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群研究组揭示人类背根神经节发育转录调控机制并构建人类背根神经节...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作为感觉神经元胞体的聚集地,承担着将感觉信号从外周传入中枢的重要功能。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NCC)可以分化为DRG中的多种感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这一过程需要特异的信号分子和转录因子的精细调控。目前,对DRG发育和细胞类型及功能的研究集中在小鼠模型上,然而,人类感觉神经元在亚型和功能基因表达上与小鼠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人类DRG发育的特点和细胞命运决定的调控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类器官培养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它可以通过体外对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11-16
-
微生物所赵瑞琳团队揭示金针菇驯化过程中的基因组进化并识别菌盖颜色和菌柄长度变异关键基因
金针菇具有显著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其驯化过程中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和基因组演化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赵瑞琳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发表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reveals genomic variations during enoki mushroom domestication, with emphasis on genetic signatures of cap color and stipe length”的文章,揭示了金针菇在驯化过程中的基因组进化,并通过遗传转化实验验证了对菌盖颜色和菌柄长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16
-
陈玲玲研究员在Cell Press50周年特辑上发表非编码RNA研究特邀综述
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员与韩国首尔大学V. Narry Kim教授受邀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Small and long noncoding RNA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的长篇综述。该综述系统性地回顾了小非编码RNA与长非编码RNA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和生理病理学功能认知,并展望了非编码RNA领域研究的未来方向。除了经典的蛋白质编码信使RNA(mRNA)和持家非编码RNA(如小核RNA、核糖体RNA、转运RNA)之外,体内还包含了众多具有调节基因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1-16
-
鱼苗内源-外源营养转换调控的新机制
卵生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主要依赖于卵黄囊中储存的物质,即卵黄物质。卵黄物质形成于卵母细胞的发育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母源物质,其主要包括母源RNA、蛋白质、脂质等。在胚胎发育期间,母源物质直接或者间接地被发育中的胚胎所利用。有关母源RNA或蛋白质调控胚胎早期发育,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但是母源脂质如何被胚胎发育所有效利用并调控胚胎发育,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晰。一方面,作为卵生动物的代表,鱼类在开口摄食之前的胚胎发育完全依赖于母源的卵黄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是研究母源脂质调控胚胎发育的良好模型;另一方面,在养殖鱼类繁育实践中,卵黄能否被有效吸收利用,仔鱼能否正常开口摄食,实现胚胎从内源营养到外源营养的过渡,是影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15
-
前列腺中间态细胞的身份和命运决定机制
11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高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JAK/STAT signaling maintains an intermediate cell population during prostate basal cell fate determination”。该研究通过一系列增强双同源重组酶谱系示踪系统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同时表达基底细胞和管腔细胞标志物的前列腺中间态细胞(Basal-B细胞),揭示JAK/STAT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炎症和肿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1-15
-
揭秘桑寄生独特的水力策略:高栓塞抗性与高蒸腾需求的平衡
桑寄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重要影响。桑寄生及其寄主植物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干旱挑战,其水力性状的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与其寄主相比,桑寄生的水力特性及其水力策略仍知之甚少。桑寄生的高蒸腾速率需要高效的水分运输,而低水势导致的高木质部张力则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栓塞抗性,这构成了一种水力学悖论。桑寄生如何平衡这种矛盾的水力需求目前尚不清楚,但这对于预测它们在日益加剧的干旱和全球变暖驱动的蒸腾需求增加背景下的响应至关重要。为研究桑寄生如何平衡这种矛盾的水力需求,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4-11-15
-
昆明植物所在天然药物黄芪三萜的生物合成领域取得最新进展
中药黄芪是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黄芪三萜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免疫激活、器官保护、抗癌和治疗糖尿病等。然而,由于黄芪三萜结构复杂且黄芪自然资源有限,传统的分离提取或化学合成方法成本较高,限制了基于黄芪三萜类药物的开发。因此,利用合成生物学或基因编辑手段实现黄芪三萜异源生产或植物高效合成,被认为是解决这一资源短缺瓶颈的有效途径,但是关于其合成通路一直未被完整解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化学前沿交叉团队负责人黄胜雄研究员团队对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不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15
-
ACS Nano|叶新山团队与合作者在流行性病毒精确分型及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叶新山教授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金宁一/李昌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上发表了题为“Local and Noninvasive Glyco-Virus Checkpoint Nanoblockades Restrict Sialylation for Prolonged Broad-Spectrum Epidemic Virus Therap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病毒糖分型及治疗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进展。 唾液酸是一种重要的单糖,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表面,在多种病毒感染宿主的不同阶段均发挥重要作
-
Circ Res |孔炜团队揭示柠檬酸蓄积促进主动脉瘤发病的新机制
2024年11月8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孔炜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NK Deficiency-Mediated Cytosolic Citrate Accumulation Promotes Aortic Aneurysm”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主动脉瘤中胞内柠檬酸蓄积的致病机制。 主动脉瘤是一种高度致死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策略。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表型转化及其促炎表型在主动脉瘤中起关键致病作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11-15
-
熊曼团队开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皮层损伤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策略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在围产期由于窒息等多种原因导致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HIE在我国活产儿中的发病率大约为3-6‰,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我国大约有5-10万新生儿深受HIE的困扰,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由于HIE损伤导致脑内神经细胞的死亡和丢失,目前临床上只能对症处理,无任何有效治疗药物。人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PSCs)经过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可获得脑区特异性命运决定的神经前体细胞(human neu
