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 Funct Mater | 优选阳离子脂质体激活STING通路增强阿霉素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2024年10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亚平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王当歌团队联合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题为Mobilizing STING pathway via a cationic liposome to enhance doxorubicin-induced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优选出一种阳离子脂质体,共递送STING激动剂cGAMP和阿霉素(DOX),通过激活STING通路增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12
-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方晓峰实验室发现凝聚体可以内陷和切割细胞内膜
多囊泡体(MVBs)是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在细胞质量控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MVB膜通过内陷和切割形成腔内小泡(ILVs),负责分选蛋白质货物,这一过程需要ESCRT蛋白复合体消耗ATP来完成[1]。近些年研究显示,生物分子凝聚体是细胞行使其功能必不可少的结构,通过多种多样的机制发挥作用。凝聚体可以与膜相互作用发生“润湿(wetting)”并引发毛细(capillary)现象[2]。然而,润湿相关毛细力在细胞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仍然知之甚少。 2024年10月9日,清华大学方晓峰实验室与合作者在《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生物分子凝聚体介导内体膜的弯曲和剪切》(Biomole
-
丛尧组合作研发新一代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
9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Vaccin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研究组、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黄忠研究组、以及华淞(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刘庆伟团队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Vaccine Potency and Structure of Yeast-Produced Polio Type 2 Stabilized Virus-like Particles”。该论文报道了利用酵母重组表达系统高效制备脊髓灰质炎病毒2型(PV2)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0-12
-
Cell:首例移植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实现1型糖尿病患者功能性治愈
2024年9月25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研究组,和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细胞》(Cell)发表题为“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 Under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首位患者在移植后恢复了内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
-
中科院学者Cell子刊阐明了新型细胞骨架在真核细胞变形中的作用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IHB)缪炜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Lacrymaria细胞利用非常规和新颖的细胞骨架成分来实现其非凡的动态变形能力。这项研究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真核细胞依靠动态形状变化来实现各种细胞功能,维持重要的生物过程,并调节细胞行为。这些形状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细胞骨架成分的组织和排列驱动的。细胞骨架由基因特化和辅助蛋白结合产生,使细胞具有不同的形状和作用。许多真核细胞表现出形状变化,其中最迷人的例子之一是单细胞纤毛真核生物泪虫,以其异常动态的形状变化而闻名。它有一个灵活的“细胞颈”,可以伸展到身体长度的几倍到几十倍来捕捉猎物,表现出惊人的弹性和运动自由。尽管进
-
清华大学药学院储凌课题组: 小分子介导的生物正交反应
最新研究成果2024年10月5日,清华大学药学院储凌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Prodrug activation by 4,4’-bipyridine-mediated aromatic nitro reduction” 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由4,4-二联吡啶介导的芳硝基还原方法,在生物兼容的环境下实现含硝基前药的激活,该方法为药物递送提供了新的工具。在癌症治疗中,前药的开发是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药物递送效率的手段之一。生物正交反应和点击化学的发展为前药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SQP33是一种被反式环烯烃 (TCO) 修饰的阿霉素前药,
-
Nature Cancer丨高危前列腺癌代谢干预机制及诊断标志物
2024年9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谭敏佳课题组、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徐骏宇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秦骏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薛蔚/董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11
-
高原药用资源生态保护与繁育研究团队获得高效治疗胆汁淤积症活性组份
胆汁淤积性肝病(CLD)是一种复杂的肝胆疾病,由肝细胞水平的胆汁形成缺陷或胆管水平的胆汁分泌和流动受损引起。根据胆汁淤积的不同部位,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其共同特点是肝细胞内胆汁酸(BAs)等有毒物质的过度积累引起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持续性胆汁淤积可进一步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信号反应,最终导致肝纤维化或肝细胞坏死。近年来,全球胆汁淤积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和妇女中高发。目前,我国仍然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的治疗CLD的药物。临床上治疗一直依赖美国FDA认证的熊去氧胆酸和奥贝胆酸,但它们的有效率不足50%,副作用明显且价格昂贵。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4-10-11
-
《青藏高原地衣多样性》正式出版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研究员主编的《青藏高原地衣多样性》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研究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503),对青藏高原地衣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采集,填补了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等地衣采集史上的空白,从6万余号标本和鉴定的700余种地衣中,提出211个在不同生境中的主要地衣代表物种,反映了当前青藏高原地衣群落的基本组成及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青藏高原地衣群落演化、环境监测、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研究提供了参考。《青藏高原地衣多样性》是结合“第一次青藏高原横断山综合考察”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两项国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11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中国科大曾筑天课题组揭示血源性李斯特菌固有免疫逃逸机制
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胞内致病菌,也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李斯特菌能够穿透机体的多重生理或免疫屏障,严重时可进入血液循环诱发脑膜炎、败血症等致命性疾病,然而对于血液中的李斯特菌如何逃逸机体固有免疫监视尚不清楚。2024年10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曾筑天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Inhibition of neutrophil swarming by type I interferon promotes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evasion”的研究文章。该研究利用高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4-10-11
-
骆静教授课题组在BBA-Molecular Cell Research杂志发表文章
2024年9月30号,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因工程药物及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20级硕士研究生杨雨萌以第一作者身份在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Molecular Cell Research(中科院生物学2区)杂志上发表题为An artificial peptide inhibits autophagy through calcineurin-TFEB pathwa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和来自于沈阳药科大学杨静玉教授的支持。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1
-
生命科学学院孙博实验室揭示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调控胚珠发育的分子机制
作为种子植物最重要的特征,胚珠在受精成功后发育为种子。胚珠原基起始于雌蕊的胎座组织,经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为包含有成熟雌配子体的胚珠。雌蕊的形态建成、每枚雌蕊能产生的胚珠数目和胚珠发育的完整性是雌蕊育性和种子产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受到精细而复杂的信号网络调控。MADS结构域蛋白AGAMOUS(AG)是调控雌蕊身份决定和器官发育的关键转录因子,也参与调控胚珠的起始与发育过程。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s)是一类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各阶段的多羟基化类固醇激素,具有广泛的调控作用。胚珠发育过程中,BR信号通路能够同时促进胚珠起始、珠被发育和雌配子体特化等过程。作为雌蕊和胚珠发育过程中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1
-
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开发出一种新型高灵敏miRNA传感器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一类短链非编码RNA,在基因调控中发挥一系列关键作用。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发现了mi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异常的miRNA表达往往是由多种癌症类型的基因畸变引起的,并通过靶基因表达的失调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许多miRNA与肿瘤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包括细胞增殖、侵袭等。miRNA诊断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早期检测多种高风险的癌前病变。近期,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通过环张力促进的叠氮-炔环加成反应(SPAA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10-11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中国科大曾筑天课题组揭示血源性李斯特...
