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浆蛋白质组生物标志物:预测晚期胆管癌免疫化疗疗效的新希望
在癌症治疗的领域中,胆管癌(Biliary Tract Cancer,BTC)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它包括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和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普遍较差。以往,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不足 1 年,且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emCis)化疗是晚期 BTC 的主要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其临床疗效却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给 BTC 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许能让更多患者受益。但问题也随之
来源:npj Precision Oncology 6.8
时间:2025-04-08
-
脓毒症实时预测模型的验证与性能:系统回顾及对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脓毒症,这一在医疗领域令人谈之色变的病症,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它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复杂多变,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早期准确预测脓毒症的发生,对于及时干预、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脓毒症实时预测模型(Sepsis real-time prediction models,SRPMs)虽有潜力成为临床 “利器”,却面临着重重困境。一方面,其验证方法参差不齐,存在潜在偏倚,导致模型性能评估不准确;另一方面,单一的评估指标难以全面反映模型的真实效果,使得这些模型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推广受限,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打破僵局,推
来源:npj Digital Medicine 12.4
时间:2025-04-08
-
综述:揭示 STING 信号通路与代谢重编程的交叉点:STING 在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多面作用及癌症治疗新前景
一、引言cGAS-STING 信号通路在连接 DNA 感知与先天免疫中意义重大,参与炎症、凋亡、自噬等过程,对肿瘤抑制有积极作用 。然而,在多种癌症类型中,STING 常发生表观遗传沉默。肿瘤内注射 STING 激动剂虽有助于抗肿瘤免疫和肿瘤免疫治疗,但面临诸多挑战,如环二核苷酸(CDNs)亲水性强、不稳定,新型小分子 STING 激动剂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和脱靶炎症反应等问题。肿瘤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维持高增殖率,如沃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脂质和氨基酸代谢重塑等,靶向肿瘤细胞代谢成为有前景的抗肿瘤疗法。近年来研究发现,STING 在代谢重编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探索其与代谢在肿瘤微
来源: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8.2
时间:2025-04-08
-
肠道微生物群:仔猪抗猪德尔塔冠状病毒感染的 “隐形卫士”—— 基于菌群移植与代谢调控的新发现
在动物养殖领域,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如同一个 “神秘杀手”,自 2012 年现身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它能引发仔猪急性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令人担忧的是,PDCoV 还具有跨物种传播的潜力,曾在海地儿童体内被检测到,这无疑给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警钟。目前,针对 PDCoV 感染,既没有特效药物,也缺乏有效的疫苗。而肠道微生物群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与肠道疾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背景下,河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试图揭开肠道微生物群与 PDCoV 感染之间的神秘关系。该研究成果发表在《Micro
来源:Microbiome 13.8
时间:2025-04-08
-
LRG1:评估 iMCD 疾病活动的新型血清生物标志物,开启精准诊疗新方向
在医学领域,有一种神秘而棘手的疾病 —— 特发性多中心 Castleman 病(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它是一种罕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常常遭受着细胞因子风暴带来的痛苦,出现全身炎症症状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由于 iMCD 临床特征的异质性,当前对其治疗反应的评估缺乏足够的敏感性。现有的评估方法依赖症状、生化标志物和淋巴结大小等,但这些指标并不可靠。此外,虽然针对细胞因子风暴关键驱动因素白细胞介素 - 6(Interleukin-6,IL-6)的疗法有一定前景,但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而且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来源:Biomarker Research 9.5
时间:2025-04-08
-
结核分枝杆菌H37Rv与H37Ra菌株基因组三维拓扑结构的比较分析揭示毒力衰减新机制
比较基因组拓扑结构揭示毒力差异结核分枝杆菌H37Rv和H37Ra作为经典研究模型,虽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但毒力差异显著。本研究通过Hi-C技术首次绘制了两者的三维基因组互作图谱,发现H37Ra的染色体互作域(CID)中位数大小(280 kb)显著大于H37Rv(220 kb),且H37Rv的CID边界更密集富集高表达基因和操纵子。毒力株的精细拓扑特征H37Rv基因组被划分为15个CID,而H37Ra仅9个。关键差异集中于1.07–2.07 Mb和3.24–3.96 Mb区域,例如H37Rv的CID 11–15对应H37Ra的单一CID 9。这种分割伴随功能通路特化:CID 11富集细胞壁合成基
来源:mSystems 5.0
时间:2025-04-08
-
动脉病毒M ORF内高度保守的高阶RNA结构调控亚基因组RNA转录及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
动脉病毒M ORF内保守RNA结构的发现与验证通过synplot2同义位点保守性分析和RNAfold结构预测,在动脉病毒M ORF 3′端鉴定出家族内保守的高阶RNA结构,包含两个茎环(SL1/SL2)和一个延伸茎环(extSL)。RNA酶切实验证实该结构存在,其中SL1含7对完全补偿性突变,extSL存在普遍的单核苷酸凸起。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结构在β/γ动脉病毒属中高度保守,而猿猴动脉病毒亚科仅保留SL1/extSL。RNA结构对病毒复制的调控作用通过PRRSV-1 SD01-08株的定点突变研究,发现破坏SL1(5SL1/3SL1)和extSL(CR/extSL3)显著降低病毒滴度(2.1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4.0
