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水生所在克氏原螯虾人工集约化繁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称小龙虾,现已成为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淡水虾类。中国作为克氏原螯虾的主要养殖国家,2023年其养殖面积达到2950万亩,产量达316万吨,养殖业产值近千亿元。克氏原螯虾创造的巨大商业价值刺激了其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成熟的人工繁育技术,克氏原螯虾苗种仍主要来源于千家万户池塘和稻田中克氏原螯虾的自繁自育。目前,在克氏原螯虾人工集约化繁育过程中,由于雌性和雄性克氏原螯虾的性腺发育程度不同步,两性交配后雌虾通常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6-27

  • 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示8-羟基黄酮RHS降低餐后血糖新机制

    有效控制餐后血糖水平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黄酮类化合物因其显著的降PBG作用而备受关注。然而,与市售一线药物相比,目前筛选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内降血糖活性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发现8-羟基黄酮类化合物RHS(5 mg/kg和10 mg/kg)能有效降低正常和糖尿病小鼠PBG水平。同时发现,RHS、RHN和HBT在转基因糖尿病小鼠中均具有显著的PBG降低作用,其作用与阿卡波糖相当或强于阿卡波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首次发现RHS不仅能够抑制糖苷酶的活性,而且能够显著抑制该酶在小肠的表达,从而高效的降低PBG。而糖苷酶合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4-06-27

  • 感染内科侯金林/樊蓉教授团队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患者个性化管理提供更有效的评估工具

    6月20日,侯金林/樊蓉团队在Gut杂志发表研究文章《High accuracy model for HBsAg loss based on longitudinal trajectories of serum qHBsAg throughout long-term antiviral therapy》。本研究第一作者为樊蓉教授和赵思如博士。侯金林和樊蓉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基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首次整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qHBsAg)纵向数据用于乙肝临床治愈(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伴或不伴有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出现)模型的构建,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6-27

  • 深研院吴云东院士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ature发文报道一种全新的糖基化平台

    低聚糖在生物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功能繁多且不可或缺。为了深入探究这些功能,对结构复杂的低聚糖分子进行多步骤的化学合成显得尤为重要。低聚糖的组装过程涉及在碳中心与众多羟基之间构建立体控制的C-O键,这在化学领域一直是一个突出的挑战。长期以来,化学家们主要通过采用保护基团来应对这些挑战,利用它们来阻断不必要的反应位点并控制立体选择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无保护或最低限度保护的供体糖和受体糖展现出为选择性控制开辟新视野的潜力,它们可能带来通过传统保护基团方法难以获得的产品。6月17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吴云东院士课题组与四川大学钮大文教授课题组在Nature杂志联合发表题为“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6-27

  • 我国学者在遥感生成式模型方向取得进展

      在过去的两年里,Stable Diffusion、Sora等多种视觉生成模型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结合特定领域知识,生成逼真且多样的专业图像和视频数据,已成为各垂直领域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遥感领域,发展具有遥感特色的视觉生成模型,对于城市规划等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125102)资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史振威教授和邹征夏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6-27

  • 我国学者在拓扑编程DNA折纸领域取得进展

    图 基于DNA折纸系统的拓扑转换与计算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88102、21991134)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裴昊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拓扑编程的DNA折纸系统,这种拓扑变构的DNA折纸可形成动态支架,在纳米尺度上编码信号节点的连接模式与连通性,建立拓扑图形计算新模式。研究成果以“在拓扑编程DNA折纸上编码信号传播(Encoding si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6-27

  • 我国学者在无漂移柔性压力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无漂移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原理、材料和器件性能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225017)等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郭传飞教授团队和杨灿辉助理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无漂移柔性压力传感器,克服了柔性传感器难以实现精确压力计量的普遍性难题,相关论文以“用于无漂移离-电型传感的无蠕变聚电解质弹性体(Creep-free polyelectrolyte elastomer fo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6-27

  • 我国学者在玉米“智慧株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lac1赋予玉米“智慧株型”并促进密植增产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025027、32330077、91935305)等资助下,中国农业大学田丰教授团队与李继刚教授团队合作在玉米“智慧株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在玉米中鉴定到“智慧株型”基因lac1,揭示了光信号动态调控lac1促使玉米适应密植的分子机制,建立了“一步成系”的单倍体诱导编辑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6-27

  • 陈洛南组合作开发从空间组学数据解析肿瘤微环境的异质图学习方法——stKeep

    6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洛南研究组与东华大学左春满团队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Dissecting tumor microenvironment from spatially resolved transcriptomics data by heterogeneous graph learning”。该研究提出了“从空间组学数据解析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深度学习方法”——基于异质图模型集成空间转录的多模态数据(基因表达、物理位置、病理学信息、肿瘤区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06-27

  • Nature Nanotechnology:构建黑磷纳米药物系统 靶向巨噬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2024年6月19日,我院重症医学研究所宋相容研究员团队联合哈佛大学医学院陶伟教授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IF:38.1)发表最新研究论文:Resolvin D1 delivery to lesional macrophages using antioxidative 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 for atherosclerosis treatment的论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展望了该系统用于治疗其他炎症性疾病的前景。     我院重症医学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06-26

  • 内涵体上GPCR-G蛋白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团队揭示了分选转运蛋白SNX25通过氧化还原依赖的方式调控内涵体GPCR-G蛋白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以“Redox-Modulated SNX25 as a Novel Regulator of GPCR-G Protein Signaling from Endosomes”为题在线发表于氧化还原领域权威期刊Redox Biology.最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GPCR与G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不仅可以发生在细胞质膜上,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内涵体上。内涵体上GPCR-G信号转导与癌症、骨骼发育、神经兴奋和糖尿病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密切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4-06-26

