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北大,中科院Nature Plants发表最新成果:RNA沉默与病毒防御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科院,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发现了一个单子叶植物特有、且能够被病毒侵染所抑制的水稻负调控抗病因子miR528,揭示了该miRNA及其调控的靶基因在水稻与病毒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抗病机制,并进一步发现该机制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Plan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李毅教授,与中科院曹晓风院士,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李毅课题组的博士后吴建国博士、曹晓风院士课题组的博士后杨荣新博士以及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志蕊同学。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长期以来受到多种病毒病的侵害,在实际中缺乏有效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11

  • 浙江大学Science子刊:单细胞研究促生肌腱干细胞生物学新见解

        近日,Science旗下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李达三•叶耀珍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欧阳宏伟教授课题组题为“Single-cell analysis reveals a nestin+ tendon stem/progenitor cell population with strong tenogenic potentiality”的最新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基因分析技术解析肌腱细胞亚群,在肌腱细胞群中鉴定了一个nestin+肌腱干/祖细胞(TSPCs)亚

    来源: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时间:2017-01-11

  • 三位知名科学家发表Cell Res文章:病毒的独特控制机制

    生物通报道:清华大学生科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及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病毒蛋白的新功能,利用这些新知可以对抗由蚊子和蚜虫等节肢动物传播的致命病毒。研究人员揭示了黄瓜花叶病毒操控宿主植物,为其释放吸引蚜虫的气味的分子机制(蚜虫能传播这种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6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清华大学的谢道昕(Daoxin Xie)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康乐(Le Kang)院士,以及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丁守伟(Shou-Wei Ding)教授。黄瓜花叶病毒在全球迅速蔓延,对包括多种景观美化的植物,以及蔬菜作物,如番茄,胡椒,莴苣和黄瓜等造成了不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11

  • 清华大学谢道昕教授Cell Resarch同期发表两项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谢道昕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采用植物分子遗传、生物化学、功能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等方法,研究蛋白降解途径和植物激素茉莉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抗性的机理。其带领的研究小组,在1月6日的《Cell Research》发表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延伸阅读:清华大学最新Nature文章;清华大学Nature文章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8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一些植物和动物病原体可以操纵它们的宿主,使它们释放出对病原体的节肢动物媒介有吸引力的气味。然而,这一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1月6日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的题为“Vira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10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蔡时青研究组Cell子刊解析钾离子通道功能调控

    生物通报道:在内质网(ER)中,通道亚基的四聚体装配对于K+通道的表面表达和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一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仍然是不清楚的。近期,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蔡时青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遗传筛选发现,ER中含有J结构域的分子伴侣(J蛋白),对于秀丽隐杆线虫和人类细胞中ether-a-go-go相关基因(ERG)K+离子通道的生物合成及生理学功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离子通道调控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蔡时青研究员。蔡时青博士199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10

  • 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发现植物抗虫调控新机制

    从发芽生长到开花结实,植物要面对不同种群、日益频繁的害虫侵袭,而过于活跃的防御反应大量消耗物质与能量,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那么,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抗虫反应呢?已知动物和人在一生中免疫反应由盛到衰,这一现象被称为免疫衰老。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植物抗虫抗能力是否也会衰退呢?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了植物抗虫反应的这种时序性变化及调控机制。1月9日晚上6点,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茉莉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抗虫激素。在正常情况下,茉莉素信号处于静止状态。当植物遭受昆虫袭击时,一类被称为JAZ的蛋白迅速降解,释放茉莉素信号从而激发抗虫反应。陈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7-01-10

  • 厦门大学苏新专教授联手王荣福教授mBio发表疟疾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期,来自厦门大学、休斯敦卫理公会研究所、美国国家过敏与感染性疾病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FOSL1可通过阻断TBK1和TRAF3/TRIF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I型干扰素对疟疾和病毒感染的反应。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月3日的《mBio》杂志。厦门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的苏新专教授,和美国休斯敦卫斯理公会研究所、康奈尔大学的王荣福教授,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苏新专教授的课题组主要以鼠疟原虫为模型,用遗传杂交、基因敲除、基因组测序和表达分析等方法来研究鼠疟原虫的抗药性、寄生虫在鼠和蚊子体内的发育相关的基因。近年来,他们开发了数百个用于约氏疟原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9