时间:2025-04-08
-
p38 磷酸化 ACSL4 驱动应激诱导食管癌生长机制新解:为食管癌防治点亮新希望
在人体这个复杂的 “小宇宙” 里,癌症一直是威胁健康的 “大反派”。食管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与外部刺激如热食、烟草、化学物质等密切相关。然而,一直以来,从正常食管上皮到肿瘤形成过程中,背后隐藏的分子机制却如同神秘的面纱,让科研人员难以看清。这不仅阻碍了对食管癌早期预防的研究,也使得在对抗食管癌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为了揭开这层面纱,来自郑州大学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深入研究,最终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食管癌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曙光。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8
-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脓毒症免疫抑制相关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lncRNAs:机制探索与潜在诊疗靶点挖掘
脓毒症,就像健康路上的 “凶狠刺客”,每年在全球兴风作浪,将近 5000 万人深受其害,死亡率约 22% 。它引发的免疫抑制更是 “致命陷阱”,不少患者在此阶段失去生命。尽管知道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可关于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的作用,却如同隐藏在迷雾中的宝藏,有待挖掘。为了揭开脓毒症免疫抑制的神秘面纱,找到潜在的诊疗靶点,中日友好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Hereditas》杂志上,为脓毒症的诊疗开辟了新方向3415。研究人员采用了多个关键技术方法:收集 23 例脓毒症诱导免疫抑制患者和 13 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
来源:Hereditas 2.1
时间:2025-04-08
-
揭秘宫颈癌中 N6- 甲基腺苷相关铁死亡生物标志物,为诊疗带来新曙光
宫颈癌作为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尽管筛查和疫苗的普及使发病率有所下降,但预后评估和生存率提升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低人类发展指数国家,5 年生存率不足 20%。N6- 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 RNA 修饰,在转录后调控和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细胞死亡过程,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二者在宫颈癌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领域,贵州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Hereditas》上。该研究对宫颈癌的诊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从 GEO
来源:Hereditas 2.1
时间:2025-04-08
-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6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通过调控miR-432-5p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研究
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全球约40%的50岁以上人群受其威胁,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OPF)作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导致患者活动能力丧失,更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令人担忧的是,现有诊断方法难以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而骨折后约28%患者会出现延迟愈合。在这个背景下,徐州中心医院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这类曾被视为"基因组暗物质"的分子正逐渐成为疾病诊断的新星。研究团队首先建立了132例OPF患者和128例骨质疏松(OP)患者的临床队列,采用RT-qPCR技术检测发现:SNHG16在OPF组表达量较OP组显著降低(P<
来源:Hereditas 2.1
时间:2025-04-08
-
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鉴定及预后指数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开启乳腺癌精准诊疗新征程
在癌症的 “战场” 上,乳腺癌(BRCA)是女性健康的一大劲敌。它是起源于乳腺细胞的恶性肿瘤,整体生存率不容乐观。术后化疗虽为常见治疗手段,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近年来,脂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脂肪酸代谢(FAM)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过 FAM 影响乳腺癌治疗效果的具体机制依旧迷雾重重。为了揭开这层神秘面纱,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和东营市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东营医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场科研探索,相关成果发表在《Hereditas》上。研究人员为深入了解 FAMGs 与 BRCA 的关系,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他们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
来源:Hereditas 2.1
时间:2025-04-08
-
SIRT3 介导的苹果酸酶 2 去乳酸化:打破氧化还原平衡,抑制结直肠癌生长的新机制
在癌症的神秘世界里,癌细胞就像一群失控的 “小怪兽”,它们的代谢方式和正常细胞大不相同。癌细胞偏好有氧糖酵解,即便氧气充足,也不选择高效的氧化磷酸化,这种被称为 “瓦尔堡效应(Warburg effect)” 的现象,是癌细胞快速增殖和存活的关键。苹果酸酶 2(ME2)作为三羧酸循环(TCA cycle)中的关键酶,在维持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和支持肿瘤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ME2 乳酸化的功能意义以及调控它的机制,就像隐藏在迷雾中的宝藏,一直未被人们完全揭开。为了探索这些未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和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癌症表观遗传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u
来源:Cellular Oncology 4.9
时间:2025-04-08
-
肿瘤特异性 CXCR6 阳性前体 CD8+T 细胞:转移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新希望
