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交大万春玲团队发现鱼油干预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万春玲团队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Effects of Omega-3 PUFAs on lipid profiles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 in depressed adolescents: A metabolomic and lipidomic study的研究论文,这是该团队今年在Redox Biology上发表的第二篇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但其病理机制不明,且许多患者对抗抑郁药的治疗反应不足。万春玲团队基于前期发现的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细胞膜脂质稳态损伤,聚焦于其中ome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5-04-09

  • 上海交大吴晶晶团队发文:新型氮中心自由基捕获试剂的开发及其在硼酸酯的胺化反应中的应用

    有机硼化合物,特别是烷基频哪醇硼酸酯,因其稳定性高、易于转化,已经成为合成化学中的重要中间体。然而,烷基硼酸酯的传统离子型反应通常需强碱性条件形成ate complex或加热条件下促进转金属化,这往往限制了其官能团容忍性。近年来,光氧化还原催化为烷基硼酸酯的温和转化提供了新思路。Ley、Aggarwal、刘超等课题组通过不同活化策略实现了烷基硼酸酯的自由基转化,而Maier和Studer课题组则在更为温和的条件下,利用原位产生的胺基自由基成功实现了C-B键的活化。近年来,通过离子型铜催化或硼酸酯ate complex的1,2-迁移实现烷基硼酸酯胺化的方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5-04-09

  • 上海交大张文明、邵磊团队在微机械频率梳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张文明、密西根学院邵磊团队在非线性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于2025年3月14日以“自锁频、零相差的微机械频率梳(Self-Injection Locked and Phase Offset-Free Micromechanical Frequency Comb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博士生吴佳豪为论文第一作者,张文明、邵磊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的资助。全文链接:https://link.aps.org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5-04-09

  • 电子学院彭超、尹雪帆团队在拓扑光子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贝里曲率(Berry curvature)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几何相位演化的关键物理量。非平凡贝里曲率可引发量子霍尔效应、反常霍尔效应等拓扑现象,在电子、光子等体系的拓扑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贝利曲率与能带结构本身的拓扑性质有关,往往被封闭在体系内部,难以直接观测。近日,北京大学的彭超、尹雪帆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在非厄米光子系统中通过远场辐射测量成功表征了贝利曲率。图1 辐射拓扑-能带拓扑的对应关系在研究中,团队利用光子晶体平板结构构造具有非平凡拓扑性质的光子能带。为解决波函数被封闭在体系内部难以直接观测的难题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5-04-09

  • 【Genome Biology】油菜团队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揭示油菜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基础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宇婷)甘蓝型油菜是一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的油料作物。三酰甘油是油菜种子中油的主要储存形式,其由甘油骨架和脂肪酸链组成。各类脂肪酸组分比例直接影响菜籽油的营养品质与经济价值。尽管人们对油菜脂肪酸遗传调控机制已有基础认知,但在挖掘影响脂肪酸组分的新基因、构建其调控关系网络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近日,我校油菜团队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在Genome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Integrative 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genetic basis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Brassica napus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5-04-09

  • Developmental Cell | 许代超研究员受邀综述: 揭示GSDMD蛋白翻译...

    2025年4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许代超研究员受邀在Developmental Cell发表了题为“Controlling pyroptosis through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of gasdermin D”的长篇综述。该论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GSDMD的蛋白翻译后修饰(PTM)在细胞焦亡中扮演的各种角色,并探讨了其在免疫反应和炎症相关疾病中的潜在治疗意义。在免疫系统与病原体的博弈中,细胞死亡既是抵御入侵者的防御武器,也可能因失控而引发组织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时间:2025-04-09

  • 沈前华研究组与合作团队利用野生近缘种抗病基因增强大麦、小麦对白粉病的广谱抗性

        小麦、大麦等重要粮食作物长期遭受白粉病等真菌病害的严重威胁,目前在麦类作物中广泛应用的抗病基因多数编码胞内NLR免疫受体,大多介导病原小种专化性抗性,而病原菌的快速变异往往导致此类抗性的丧失。利用麦类野生近缘种中的广谱抗病基因资源是解决麦类生产中抗性丧失的重要途径。簇毛麦基因组的Pm21抗病位点的多个等位基因都编码典型的NLR免疫受体,其中Pm21基因在国内小麦品种中广泛应用且保持白粉病广谱抗性近40年,充分利用Pm21基因资源并阐明其广谱抗病机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5-04-09

