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杰副教授课题组在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发表论文,阐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特征之间的动态因果及亚型

【字体: 时间:2024年10月10日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系钟杰副教授课题组在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发表论文“Subtype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Features in Adolescence: Insights From Cross-Lagged Panel Network Analysis”,阐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特征之间的动态因果及亚型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系钟杰副教授课题组在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发表论文“Subtype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Features in Adolescence: Insights From Cross-Lagged Panel Network Analysis”,阐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特征之间的动态因果及亚型。钟杰副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生王倩为第一作者,其余作者有方慧婷、黄安麟、李姿蓉、王泽宇和陈奕舟。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情绪、自我、行为和人际关系的不稳定。尽管成人BPD的异质性已经被广泛研究,但青少年时期的边缘型人格特征(borderline personality features, BPFs)尚未得到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通过交叉滞后面板网络(Cross-lagged panel network,CLPN)分析,探索青少年BPFs之间潜在的动态因果关系,并识别其亚型。研究在两个独立中国青少年群体中进行。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BPF网络结构总体上相对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一些细微变化。冲动性行为的外期望影响指数最高,表明其对其他BPFs具有预测作用。冲动性行为与极度情绪不稳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预测作用,表明二者可能互为因果。此外,从CLPN观察到了两大类BPFs特征节点荟聚的现象:外向失调亚型(冲动性行为、极度情绪不稳、自伤自杀行为)以及内摄紊乱亚型(自我意象紊乱、长期的空虚感和不真实感)。

该研究认为这两个聚类的青少年BPF亚型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环境交互病理机制,而对不同亚型病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为日后BPF特异性临床干预方案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Wang, Q., Fang, H., Wong, O. L., Li, Z., Wang, Z., Chen, Y., & Zhong, J. (2024). Subtype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features in adolescence: Insights from cross-lagged panel network analysis.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x.doi.org/10.1037/ per0000694


2024-10-09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er|ers|rs|it|ese|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