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南京医院《The Lancet》两篇文章: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诊治

                     图 IVUS-ACS研究ULTIMATE-DAPT研究流程及主要结果示意图(研究团队提供)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1639303、81770441、82121001)等资助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陈绍良教授团队联合海内外学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诊治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系列研究成果于2024年4月7日和4月8日连续在《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上在线发表两篇论文:(1)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1 至12个月,替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25

  • LXRα通过UHRF1表观遗传调控miR-26b-3p促进腹主动脉瘤形成

                     图 代谢性核受体LXRα通过UHRF1/miR-26b-3p表观通路促进腹主动脉瘤形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230014、81930007、81625002)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团队在腹主动脉瘤关键机制和早期诊治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LXRα通过UHRF1表观遗传调控miR-26b-3p促进腹主动脉瘤形成(LXRα Promotes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Formation Throug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25

  • 昆明植物所在“竹子开花”现象和开花素编码FT基因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竹子开花”现象,即多年生一次大量开花且开花后即死现象(perennial monocarpic mass flowering,PMF),是指植物经过多年营养生长后转入生殖生长,最后一次开花并结实后植株群体死亡的生物学现象。该现象最早在木本竹类中发现,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多年生一次性开花现象存在于被子植物20多个科(属)中,包括真双子叶植物唇形目爵床科马蓝属植物。因营养生长周期长(竹子一般需要30-60年,甚至120年;马蓝一般则需要6-12年),“竹子开花”现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和生长习性描述,其分子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远远落后于具其它开花习性的植物类群。中国科学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4-25

  •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朱伟、李咏茵团队发明增强工程化T细胞免疫治疗的新型元件

    近日,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朱伟/李咏茵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在肝癌TCR-T治疗领域从γ链家族细胞因子中筛选出IL-21是增强T细胞疗法抗肿瘤效果的关键分子,并构建了能够有效增强TCR-T抗肿瘤效果的新型自激活IL-21受体,该受体在T细胞治疗领域的应用为后续新一代T细胞治疗产品的开发提供重要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及转化价值。该研究在顶尖国际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题为“新型工程化白介素21受体增强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抗肝细胞癌”。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南方医院朱伟副研究员、感染内科博士生张植明和陈锦章副教授,通讯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4-25

  • Angew Chem | 贾彦兴团队在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年3月20日,北京大学药学院贾彦兴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在线发表了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Total Synthesis of Pallamolides A-E”。 苔类植物是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丰富来源。近年来,从苔属Pallavicinia家族中分离出一系列具有独特而新颖分子骨架的天然产物,它们中许多都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2020年,山东大学娄红祥课题组从苔类植物Pallavicinia ambigua中分离出五种新型Pallavicinia家族二萜天然产物pallamol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4-25

  • JACS|姜鹏团队揭示液-液界面电子转移产生活性氧新机制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刊发了药学院姜鹏研究团队在揭示液-液界面电子转移产生活性氧新机制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中的许多重要过程都在界面上发生,而不是在均相溶液中。2023年,姜鹏研究团队与王中林院士团队合作,证实“固-液”界面接触起电过程中存在电子转移,并且可以引起界面的水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OH等活性氧(ROS)自由基(Nano Energy, 2023, 112, 108464)。然而,“液-液”界面接触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及其引起的界面氧化还原反应尚未被研究。为此,姜鹏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4-25

  • 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在熵驱动链置换传感方面取得进展

    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是一类由DNA作为模版转录而来的携带有遗传信息的单链核糖核酸,作用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mRNA能够参与许多细胞的级联反应,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开发可靠灵敏的mRNA传感及成像方法对于生物医学研究、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至关重要。熵驱动的链置换反应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核酸等温扩增方法。该技术不依赖聚合酶或核酸酶的催化作用,在目标物的引发下自动触发杂交反应与链置换反应,不仅可以作为DNA逻辑运算的反应手段之一,也为生物分子检测的多重循环信号放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近期,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在三维DNA四面体界面反应的熵驱动链置换体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4-25

  • 上海交大张礼知团队发文报道单分散有机胺修饰氢氧化镧纳米晶高效深度除磷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礼知教授团队在先进材料《Adv. Mater.》在线发表了题为“Monodispersed and Organic Amine Modified La(OH)3 Nanocrystals for Superior Advanced Phosphate Removal”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单分散有机胺修饰氢氧化镧纳米晶可控合成及其高效深度除磷性能。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胡路发、博士后占光明,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么艳彩副教授和张礼知教授,第一完成和通讯单位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4-25

  • 上海交大ITEWA团队在高效太阳能空气取水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ITEWA创新团队在能源领域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题为“All-in-one Hybrid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 for All-day Water Production by Natural Sunlight and Radiative Cooling”的研究性论文,提出了基于自然阳光和辐射致冷耦合驱动的全天24小时空气产水策略,构建了基于辐射致冷和空气冷却的梯级冷凝空气取水装置,实现了低能耗下的高产水量,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4-25

  • 上海交大黄国强课题组发文阐明根毛在辅助水稻根系土壤穿透硬土层中的锚定作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代谢与发育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黄国强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Current Biology发表了题为“Root hairs facilitate rice root penetration into compacted layers”的研究论文。此项工作解析了水稻根毛在辅助根系穿透硬土层中的重要作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后孔秀珍和博士生余速航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后宋晓云,博士生熊雅丽和饶津良参与了本项工作。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黄国强为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周虎教授、诺丁汉大学Malc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4-25