  • 南方医院发表权威期刊文章:首次提出癌症基于免疫评分的新模型

    近日,南方医院李国新课题组研究成果“ImmunoScore Signature: A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Tool In Gastric Cancer”发表于国际外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被引频次最高的美国外科协会和欧洲外科协会官方期刊Annals of Surgery (JCR 1区, IF 8.569)。胃癌作为全球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治疗和预后评估一直是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基于传统TNM分期和组织学分型进行预后预测和治疗方案选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然而,尽管TNM分期和治疗方案相同,但患者预后大不相同。在这篇文章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9

  • 李兰娟院士最新成果: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唾液乳杆菌LI01的胆汁应激反应

    最近发现几种唾液乳杆菌菌株,表现出良好的益生菌性质,如抗菌活性,炎症调节,甚至是肿瘤性病变减少等。从健康人体内分离的唾液乳杆菌LI01已经在预防和治疗肝衰竭中表现出了益生菌性质。对胆汁的耐受对于乳杆菌在胃肠道中的存活和发挥其益处至关重要。在这项研究中,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兰娟院士所在课题组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技术和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对唾液乳杆菌LI01在响应胆汁应激的特点。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唾液乳杆菌LI01在胆汁应激过程中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变化及差异。实验者取MRS肉汤培养基培养的LI01菌株和添加ox胆汁溶液培养的LI01菌株进行实验。通过转录组测序和iTRAQ蛋白质组定量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7-01-09

  • 重庆医科大学利用lncRNA芯片和circRNA芯片来研究膀胱癌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陈俊霞教授主要从事肿瘤转移及信号传导方面的基础研究。近期,该课题组和西南医科大学田强教授课题组合作应用美国Arraystar公司的lncRNA芯片和circRNA芯片分析了膀胱癌组织的非编码RNAs表达情况,同时筛选到一批可预测膀胱癌发生和复发的分子标志物,并阐明了lncRNA和circRNA在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该研究成果于2016年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Oncotarget(影响因子5.008)上。(芯片实验由康成生物提供技术服务) 研究背景     

    来源:康成生物

    时间:2017-01-09

  •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PNAS发表p53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1月3日,在《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江西中医学院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p53通路参与细胞的竞争。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刘耕(Geng Liu)博士。刘耕博士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99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基因与发育博士学位,并在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2006年加入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其实验室主要运用和通过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多种手段与模式研究肿瘤抑制基因p53的作用机制及其和负向调节因子Mdm2的相互作用。去年,刘耕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证实,髓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6

  • 香港中文大学姜里文教授PNAS解析植物自噬体的膜起源

    生物通报道:自噬领域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自噬体膜的起源。作为唯一的跨膜自噬相关(ATG)蛋白,ATG9在真核生物之间是保守的,并且已知对于自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其确切的分子功能仍然是未知的。1月4日在《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将体内实时成像、3D层析重建和遗传学方法相结合证明,与酵母和动物中表征的agt9突变体相反,拟南芥中ATG9的缺失可导致在自噬过程中扩大的自噬体相关小管连接到内质网。因此,这项研究对于“ATG9在来自植物细胞内质网的自噬体进展中发挥一个独特的功能”提供了功能性的证据,并对于植物自噬体的膜起源,提供了新的见解。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香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6

  • 南方医科大学两篇Nature子刊文章:敲除模型发现血管生成调节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成骨细胞特异基因敲除的小鼠与细胞模型,揭示了骨内血管生成的调节的新机理,提示靶向Cxcl9是防治骨丢失相关疾病的新策略。通过减少骨内Cxcl9含量,增加骨内血管生成,可能有助于加速骨折愈合。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白晓春教授和金大地教授,白晓春教授主要从事mTOR信号调节机制,骨代谢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曾在Science杂志发文鉴定了TSC信号通路的一个重要成员(FKBP38蛋白)作为肿瘤抑制蛋白的重要机制。今年4月,这一研究组也同样在N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6

