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l文章:周斌组建立体内细胞衰老的谱系示踪及功能研究技术
北京时间10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最新成果“Identifying specific functional roles for senescence across cell types”。该研究基于双同源重组酶系统建立了体内细胞衰老的谱系示踪及功能研究技术,系统探讨了肝脏损伤和修复过程中不同细胞类型衰老细胞的命运轨迹及其特定作用。这一研究工作不仅为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也为细胞衰老领域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与方法。细胞衰老这一概念最初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0-05
-
Nature Immunology | 周荣斌团队报道靶向组织驻留NK的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和新靶点
以PD1抗体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改变了肿瘤的治疗模式,但目前响应率不到30%,对肝癌、结直肠癌等效果尤其不佳,亟需发展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和靶点。NK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应答快、抑瘤谱广、通用性好、毒性小等特点,正在成为全球竞争的新赛道,但是由于肿瘤局部独特的微环境,常规NK细胞(conventional NK, cNK)存在“进入肿瘤组织难”、“进入后功能被抑制”等瓶颈问题。除了cNK外,在肝脏、肠道等组织存在大量的1型固有样淋巴细胞(type 1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1s)。ILC1s也被称为组织驻留NK细胞,近年来被发现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4-10-04
-
Nature Immunology | 周荣斌团队报道靶向组织驻留NK的肿瘤免疫治...
以PD1抗体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改变了肿瘤的治疗模式,但目前响应率不到30%,对肝癌、结直肠癌等效果尤其不佳,亟需发展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和靶点。NK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应答快、抑瘤谱广、通用性好、毒性小等特点,正在成为全球竞争的新赛道,但是由于肿瘤局部独特的微环境,常规NK细胞(conventional NK, cNK)存在“进入肿瘤组织难”、“进入后功能被抑制”等瓶颈问题。除了cNK外,在肝脏、肠道等组织存在大量的1型固有样淋巴细胞(type 1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1s)。ILC1s也被称为组织驻留NK细胞,近年来被发现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10-04
-
环境学院吴志军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文揭示沙尘气溶胶作为冰核调节云微物理过程和云辐射效应...
大气冰核在云冰形成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改变云的微物理和光学特性,显著影响云辐射效应,进而对地球系统的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变暖速度是过去50年全球平均升温速度的两倍,云可能是影响该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大气冰核在青藏高原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中的作用经常被忽视,特别是该地区大气冰核的来源、浓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大气冰核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这一气候敏感地区的云微物理过程和辐射效应,以及提升模式模拟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气溶胶研究小组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聚焦沙尘气溶胶占主导且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青藏高原地
-
电子学院胡又凡课题组在超共形接触的高性能碳管器件和放大电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柔性可穿戴电子的快速进步和发展,柔性电子开始对很多新的应用领域进行赋能,比如先进的健康监测管理平台、运动数据实时监测,以及个性化的诊疗平台。这些新的应用需要柔性电子器件和系统提供对用户更友好的界面,可以与人体的器官表面实现紧密而无感的交互,能够适应人体器官表面复杂的形状。通过减薄柔性器件的厚度,可以降低弯曲刚度,形成更好的共形接触,并提升弯折情况下工作的可靠性。但是,将柔性器件的厚度减薄到亚微米水平会带来诸多挑战。除此之外,柔性薄膜电子器件在厚度减薄的同时还需要保证足够的电学性能,否则难以胜任对生理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的任务。近日,北京大学电子学院胡又凡课题组充分利用碳纳米管
-
李林教授团队构建SAM关键homeobox基因调控网络解析玉米株高发育的分子机制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罗姿)茎顶端分生组织(SAM)作为植物地上组织的来源,对植物形态发生和发育至关重要。已有的关于玉米功能突变体的研究揭示了若干与SAM生长发育及分化相关的关键基因,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基因。Homeobox TFs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中扮演的复杂调控角色,如Kn1、Rs1和Gn1等基因的功能重要性等已在多种植物物种中得到证实。Homeobox家族转录因子(TFs)通过与靶基因互作构成复杂的转录调控网络,调控植物细胞内众多生物学过程,Homeobox家族调控组的研究有望深化对植物发育机制的理解。 9月19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李林教授团队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03
-
棉花遗传改良团队揭示GhKAS1_A05影响棉籽油含量分子机制
