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Cell | 王继纵课题组邓兴旺课题组合作解析植物光信号转导新机制

    太阳光不仅是植物生长的能量来源,还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关键信号。光敏色素是植物的红光/远红光感受器,作为植物的“眼睛”扮演重要角色。当下全球气候变化愈加频繁、耕地资源逐步缩紧,维护全球粮食安全是一严重挑战。过去近一个世纪,农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得益于越来越耐密植的作物新品种。将来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也将继续依赖于培育更耐密集种植的新品种。由于密植遮荫环境中植物的感光机理和耐密高产性状均和植物光敏色素蛋白息息相关,阐明植物光敏色素响应以及传递光信号的机制将有助于改善作物密植性能及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为粮食安全的保障做出贡献。 高等植物主要编码以光敏色素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时间:2024-09-26

  • 学院张永有教授团队揭示硫化氢介导的代谢重塑促进肺癌细胞铁死亡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因其特有的臭鸡蛋气味而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害气体。但在生物体内,H2S其实是一种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对于血管舒张、细胞存活及抗炎抗凋亡、氧化应激、胰岛素分泌、神经传递、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调节功能。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H2S在生物体内扮演着“双刃剑”角色。值得注意的是,H2S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浓度依赖性和条件特异性,即在不同浓度或不同生理环境下可能发挥截然不同的作用。在肿瘤治疗领域,H2S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提升肿瘤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是增强肿瘤治疗的潜在策略。已有研究表明,H2S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铁死亡,因此被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9-26

  • Immunity | 中国科大发现p53突变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关键机制

    抑癌基因TP53(编码 p53蛋白)通常发挥肿瘤监查功能,TP53基因突变后转变为癌基因,是多种肿瘤发生发展的驱动因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免疫调节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魏海明教授课题组发现,p53可以直接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与功能,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p53突变导致肿瘤干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34(IL-34),IL-34代谢重编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进而抑制CD8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研究成果于2024年9月24日以“Interleukin-34-orchestrated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reprogramming is requi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09-26

  • 上海交大李万万/于绪江团队在膀胱癌非侵入性辐照诊疗新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张江高等研究院李万万研究员、于绪江助理教授团队的“Full-course NIR-II imaging-navigated fractiona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bladder tumours with X-ray-activated nanotransducers”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基于Ce3+单中心双敏化机制的纳米闪烁体,该闪烁体在X射线照射下具有可见、近红外二区荧光双重发射,并结合团队所研制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9-26

  • 上海交大郭益平课题组在钙钛矿铁电体的缺陷偶极子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郭益平教授课题组在缺陷偶极子调控铁电材料的极化与应变行为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eciphering the Effect of Defect Dipoles on the Polarization and Electrostrain Behavior in Perovskite Ferroelectrics”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4c03042)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no Letters上。钙钛矿结构的铁电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9-26

  • 上海交大吴国华教授团队在变形铝锂合金强塑性协同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吴国华教授团队在变形铝锂(Al-Li)合金强塑性协同调控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Achieving superior strength-ductility balance by tailoring dislocation density and shearable GP zone of extruded Al-Cu-Li alloy”为题,发表在国际塑性力学顶级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上。上海交通大学吴国华教授和童鑫助理研究员为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9-26

  • GigaScience | 胡薇/陆艳团队解析重要的传病媒介——小管福寿螺在亚洲的快速扩张和适应新环境的演化机制

    2024年9月23日,GigaScience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薇/陆艳团队题为“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the invasive golden appl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e from Asia reveals rapid expansion and adaptive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采集和分析亚洲17个地区的173个小管福寿螺基因组,结合三代基因组组装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系统评估了小管福寿螺在亚洲地区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解析了福寿螺作为入侵物种进入亚洲后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演化机制。小管福寿螺(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9-26

  • 电子学院常林、王兴军团队提出新型集成光芯片高相干并行方案

    9月10日,电子学院常林研究员团队与王兴军教授团队和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High-coherence parallelization in integrated photonics”的研究文章。该研究展示了一种新型低成本、高相干的集成并行源产生方案。通过结合自注入锁定光频梳和注入锁定激光器阵列,实现了在近零噪声系数下创纪录的片上60dB增益。此外,通过将这一技术与硅光相干光模块结合,实现了超过60Tbit/s的总传输速率,并将相位相关的数字信号处理(DSP)开销降低了99.99999%。这项研究为实现大规模、高性能、大容量的相干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9-26

  • 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忆阻器电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n emergent attractor network in a passive resistive switching circuit”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首次揭示了无源忆阻器电路为一个循环神经网络,是多个忆阻器件相互作用的涌现结果。研究团队构建了相应的吸引子网络模型和能量函数,并完成了实验证明和联想记忆应用的演示,通过理论和实验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忆阻器吸引子网络相比经典Hopfield网络在存储容量、硬件实现和性能等多方面的优势。忆阻器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9-26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土壤微生物源碳估算方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土壤微生物源碳评估新公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37712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玉婷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梁超研究员团队、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团队等与海外合作者在土壤微生物源碳估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降低估算土壤微生物源碳的不确定性(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in estimating soil microbial derived carbon storage)”为题,于2024年8月22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9-26

