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Cell:上海交大发现肠道中的神奇核心菌群

    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了肠道细菌的两组竞争功能群。这两组核心菌群形成类似“跷跷板”的模式,通过彼此的升降波动影响人体健康。这篇题为“A core microbiome signature as an indicator of health”的论文于10月7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表明这两组竞争功能群(TCG)可作为健康指标,并预测对治疗的应答。这项研究共分析了来自38项研究的约4,000个宏基因组样本,涉及到15种疾病。为了鉴定稳定相关的细菌基因组,研究人员分析了一项干预研究的数据。在这项研究中,2型糖尿病(T2D)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高纤维饮食或标准饮食三个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4-10-10

  • 产检迈向个性化?华大等发表封面专辑,揭示孕期生化、母子代谢及妊娠期糖尿病的遗传密码

    怀孕期间,准妈妈的身体如同一个精密仪器,其运作不仅关乎自身健康,更是直接影响胎儿的成长和未来健康。激素水平、新陈代谢、营养需求……种种变化都在孕期悄然发生。如何有效管理孕期健康,及早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例如妊娠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是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2024年10月9日,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大基因联合武汉儿童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市立医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等多家机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Genomics上以封面、专辑的形式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系统解析了孕期生化表型组、母子代谢指标及妊娠期糖尿病的遗传基础,揭示了遗

    来源:华大BGI

    时间:2024-10-10

  • 扩散模型在AI辅助的抗体设计中的应用

                                                                 2024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在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发表综述文章“AI-driven antibody des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10

  • 南京土壤所在“有机物料调控旱地土壤反硝化速率及N₂O/(N₂O+N₂)产...

    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热点排放源,其中旱地土壤贡献了近79%的N2O排放量。土壤N2O排放是多个微生物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传统认为的硝化作用贡献外,旱地土壤中近50%的N2O排放源自反硝化过程。有机物料施用在旱地农田土壤固碳和作物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量有机碳源输入可能会刺激N₂O排放从而抵消其固碳效益。此外,旱地土壤的高氮投入也会显著影响反硝化过程中N₂O的产生和还原以及N₂O/(N₂O+N₂)比值。然而,目前不同有机物料施用模式对旱地土壤反硝化速率及N₂O/(N₂O+N₂)比值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元研究团队通过采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4-10-10

  • 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究团队发现母体低氧暴露导致子代卵巢功能损伤和繁殖障碍的分子机制

    胚胎和胎儿期的发育对于生命的生长轨迹至关重要,在此发育阶段,微小的扰动也会对成年后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孕期暴露于某些不利环境会导致后代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生殖疾病。此外,孕期母体饥饿或受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影响会降低雌性胚胎原始卵泡池数量,最终影响其成年后的生育能力。胚胎期低氧暴露对成年性腺功能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极为显著。比如,胚胎期低氧会导致颗粒细胞通过Foxo1/PI3K/Akt途径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然而,低氧暴露导致颗粒细胞功能障碍的上游调节机制尚未得到充分解析。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利用前期建立的小鼠胚胎期低氧暴露模型,系统研究了母体低氧暴露对子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4-10-10

  • 生命·发现 | 我院陈迪俊团队开发基于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的肿瘤微环境空间域识别方法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其在组织内的空间分布和组成决定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在神经组织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以特定的方式排列,确保信息的高效传递;在肝脏中,不同类型细胞(如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在解剖学上形成特定的结构,发挥代谢和免疫的双重功能。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和空间重塑可以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然而,肿瘤微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异质性系统,不同的细胞群体在肿瘤的不同阶段和微环境条件下表现出多样化的空间分布与组成,这种异质性极大地限制了对其功能的全面解析。因此,识别具备特定细胞分布和组成的空间区域,即所谓的“空间域”(spatial domain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钟杰副教授课题组在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发表论文,阐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特征之间的动态因果及亚型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系钟杰副教授课题组在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发表论文“Subtype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Features in Adolescence: Insights From Cross-Lagged Panel Network Analysis”,阐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特征之间的动态因果及亚型。钟杰副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生王倩为第一作者,其余作者有方慧婷、黄安麟、李姿蓉、王泽宇和陈奕舟。 边缘型人格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梁子湖国家站团队揭示青藏高原和干旱半干旱区水生植物对水体盐度的生理适应策略

      2023年11月22日,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权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CR一区Top期刊,IF = 9.8)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梁子湖国家站研究论文“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to water salinity between two life forms of aquatic plants in alpine and arid wetlands”(高寒和干旱湿地中两种生活型水生植物对水体盐度生理适应的异同)。  水体盐度是影响水生植物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梁毅课题组揭示miRNA对PrPC相分离、肌肉细胞自噬及分化调控机制

    2023年12月8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6.6)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梁毅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Excess PrPC inhibits muscle cell differentiation via miRNA-enhanced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implicated in myopathy”(过量朊蛋白通过miRNA促进液-液相分离来抑制肌肉细胞分化和加重肌病),该研究全球首先在肌病患者的骨骼肌样本中观察到了miR-214-3p与细胞型朊蛋白(PrPC)的过量积累和共定位现象,揭示了m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Mol Cell|武汉大学周宇课题组发现m6A修饰通过调控mRNA分流到P-body而调控翻译

    mRNA的翻译受到多重机制的严格调控以确保其准确性。在细胞质中,核糖体结合mRNA形成多聚核糖体(Polysome)进行高效翻译,而部分mRNA储存于无膜亚细胞器结构P-body(Processing body),与核糖体隔绝,处于不翻译的状态。不同mRNA在多聚核糖体和P-body中的分布各不相同,其中的一些特定的序列元件以及microRNA结合位点可将mRNA靶向到P-body【1,2】。然而,由于三分之一的人编码基因转录本都在P-body中显著富集【3】,是否存在其他通用的调控mRNA靶向到P-body的机制仍然未知。2023年11月27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周宇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宋保亮/罗婕/殷雷揭示一类新甾醇转运蛋白