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4-11-15
-
MBE | 徐书华团队解析帕米尔高原瓦罕人群的复杂融合历史和适应性演化遗传基础
2024年11月7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书华团队在分子进化领域专业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题为“Multiple-wave admixture and 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Pamirian Wakhi peop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析了8个瓦罕人(Wakhi)的基因组,揭示了帕米尔高原瓦罕人群的基因组多样性、与邻居人群的遗传关系,解析了瓦罕人群的遗传起源,推断其复杂遗传融合历史并构建了人群演化模型;该研究进一步探究了瓦罕人群适应帕米尔高原高原环境的遗传基础,发现瓦罕人群在特定基因区域(MAGI2和EGLN3)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15
-
Nature | 黄三文团队发现番茄“糖刹车”基因
番茄是世界上产值最高的蔬菜作物,因其风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现代番茄育种关注产量和抗病性,风味育种缺乏有效的方法,引起消费者抱怨“番茄越来越没有番茄味了”。糖含量是影响番茄口感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消费者更喜欢偏甜的番茄。然而,因为糖含量与果实大小呈负相关,产量和品质是一个矛盾,现有番茄商业品种、尤其是大果番茄中糖含量普遍偏低。因此,如何在保障不影响番茄产量的前提下,培育美味的番茄品种是各国育种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11月1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联合在国际顶级期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11-15
-
口腔医院胡文杰课题组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的牙槽嵴保存术开展系列研究取得最新进展
2024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胡文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口腔医学领域权威期刊《临床牙周病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JCR分区Q1)发表了题为“Assessment of soft and hard tissue changes following micro crestal flap-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 and augmentation at molar extraction site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IV periodontitis: a r
-
周旭明团队在动物生态和进化发育等领域取得部分进展
(1)探究蝙蝠独特适应性特征分子基础及演化历史: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研究员团队利用新测序和组装了17个蝙蝠和2个近缘物种的基因组探究蝙蝠独特适应性特征分子基础及演化历史。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研究发现蝙蝠新获得的某些DNA区域表现出增强子信号,能够促进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高表达,而能量的高消耗正是飞行所必需的。同时,该研究还确定了蝙蝠总科和兔唇蝠总科的分类地位,并证明阳蝙蝠亚目长期存在争议的系统关系主要是由不完全谱系分化引起的,而基因流动只起到了次要作用。进一步的正选择分析及细胞实验发现,许多与抗病毒相关的正选择基因同时具备抑制癌细胞迁移的功能,暗示蝙蝠在病毒耐受性与抗癌特性之间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11-15
-
Sci Adv | 刘聪与合作者揭示渐冻人SOD1病理聚集的结构多态性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又称渐冻症或渐冻人症,是一种进行性的、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病理突变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元形成纤维样聚集体是ALS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SOD1编码基因sod1是最早被发现的与ALS有关的基因,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引起家族遗传性ALS的SOD1突变体多达208种,然而,这些SOD1突变体诱发家族遗传型ALS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刘聪团队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毅团队于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时间:2024-11-15
-
藏羚首个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是世居青藏高原的典型反刍动物,平均分布海拔3,250-5,500 m,属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藏羚属(Pantholops),是藏羚属唯一物种。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猖獗的非法盗猎使藏羚的种群数量下降了约90%,2000年被IUCN红色濒危物种名录评估为濒危物种。经过30多年的保护,藏羚的种群数量恢复到了20多万只,IUCN对其评级也从濒危降为近危。藏羚不仅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反刍动物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唯一具有长距离迁徙行为的物种,是研究高海拔适应性机制和迁徙行为的良好模型。然而迄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4-11-14
-
《自然植物》:FERONIA的调控性切割和核定位控制拟南芥根部免疫
图 受体激酶FERONIA (FER)调控根系局部免疫的工作模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000916、32370757、32070769)等资助下,湖南大学于峰团队揭示了受体激酶FERONIA(FER)通过形成独特的双重分子形态,精细调控根系局部免疫(Localized Immunity, LI),从而实现拟南芥根部生长与防御的动态平衡。研究成果以“FERONIA的调控性切割和核定位控制拟南芥根部免疫(Regulated cleavage and translocation of FERONIA control immun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1-14
-
华南植物园发布粗叶榕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又称五指毛桃,为桑科榕属的药食同源植物,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其根部为浅黄色,有香气,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如黄酮类、苯丙素类和多糖等,这些成分在植物的抗病能力、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药用价值上都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对粗叶榕的基因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其特定药用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方面。尽管已有部分关于粗叶榕基因组的初步研究报告,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表型特征或叶绿体基因组,对于全基因组的深入解析仍显不足。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于慧研究员团队利用Illumina,PacBio Hi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1-14
-
生科院刘琳副教授课题组与北大陈雪梅院士团队合作发表si…
2024年11月6日,生科院刘琳副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大学陈雪梅院士团队合作在Nature Index期刊The Plant Cell(1区TOP,影响因子10.0)在线发表题为ALTERED MERISTEM PROGRAM1 impairs RNA silencing through repressing the biogenesis of a subset of inverted repeats-derived siRNAs in Arabidopsis研究论文,揭示了AMP1和AGO1调节反向重复序列衍生的siRNA生物发生的新机制。 RNA 沉默通过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
来源: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时间:2024-11-14
-
上海交大沈俊太团队研究太阳邻域暗物质速度分布及其对暗物质探测实验的影响获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沈俊太教授团组利用我国LAMOST望远镜观测的K型巨星,探究了银河系并合历史遗留的暗物质速度子结构在太阳邻域的贡献,并对上海交大主导的暗物质探测实验PandaX-4T实验结果的探测排除极限进行了一定的修正。这一成果以“Deciphering the Kinematic Substructure of Local Dark Matter with LAMOST K Giants”为题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暗物质是当今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暗物质占据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