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陈玲玲组开发CRISPRdelight活细胞DNA成像新工具

    7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thod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关于CRISPR-dCas12a应用于DNA活细胞标记的最新研究进展:“CRISPR array-mediated imaging of non-repetitive and multiplex genomic loci in living cells”。该研究对现有的CRISPR-dCas12a系统进行了筛选优化,构建了可用于非重复序列DNA活细胞成像的CRISPRdelight系统;进一步利用CRISPRdelight系统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07-05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周凌宏、徐圆团队开发出非配对数据训练的无监督模型用于CT金属伪影校正

    近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周凌宏、徐圆团队开发出非配对数据训练的无监督模型用于CT金属伪影校正,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发表了最新科研成果:PND-Net: Physics-Inspired Non-Local Dual-Domain Network for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 CT金属伪影校正方法是医学成像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金属伪影的存在对临床中如剂量计算、临床诊断等场景产生严重危害。CT金属伪影的产生主要由多能X射线经过高衰减物质所引起的射束硬化所致,另外还受到康普顿散射、部分容积效应的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7-05

  • 李晟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文,揭示场景记忆的系统性失真与场景中信息复杂性之间的关系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李晟课题组在最新一期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题为“Complexity matters: Normalization to prototypical viewpoint induces memory distortion along the vertical axis of scenes” 的学术论文。该研究发现自然场景中信息复杂性的不对称可以导致观察者的场景记忆出现系统性偏差,研究利用fMRI和MEG的手段揭示了这种偏差出现在场景加工的早期阶段。 感知与记忆真实世界的场景对空间导航和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07-05

  • 上海交大义理林课题组基于灰盒神经网络实现大容量长距离光纤通信实验系统数字孪生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义理林教授课题组(LIFE,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fiber ecosystem)提出了联合物理模型与AI模型的光纤通信实验系统数字孪生(digital twin,DT)方案,通过数字信号处理进行特征分离与关键参数提取,首次从大容量长距离(30.5Tb/s 1200km)光纤通信系统实验数据中提取信号特征,对实验特征进行快速准确的数字孪生。相比实验系统,DT建模的Q因子误差在0.1dB以内,相比于传统的分步傅里叶建模方法实现1200倍速率提升。相关成果以“The digit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7-05

  • 上海交大沈琦研究团队在仿生细菌金纳米笼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大药学院沈琦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了题为“Biomimetic gold nanocages incorporating copper-human serum albumin for tumor immunotherapy via cuproptosis-lactate regulation”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创新肿瘤疗法备受关注,其利用免疫系统阻断免疫抑制或触发免疫反应显示出潜力,多模式方法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增强疗效。铜死亡是由铜离子与线粒体蛋白质结合引起的细胞死亡,并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7-05

  • 北大第三医院詹思延教授团队发表最新成果,揭示多个慢性肾脏病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2024年6月19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詹思延教授团队在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基因组医学》(Genome Medicine)在线发表关于慢性肾脏病多组学药物靶点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整合多组学蛋白质组和转录组确定慢性肾病和肾功能的新型治疗靶点》(“Identifcation of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kidney function by integrating multi-omics proteome with t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7-05

  • 我国学者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NTN1工程化内皮细胞外泌体诱导周围神经再生前血管龛形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372498、82071388)等资助下,郑州大学周南副主任医师、杨宁宁医师团队与吉林大学王元一副教授团队合作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Netrin-1工程化内皮细胞外泌体诱导再生前血管龛形成以加速周围神经损伤修复(Netrin-1 engineered en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7-05

  • 朱冰研究组揭示脊椎动物中旁着丝粒异染色质的从头建立机制

      2024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Targeting pericentric non-consecutive motifs for heterochromatin initiation"的研究性论文,该论文揭示了脊椎动物中旁着丝粒异染色质的从头建立机制。  异染色质的概念最早于1928年被提出,并在1930年与第一个经典的表观遗传现象--位置效应花斑现象建立起了功能上的联系。尽管被组蛋白H3K9me3修饰的异染色质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但是对旁着丝粒异染色质的研究却是一个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07-05

  • 除了致痘,这种细菌也能缓解湿疹等皮肤病

    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是青春期以来人类皮肤微生物组中丰度最高的细菌。它能够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抵御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在皮肤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被认为是引发青春痘的“元凶”。在痤疮皮损中,痤疮丙酸杆菌的多样性降低,毒力因子(VF)表达增加,从而加剧了炎症。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痤疮丙酸杆菌的基因组特征会因身体部位而异,也因是否存在特定皮肤病而不同,包括痤疮或特应性皮炎(湿疹),这反映了不同皮肤环境所施加的不同选择性压力。这项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通讯作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姚煦教授、复旦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4-07-04

  • SARS-COV-2预存抗体对应保守表位的CePnF纳米颗粒

    自2019年以来,新冠疫情给人类健康、公共医疗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接种疫苗是防控新冠病毒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不断出现,需要研发针对新冠病毒多种变异毒株的新型广谱疫苗,以有效应对病毒变异可能带来的持续和未来潜在流行。最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崔宗强团队提出了一种纳米颗粒展示预存中和抗体保守表位的疫苗策略,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广谱抗新冠病毒候选纳米疫苗。以往的研究在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体中发现了可以识别SARS-CoV-2的预存中和抗体,这些抗体对应靶向S蛋白S2亚基的保守表位(Ng KW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7-04