在肿瘤治疗的领域中,肿瘤转移一直是 “顽固的堡垒”,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手术、放疗等手段,面对肿瘤转移常常 “束手无策”。过继细胞疗法(ACT)虽给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能让部分癌症出现持久且完全的消退,但在肿瘤微环境中,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容易 “疲惫不堪”,难以长期发挥作用,大大限制了 ACT 的疗效。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虽已获批用于多种癌症治疗,可仍有超半数患者对此无明显反应。在这样的困境下,探索更有效的肿瘤治疗策略迫在眉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致力于找出能有效用于 ACT 的细胞亚群,为肿瘤免疫治疗开辟新道路。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来源:Cellular Oncology 4.9
时间:2025-04-08
-
USP3通过去泛素化稳定DNM1L调控线粒体动态平衡促进胆囊癌发展的机制研究
胆囊癌作为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在IV期患者中仅为3%,肝转移是导致预后极差的关键因素。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工厂,其动态平衡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DNM1L(线粒体分裂关键蛋白)在胆囊癌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在《Biology Direct》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USP3通过去泛素化稳定DNM1L促进胆囊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8例临床样本建立队列,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合CCK-8、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增殖迁移能力,构建裸鼠异种移植和肝转移模型验证体内功能。关键机制研究采用Co-IP验证USP3与DNM1L相互作用,CHX追踪实
来源:Biology Direct 5.7
时间:2025-04-08
-
溶剂介导的苯丙氨酸超分子螺旋自拆分机制研究——DMF在氨基酸手性结晶中的关键作用
在生命科学领域,手性化合物的自发拆分始终是重大挑战。最新研究通过构建苯丙氨酸(F)的螺旋衍生物AcFH和AcFI,揭示了溶剂二甲基甲酰胺(DMF)在自发拆分中的关键作用。这项突破性工作为理解分子手性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分子设计与溶剂选择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含卤素键的AcFI和不含卤素的AcFH两种苯丙氨酸衍生物。通过1H-NMR和各向异性因子(g)分析发现,DMF和CH3CN能形成更有序的结构。关键发现是:苯丙氨酸残基的庞大苄基(-CH2Ph)导致相邻螺旋间距达10.87Å,而DMF分子中H···O距离(4.15Å)恰好与此匹配。晶体结构解析X射线衍射显示,L-AcFH在DMF中形成三种螺旋结
来源: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7.9
时间:2025-04-08
-
嗜酸乳杆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稳态增强肝细胞癌溶瘤病毒疗法疗效
在医学领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如同一个顽固的 “健康杀手”,它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主因,占所有肝癌的约 75%。尽管过去几十年里,HCC 的全身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像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等药物的出现,但遗憾的是,仅有 20 - 30% 的患者对这些治疗有反应。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es,OVs)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策略,因其能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杀死肿瘤细胞,同时不损伤正常细胞的特性,备受关注。许多 OVs 已在肝癌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8
-
数字模拟超导晶格处理器中零温自发对称破缺:凝聚态物理与量子退火的新突破
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物理系统的对称性与对称破缺现象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对称性,如同微观世界的秩序守护者,与自然守恒定律紧密相连,是许多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而对称破缺则像是打破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凝聚态物理、标准模型以及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引发了一系列重要变革。在有限温度的低维系统中,自发对称破缺(SSB)对于量子相变现象意义非凡,它就像一把钥匙,有可能开启真正长程有序的大门,让科学家们窥探到微观世界更深处的奥秘。近年来,一维囚禁离子链和二维里德堡原子阵列的实验成功观测到了连续对称破缺和长程有序的形成。然而,零温系统中的 SSB 现象却像一座神秘的冰山,隐藏在未知的迷雾中。虽然 Mermin-W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8
-
量子因果序不确定性的Tsirelson界限:揭示量子关联中因果结构的极限
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融合一直是物理学界的核心挑战,而因果结构的本质是这一融合的关键。传统物理理论预设事件具有明确因果序,但量子理论却允许更复杂的“因果序不确定”(Indefinite Causal Order, ICO)过程——这一现象不仅挑战经典时空观,还可能为量子计算和量子引力理论提供新范式。然而,量子理论对因果不等式的最大违反程度(即量子Tsirelson界限)长期悬而未决,成为理解量子因果性的重大瓶颈。针对这一难题,香港大学和加拿大Perimeter研究所的Zixuan Liu与Giulio Chiribella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突破性研究。他们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8
-
矩阵平坦化策略实现塑性Cu2Se/SnSe复合材料的高热电性能
在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热电材料因其能够实现热能与电能直接转换的特性备受关注。Cu2Se作为典型的"电子晶体-声子液体"材料,虽然具有本征低热导率优势,却长期受困于三个关键科学问题:Cu空位导致的载流子迁移率低下、Cu离子迁移引发的材料不稳定、以及传统半导体材料的脆性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矩阵平坦化"策略,通过构建Cu2Se/Sn0.96Pb0.01Zn0.03Se复合材料,不仅解决了上述难题,还创下了热电优值ZT=3.3(973K)的新纪录,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团队主要采用了四种关键技术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