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张智红eLife构建新的联合免疫治疗策略

    生物通报道:近期,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际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eLife》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将“一个多色编码的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疗法引发的免疫反应的关键细胞事件”可视化,然后构建了一种最佳的节律联合免疫疗法策略,来提高抗肿瘤的疗效。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智红教授和骆清铭教授,是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张智红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骆教授长期从事信息光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关注重大疾病(如胰腺癌、阿尔茨海默氏病)早期诊断与药物研发的光学分子成像研究,以及认知神经活动基本过程的光电成像研究等。2010年,骆清铭率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8

  • lncRNA通过调控CD56参与自然杀伤细胞发育过程

          自然杀伤(NK)细胞是一类先天性免疫淋巴细胞,与体外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但是,lncRNA在NK细胞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是很清楚。研究人员借助于高通量lncRNA芯片检测技术,分析了NK细胞中lncRNA表达模式,发现了调控NK细胞分化和生物学功能相关的lncRNAs。其中,lnc-CD56,作为正调控因子,与CD56的表达呈正相关模式,参与了初级NK细胞的分化过程。该研究证实lncRNA在NK细胞生物学过程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思路研究结果1. NK细胞和T细胞lncRNA表达模式鉴定  

    来源:上海伯豪

    时间:2016-11-28

  • 西南医院检验科主任--府伟灵教授眼中的“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普遍会使患者受益。因为越精准,诊断水平越高,医疗行业发展就会越好。但是,精准医疗的首先必须要精准诊断,精准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精准诊断一般是在肿瘤、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当然其他领域也都可以做精准的诊疗。所以,精准医疗是必要的,但是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比如我们现在认为是精准的,再过几年就不精准了。它需要提高。在P4 组委会的盛情邀请下,府伟灵教授将于2016年12月16日-18日,北京万豪酒店,就“液体活检的临床应用范围解析”话题在分会场二--临床分子诊断技术开发与应用论坛上作精彩演讲。在此之前,我们也就某些话题跟府教授以采访形式进行了一定的沟通。 P

    来源:P4 China

    时间:2016-11-28

  • JCB:清华饶子和院士和中科院胡俊杰研究组解析线粒体融合蛋白结构

    生物通报道:2016年11月14日细胞生物学的高水平杂志《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饶子和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胡俊杰课题组在人类线粒体融合蛋白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饶子和院士、胡俊杰教授与清华大学的娄智勇博士,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点击阅读该小组更多研究:饶子和、胡俊杰JCB解析同源膜融合机制;饶子和院士JBC发表病毒研究新成果;饶子和院士Nature发表病毒研究新成果。线粒体会进行融合和裂变。外线粒体膜的融合,需要线粒体融合蛋白(MFN)——一个动力蛋白样的GTPase。究竟MFN如何介导膜融合,我们还知之甚少。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5

  • 学者发表最新文章:RNA剪接复合体的组装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前体mRNA剪接是一个高度动态的复杂过程,随着剪接反应的进程剪接体复合物随之重组和解离。这个过程对于生物机体基本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瑞明研究组解析了1.9 Å分辨率的Gemin5蛋白N端与snRNA底物的复合物晶体结构,验证了Gemin5与snRNA之间的序列特异性结合模式,并提示了介导两者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Genes & Development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生物物理研究所许瑞明研究员和王明珠副研究员。许瑞明研究员早毕业于浙江大学,入选国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研究组主要从事基因表达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5

  • 黄开耀博士发表Cell子刊文章:比较分析多种细胞器蛋白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iliary Membranes and Ectosomes”的文章,比对分析了关键细胞器结构的蛋白组成,从中发现ESCRT 蛋白介导了微泡释放,从而影响了纤毛的变化,这对于进一步分析纤毛病等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17日的Current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水生生物研究所黄开耀研究员,黄开耀研究员早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其实验室研究重点是细胞器的形成和降解。目前集中在纤毛和油滴这两类细胞器上。文章第一作者是研究组龙欢博士。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真核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5