  • 苏州医工所崔崤峣团队在血管内超声机器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血管内超声利用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内提供横截面影像,在介入手术中起到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其临床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然而,传统机械旋转式超声导管由体外末端电机驱动钢丝软轴带动前端单阵元换能器高速旋转扫描成像,在复杂血管区域成像时面临操控不灵活、探头非均匀旋转等技术挑战。因此,探究能在复杂血管区域灵活操控、稳定成像的新型超声导管,是心脑血管疾病精准诊疗的迫切需求。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崔崤峣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双模式磁驱血管内超声机器人,由前端探头和后端导管组成。该设计取消了钢丝轴结构,实现了小尺寸和高柔性。导航模式下,机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6-26

  • Nucleic Acid Res|任国栋团队利用PBOX-sRNA-seq揭示植物小RNA末端修饰新特征

    小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真核生物调控基因表达,维持基因组稳定以及抵抗外源遗传物质入侵的关键机制。小RNA测序(sRNA-seq)是高通量表征和分析各类小RNA的重要手段。但常规sRNA-seq中大量的测序数据(很多时候超过40%)来自结构型RNA(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以及其它RNA的降解片段,不仅降低了目标sRNA的比例,还影响了实验的批次间可重复性,低质量的样本甚至导致文库构建失败。因此,常规sRNA-seq对于样品和建库技术的要求通常较高。此外,非sRNA位点测序片段的干扰加大了数据分析的复杂性,尤其是对具有复杂基因组/非模式生物中的sRNA鉴定与注释。和动物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6-26

  • 生命科学学院李毓龙实验室开发新型探针解析章鱼胺在果蝇厌恶性学习中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扮演的重要角色

    章鱼胺(Octopamine, OA)是无脊椎动物中关键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其化学结构和功能类似于脊椎动物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它参与了多种生理功能,包括打斗、产卵和联想学习等。然而,关于OA在联想学习中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具体作用机理,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解析。2024年6月1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毓龙教授实验室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志正式发表了题为“An octopamine-specific GRAB sensor reveals a monoamine relay circuitry that boosts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6-26

  • 我国学者在盐水液滴结冰机理及多功能防冰涂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盐水液滴冰芽生长现象及多功能防冰涂层设计策略。 (a)盐水液滴结冰后顶端的液膜产生及液膜内冰芽生长现象;(b)多功能集成的结构化光热储能超疏水表面构筑策略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206068)等资助下,北京科技大学褚福强/冯妍卉团队与清华大学吴晓敏教授、北京科技大学赖念筑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Nenad Miljkovic教授等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6-26

  • NEJM:第一种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的药物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和国际合作者领导了一项全球范围内的先进研究,证明了替西帕肽的潜力,已知可以治疗2型糖尿病,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第一种有效药物治疗,OSA是一种睡眠相关疾病,其特征是由于完全或部分阻塞导致呼吸不规则反复发作。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年6月21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络版上,强调了这种治疗方法有可能改善全球数百万受OSA影响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项研究标志着OSA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解决呼吸和代谢并发症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新治疗选择,”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医学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健康中心睡眠医学主任Atul Malh

    来源:AAAS

    时间:2024-06-25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科研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主要完成人:林天歆,黄健,陈旭,王建辰,吴少旭,Fan JianBing,陈长昊,何旺,钟文龙,冯嘉豪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基准医疗有限责任公司,赛维森(广州)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膀胱癌患者9.2万人,约有4.3万人死于膀胱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24-06-25

  • 诱导细胞免疫反应的新型佐剂分子

     2024年6月20日,生命中心PI、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曾文文课题组与生命中心PI、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雷晓光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于《Advanced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icrasidine S Induces cGAS-Mediate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as a Novel Vaccine Adjuvant”的研究论文。该文章首次报道植物来源的天然小分子Picrasidine S是显著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强效佐剂。  佐剂是疫苗的关键成分,可增强抗原特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4-06-25

  • 西兰花增强健康益处的关键

    一项详细的西兰花基因组研究揭示了产生硫代葡萄糖苷(GSLs)的遗传基础,这种化合物以其健康益处而闻名,包括抗癌特性。通过组装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研究人员确定了参与GSL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这些发现为未来的基因研究和开发具有更高营养价值的芸苔属作物提供了重要的见解,为从这些广泛食用的蔬菜中获得更好的健康益处铺平了道路。西兰花因其健康益处而闻名,主要是由于其丰富的硫代葡萄糖苷(GSL)含量,具有抗癌和抗氧化的特性。尽管对芸苔属植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GSL多样性的遗传基础仍不清楚。了解这些机制对于提高西兰花和相关作物的营养价值至关重要。以往的研究已经鉴定出多种GSL结构,但具体的基因及其在G

    来源:Horticulture Research

    时间:2024-06-25

  • 昆明植物所在真菌烯化吲哚生物碱的代谢耦合串联机制解析中取得进展

      Metabolon是代谢途径中酶与酶形成的临时的结构-功能复合体,可增加代谢流,并“一体化压铸”目标产物。真菌烯化吲哚生物碱结构复杂多样,展现出多种显著的生物活性,是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其中,具有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notoamide B及其非差向异构体(+)-versicolamide B共存于多种真菌中。虽然,蘋哪醇重排以及Diels–Alder 加成等步骤被认为包含在其生源合成中,但它们的顺序与机制一直悬而未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吴云东研究员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郝小江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展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日前,两个团队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6-25


页次:9/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