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E |交大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胥宛星与复旦徐书华团队合作解...
1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胥宛星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徐书华教授团队在分子进化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了题为“Multiple-wave admixture and 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Pamirian Wakhi peop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析了帕米尔高原瓦罕人群的基因组多样性,揭示了瓦罕人群的遗传起源及适应帕米尔高原环境的遗传基础。研究发现瓦罕人群在特定基因区域(MAGI2和EGLN3)存在显著的适应性演化迹象,提示了瓦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4-11-20
-
我国学者在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定制的二维钙钛矿策略示意图(B)、用于优化界面均匀性(A, C)及提升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性能(D, E)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325016)等资助下,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刷新了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在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器件制备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图)。相关研究成果以“使用定制二维钙钛矿实现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中界面均一化接触(Homogenized contact in all-perovskite tandems using tailored 2D perovskite)”为题,于2024年10月14日发表在《自然》(Na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1-20
-
我国学者在深低温热电制冷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 (a)帕尔贴(Peltier)和(b)汤姆森(Thomson)热电制冷的示意图;(c)电子态相变引起的巨大Thomson效应;(d)深低温区热电器件的制冷性能提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5008)等资助下,同济大学裴艳中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不完全依赖于材料热电优值(ZT)的热电制冷性能提升新策略,使热电器件在深低温区的制冷性能获得了显著提升(图)。相关研究成果以“电子态相变助力高效汤姆森制冷(Demonstration of efficient Thomson cooler by electronic phase transition)”为题,于202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1-20
-
我国学者在激光核物理领域取得进展
图 强激光诱发高阶非线性光-核相互作用、激发原子核以及辐射高次谐波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330401、12088101)资助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王旭研究员团队找到一种利用强激光强力、高效地影响原子核的方法,研究成果以“高度非线性光-核相互作用(Highly nonlinear light-nucleus interaction)”为题,于2024年10月11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Editors’ Suggestion)。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1-20
-
绘制猪骨骼肌发育动态剪接图谱并揭示骨骼肌中可变剪接的复杂调控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基因组所(大鹏湾实验室)唐中林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The Spatial-Temporal Alternative Splicing Profile Reveals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FXR1 Isoforms in Myogenesis"。该研究对猪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可变剪接变化进行了全面解析,并探讨了肌肉发育相关可变剪接在不同物种间功能和调控机制的保守性。可变剪接(A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转录后调控机制,哺乳动物基因组中超过95%的多外显子基因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11-19
-
水平基因组转移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氮沉降的响应规律
水平基因转移介导的多样化过程是群落构建中重要的进化生态学动力,然而其是否介导了微生物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呢?依托内蒙古锡林浩特长期施氮和停止施氮实验平台,结合土壤养分和胁迫变化,研究团队在四象限框架下提出并证实了水平基因转移和分子网络层面的假说:1)环境选择驱动力的改变使得微生物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提升群落适合度;2)资源匮乏和土壤酸化胁迫提升寡营养的胁迫耐受微生物类群间的合作。此外,氮添加导致细菌水平基因事件、功能基因和病毒多样性的增加,细菌物种多样性下降,从而形成了细菌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之间强烈的负相关关系。该成果以Gene horizontal transfers and functio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19
-
西北高原所研究揭示唐古特大黄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根的代谢特征和积累模式
大黄是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材,传统以根入药,是成方和单方制剂使用频次最多的药材之一,其中唐古特大黄以质量优异著称,但多数研究都集中于根组织,而地上茎、叶、种子等资源被一弃了之,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同时,唐古特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蒽醌类和番泻苷类化合物,它们以清热泻火、消炎、导滞的功效而闻名,然而对其他类别的重要次生代谢物关注相对较少,成为唐古特大黄资源开发的障碍之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药用资源生态保护与繁育学科团队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和蒽醌靶向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唐古特大黄四种组织(根、茎、叶和种子)、不同发育阶段根(2Y、5Y、8Y)及根不同部位的代谢特征,特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4-11-19
-
"以彼之矛,攻彼之身"——草地贪夜蛾利用玉米内生菌作为“益生菌”代谢丁布类化合...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全球玉米稳产增产的重大威胁。玉米会产生丁布类化合物(benzoxazinoids,BXs)作为抵御草地贪夜蛾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然而,人们此前并不清楚草地贪夜蛾消化系统中的某些内生菌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代谢 Bxs,进而在其取食玉米叶片时增强其适应性。研究人员以 Bxs 作为唯一碳氮源,成功从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肠道中分离出了泛菌属的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PF)标记发现,该菌能够在玉米的根和叶片内定殖,并且在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标记GFP的玉米叶片后,成功定植于马氏管和肠道中。值得注意的是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19
-
用户成果| Science两文连发,发现植物免疫激活新机制
2024年11月7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以“背靠背”形式在线发布了同一单位不同团队的两项重要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何祖华院士团队、张余研究员团队、邓一文研究员团队(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高明君研究员团队合作完成了题为 “A canonical protein complex controls immune homeostasis and multipathogen resistance(一个经典的蛋白复合体调控免疫稳态与多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4-11-19
-
汪源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Reviews Cancer发文:系统综述肿瘤早期演进研究新策略
2024年10月21日,我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神经外科汪源研究员课题组在 Nature Reviews Cancer(IF:72.5) 发表题为Emerging strategies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y of early cancer的综述,系统总结了癌症发生及早期演进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新范式,涵盖了临床样本、自发成瘤小鼠、类器官及干细胞等肿瘤早期演进研究模型,以及多组学、人工智能、谱系示踪、成像等先进技术,深入探讨了这些研究策略的优势和局限,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11-19
-
川大华西医院牵头制定国内首个精神外科神经调控疗法专家共识
近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教授、心理卫生中心张伟教授团队牵头,国内多家医院神经精神专家共同撰写并制定的《难治性强迫症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4年10月期刊出。这标志着我国在强迫症外科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难治性强迫症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了权威指导,填补了国内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领域的空白,也为精神外科领域新兴的脑神经调控疗法有序规范开展打开先河。 强迫症(OCD)被称为“精神病中的癌症”, 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慢性精神障碍。对于常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11-19
-
川大华西医院陈念永教授团队在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文:细菌-纳米复合材料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近日,我院肿瘤中心陈念永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IF:10.6)上发表题为“The application of bacteria-nanomaterial hybrids in antitumor therapy”的论文,揭示了细菌可以通过多种策略与纳米材料偶联,在抗肿瘤治疗中发挥多种作用。陈念永教授为通讯作者,2023 级博士肖苏苏及 2023 级博士后母敏为共同第一作者。 图 1. 细菌-纳米复合材料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生物学复杂性和异质性阻碍了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11-19
-
川大华西医院陈念永教授、郭刚研究员团队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文:细菌介导的铋基纳米颗粒用于...