  • 中美学者合作发文:揭示“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sIFN-I”的抗癌机制

         2016年9月28日,美国癌症研究联合协会AACR旗下知名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新垣研究组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Serge Y. Fuchs研究组的合作论文题为“A potent in vivo anti-tumor efficacy of novel recombinant type I interferon”。该研究解析了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sIFN-I的蛋白结晶结构,从细胞膜受体结合,受体依赖,胞内信号通路差异,药物体内动力学以及多种肿瘤模型实验等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11-25

  • 外显子测序发现急性红细胞白血病新突变

           急性红细胞白血病(AEL)是白血病(AML)亚型中的一种,在老年人白血病中的占比较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AML,AEL病人有更加poor-risk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不良的预后。虽然针对AEL的外显子突变位点发现已有一些报道。但是,针对AEL的完整突变谱发现还没有相关报道。研究人员运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现了AML相关的高频突变基因GATA2和CEBPA等突变,为理解急性红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思路研究结果1. 外显子组测序筛选AML相关高频突变    

    来源:上海伯豪

    时间:2016-11-25

  • 军事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处Nature子刊:革新疫苗设计的新概念

    生物通报道: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明尼苏达大学,复旦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ntroduction of neutralizing immunogenicity index to the rational design of MERS coronavirus subunit vaccines”的文章,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和免疫原性指数 (NII),用以评估抗原表位中和免疫应答的能力。这将为未来等威胁生命的病毒的疫苗设计提供更多的保证。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22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4

  • 上海交大80后博导Cell Researh解析脂肪酸合成途径的结构功能

    生物通报道:脂肪酸的生物合成(FAS)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过程。脂肪酸对于细胞组装和细胞代谢,是必不可少的。异常的FAS与细胞生长延迟和人类疾病(如代谢综合征和各种癌症)有着直接关系。FAS系统利用一个酰基载体蛋白(ACP)作为载体,来稳定和运输贯穿在酶模块中越来越多的脂肪酸链,用于逐步催化。因此,研究酶模块和ACP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了解FAS系统生物学功能的关键。然而,由于ACP的高度灵活性,及其与酶模块之间较弱的相互作用,相关信息仍然是比较少的。11月22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上发表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4

  • 中科院PI发表Nature子刊文章:直击肿瘤微环境

    生物通报道:肿瘤生长不仅取决于恶性肿瘤细胞的遗传改变,也取决于基质、血管、浸润炎症细胞等肿瘤微环境(TME,tumor microenvironment)的改变。不少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是肿瘤耐药、复发和转移的根源,因此深入研究肿瘤炎性微环境对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也许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找到潜在的治疗靶点。近期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揭示了I型辅助性T细胞样的调节性T细胞(Th1-like Treg)在体内的发生机制,这对于打破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耐受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18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4

  • 浙大教授Science子刊发表单细胞基因分析结果

    生物通报道:近日,Science旗下子刊《Science Advance》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欧阳宏伟教授课题组题为“Single-cell analysis reveals a nestin+ tendon stem/progenitor cell population with strong tenogenic potentiality”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用单细胞基因分析,来描述从肌腱组织分离的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并在肌腱细胞群中鉴定了一个nestin+肌腱干/祖细胞(TSPCs)亚群。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欧阳宏伟教授和陈晓副教授,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4

  • 南开大学发表PNAS文章:“起底”霍乱大流行菌株“进化史”

                      当前霍乱大流行菌株的进化形成过程以及全球迁移示意图霍乱因其高致病性和快速传播能力,而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最为关注的疾病之一。而它的高度致病性和快速传播能力的进化形成也是全球科学家竞相研究的热点。南开大学王磊教授团队历时6年,研究揭示并描绘了当前的霍乱大流行菌株的进化过程和“迁移地图”。该发现对于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日前,介绍该工作的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杂志PNAS(《美国国家

    来源:南开大学

    时间:2016-11-24

  •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一医院高社干组:通过比较SHEE和SHEEC细胞系构建ceRNA网络图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调节各种生物过程中发挥着关键和复杂的作用,包括染色质修饰,转录和转录后加工。更有趣的是,一些lncRNAs可以作为吸引miRNA的“海绵”,在转录后调控中抑制其与miRNA靶基因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被认为是竞争内源性RNA(ceRNA)。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取永生化人食管上皮细胞系SHEE和恶性转化的食管癌细胞系SHEEC,通过整合高通量RNA测序和微阵列数据,利用Targetscan和miRanda生物信息学算法和miRTarbase microRNA-靶标相互作用数据库对SHEE和SHEEC细胞系中的lncRNA,miRNA和mRNA表达进行了比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6-11-24

