部分还不清。近日,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娄永根/李冉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Brown planthoppers manipulate rice s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4-06-14

  • 上海交大连勇、王国兴团队在高能效脉冲神经网络加速器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连勇教授、王国兴教授领衔的生物电路与系统实验室在高能效脉冲神经网络加速器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A 0.67-to-5.4 TSOPs/W Spiking Neural Network Accelerator With 128/256 Reconfigurable Neurons and Asynchronous Fully Connected Synapses”(达到0.67-5.4 TSOPs/W能效,具有128/256个可重构神经元和异步全连接突触的脉冲神经网络加速器)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IEEE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6-14

  • BMC Med|陈兴栋团队发现线粒体相关蛋白截短突变可增加慢性肝病发生风险

    近日,我院陈兴栋团队于BMC Medicine杂志发表了题为“Protein truncating variants in mitochondrial-related nuclear genes and the risk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的论文。该研究发现位于线粒体功能相关核基因上的蛋白截短突变会显著增加携带者慢性肝病的发生风险,该结果对进一步理解肝病发生机制、个体肝病风险识别和早期临床干预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图1 研究设计本研究纳入了英国生物银行中的442603例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提取研究对象线粒体功能相关核基因上的罕见蛋白截短突变(PTV)位点信息,分

    来源: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时间:2024-06-14

  • Cell Insight | 基因组所徐炜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发布超微量R...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徐炜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孙前文课题组与孟安明课题组开发了一项高精度、超微量R-loop定量测序技术ULI-ssDRIP-seq,并基于该项技术揭示了R-loop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组动态分布模式及生物学功能。该研究成果以“ULI-ssDRIP-seq revealed R-loop dynamics during vertebrate early embryogenesis”为题在线发表于《细胞洞察(Cell Insight)》。 R-loop由一条DNA:RN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06-14


页次:17/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11][12][13][14][15][16][17][18][19][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