10月1日,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期刊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 in GhKASI_A05 modulates cottonseed oil content in Gossypium hirsutum 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棉花β-酮酰基-[酰基载体蛋白]合成酶(GhKASI)调节棉籽油积累的分子机制。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03
-
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课题组揭示IgM–CD5L复合物的分子机制
IgM是人体五种免疫球蛋白之一,在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IgM主要以五聚体形式存在。J链调控IgM五聚体的组装,还能通过与黏膜转运受体pIgR的相互作用,介导IgM的黏膜转运1。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昌平实验室肖俊宇教授课题组一直聚焦IgM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在先前的工作中阐明了IgM五聚体组装和黏膜转运的机制2,特异性受体FcμR识别IgM的机制3,以及恶性疟原虫蛋白结合IgM的机制4。血清IgM中除J链外还存在另一种称为CD5L(CD5 antigen-like)的蛋白,也被称为Spα或AIM。它是
-
水生所揭示底栖鱼类在富营养水体中的双重作用
全球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时刻威胁着水环境的安全,然而富营养浅水湖泊清水态的重建是曲折坎坷且成败参半的。一些富营养浅水湖泊的修复往往通过完全或部分清除鱼类,并结合沉水植物恢复,从而使水生态系统重回清水态。然而,由于生态恢复前期鱼类削减(生物操纵或者人为捕捞)造成的系统内食物资源充足以及鱼类生态位缺失,底栖杂食性鱼类(如鲫)的数量在清水态恢复初期可能会急剧增加,这或将严重削弱沉水植物的清水效应,甚至导致生态修复工程的失败。因此,了解沉水植物与底栖鱼类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清水态的恢复与维持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态系统生态学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01
-
昆明植物所在解析强心苷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是一类具有强烈的抗心力衰竭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人员已从约12个科、60个属的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和早期分化的真双子叶植物中分离鉴定到多种强心苷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生命之树上的散布特征意味着其生物合成途径可能在被子植物系统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多次遗失或趋同进化。因此,探析被子植物中强心苷生物合成途径不仅有助于揭示植物次生代谢的演化机制,还可为解析被子植物化学防御的演化提供新的见解。见血封喉属(Antiaris)为桑科(Moraceae)乃至整个蔷薇目(Rosales)中迄今为止唯一发现富含强心苷的植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01
-
吴娴波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虚弱与慢性肝病之间的关联
近日,公共卫生学院吴娴波教授团队在胃肠肝病学刊物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Frailty and risk of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and other chronic liver diseases”,揭示了虚弱与慢性肝病之间的关联。流行病学系钟琪博士与周锐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吴娴波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虚弱作为一种多系统功能下降和压力敏感性升高的状态,是近年老年医学领域被关注的重要衰老指标之一。本研究采用两种互补的虚弱评估工具:以体力表现为重点的身体虚弱(p
-
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智慧医疗团队在构建多语言医学大模型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慧医疗团队的研究论文:“Towards Building Multilingual Language Model for Medicine”,提出了一种构建多语言医学大语言模型范式,涵盖了大规模预训练语料库、模型构建,以及全面的基准测试。该模型性能在多项医疗评测指标中可与GPT-4相媲美。研究团队将所有的模型和训练数据进行开源,促进了大语言模型在医疗领域,特别是在语言障碍和医疗资源全球化垂直应用的发展。医疗健康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0-01
-
eLife背靠背 | 复旦大学张壮志/汪昕/何苗团队重定义皮质少突胶质谱系细胞的发育起源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大胶质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髓鞘化神经元轴突,加快神经电信号的传导速度。在神经发育过程中,OL及其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OPC)的出现是一个关键里程碑。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大脑皮层中的OPC/OL来自三个不同的发育起源:最早一批起源于内侧神经节隆起(medial ganglionic eminence,MGE)/视前区(preoptic area,POA,又称AEP),第二批起源于外侧神经节隆起(lateral ganglionic eminence,L
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4-10-01
-
Cell丨邓宏魁/沈中阳/王树森团队合作报道首例移植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实现1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功能性治愈