  • 上海科技大学教授沈伟PNAS发表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热平衡对于哺乳动物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们知道,下丘脑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以控制体温,但是确切的神经类型和响应环境温度变化的神经元动态,仍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义。1月4日,在《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两个下丘脑核(视前区POA和背内侧下丘脑DMH)中确定了温度激活的一个神经元亚群,并表明,调节它们的活性可以导致体核温度的变化。该数据进一步表明,POA中的热激活的GABA能神经元,可减少DMH中冷激活的神经元活性,这会增加产热和体力活动。这些数据确定了控制体核温度和产热的一个神经回路。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上海科技大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6

  • 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从lncRNA入手,寻找胃癌的生物标志物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早期诊断和分子治疗等相关研究。近期,该课题组应用美国Arraystar公司的lncRNA芯片分析了胃癌组织的lncRNAs表达情况,筛选到可预测胃癌发生的分子标志物GClnc1,并且阐明了GClnc1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是如何发挥调控作用的。该研究成果于2016年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ancer Discovery(影响因子19.783)上。(芯片实验由康成生物提供技术服务) 研究背景       胃癌(GC)是

    来源:康成生物

    时间:2017-01-06

  • 曹雪涛院士、陈涛涌教授Science子刊发表免疫学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病毒感染后,酪氨酸激酶Src可促进激酶TBK1的磷酸化,以帮助I型干扰素的产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月3日的Science子刊《Science Signaling》。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及第二军医大学的陈涛涌(Taoyong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曹雪涛院士Nature Immunology发表免疫新成果;曹雪涛院士Cancer Cell揭示癌症转移机制;曹雪涛院士权威期刊发布癌症研究新成果。细胞都具有多个可探测病毒感染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虽然P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5

  • 同济大学俞作仁教授《自然通讯》:抑制miRNA分子的“小RNA拉链”

    生物通报道:近日,来自同济大学东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大连医科大学以及温州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另一种miRNAs抑制剂,称为“小RNA拉链”。这种分子能够将miRNA分子首尾相连,通过一种互补的相互作用,以高度的亲和力、特异性和稳定性,形成一条DNA–RNA双链。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月3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延伸阅读:miRNA诊断媒介:未来新型癌症检测手段;PNAS:首次发现miRNA家族共同的功能。本文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俞作仁(Zuoren Yu)教授,早年师从细胞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薛社普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5

  • 中国学者Hepatology最新研究证实粪便菌群移植能用于治疗顽固性乙肝

    生物通综合: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说,HBeAg血清学转换是明确抗病毒治疗疗程的前提。不幸的是,通过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TDF)多年抗病毒治疗研究,HBeAg的清除或血清学转换只发生在少数患者中。最近一项研究指出,肠道菌群似乎在年龄相关性免疫清除HBV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Hepatology杂志的封面上,来自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在多位患者的研究中证实粪便菌群移植(FMT)可以诱导相当一部分长期抗病毒治疗后仍为持续的HBeAg阳性病例的HBeAg清除。这一结果为不能停止口服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带来了福音。一些有研究表明,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5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Cell Res发表肿瘤代谢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疾控中心和复旦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线粒体PKM2可通过稳定Bcl2而调节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这一研究结果发布在12月30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杨巍维(Weiwei Yang)研究员。杨巍维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07年获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8至2013年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成为安德森癌症中心奥德赛学者(Odyssey Fellow)。2013年8月起担任中科院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4

  • 山大特聘教授连发两篇Nature Immunology:天然免疫系统的泛素机制

    生物通报道:山东大学医学院高成江教授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2007年遴选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真核基因的转录表达调控机制和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机制研究。近日其研究组接连在免疫学著名期刊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发文,介绍了其研究组在抗病毒天然免疫系统的泛素作用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第一篇文章报道了泛素连接酶RNF128通过K63位泛素化修饰TBK1,促进抗病毒反应的作用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BK1能以不同的方式调节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内源性免疫反应,这项研究发现了TBK1激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正调控因子:E3泛素连接酶—— RNF128。RNF128是一种由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1-04


页次:621/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621][622][623][624][625][626][627][628][629][6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