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管理:现状、机遇与挑战
自身免疫性肝病概述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ALDs)是一类病因未明的慢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这类疾病主要影响女性,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当身体免疫系统攻击肝脏组织时发病,常导致慢性炎症性肝病,严重时可发展为肝衰竭和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疾病特征与分型:AIH 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慢性炎症性肝病,
来源:Immunologic Research 3.3
时间:2025-04-09
-
嗜碱性粒细胞与2型炎症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病理机制中的作用:血液与疱液对比研究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以水疱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除了众所周知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外,研究者们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和瑞氏染色(Wright-stained)技术,在患者匹配的血液与疱液样本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疱液中存在明显的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浸润。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未受刺激状态下,这些"低调"的免疫细胞竟比CD4+T细胞产生更多关键性2型细胞因子IL-4。研究还观察到疱液中CD4+T细胞的显著活化及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这些发现犹如拼图般揭示:嗜碱性粒细胞作为IL-4的主要"生产车间",与其他炎症细胞和因子共同"
来源:Immunologic Research 3.3
时间:2025-04-09
-
HBx/WDR5通过增强IGF-1转录促进肝细胞癌中Treg细胞的招募与免疫抑制活性
肝细胞癌(HCC)作为全球第三大癌症死因,其发生发展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BV X蛋白(HBx)作为病毒基因组最小的开放阅读框,已被证实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参与肿瘤发生,但其如何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仍是未解之谜。更关键的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信号通路在HCC中异常激活,与不良预后相关,而调节性T细胞(Treg)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积聚更是免疫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些生物学谜团背后,是否存在HBx介导的表观遗传机制串联起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对话"?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Erli Wang团队在《Immunologic Research》发表的研究给出了突破性答案
来源:Immunologic Research 3.3
时间:2025-04-09
-
全球海洋N2O通量及微生物来源的高分辨率图谱:从源-汇边界到气候效应
海洋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关键调节者,其释放的氧化亚氮(N2O)温室效应是CO2的265-298倍,且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尽管已知海洋贡献了全球水生系统最大的N2O排放,但长期以来存在两大科学难题:一是传统估算依赖海-气通量(ΔpN2O)或半经验公式,无法解析深层水体中N2O的产生-消耗机制;二是微生物源贡献的空间异质性显著,尤其在氧分层海域中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和反硝化菌群的生态位分配规律不明。这些认知空白严重制约了对海洋N2O排放动态的精准预测。北京大学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通过整合多学科方法,首次构建了基于微生物过程的底向上模型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9
-
小脑 - 未定带回路对焦虑样行为的双重可塑性调控:解锁小脑治疗焦虑新靶点
在神经科学领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小脑主要参与运动调节。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表明,小脑与情绪和精神障碍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小脑损伤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 ,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促使研究人员深入探索小脑在情绪调节中的具体机制。此前,关于压力和焦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前脑及其相关区域,对小脑的关注相对较少。而且,虽然已经发现小脑与焦虑相关网络存在连接,但对于能否通过调节小脑来治疗焦虑,以及具体的调节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依旧迷雾重重。为了揭开这些谜团,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9
-
调控三层全碳电极以提升 CsPb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迈向高效稳定光伏新征程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在近年来可谓是光伏领域的 “新星”,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短短时间内,功率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就从 3.8% 飙升至 26.7% 。众多研究团队和企业纷纷投身其中,尝试各种技术升级,试图让这颗 “新星” 更加闪耀。然而,PSCs 的稳定性问题却如同一朵 “乌云”,笼罩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对于 n-i-p 型 PSCs 而言,金属背电极及其相关界面的不稳定性是个棘手难题。常见的金属电极,像银(Ag)会与碘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化学性质不稳定;而相对稳定的金(Au)电极,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9
-
转录组和形态学血管异常揭示 FCDIIb 病因机制: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治疗开辟新径
在大脑这个神秘的 “宇宙” 中,癫痫就像一颗时不时爆发的 “小星球”,扰乱着人体正常的 “星系秩序”。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是引发癫痫的重要 “幕后黑手”,其中 FCDII 型更是导致耐药性癫痫的关键因素。目前,虽然知道 FCDII 的发病与 mTOR 通路的体细胞变异有关,但这个理论就像一把有漏洞的 “伞”,无法完全解释 FCDII 的所有发病特征。例如,FCDII 的病变细胞来源多样,而且在大脑中的分布区域广泛,可现有理论只能解释不到 50% 的 FCDII 病例发病机制 。这就好比拼图缺了很多块,我们无法看清 FCDII 发病的完整 “画面”。所以,深入了解 FCDII 的发病机制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9
