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位缺陷激发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潜力:为燃料电池发展开辟新路径
在当今能源领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凭借其高效、清洁的特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被视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和分布式发电的理想电源之一。然而,其商业化进程却受到了重重阻碍,其中一个关键难题就是缺乏高效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传统的 Pt 基催化剂虽然活性较高,但成本高昂,且在酸性介质中稳定性欠佳,容易出现金属元素的优先浸出,导致催化性能下降,这大大限制了 PEMFCs 的大规模应用。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他们致力于开发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的 ORR 催化剂,期望能够提高 PEMFCs 的性能,降低成本,推动其商业化进程。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和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8
-
铱卟啉催化 N - 甲基吲哚啉和苯胺衍生物的不对称 C-H 键插入反应:迈向高效手性合成的新突破
在有机合成的广阔天地里,C-H 键功能化反应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有望开启高效构建复杂分子的大门。然而,这把钥匙目前还存在一些 “瑕疵”。一方面,文献中报道的催化 C-H 功能化反应的周转数(TON)普遍较低(通常 < 10,000),这使得反应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在众多 C-H 键中,选择性地对活性较低的一级 C (sp3)-H 键进行功能化,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精准定位一颗特定的珍珠,极具挑战性。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香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开展了关于铱卟啉催化 N - 甲基吲哚啉和 N - 甲基苯胺衍生物的不对称卡宾插入到一级 N -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8
-
揭秘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多动冲动关联:走神和焦虑的关键 “桥梁” 作用
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网络在为他们打开知识大门、提供社交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现象日益普遍,不少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多动冲动(Hyperactivity-Impulsivity,HI)作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核心症状,也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对他们的学业成绩、社交关系等造成负面影响。以往研究虽发现 IA 与 H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时间:2025-04-08
-
赤藓糖醇与肺癌风险的关联:一项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揭示重要健康启示
在当今食品行业,甜味剂因其独特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和饮料中。赤藓糖醇作为一种零卡路里的天然甜味剂,凭借良好的胃肠道耐受性、低热量以及对血糖影响小等优势,在市场上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关于甜味剂在癌症风险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科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肺癌(LC)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据 2022 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肺癌是新发病例数最多的癌症之一,约占所有癌症病例的八分之一,同时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众多患者因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即便有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手段,5 年生存率依旧不容乐观。因此,寻找可改变的肺癌风险因素对制定预防计划、减轻全
来源:Nutrition & Metabolism 3.9
时间:2025-04-08
-
猪空肠来源细胞外囊泡参与脂质代谢调控:解析猪脂肪沉积差异的新视角
在人们的饮食中,猪肉是极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其品质备受关注。衡量猪肉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便是肌内脂肪含量,它不仅影响肉的口感,还关乎其营养价值。随着养猪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和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如何调控猪的脂肪代谢,让脂肪在合适的部位沉积,成为提升猪肉品质的关键难题。此前,虽然知道肠道在脂质吸收和代谢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外囊泡(EVs)也参与多种组织间的信号传递,但肠道 EVs 究竟如何影响猪的脂质代谢和脂肪沉积,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希望通过探索肠道 EVs 在猪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为改善猪肉品质、实现猪脂肪的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经
来源: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6.3
时间:2025-04-08
-
花生响应铝毒胁迫的关键代谢通路:根系与叶片中亚油酸代谢的分子机制解析
在酸性土壤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中,铝(Al)毒害已成为限制作物生长的重要障碍。当土壤pH值降低时,活性铝离子大量溶出,不仅会导致植物根系畸形、养分吸收受阻,还会引发叶片光合效率下降等连锁反应。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量和品质深受铝毒胁迫影响,但此前对其分子响应机制的认识仍存在空白。广东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MC Plant 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首次通过多组学联用技术系统解析了花生应对铝毒胁迫的分子网络。该研究选用"湛油62"花生品种,设置0-10 mM Al3+梯度处理,综合运用生理指标检测(包括H2O2含量、PAL活性等)、扫描电镜观察、元素含量分析(ICP-MS测定Al/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8
-
基于 ResNet152 和 Grad-CAM 的玉米叶部病害诊断:提升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准确性,保障粮食安全
