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洋团队系统解析支链淀粉合成基因在抗性淀粉合成中的作用
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与肥胖等慢病问题日益严峻。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作为新型的膳食纤维,在预防和控制糖尿病、降低血脂、控制体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普通水稻品种中抗性淀粉含量普遍低于2%,解析抗性淀粉的合成机制对于培育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此前,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研究发现支链淀粉合成途径中的可溶性淀粉合酶SSIIIa(Soluble starch synthase IIIa)编码基因的单基因突变以及SSIIIa与SSIIIb的共同突变能够使抗性淀粉含量分别增高至6%和10%(Zhou et al.,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1-21
-
华南植物园揭示水坝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固持及氮磷沉积固持及氮磷沉积
红树林沉积物对碳固持和氮磷沉积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在调节全球变暖和吸附海洋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农业活动和水产养殖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水坝开始围绕红树林湿地建设,导致这些区域的土壤和沉积物发生变化。然而,水坝建设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碳积累和氮磷沉积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人员在珠江口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团队选取了一个自然红树林湿地(坦头村)和一个被水坝围绕的红树林湿地(南沙湿地公园)进行对比研究。为了明确水坝建设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测定土壤剖面的210Pb含量,确定了水坝建设前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1-21
-
苏州医工所周连群团队在肝细胞癌多维数字化检测领域取得进展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高发性恶性肿瘤,其循环肿瘤细胞(CTCs)由于上皮-间质转化(EMT)和间质-上皮转化(MET)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异质性和不同的基因表达谱。然而,现有检测方法缺乏同时定量多维生物标志物的能力,这限制了对肿瘤生物学特性和动态变化的全面理解。如何实现对肝癌CTCs的多维度分子特征进行精确且统一的定量分析,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周连群研究员团队提出了CTC数字化跨维度输出和统一追踪(d-SCOUT)技术,成功实现了HCC转录与表型标志物的同步定量和深度解析,为肝癌诊疗带来全新突破。在该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11-21
-
脑科学研究院熊曼团队开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皮层损伤干细胞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在围产期由于窒息等多种原因导致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HIE在我国活产儿中的发病率大约为3-6‰,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我国大约有5-10万新生儿深受HIE的困扰,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由于HIE损伤导致脑内神经细胞的死亡和丢失,目前临床上只能对症处理,无任何有效治疗药物。人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PSCs)经过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可获得脑区特异性命运决定的神经前体细胞(human neura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时间:2024-11-21
-
Cell Reports | 基因组所萧玉涛团队揭示超基因控制昆虫滞育发...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萧玉涛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supergene controls facultative diapause in the crop pest Helicoverpa armiger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分离群体构建、QTL定位、基因编辑等方法,揭示了昆虫自然种群中染色体倒位形成的超基因控制昆虫滞育发生的分子机制。 衰老是生命体不可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而有些生物却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给自己的生命按下“暂停键”,减缓时间流逝引起的生命衰老。这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11-21
-
物理学院宋慧超/刘玉鑫团队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利用高能核-核碰撞探究有限原子核的形状相变
高能核-核碰撞旨在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并探索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图和相变。近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宋慧超教授和刘玉鑫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利用高能核-核碰撞来探究有限原子核的形状相变。11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极端相对论Xe+Xe碰撞探究原子核形状相变》(Exploring the Nuclear-Shape Phase Transition in Ultra-relativistic 129Xe+129Xe collisions at LHC)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
-
我国学者领衔在全球水资源短缺首次出现与消失时间方面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研究项目(批准号:42361144001)等资助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刘俊国教授与中国、芬兰、瑞士、美国等多国学者在全球水资源短缺首次出现与消失时间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全球水资源短缺首次出现与消失时间》(《Timing the first emerge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global water scarcity》) 为题,于2024年8月2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1-21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揭示冰川融化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图 冰盖融水在不同融化季与基岩位移变化的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388102、42322403、42174096、42361144001和41974094)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冉将军研究员、中南大学李建成教授团队等与海外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融水在冰盖内部的演化规律。相关成果以“基岩的垂直变化揭示了格陵兰冰盖内部的夏季储水量(Vertical bedrock shifts reveal summer water storage in Greenland ice sheet)”为题,于2024年10月30日发表在《自然》(Nature)。论文连接:h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1-21
-
我国学者在高分子二维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取得进展
图 高强度骨再生碳化钛薄膜的连续化制备。(a)制备过程示意图;(b)拉伸强度、韧性和电磁屏蔽性能;(c)体内成骨效率;(d)微环境调控成骨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25302、22075009、52350012、82201021、U22A20160、82221003、52003011、52373066、81991505)等资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教授团队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邓旭亮教授团队在高分子二维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开发了卷对卷辅助刮涂结合界面桥联的新策略,实现了高性能MXene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的连续化制备,开辟了MXene纳米复合薄膜材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1-21
-
生命科学学院杜鹏、伊成器荣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1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21
-