  • 遗传发育所在田间高通量表型采集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现代农业研究中,作物田间表型高通量获取分析作为解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机制的关键环节,对于加速作物改良和提升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表型获取方法依赖于人工采样和手工测量,这种方式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主观性强,难以满足现代大规模表型研究的需求。因此,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HTPP)应运而生,它能够实现非破坏性、自动化、准确和快速的表型数据采集。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主导,联合慧诺瑞德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提出的一项创新性研究突破了这一局限,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夜间环境的高通量植物表型分析系统,并以水稻为案例进行了深入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5-04-09

  • 广州健康院合作揭示沙贝病毒表面刺突蛋白高亲和力结合人受体蛋白ACE2的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健康院”)联合广州国家实验室,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SARS-related coronavirus S-protein structures reveal synergistic RBM interactions underpinning high-affinity human ACE2 binding”的研究论文。研究报道了多个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SARS-related coronavirus, SARSr-CoV)刺突蛋白(S蛋白)的结构特征,并揭示SARSr-CoV S蛋白与人AC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5-04-09

  • 广州健康院在精准构建2,3-二烷基吲哚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罗爽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2,3-二烷基吲哚区域选择性合成方法。相关研究以“Regiospecific 2,3-Dialkylindole Synthesis Enabled by Alkylpalladium 1,2-Migration to in Situ Formed Aldimine”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25,e202501582.)上。该研究通过巧妙设计芳基乙烯取代异腈作为起始原料,在Pd-H催化体系下实现了精准的2,3-二烷基吲哚构建。2,3-二烷基吲哚广泛存在于各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5-04-09

  • 端粒到端粒基因组组装结合多组学数据:解锁六倍体面包小麦进化之谜

    在农业领域,面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广泛种植的作物,是数十亿人的主要热量来源。随着人口增长,提高小麦产量迫在眉睫。然而,面包小麦基因组极为复杂,其估计约 150 亿碱基对(Gbp),包含三个亚基因组,且超过 85% 为重复序列,这给测序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此前,虽有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IWGSC)发布参考基因组,但仍存在大量缺口。在此背景下,为深入了解小麦基因组,挖掘其遗传潜力,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结合长读长测序技术和综合分析方法,成功组装出六倍体面包小麦(cv. CS)的端粒到端粒(T2T)参考基因组 CS-

    来源:Nature Genetics 31.8

    时间:2025-04-08

  • 新型三肽 DT-109(Gly-Gly-Leu):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钙化的潜在希望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引发的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是全球主要死因。目前临床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手段,如他汀类等降脂药物,虽能降低血脂,但部分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依旧很高。而且,对于血管钙化这一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变,临床也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在此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三肽 DT-109(Gly-Gly-Leu)对非人灵长类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钙化影响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研究人员为探究 DT-109 的作用,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构建非人

    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时间:2025-04-08

  • Science子刊发现真菌生物钟在致病性中的作用!

    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原体,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植物疾病,如枯萎病(Fusarium wilts)。作为全球经济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体之一,它可以感染数百种植物,包括西红柿、香蕉、棉花和瓜等主要作物,导致植物枯萎、发育迟缓和死亡。了解尖孢镰刀菌如何克服宿主防御以增加致病性对减轻其农业影响至关重要。现在,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晓教授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发现了真菌的生物钟与其致病性之间的关键联系,为尖孢镰刀菌如何适应宿主环境提供了新的见解。该研究表明,生物钟在调节真菌对锌饥饿的反应(一种核心的植物防御策略)以及控制次级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增强其毒力

    来源:AAAS

    时间:2025-04-08

  • 有序磁体中的自旋激发连续谱:量子涨落诱导的非常规磁有序态

    引言量子自旋液体(QSL)是凝聚态物理中的前沿课题,其核心特征是无序基态和分数化自旋激发(如自旋子连续谱)。传统观点认为,中子散射(INS)观测到的连续谱是QSL的“确凿证据”。然而,Na2BaCo(PO4)2的研究打破了这一认知:该材料在长程磁有序态(Y相)中仍展现出连续谱,表明量子涨落和几何阻挫可诱导类似QSL的激发行为。材料与模型Na2BaCo(PO4)2是三角晶格(TL)自旋1/2 XXZ模型(哈密顿量含各向异性参数Δ=1.645)的典型实现。实验通过高场(B>Bs)下的线性自旋波(LSW)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排除了无序效应。关键发现​​多相态连续谱​​:在UUD相(1/3磁化平