2024年9月25日,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研究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和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Cell发表题为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 Under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移植,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航课题组合作揭示人类利他行为背后的"动机鸡尾酒"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令人赞叹的利他行为,就像有人挺身而出制止校园霸凌,有人慷慨解囊援助灾区难民。作为局外人,这些“热心人”并没有直接利益牵扯,但仍愿意付出个人代价,伸张正义或提升他人福祉。科学家们一直试图揭开这种利他行为的神秘面纱:是什么驱动了利他的"第三方干预"行为?这个问题在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进化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先后提出了包括对不公平的厌恶在内的若干在自身利益之外的经济社会动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某个单一的理论模型能够令人满意地解释人类第三方干预行为的多样性。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
-
地空学院唐铭课题组与合作者在早期地球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岩石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表面的海陆二分。海陆格局控制着地表的物质循环,是形成动态、多样的地表环境的关键因素,对支撑复杂生命系统至关重要。地球之所以有海陆二分是因为其地表高程变化足够大,且呈双峰式分布。海陆二分是否伴随着地球的整个演化?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地球的早期(25—30亿年前),陆地面积非常有限,地球可能是个“大水球”。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唐铭课题组与美国莱斯大学Cin-Ty Lee教授以及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曹文融教授开展合作,从深部地壳岩石相变的视角给出了解释,相关工作以”Subaerial crust emergenc
-
微生物所付钰团队合作在水稻细菌性病害的拉曼检测技术取得进展
2024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付钰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徐宁团队合作在Talanta上发表了题为“Noninvasive Raman Spectroscopy for the Detection of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and Bacterial Leaf Strea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激光光镊拉曼光谱系统和手持式拉曼光谱仪,结合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的算法,实现了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早期检测,为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害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由黄单胞菌的两个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01
-
Cell:m6A-cenRNA调控癌细胞着丝粒稳态的机制
在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精确的染色体分离依赖于着丝粒-动粒复合体的正常功能。其中,着丝粒的遗传复制依赖于 CENPA 核小体的传递。具体来说,在细胞周期的G1早期,新生CENPA沉积于染色质中;之后,在发生DNA复制的S期,旧的CENPA被分配于DNA子链和母链上,核小体的空缺由组蛋白H3.3填补。在这一动态过程中,CENPA核小体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提示细胞中存在严密的CENPA维持机制,而其失调则导致一系列有丝分裂错误和癌症等疾病的产生。但是,对于这一极为关键的分子与细胞过程,在S期内调控CENPA维持以及确保其在DNA复制过程中表观遗传信息忠实传递的机制仍不清楚。RNA m6
-
自然恢复和耕作促进长期土壤碳固持的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SOC的保存和积累是维持粮食生产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关键。土壤碳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定量变化研究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生态中心研究人员依托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长期定位试验(1995年-),研究发现2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过程中,早期(农田<15年,自然恢复<10年)活性有机碳(LOC)显著下降,而稳定性有机碳(SSOC)显著增加,SOC整体变化不大;随后SOC、LOC和SSOC均呈现增长趋势,SSOC对SOC的增长起主导作用。自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9-30
-
PLoS Pathog | 蓝柯研究组在KSHV致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教授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上在线发表题为“Methylation of KSHV vCyclin by PRMT5 contributes to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通过甲基化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 vCyclin蛋白促进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功能机制。KSHV是一种致瘤性病毒,可诱发卡波氏肉瘤、原发渗出性淋巴瘤和多中心性卡斯特曼病等恶性肿瘤。然而, KSHV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仍有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