在全球粮食体系中,玉米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物来源,还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动物饲料领域。然而,玉米生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病害问题尤为突出。多种病害如北方玉米叶枯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灰斑病(Grey Leaf Spot)、普通锈病(Common Rust)等,严重威胁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这些病害不仅会导致玉米减产,还会降低其品质,进而影响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性,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来自 Sona College of Technology、Vel Tech Rangarajan Dr.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4-08
-
全基因组鉴定及转录组分析揭示细胞色素 P450 基因在金针菇生长中的潜在作用
在奇妙的生命科学领域,细胞色素 P450(CYP450)基因如同神秘的 “小精灵”,在众多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植物界,它参与多种物质的生物合成,帮助植物抵御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还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然而,在可食用真菌的世界里,CYP450 基因的功能却如同隐藏在迷雾中,鲜为人知。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作为一种经济价值颇高的食用菌,深受人们喜爱,广泛种植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但目前对于其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科学家们了解得还十分有限,尤其是 CYP450 基因家族在金针菇中的情况,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开展对金针菇 CYP450 基因的研究迫在眉睫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8
-
酪氨酸通过miR-1560-3p-VIP轴调控淅川乌骨鸡黑色素沉积的整合分析
乌骨鸡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备受关注,其黑色素含量直接影响产品品质。然而,作为黑色素合成关键底物的酪氨酸,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河南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MC Genomics》发表研究,通过整合分析酪氨酸处理的黑色素细胞miRNA-mRNA表达谱,揭示了miR-1560-3p-VIP轴在黑色素沉积中的核心作用。研究采用10-6 mol/L酪氨酸处理淅川乌骨鸡黑色素细胞,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周期、ELISA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合mRNA-seq和miRNA-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1560-3p与VIP的靶向关系,并通过过表达/干扰实验验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8
-
山羊繁殖力差异背后的奥秘:子宫 circRNAs 的深度解析及其意义
在动物繁殖的奇妙世界里,山羊作为重要的家畜,其繁殖能力一直备受关注。云尚黑山羊是我国优良的肉用山羊品种,繁殖能力较强,但品种内个体间繁殖性能却存在较大差异。在繁殖过程中,子宫起着关键作用,其功能会随着发情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然而,目前对于这种繁殖力差异背后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为了揭开这一神秘面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杂志上。研究人员的这项研究聚焦于不同繁殖力云尚黑山羊在发情周期的增殖期(FP)和分泌期(LP)的子宫组织,旨在阐明繁殖力差异背后的分子和生理机制。他们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8
-
多组学揭秘大额牛与黄牛牛肉品质差异机制:开启优质牛肉生产新征程
在人类饮食中,畜肉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而牛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关键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随着牛肉产业的发展,消费者对牛肉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变为注重品质。然而,牛肉品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品种差异对牛肉品质的影响尤为显著。比如,大额牛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高海拔地区,其肉质鲜嫩多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而黄牛虽也能满足当地食物需求,但与大额牛在肉质上存在明显差异。此前研究虽已发现两者肉质有别,却不清楚其背后的具体机制,因此,深入探究影响牛肉品质的因素,对优化肉牛养殖和提高牛肉质量至关重要。为了揭开大额牛和黄牛牛肉品质差异的神秘面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8
-
小麦蚜虫 RNA 病毒多样性与内源性病毒元件(EVEs)的探索:开启病毒 - 宿主共进化研究新篇
在广袤的农田里,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主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关乎着全球粮食安全。然而,小小的蚜虫却成了小麦生长路上的 “拦路虎”。像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禾谷缢管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麦二叉蚜(Rhopalosiphum padi),不仅会直接啃食小麦,还会传播植物病毒,让小麦饱受病害折磨。一直以来,虽然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关于小麦蚜虫中的病毒多样性,以及那些非逆转录病毒内源性病毒元件(EVEs),人们了解得并不多。比如,这些病毒究竟有多少种类?它们在蚜虫体内是如何分布的?EVEs 又在病毒与宿主长期的 “斗争” 与共同演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这些问题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8
-
古代基因组揭示中国西北新疆中部从铁器时代到历史时期的遗传奥秘
在广袤的中国西北大地,新疆宛如一颗神秘的明珠,自古以来就是人口、文化、技术等跨欧亚交流的关键枢纽。从青铜时代开始,新疆的人口遗传结构便在频繁的区域间流动与融合中不断演变。然而,由于古代基因组数据在新疆地区分布不均,尤其是新疆中部地区,其复杂的人口演变过程、文化交流机制,以及与中原地区人口互动的变化情况,一直如同迷雾般笼罩着,亟待揭开。为了驱散这片迷雾,来自中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的研究人员携手合作,开启了一项意义非凡的研究之旅。他们将目光聚焦于新疆中部地区,致力于通过古代基因组的研究,探索该地区从铁器时代到历史时期的遗传历史。最终,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
来源:BMC Biology 4.4
时间:2025-04-08
-
基于小细胞外囊泡的一步式高通量微流控平台: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的新希望