  • 磁共振参数图像重建算法取得新进展

    近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冯衍秋团队在磁共振参数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发表了最新科研成果:A model-based MR parameter mapping network robust to substantial variations in acquisition settings.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在磁共振参数图像重建问题中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深度学习算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例如,ResNet、U-Net等)直接将采集得到的磁共振加权图像映射到参数图像,提升了参数图像重建的精确性和速度。但是,通用的深度学习算法对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7-04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武凡、戚力团队在稀疏光声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武凡、戚力团队在稀疏光声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在中国科学院一区学术期刊《Photoacoustics》发表了最新科研成果:Image reconstruction of multispectral sparse sampling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based on deep algorithm unrolling.光声层析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 tomography,PAT)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活体生物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信息,但其数据采集和系统成本较高。稀疏采样PAT使用较少数量的探测器获取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7-04

  • 苏州医工所高欣团队两篇论文入选MICCAI 2024

    MICC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al Image Computing and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 是医学图像分析领域国际公认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代表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方法创新的前沿水平。近日,MICCAI 2024 论文接收结果公布,苏州医工所高欣研究员团队两篇论文被录用,其中一篇为提前录用(前11%)。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分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常面临域偏移问题,即在源域训练的模型难以泛化到未见过的目标域,比如用一家医疗中心的数据构建的模型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4-07-04

  • 上海交大张才喜团队与合作者首次破译中国樱桃单倍型基因组,解明果实硬度低的内在机理

    中国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是蔷薇科、李属、樱亚属的木本落叶植物,原产我国长江流域,至今约有三千余年栽培历史,尤以贵州、四川、云南、浙江、江苏等地栽培最多,全国栽培面积约120万亩。中国樱桃成熟期短,上市早,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中国樱桃果实形娇味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因其果肉软、果实采后极易软化腐烂,不耐贮运,给消费市场流通带来了极大阻碍,制约了中国樱桃可持续健康发展。此外,因中国樱桃为多倍体且杂合度高,致使其基因组组装难度较大。由于长期缺乏中国樱桃的基因组信息,限制了对其植物遗传背景、进化关系以及重要农艺性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7-04

  • 我院王伟炳团队联合研究并报道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和治疗靶点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伟炳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宋振举教授团队在急危重症领域著名国际期刊Critical Care,发表了题为 “Integrative multi‑omics analysis unravels the host response landscape and reveals a serum protein panel for early prognosis prediction for ARDS”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3054-024-05000-3),报道了急性呼吸窘迫综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07-04

  •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詹启敏/崔永萍团队新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志上的论文揭示了食管癌中免疫与肿瘤互作驱动的空间定向进化

    目前,食管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排在前列,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发生在我国,其中约90%的病理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食管鳞癌在基因组变异和肿瘤微环境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肿瘤异质性,而造成食管鳞癌异质性的原因尚不清楚。因此,充分了解肿瘤异质性的特征以及其形成机制将有助于指导食管鳞癌药物开发以及临床精准治疗。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07-04

  • 清华大学药学院李寅青课题组及其合作者推出通用型基因编辑脱靶检测技术

    最新科研速递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7-04

  • Plant Cell | 钱前/商连光/胡冠菁团队在可变剪接调控水稻农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以下简称“基因组所”)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在学术期刊《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发表了题为“Population-level exploration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and its unique role in controlling agronomic traits of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全球野生稻和栽培稻核心种质资源,构建了群体水平、多组织的水稻可变剪接变异图谱,挖掘到多个可变剪接与重要农艺性状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07-04

  • 化学学院雷晓光课题组开发出含氮杂环噻唑啉的首例化学酶法合成方法

    含氮杂环不仅在天然产物中随处可见,同时也是药物分子最为常见的结构之一。其中,噻唑啉结构被发现是一类天然铁载体的核心骨架,某些病原菌可以通过分泌这类铁载体来从宿主细胞中摄取铁元素从而产生毒力。受此启发,噻唑啉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输血性铁过载疾病的药物研发,同时该类化合物还被发现具有抗肿瘤、抑制脂肪酸酰胺水解酶等生物活性。此外,噻唑啉化合物在食品工业、农药和材料化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噻唑啉化学合成方法通常需要高温回流的剧烈条件,或者使用价格昂贵的金属催化剂,合成效率低且具有很大的底物局限性。含有噻唑啉结构的药物分子与天然产物酶催化由于其催化效率高、反应选择性好、条件温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 我国学者在高通道植入式神经电极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图 “神经卷轴”探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88101、21972005)等资助下,北京大学段小洁研究员团队发挥脑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物质科学交叉背景的优势,在高通道植入式神经电极研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高密度1024通道神经探针用于非人灵长动物全脑尺度的神经活动记录(A high-density 1,024-channel probe for brai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7-04


页次:5/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