    来源:The Innovation 33.2

    时间:2025-04-08

  • 超高能 γ 射线发射:源于弓形激波脉冲星风星云尾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 引言脉冲星是高度磁化且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其消耗自身旋转能量,发射由电子 / 正电子对构成的相对论性风。这些风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在终止激波处急剧减速,风内的粒子对会进一步加速,进而形成脉冲星风星云(PWNe)。PWNe 被视为高效的粒子加速场所,从其探测到的非热 X 射线和 γ 射线辐射,分别源于高能粒子对的同步辐射和逆康普顿散射。像蟹状星云这类由年轻、高能脉冲星驱动的 PWNe,甚至能将粒子对加速至 PeV 能量级。而且,PWNe 中的高效粒子加速过程可持续数百万年。部分中年脉冲星周围发现的延展 TeV γ 射线辐射,即 TeV 晕(或脉冲星晕),这意味着在年龄超 10 万年的 PW

    来源:The Innovation 33.2

    时间:2025-04-08

  • 新型视黄醇衍生物ZSH-512通过KDM3A介导的表观遗传重编程靶向结直肠癌干细胞

    ​​癌症干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关键作用​​癌症干细胞(CSCs)作为肿瘤起始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驱动结直肠癌(CRC)的复发、转移和耐药性。传统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5-FU)对静息态CSCs效果有限,因此靶向CSCs的治疗策略成为研究热点。​​ZSH-512的设计与优化​​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开发的视黄醇类似物WYC-209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出新型化合物ZSH-512。通过分子对接模拟发现,ZSH-512与RARγ配体结合域(LBD)形成氨基桥键,结合能提升至-10.614 kcal/mol(WYC-209为-10.058 kcal/mol)。体外实验显示,ZSH-512对CRC干

    来源:The Innovation 33.2

    时间:2025-04-08

  • 青藏高原尘埃活动与温度的 “神秘联动”:解锁气候变迁密码

    青藏高原,这片广袤而神秘的 “世界屋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不断加快,青藏高原也深受影响,其生态系统、水文循环以及尘埃活动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片土地上,超过 60% 的区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表沉积物松散、植被稀疏,再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青藏高原成为全球尘埃循环的重要贡献者。尘埃不仅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在气候系统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它能影响养分循环、地表反照率、辐射强迫以及云的形成,同时也是维持土壤肥力和缓冲能力的关键因素,对高寒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人们对青藏高原尘埃活动的变化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了解还十分有限。观测站点分布不

    来源:The Innovation 33.2

    时间:2025-04-08

  • 中国“黑豹2.0”四足机器人突破仿生运动极限:10米/秒速度刷新世界纪录

    在机器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四足机器人因其卓越的地形适应能力,在工业巡检、灾害救援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传统液压驱动的四足机器人如波士顿动力WildCat长期垄断速度纪录(6 m/s),其控制算法对初始参数敏感且难以从仿真环境迁移到实体机器人(Sim-to-Real Gap)。与此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虽占据全球51%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但在高端仿生机器人领域仍需技术突破。针对这些挑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联合企业团队,基于2022年发表于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模仿松弛强化学习(IRRL)"算法,开发出第二代B

    来源:The Innovation 33.2

    时间:2025-04-08

  • 迈向更经济的大规模基础模型: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 —— 开启人工智能发展新时代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大规模基础模型(Large-Scale Foundation Models,LFMs)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近年来,LFMs 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能力。然而,高不可攀的训练成本和庞大的计算需求,就像两座大山,严重阻碍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想象一下,研发一个像 GPT-4 这样的模型,需要耗费数亿美元的资金,这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使得 LFMs 的发展成为了少数科技巨头的 “专属游戏”。正因如此,探索如何让 LFMs 变得更加经济实惠,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中国科学院计算技

    来源:The Innovation 33.2

    时间:2025-04-08

  • 微针递送 CAR-M 样工程巨噬细胞:椎间盘退变治疗的新希望

    研究背景巨噬细胞疗法是新兴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非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较少。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对维持机体细胞稳态意义重大,若凋亡细胞清除受限,会引发炎症相关疾病。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导致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与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凋亡及炎症微环境改变密切相关 。目前,巨噬细胞在退变 NP 组织中的吞噬作用研究较少,胞葬作用在 IDD 进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同时,细胞治疗面临细胞活性维持和局部注射损伤等问题,而微针(microneedles,

    来源:Cell Reports Medicine 11.7

    时间:2025-04-08


页次:5/2109  共42178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