  • 破解 “活化石”——银杏基因组

    近日,开放期刊GigaScience发表论文介绍现存的最古老的树种——银杏的基因组。该研究由华大基因、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团队完成,研究人员从头组装并分析了这个超大(>10G)的基因组。银杏被认为是“活化石”,也就是说从出现到现在的2.7亿年生存史中,它的形式和结构的变化都非常小。银杏如此之长的存在时间和其在生命进化中的独特地位,使它的基因组信息可以在植物防御昆虫、病原体的研究、树木进化和生命进化的早期事件研究等方面提供广泛的研究资源。为了能够在遗传学和分子层面上来研究银杏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植物生物学家一直希望能够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然而,银杏基因组太大并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组装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6-11-24

  • 高福院士最新Cell文章:先后多篇顶级论文的研究热点

    生物通报道:寨卡病毒困扰全球,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Zika Virus Causes Testis Damage and Leads to Male Infertility in Mice”的文章,表明寨卡病毒能诱导睾丸和附睾发生炎症反应,并指出在某些条件下,寨卡病毒甚至可以导致男性不育。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公布在11月17日的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与中国农业大学李向东教授。高福院士团队致力于病毒学研究,今年曾与施一研究员团队解析了寨卡病毒NS1全长蛋白的晶体结构,发现了寨卡病毒NS1结构的内表面有一个长的缠绕lo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3

  • 张亚平院士携手著名华裔院士PNAS发表进化生物学成果

    生物通报道: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大约是背景灭绝(注:指没有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变化时,物种的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并且这可归因于人类的影响、生态和人口的波动,以及由于小种群所致的近亲繁殖。种群急剧衰退(RPD)的速度和起始日期,可以提供关于“在濒危物种中种群衰退的驱动力”的重要线索,但一般都是未知的。11月21日,在《PNA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云南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包含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764种脊椎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数据。他们的群体遗传学模型表明,在许多濒危脊椎动物物种中,RPD平均始于第十九世纪后期,濒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3

  • 邓兴旺院士等人PNAS:利用核雄性不育基因构建水稻雄性不育系

    生物通报道:核雄性不育在开花植物中是很常见的,但是其在杂交育种和种子生产中的应用,还是很有限的,因为无法繁育一个纯的雄性不育系,用于商业杂交种子生产。在最新一期的《PNA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鉴定了一个对于孢子体雄性不育至关重要的水稻核基因,并构建了一个雄性不育系,可大规模地繁育纯的雄性不育种子。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组部“****”唐晓艳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邓兴旺院士,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北大邓兴旺教授连发三篇PNAS;北大邓兴旺PNAS发表新研究成果;北大邓兴旺、陈浩东Nature子刊再发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3

  • 古生物色彩有望复原 中国最古老鸟类化石羽毛中发现β角蛋白

    新华社南京11月22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美多位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在一项最新研究中,首次在中国最古老的鸟类、距今1.3亿年前的始孔子鸟化石羽毛中发现了β角蛋白。由于β角蛋白与识别鸟类羽毛中的色素体结构密切相关,这一新发现,也为复原原始鸟类和带毛恐龙等远古生物的真实色彩,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2日在线刊载于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鸟类羽毛具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鸟羽中具有一类显示颜色的细胞结构:色素体。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古生物学家就已经在鸟类化石羽毛中发现了类似色素体的结构,但当时人们认为,这些结构是化石形成中混入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6-11-23

  • 中山大学80后博导Nature子刊揭示肝细胞癌与免疫的关联

    生物通报道:B细胞是人类实体瘤的主要成分,但人们对这些细胞在癌症中的激活和功能还知之甚少。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肝细胞癌中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B细胞激活促进免疫豁免(immune privilege)的机制。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肝癌是一种预后很差的常见恶性肿瘤。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这种疾病。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尽管HCC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预后情况仍然很差。研究人员发现,肝细胞癌中超过50%的B细胞表现出FcγRIIlow/−激活表型,这些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22


页次:627/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621][622][623][624][625][626][627][628][629][6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