      胆固醇是调控膜功能的重要脂类分子,作为高度疏水的小分子,胆固醇如何在细胞内精准运输是长期未回答的重要科学问题。  2024年3月1日,细胞生物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Cell Biology刊发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等研究院、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宋保亮院士、罗婕教授和殷雷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论文,题为“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 3, 7, and 8 bind cholesterol and facilitate its egress from lysosomes《脂肪酸结合蛋白3, 7, 8结合胆固醇并协助胆固醇运出溶酶体》”。该工作揭示了脂肪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世燊团队在古菌细胞分裂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通讯员:董美玲)2024年 3月4 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世燊研究团队与美国NIH国家医学图书馆Eugene V. Koonin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Widespread photosynthesis reaction centre barrel proteins are necessary for haloarchaeal cell divi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古菌中广泛保守的PRC-barrel蛋白是FtsZ依赖型古菌分裂机器的关键组分,并初步揭示了它们的分子机制。德国佛莱堡大学教授、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Sonja Albers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朱玉贤院士团队王坤教授破解洪山菜薹颜色和美味的基因组密码

      不结球白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蔬菜,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百吃不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其以柔嫩的莲座叶(普通白菜,俗称小白菜)或花径(菜薹)供食用,种类和品种繁多,其中最具传统特色、素有“金殿御菜”之美誉的洪山菜薹,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与丰厚的历史文化。然而,同为白菜类蔬菜,红菜薹的薹茎独为红色,且其口感风味独特等表型和品质的机制尚不清楚。  近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IF=18.9)发表了题为“The complexity of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Brass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周荣家/程汉华教授课题组揭示鸟苷酸交换因子及其调控细胞自噬的机制和功能

      2024年3月26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荣家/程汉华教授课题组在细胞自噬调控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成果已在细胞子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题目为“RPGR is a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for the small GTPase RAB37 required for retinal function via autophagy regulation” (DOI: 10.1016/j.celrep.2024.114010)。 该工作揭示了RPGR是RAB37小GTP酶的鸟苷酸交换因子,促进其结合GDP-GTP状态的交换,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李绍清教授团队在水稻耐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由于工业污染的不断积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全球气温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地球土壤盐碱化程度日益加剧,导致耕地资源遭到破坏,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生态难题。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正面临着土壤盐碱化所带来的严峻威胁,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产和产量稳定。因此,发掘水稻耐盐相关基因,揭示耐盐机理,对选育耐盐品种、提高水稻耐盐性、保障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绍清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Plant Cell和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分别发表了题为GROWTH REGULATING FACTOR 7-media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刘勇课题组揭示未折叠蛋白响应分子IRE1α与应激颗粒共聚集的动态特征与功能机制

      2024年5月8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勇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ammalian IRE1α dynamically and functionally coalesces with stress granules” 的研究论文,发现IRE1α能够在不同应激条件下与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 SG)通过相分离形成共聚集簇,提示IRE1α与应激颗粒的协同共聚能够富集IRE1α-XBP1通路中的关键组分,为IRE1α蛋白机器提供了一个更为高效的运行平台,从而赋予细胞更强的应激处理能力。  真核细胞在遭受外界不利条件的胁迫时,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龚燕兵/汪小凡团队揭示多物种互作对高原野生植物传粉的影响

      (通讯员杨雪)2024年7月8日,生态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Ecology》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龚燕兵/汪小凡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Disruption of pollination by herbivores is rescued by nectar yeasts”(植食者对传粉的破坏被花蜜酵母拯救)。该研究发现植食者和花蜜微生物在青藏高原与单子叶植物西南鸢尾广泛共存,并对该野生植物的传粉和繁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图1. 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Ecology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杨红春课题组揭示水稻发育调控新机制

      (通讯员杨雪)近日,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杨红春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发表了题为“The H1/H5 domain contributes to transcription factor OsTRBF2 phase separation and gene repression during rice development(H1/H5结构域在水稻转录因子OsTRBF2相分离和抑制基因表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在水稻发育过程中,转录抑制因子OsTRBF2的蛋白功能结构域H1/H5促进其相分离、染色质靶向和基因抑制。  转录调控是真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逯杨教授团队揭示人类共生-致病真菌分泌效应蛋白调节宿主免疫的机制

      (通讯员 杨雪)2024年7月30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逯杨教授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A human commensal-pathogenic fungus suppresses host immunity via targeting TBK1 (人类共生-致病真菌通过靶向TBK1抑制宿主免疫)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白念珠菌通过分泌效应蛋白Cmi1(Candida modulator of host immunity)进入宿主细胞阻断了I型干扰素(IFN-I)信号通路,从而促进其在宿主中的定植和致病性,揭示了人类共生-致病真菌调控宿主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 周宇教授团队揭示RNA渐进式加尾调控m6A修饰的功能和机制

      2024年8月9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宇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Nuclear retention coupled with sequential polyadenylation dictates post-transcriptional m6A modification in the nucleus”(核滞留与渐进式加尾决定了细胞核中的转录后m6A修饰)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远端polyA位点加工产生的长3′UTR转录本会被m6A修饰复合物在转录后进一步修饰,而通过sequential polyadenylation,m6A修饰水平更高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0


页次:42/1638  共32746篇文章  
分页:[<<][41][42][43][44][45][46][47][48][49][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