复旦大学团队将嗅神经母细胞瘤分为三种亚型
嗅神经母细胞瘤(ONB)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嗅上皮。过去的研究表明,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为40%,十年总生存率约为50%。尽管如此,这种癌症的罕见性让人们难以揭开其分子特征和肿瘤微环境组分。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探索了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起源和异质性,以及与这种鼻腔癌症相关的肿瘤微环境和分子亚型。这项研究成果于2024年11月14日发表在《Nature Cancer》杂志上。研究人员写道:“通过整合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鉴定出一种具有独特转录表现的恶性细胞亚型,并发现了几条药物靶向功能通路,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见解,也有望为这种罕见恶性
-
JMC | 构建基于化学空间互补的DEL数据构建小分子预测模型
2024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陆晓杰课题组联合郑明月课题组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20
-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阐述免疫受体的近膜静电调控理论
11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施小山研究团队的展望文章:“Charge-based immunoreceptor signalling in health and disease”。该文章深入探讨了一类普遍存在的信号基序 — 碱性残基富集序列(basic-residue-rich sequence, BRS),明确其基本定义,总结了其近膜信号转导机制,阐述了免疫受体BRS突变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并探讨了BRS在创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1-20
-
西北高原所研究揭示生物群落的多营养级多样性驱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在过去的20年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核心议题。研究表明,任一特定营养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都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以及资源获取效率的降低。然而,现有研究通常集中于单一营养组群,尤其是植物群落,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同时发生在多个群落中的事实。实际上,生态系统是复杂多样的,由不同营养层次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食物网,从而协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许多实验表明,仅关注单一营养层次的群体可能会显著低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与功能提升研究团队调查了青藏高原不同草地类型的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4-11-20
-
西北高原所研究揭示长短期植物功能群剔除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土壤养分和生态位的影响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迅速丧失影响了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如何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与功能提升研究团队在高寒草甸进行了为期3年和10年的生物多样性操纵实验,以考察移除单个植物功能群,即移除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其他杂草类植物对物种多样性、生产力、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群落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1)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呈正相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相关性越来越显著。无论是去除莎草科、豆科还是其他杂草类植物,群落中的禾本科物种均会减少。(2)禾本科物种对移除行为更敏感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4-11-20
-
昆明植物所在菟丝子介导的寄主间系统性磷信号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元素,除了直接通过根系从土壤获取,植物还通过与土壤微生物包括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以及植物根际的细菌群落的相互作用来获取磷。AMF的定殖以及根际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受到植物本身的磷信号系统的调控,其中miR399(一类小RNA)和独角金内酯(strigolactones)信号途径都参与植物中磷信号的传递。寄生植物菟丝子可以同时寄生邻近的两个甚至多个寄主植物(包括亲缘关系较远的寄主植物),建立菟丝子连接的植物群体(dodder-connected plants cluster)。在这个群体里,菟丝子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20
-
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的马先蒿属多样性演化的新认识
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是北温带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是众多高山植物类群的多样性分布中心,马先蒿属植物是重要的代表性类群之一。马先蒿属全世界约有600-700种,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的特有种超过270种,并在地理范围、海拔分布以及花形态特征上展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图1)。在青藏高原隆升、横断山河谷演变、亚洲季风气候等影响下,马先蒿属植物物种在这一区域内的多样化何时发生、如何积累、以及多样的花性状等因素如何影响物种多样化等科学问题亟待探究。基于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等单位科研人员,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20
-
成都生物所在揭示高寒针叶林根际微生物残体积累与调控机制方面获新进展
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SOC)库,高效发挥森林土壤碳汇功能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应地,科学认识森林土壤固碳过程与调控机制已成为当前森林生态学、土壤学领域重要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与林业碳汇功能适应性管理的核心现实需求。近年来不断涌现的证据表明,微生物通过合成代谢而迭代积累的微生物残体很大程度上主导了SOC的长期积累和固持。其中,由于根源C持续输入在根系周围的根际微域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又典型的微生物热点区,并伴随着更快的微生物生长和更强的微生物代谢活性,进而导致根际区微生物残体对长期SOC积累贡献能力比非根际区更为突出和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20
-
JE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复旦大学于肖飞团队揭示增强实体瘤免疫敏感性的全新靶基因
T细胞免疫反应是人体清除肿瘤细胞的关键机制,它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HC分子进而杀伤肿瘤细胞[1]。但肿瘤细胞具有多种机制逃逸免疫监视,限制T细胞的杀伤功能,其中包括降低抗原呈递、形成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等[2],这些机制同时也是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疗法的关键因素。胰腺癌作为代表性的“冷肿瘤”,由于肿瘤细胞的低突变负荷、低抗原递呈的特点,阻碍了T细胞浸润与激活,导致其对免疫疗法响应较差[3-5]。因此,寻找新的靶点进而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24年11月15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肖飞团队在免疫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20
-
汇丰商学院李凯教授合作论文在RFS发表,探讨技术性违约收益差
日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李凯教授的合作论文《技术性违约收益差》(“The Technical Default Spread”)在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ume 37, Issue 11, November 2024,Pages 3386—3430)发表。论文合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Emilio Bisetti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余俊。▲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RFS),是三大国际顶尖金融学术期刊之一,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代表金融研究学会出版。该期刊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