-
高熵合金:开启多路径电子协同与晶格氧活化,提升析氧反应活性的新钥匙
在能源领域,电催化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至关重要,它是水分解反应的关键步骤,也是众多能源转换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阳极过程。然而,OER 面临着高过电位和缓慢动力学的挑战,其低活性严重制约了相关能源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吸附质演化机制(Adsorbate Evolution Mechanism,AEM)存在理论过电位极限,而晶格氧氧化机制(Lattice Oxygen Oxidation Mechanism,LOM)虽被寄予厚望,但实现金属离子的深度氧化(高化合价态)面临巨大热力学障碍,同时维持高化合价态金属离子在复杂催化剂 - 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也颇具挑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9
-
青少年问题性色情材料使用的性别差异:基于网络分析的新视角
在数字时代,青少年接触色情内容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但这种现象背后的性别差异及其潜在影响机制仍存在大量未知。西班牙国际拉里奥哈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BMC Psychology》发表的研究,通过创新的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问题性色情材料使用(Problematic Pornography Use, PPU)在青少年中的性别特异性模式,为这一复杂行为提供了全新的理解框架。研究背景凸显三个关键问题:首先,色情材料使用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且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西班牙数据显示男性每周使用率达32%,女性仅6.2%。其次,PPU被ICD-11归类为冲动控制障碍(Compulsive Sexual Behavi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9
-
高海拔地区长期工作者压力源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一项具有关键意义的调节中介分析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原地区有着壮丽的风景,但对于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约 5% 的成年人患有抑郁障碍。而抑郁情绪作为临床抑郁的前驱状态,同样不可忽视。高海拔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如低气压、缺氧、极端气候和强烈紫外线等,使得长期在此工作的人群面临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此前研究虽已表明压力源与抑郁情绪存在关联,但针对高海拔地区长期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不同类型压力源对抑郁情绪的具体影响及潜在机制仍不明确。同时,情绪调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9
-
多组学分析揭秘海滨雀稗镉耐受的候选基因,为作物改良提供关键线索
在如今的生态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其中镉(Cd)污染对农田的危害尤为突出。它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还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众多受镉污染影响的植物研究中,海滨雀稗(Paspalum vaginatum Sw.)这种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盐生草坪草,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虽然它具有较强的镉耐受能力,但长期以来,其耐受镉的内在遗传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深入了解植物应对镉胁迫的分子机制,来自海南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9
-
解析甜瓜果实长度调控基因网络: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的新突破
在瓜果飘香的农业世界里,甜瓜(Cucumis melo L.)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仅是夏日消暑的佳品,更是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物。然而,甜瓜果实的形态各异,其中果实长度作为影响果实形状的关键指标,却一直是个神秘的 “未解之谜”。目前,对于调控甜瓜果实长度的基因研究十分有限,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严重阻碍了甜瓜品质改良和育种工作的发展。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他们以长果型甜瓜‘551’和短果型甜瓜‘B22’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调控甜瓜果实长度的基因网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9
-
紫花苜蓿 Ⅲ 类过氧化物酶基因家族(PRXIII)全基因组鉴定、表达分析及其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功能研究
紫花苜蓿,作为豆科草本植物,在中国有着近 2000 年的种植历史,一直是畜牧业中极为重要的蛋白质饲料来源。因其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易消化等特点,被赞誉为 “牧草之王”。Ⅲ 类过氧化物酶(PRXIII)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病虫害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此前针对紫花苜蓿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十分有限,仅对其过氧化物酶(POD)的序列和结构进行过初步验证,且相关基因功能仅在拟南芥中得到验证,紫花苜蓿自身的基因组分析进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紫花苜蓿是同源四倍体,基因组高度杂合、重复且复杂,使得研究的精细度和准确性远不如其他物种。为了深入了解紫花苜蓿 PRXIII基因家族,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9
-
孕期疟疾感染中中性粒细胞活化标志物及相关免疫血液学指标研究:揭示潜在病理机制与防治方向
疟疾,这个古老又顽固的健康大敌,至今仍在全球肆虐。2022 年,85 个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预估有 2.49 亿疟疾病例,尼日利亚更是重灾区。而孕期疟疾尤其棘手,全球约 1.219 亿孕妇面临感染风险,孕妇因孕期免疫力下降,感染后易出现严重贫血、肾衰竭等,还会威胁胎儿和婴儿生命。尽管全球抗疟有进展,但孕妇群体依旧高危。在此背景下,探究孕期疟疾感染的免疫反应和病理机制迫在眉睫。为了深入了解孕期疟疾感染,来自尼日利亚纳姆迪・阿齐克韦大学(Nnamdi Azikiwe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Immunology》上,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
来源:BMC Immunology 2.9