近日,我院肿瘤中心陈念永教授、郭刚研究员团队在材料与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8.5)上发表题为《Bacteria-Mediated Bismuth-Based Nanoparticles Activate Toll-Like Receptors for Breast Cancer Photothermal Immunotherapy》的论文。团队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肿瘤靶向特性的细菌纳米马达 Bif@P Bi-R, 负载 R848 的铋基纳米粒子(Bi-R NPs)通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11-19
-
血液内科牛挺教授、赵艾琳副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发文 阐述噬血细...
2024年11月7日,我院血液内科牛挺教授、赵艾琳副教授团队在血液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IF: 29.9)发表题为“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current treatment advances, emerging targeted therapy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的研究综述。该文章阐述了当前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11-19
-
刘兴华课题组揭示去中心化在正念干预缓解情绪困扰中的中介作用
2024年11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兴华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sychotherapy Research》发表题为“Decentering as a mediator of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on emotional distress: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designs”的论文,揭示了去中心化在正念干预缓解情绪困扰中的中介作用。 近年来,正念及基于正念的干预(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MBIs)在缓解情绪困扰方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19
-
刘文教授团队揭示精氨酸甲基转移酶调控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的功能...
先天免疫是人类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哺乳动物中,天然免疫系统的激活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以及真菌等)的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这种识别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例如,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可以识别细菌的脂多糖、脂蛋白、肽聚糖以及病毒的核酸等;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IG-I-like receptors,RLRs)和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4-11-19
-
科研速递|复旦上医2024年10月科研成果一览
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敲黑板!一起看看2024年10月的科研成果吧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胡晋川课题组发现新的转录偶联修复核心因子STK192024年10月2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胡晋川课题组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题为“STK19 is a transcription-coupled repair factor that participates in UVSSA ubiquitination and TFIIH loading”的研究论文,证明了STK19是一个新的转录偶联修复核心因子并揭示了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时间:2024-11-19
-
药学院戚逸飞/王任小团队开发了深度学习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界面设...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度神经网络能够从蛋白质结构或序列数据中学习高阶特征,深入掌握蛋白质序列与结构的关系,从而实现功能蛋白的高效设计。然而,大多数深度学习模型仍主要用于单链骨架的设计,难以充分应对更复杂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设计挑战。为此,复旦大学药学院戚逸飞/王任小团队开发了专门用于PPI界面序列设计的模型——ProBID-Net。该模型能够根据给定的受体蛋白结构,预测配体蛋白界面上的氨基酸序列,并在多项测试中展现了优良的性能。近日,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Chemical Science期刊。ProBID-Net首先提取目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时间:2024-11-19
-
地空学院李明松团队揭示远古气候危机时期的海洋酸化与当今的相似之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明松带领的国际团队在理解5600万年前发生的大规模碳释放事件(即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对海洋化学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这项研究定量重建了过去海洋pH值的下降幅度、碳酸盐饱和度的降低程度以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幅度。这些发现揭示了远古地球如何经历了严重的海洋酸化,并与当今因人类活动导致的趋势存在相似之处。该研究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PETM是地球历史上最迅速和最严重的自然气候变化事件之一。大量的碳快速释放了数千年,导致全球温度骤升,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其中一个重要影响是海洋酸化,这与今天因人类碳排放而
-
《三农讲坛专家报告》第429期:中外专家共探大豆科研之路
11月9日上午,应我院大豆研究团队邀请,吉林农大大豆中心主任,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农业部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魏健教授,苏丹共和国农业研究公司(Agricultural Research Corporation (ARC), Wad Medani, Sudan)大豆分子育种家,中国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首席大豆育种专家,苏丹“大豆之父”Seifeldin Elrayah lbrahim Mohamed 博士做客三农讲坛第429期,在第三综合楼A705报告厅为学院师生带来了大豆育种研究领域前沿的知识与成果分享。本次报告由李霞教授主持。 魏健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