  • 我国学者在骨髓造血干细胞放射损伤与修复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丝氨酸代谢对辐射诱导造血干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与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30090、82273571)等资助下,陆军军医大学王军平教授、杜长虹副教授、王崧副教授团队在骨髓造血干细胞放射损伤与修复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线粒体丝氨酸分解代谢保护稳态和损伤时造血干细胞池的维持(Mitochondrial serine catabolism safeguards maintenance of th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pool in homeostasis and injury)”为题,于2024年8月23日在《细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9-26

  • 我国学者在肿瘤微环境的细胞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肿瘤微环境遗传调控位点图谱构建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25032、82130098、82322058、82103929、82273713)等资助下,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缪小平教授、田剑波教授团队在肿瘤微环境的细胞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肿瘤微环境中细胞组成的遗传调控图谱(An atlas of genetic effects on cellular composition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为题,于2024年9月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9-26

  • 我国学者在秋水仙碱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COLOCT随机临床试验流程及结果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30016、82230011)等资助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团队在秋水仙碱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秋水仙碱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COLOCT随机临床试验(Effect of Colchicine on Coronary Plaque Stabilit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s Assess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9-26

  • 我国学者在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SLC44A2在主动脉瘤中的作用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21001、82241211、82030013、82070278、82070475、81820108002、82222009)等资助下,哈尔滨医科大学季勇教授、韩艺教授联合南京医科大学谢利平教授团队在主动脉瘤/夹层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SLC44A2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参与主动脉瘤病变(SLC44A2 regulate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henotypic switching and aortic aneurysm)”为题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9-26

  • 我国学者在空间转录组学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 MAGIC-seq空间转录组拼接芯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025009)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团队在空间转录组学技术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定制化微流控芯片设计实现低成本大视野三维时空转录组学(Custom microfluidic chip design enables cost-effective three-dimensional spatiotemporal transcriptomics with a wide field of view)”为题,于2024年9月1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9-26

  • 多项研究证明“肠脑轴”的超能力

    自然栖息在人体中的无数细菌似乎在许多方面帮助我们,从帮助我们的消化到塑造组织发育和指导免疫反应。有一种细菌正变得特别有益:一种被称为Blautia的肠道细菌。一些研究表明,Blautia有益于婴儿的认知发展,并降低成人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的风险。现在,研究人员看到了这些微生物的另一个潜在好处:帮助人们适应高海拔地区。“Blautia”最近上了头条,因为它似乎发挥了一些非常显著的作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Christoph Thaiss说,他没有参与上个月发表在《Genome Biology》上的海拔研究。这一发现也可能有实际的回报:研究人员推测,剂量的Blautia可以帮助登山者和其他人在高

    来源:Genome Biology

    时间:2024-09-25

  • 结肠炎精准治疗的活性氧响应性环糊精超分子纳米粒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的慢性、复发性炎症疾病,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迅速增加,目前无法完全治愈。UC的炎症肠黏膜上存在过量生成的活性氧(ROS),导致肠上皮通透性改变和肠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加重UC病情。除此之外,长期频繁地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引起全身药物过多暴露、炎症部位生物利用度低。因此,亟待开发能实现UC精准治疗的靶向性抗氧化口服制剂。2024年9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北京智立医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题为“Reactive Oxygen Speci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4-09-25

  • 昆明植物所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蒜头果保护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隶属于铁青树科蒜头果属,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孑遗植物,仅残存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的喀斯特地区,因其种子富含神经酸而具有极高经济和药用价值。由于其种群小且生境破碎化严重,蒜头果在《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规划纲要(2010-2020)和紧急行动计划(2010-2015)》中被列为急需采取紧急拯救保护行动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通过基于前期发表的蒜头果高质量基因组,对蒜头果整个分布范围内的16个种群165个个体开展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了蒜头果极小种群格局形成的原因,并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9-25

  • 洪睦铿、李娟、周宏伟团队揭示肠道菌群调控类风湿关节炎昼夜节律新机制

    近日,南方医院风湿免疫科洪睦铿、李娟团队联合珠江医院周宏伟、李壮团队在Cell Metabolism杂志发表题为《Dietary-timing-induced gut microbiota diurnal oscillations modulate inflammatory rhythm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的原创性研究,揭示肠道菌群调控类风湿关节炎节律新机制。我校中医药学院博士马佛培、南方医院妇产科博士刘海华与风湿免疫科副研究员陈世贤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方医院风湿免疫科洪睦铿副教授、李娟教授,以及珠江医院周宏伟教授、李壮副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类风湿关节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9-25

  • 川大华西医院魏霞蔚/戴伦治研究员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论文:揭示新冠突变株逃逸...

    9月17日,我院魏霞蔚研究员和戴伦治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鲁帅尧教授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张康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IF=13.3)上发表研究论文SARS-CoV-2 Delta and Omicron variants resist spike cleavage by human airway trypsin-like protease。该研究阐述了成熟的HAT分子在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新冠病毒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09-25


页次:48/1638  共32746篇文章  
分页:[<<][41][42][43][44][45][46][47][48][49][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