  • 上海交大黄国强课题组发文解析乙烯在调控水稻根向地性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黄国强课题组在作物根系生长角度的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Ethylene regulates auxin-mediated root gravitropic machinery and controls root angle in cereal crop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植物激素乙烯在作物根系角度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并阐明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进而促进根系生长角度的机制;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撰写了题为“Genetic regulation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4-25

  •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马丽香和生命科学院赛音贺西格联合团队新发现:突变亨廷顿蛋白改变了大脑皮层的发育轨迹

    人大脑皮层的发育涉及极其严密的时空程序。人类拥有模式生物无法企及的高度复杂的大脑皮层,而这些高度发达大脑皮层构成了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结构基础。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种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自1993年克隆出亨廷顿基因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HD患者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脑类器官可作为研究内源性突变亨廷顿蛋白(mHtt)引起的神经发育障碍机制的很好的体外模型。基础医学院马丽香老师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赛音贺西格老师联合课题组在前期构建的HD家系来源可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基础上,围绕HD多能干细胞来源体外疾病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这一方面,近年来完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4-25

  • 贾彦兴团队发表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2024年3月20日,北京大学药学院贾彦兴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在线发表了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Total Synthesis of Pallamolides A-E”。苔类植物是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丰富来源。近年来,从苔属Pallavicinia家族中分离出一系列具有独特而新颖分子骨架的天然产物,它们中许多都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2020年,山东大学娄红祥课题组从苔类植物Pallavicinia amb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04-25

  • 物理学院​宋志达课题组在安德森临界金属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宋志达助理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了多种方法证实在受阻原子绝缘体转变中存在受平均对称性保护的临界金属相,该临界行为无法被传统理论解释,可能代表着一类新的临界行为。该工作以《平均磁晶体对称性保护的拓扑平凡态间的安德森临界金属相》(“Anderson critical metal phase in trivial statesprotected by average magnetic crystallinesymmetry”)为题,于2024年4月9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量子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 于乐谦、郭靖涛研究团队3D重构人类原肠期胚胎,首次揭示人类胚胎尾端信号源调控原肠运动

    发育生物学的先驱之一,刘易斯·沃伯特(Lewis Wolpert)曾这样说:“出生、结婚、死亡都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原肠运动才是”。原肠运动(gastrulation)是指大部分动物胚胎发育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在本阶段中,只有一层细胞的囊胚会发生重组,形成一个含有三个胚层(即外胚层ectoderm、中胚层mesoderm、内胚层endoderm)的结构,而新形成的三个胚层细胞会组合并协调发育为各种器官。每一个胚层的细胞都能发育为特定的器官和组织。出于生命伦理的考虑,人类胚胎的体外培养被限制在14天内(即“14天规则”),而人类原肠运动发生在受精后14至21天之间,因此被认为是人类发育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4-25

  • 我国学者在基因编辑非人灵长类动物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图 基因编辑食蟹猴模型成功复现了LMD的心脏结构、功能、病理、电生理、转录表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25004、U2102204)等资助下,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牛昱宇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江平教授合作在基因编辑非人灵长类动物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携带 LMNA 突变的扩张型心肌病灵长类模型(Primate model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25

  • 我国学者在肝癌治疗药敏分子分型和耐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基于肝癌类器官生物库研究肿瘤异质性、药敏分子分型和耐药新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30079、81972656、81988101)等资助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宁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健民教授团队和河南省肿瘤医院张建功教授团队在肝癌治疗药敏分子分型和耐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基于大规模肝癌类器官生物样本库研究肿瘤异质性的药物基因组学(P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25

  • 陆前进教授、吴海竞教授团队:通过多组学研究揭示不同亚型红斑狼疮患者皮肤损害新机制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陆前进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性病科吴海竞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IF:12.8)杂志上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Multi-omics study reveals different pathogenesis of the generation of skin lesions in SLE and IDLE patients”(多组学研究揭示SLE和IDLE患者皮损的不同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利用免疫组库等多组学研究手段,揭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肤损害局部自身抗体来自外周血,而局限性盘状红

    来源:中南大学

    时间:2024-04-24

  • 北京大学Cell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菌源胆汁酸的全新修饰类型及生物合成通路,是脂肪性肝炎防治的新策略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互惠共生,密不可分,定植在宿主体内的共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宿主生理与病理生理功能。其中,胆汁酸是沟通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的关键信使分子。初级胆汁酸,如: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在人体肝脏中合成而来,并经由胆囊进入肠道,被肠道微生物代谢为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等次级胆汁酸。胆汁酸可以通过调控法尼醇X受体(FXR)、胆汁酸G蛋白偶联受体5(TGR5)、维生素D受体(VDR)等宿主受体,在宿主糖脂代谢、免疫应答等多个生理与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而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肠道微生物对胆汁酸的修饰类型还有待挖掘,不同胆汁酸与疾病调控的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04-24

  • Endorepellin突变致神经管畸形的机制

    神经管缺陷(NTD)是我国排名靠前的重大出生缺陷之一,由胎儿神经管闭合障碍造成中枢神经发育畸形,包括无脑儿和脊柱裂等[1]。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在散发NTD病例中检测出大量致病位点(Pathogenic Variants, PV)以及致病性不明确位点(Variant of Unknown Significant, VUS)。如何确认这些稀有突变,尤其是VUS的致病性是遗传病研究面临的共同挑战。模式动物,尤其是携带人源突变的小鼠(Humanized Pathogenic/VUS Variant Knock-In Mouse, HV-KIM)能否复现对应的疾病表型,是突变位点致病性评估的金标准。但

    来源:复旦大学 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

    时间:2024-04-24


页次:42/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41][42][43][44][45][46][47][48][49][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