时间:2025-04-09
-
粪菌移植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增强LLC荷瘤小鼠化疗免疫联合疗法的效果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基石,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已成为多种晚期肿瘤的一线方案。然而,化疗对肠道菌群的破坏及ICI的原发/继发耐药问题制约了疗效。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微环境等途径促进肿瘤进展,而粪菌移植(FMT)作为调节菌群的有效手段,其在化疗免疫联合疗法中的潜力尚不明确。此外,化疗剂量对菌群的影响亦缺乏系统研究。为解答这些问题,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Xinmeng Wang、Qian Geng等研究人员在《BMC Immunology》发表研究,通过Lewis肺癌(LLC)荷瘤小鼠模型,比较了半剂量化疗(HDC)与标准剂量化疗(SDC)对肠道菌群
来源:BMC Immunology 2.9
时间:2025-04-09
-
PPARγ调控脂质代谢抑制肺癌细胞生长的机制探秘
肺癌,这一全球范围内极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得惊人。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受吸烟、生活环境、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影响,常引发炎症、氧化应激和铁水平改变等,进而导致肺癌的发生。目前,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肿瘤转移率高,治疗难度极大。因此,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迫在眉睫。研究发现,脂质代谢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多数肺癌细胞存在脂质代谢失调,尤其是甘油磷脂代谢异常。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家族中的 PPARγ,与肿瘤关系密切,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其激活可发挥抑癌作用,但在
来源: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3
时间:2025-04-09
-
冠状动脉分叉角度对侧支逆流区斑块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
冠状动脉分叉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区域,临床观察发现斑块往往特异性地分布在分叉的外侧壁。这种现象与局部异常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密切相关,但分叉角度(BA)如何通过影响血流模式促进斑块形成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存在两大局限:一是多数模拟仅针对有限分叉角度,缺乏系统性量化分析;二是对侧支(SB)逆流区这一关键病理特征的形成规律认识不足。来自首尔科技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系的Hyoung Gwon Choi团队联合天主教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首次建立了BA与血流参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构建了主支(MV)直径3mm、SB等径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9
-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及其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因果效应:一项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 探寻 ARDS 潜在治疗靶点与生物标志物
在呼吸疾病的领域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位 “危险分子”。它起病急,会导致呼吸衰竭,患者的胸部影像学检查常显示双侧肺部有浸润,即便给予充足的氧疗,患者仍会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ARDS 的死亡率常年徘徊在 30% - 40%,给全球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而且,它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像败血症、肺炎、创伤等都可能引发。因此,深入探究 ARDS 的发病机制迫在眉睫。以往研究发现,炎症过程在 ARDS 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是中性粒细胞通过一种名为 NETosis 的过程产生的细胞外纤维网络,被认为与 ARDS 的发病相关。在 ARDS 患者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9
-
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通过 Nrf2/HO-1 信号通路调控瓦斯爆炸所致脾损伤中的氧化应激:为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瓦斯爆炸就像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 “定时炸弹”,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瓦斯一旦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遇上明火便会爆炸,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对多个器官造成损伤,其中脾脏因其质地脆弱,在瓦斯爆炸时极易受伤。以往针对脾脏创伤的治疗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比如脾切除术后可能出现免疫功能受损、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当前更倾向于非手术治疗以保留脾脏功能。然而,目前对于瓦斯爆炸致脾损伤早期发病机制的了解还十分有限,这也使得寻找有效的早期治疗方法困难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致力于探索氧化应激在瓦斯爆炸致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9
-
ACSL5: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酒渣鼻潜在治疗新靶点,开启皮肤炎症研究新征程
酒渣鼻,一种令人困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常在人们的面部 “肆意妄为”,影响颜值不说,还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它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未被完全阐明。现有的治疗手段,像系统药物治疗、局部药物涂抹以及物理治疗等,对部分患者来说效果并不理想,症状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因此,深入探究酒渣鼻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与皮肤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的研究人员展开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为酒渣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从 Gene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