卵巢癌,这个隐匿在女性身体里的 “杀手”,一直以来都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卵巢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5 年生存率急剧下降。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像经阴道超声检查(TVS)和 CA125 检测,存在诸多弊端。TVS 属于侵入性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而 CA125 检测的假阳性率较高,容易导致过度治疗。所以,开发一种更精准、便捷且创伤小的早期检测方法迫在眉睫。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新型的检测平台,期望能更有效地检测卵巢癌的生物标志物,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4-08
-
综述:纳米敏化剂辅助声动力疗法治疗乳腺癌
乳腺癌现状与治疗困境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它具有高度异质性,存在多种亚型,不同亚型在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上差异显著 。目前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虽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于非浸润性乳腺癌,5 年生存率可达 99%,然而一旦发展为浸润性且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5 年生存率降至 85%,若出现远处转移,生存率更是低至 27% 。这主要归因于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性和癌细胞对治疗的耐药性,同时 “冷” 的 TME 还会抑制免疫细胞激活,降低免疫治疗效果,因此急需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声动力疗法(SDT)概述声动力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4-08
-
MXene 纳米医学:抑制 ROS 级联反应与内皮细胞焦亡,助力缺血皮瓣存活的新希望
在外科手术领域,皮瓣移植是修复皮肤损伤、恢复其完整性和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术后远端缺血坏死这一并发症却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严重限制了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使得寻找新的策略来提高远端缺血皮瓣的存活率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聚焦于微环境适应性纳米医学 MXene,探究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Xene 能显著促进缺血皮瓣的存活,为解决皮瓣缺血坏死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关键技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4-08
-
注射型多功能纳米复合水凝胶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血管化骨再生
骨缺损修复一直是骨科临床的重大挑战,传统治疗方法如自体骨移植存在供区并发症,而异体移植又面临免疫排斥等问题。更棘手的是,损伤后的炎症风暴、血管网络破坏和修复物质缺乏形成"三重障碍",导致近30%的病例出现愈合延迟或不愈合。面对这一困境,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海军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从免疫调控入手,开发了一种能"智能响应"炎症环境的注射型水凝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研究团队采用三步创新设计:首先构建核壳纳米粒子TPQ,以纳米三钙磷酸盐(TCP)为矿化核心,聚多巴胺(PDA)为抗氧化外壳,表面修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模拟肽(QK);随后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4-08
-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血清阴性桥本甲状腺炎:一项多中心研究 —— 助力早期精准诊断
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领域,血清阴性桥本甲状腺炎(Seronegative HT)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它作为桥本甲状腺炎(HT)的特殊亚型,由于缺乏甲状腺抗体这一关键诊断指标,疾病进程隐匿,侵袭性较低,但却不容小觑,因为它依然可能发展为甲状腺功能减退(hypothyroidism) ,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等症状。目前,依据 L. Croce 等人在 2020 年确立的诊断标准,在疾病早期甲状腺功能正常阶段,诊断极为困难,缺乏典型的抗体表现和明显的超声特征,使得大量病例被漏诊或误诊,这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等
来源:BMC Immunology 2.9
时间:2025-04-08
-
基于脂质组学探究补阳还五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解锁脑脂质代谢的新密码
在当今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AD 是一种严重的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疾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会出现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行为恶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AD 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大量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 AD 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大脑脂质稳态的破坏被认为是 AD 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YHWD)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治疗血管性痴呆、AD 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潜力。然而,很少有研究从脑
来源: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2.5
时间:2025-04-08
-
综述:成骨 - 血管生成偶联中的细胞通讯及相关信号通路
成骨 - 血管生成偶联中的细胞通讯及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在骨骼的生长、修复以及维持健康的过程中,成骨作用和血管生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成骨(Osteogenesis)是由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过程,在骨发育、骨稳态维持以及骨折愈合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而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则是从已有的血管中生成新血管的过程,对于骨组织来说,血管不仅为其输送必要的营养物质、氧气,还运输参与骨形成和重塑的细胞,在骨相关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这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关联,通过多种细胞通讯方式和信号通路协同作用,共同构建了复杂而有序的骨微环境。成骨 - 血管生成偶联中的细胞通讯模式和关键信号
来源:Bone Research 14.3
时间: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