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胞内致病菌,也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李斯特菌能够穿透机体的多重生理或免疫屏障,严重时可进入血液循环诱发脑膜炎、败血症等致命性疾病,然而对于血液中的李斯特菌如何逃逸机体固有免疫监视尚不清楚。2024年10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曾筑天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Inhibition of neutrophil swarming by type I interferon promotes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evasion”的研究文章。该研究利用高分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10-11
-
上海交大薛向东团队与第五人民医院危重症科合作发表脓毒症及相关脑病免疫治疗研究新成果
脓毒症相关脑病(SAE)是脓毒症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SAE通常伴随着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高氧化应激状态,导致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率升高。巨噬细胞极化失调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在SA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抗氧化疗法和抗炎疗法被探索用于SAE的治疗,但临床应用仍面临挑战。多酚化合物,如单宁酸(TA),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但其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有待提高。多酚类纳米药物被开发用于脓毒症治疗,但缺乏对SAE病变的特异性靶向能力。因此,需要开发新型治疗方法,以更有效地靶向SAE 病变,调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患者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0-11
-
附属九院消化科孟祥军团队牵头的国际多中心临床RCT研究在JAMA子刊发表
近日,附属九院消化内科孟祥军主任医师团队牵头的一项国际多中心三盲RCT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JAMA Network Open在线发表,题为Eight-Week Supplementation With Bifidobacterium lactis HN019 and Functional Constipation。既往认为补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蠕动,但缺乏大规模、设计合理的研究验证。研究团队通过在中国上海的5家医院、229名符合罗马III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患者间进行为期8周的随机三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一组每天接受7.0×10^9 CFU的益生菌动物双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0-11
-
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团队提出靶向生物膜的作物抗病改良新理念
作物维管束病害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最为严重的病害类型之一,危害程度大防治特别困难,如水稻白叶枯病、作物细菌性青枯病和柑橘黄龙病等。相关病原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和青枯菌侵染植物的维管系统,能够占据并阻断木质部维管束从而影响植物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运输,最终造成植物萎蔫死亡。生物膜是细菌抵御恶劣生存环境、抗菌物质或宿主免疫反应的重要策略,然而以青枯菌为代表的植物病原细菌如何调控生物膜在宿主内的动态变化,帮助细菌在维管束中定殖和扩展传播的机制还不清楚。 近日,我校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团队李博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Plants上发表了题为“Holliday junction resolv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1
-
污水资源概念厂荣获国际水协会创新项目金奖和最高奖
面向污水处理降碳减污的国家战略需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院士团队深入研究污水处理过程中物质流、能量流的转化规律,发展了污水资源化能源化理论和技术。他与多位行业权威专家共同提出“污水资源概念厂”设计理念,2021年推动建成全国首座污水资源概念厂,2024年该项目荣获国际水协会(IWA)创新项目金奖和本年度“全球唯一”创新项目最高奖(Grand Award),这是中国水领域首次获此殊荣。 污水资源概念厂突破了实现“水质永续、资源循环、能量自给、环境友好”目标的技术瓶颈,集成和应用多项先进污水处理技术,颠覆了传统污水处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11
-
我国学者在锕系微型核电池方面取得进展
图 锕系微型核电池设计理念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425061、22222606、22206143、22227809)等资助下,苏州大学王殳凹、王亚星以及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和湘潭大学欧阳晓平等科研人员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置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设计理念,通过锕系元素与发光镧系元素的分子层级耦合,实现了锕系核素衰变能到光能转换效率近8000倍的提升,并组装了目前已知效率最高的辐光伏核电池。研究成果以“基于内置能量转换器的微型核电池(Micronuclear battery based on a coalescent energy transduc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11
-
我国学者在放射性药物领域取得进展
图 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工作原理及其优势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225603)等资助下,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刘志博团队基于现代共价药物分子工程发展了一类新型药物形式,即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Covalent Targeted Radioligand, CTR),突破了传统放射性药物“快清除”与“长滞留”不可兼得的难题。最新研究成果以“共价靶向放射配体增强放射性核素治疗(Covalent Targeted Radioligands Potentiate Radionuclide Therapy)”为题,于2024年5月2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论文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