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一个精确到前所未有的表观遗传衰老时钟,你敢测试吗?

    总部位于香港的长寿创业公司Deep Longevity,在《Aging and Disease》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对衰老的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关于DeepMAge的文章描述了一种新的衰老时钟,它被训练成在超过6000个DNA甲基化谱上预测人类的年龄。通过分析甲基化模式,它可以在3年误差范围内估计人类的年龄,这比任何其他人类衰老时钟都更准确。2013年,Horvath和Hannum发表了第一个DNA甲基化老化时钟,由此引发了衰老时钟热潮。他们已经被证明是衰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让科学家了解衰老的机制并开发长寿干预措施。与前辈不同的是,DeepMAge是一种神经网络,除了预测精度外,它在其他方面

    来源:

    时间:2020-12-14

  • PLOS Medicine:首次发现最多种类的鞘脂可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鞘脂包括神经酰胺、鞘磷脂和鞘糖脂等,是一类结构和功能具有多样性的脂质分子。其中,神经酰胺作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及脂毒性诱导分子能通过引发胰岛素抵抗、破坏胰岛β细胞功能等机制导致血糖稳态失衡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然而,目前鞘脂与2型糖尿病的前瞻性研究仍较为缺乏,且包含鞘脂种类有限。12月9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PLOS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s among circulating sphingolipids, β-cell function, an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

    来源:

    时间:2020-12-14

  • Spindlin1识别组蛋白H3“K4me3-K9me3/2”二价修饰调控异染色质区基因表达

      在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中,不同位点不同类型的组蛋白修饰通常代表了不同的基因调控事件。比如,组蛋白修饰H3K4me3常与基因的活跃转录相关,而组蛋白修饰H3K9me3和H3K27me3则常与基因沉默相关。虽然两类组蛋白修饰的基因组分布很不相同,但在特定基因表达状态切换的特殊时期两种修饰存在基因组上的共定位。  H3K4me3和H3K27me3在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组中存在共定位,这些二价修饰的基因组区域使发育关键基因处于蓄势待发的“暂停”状态,以便快速响应外界的分化信号(1)。另有文献报道,组蛋白修饰H3K4me3和H3K9me3在滋养层干细胞(trophoblast stem

    来源:网络

    时间:2020-12-14

  • 中科院,扬州大学最新发文:基于纳米酶仿生设计人工过氧化物酶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高利增、范克龙和中科院院士阎锡蕴团队通过整合纳米酶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辅因子的协同作用,设计了一种能够模拟过氧化物酶体内多种天然酶活性的纳米酶,并基于此纳米酶构建了一种可在生理条件下工作的人工过氧化物酶体(artificial peroxisome),并将其用于改善高尿酸血症和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研究团队早期发现Fe3O4纳米材料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推动了纳米酶领域的快速发展。此后,该团队一直致力于高活性纳米酶的设计和开发,尤其是借鉴天然酶催化活性中心的结构和催化机理,不断将天然酶仿生的理念引入纳米酶。首先,天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2-14

  • 广州医科大学,北京大学Cell获新生儿胆道闭锁致病机制新发现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是引起婴幼儿阻塞性黄疸的常见疾病,预后差,病死率高,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未明。胆道闭锁在我国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 1:5000,大多数患儿于出生后 1-3 月被确诊,肝脏纤维化进展迅速。虽然肝外胆道梗阻通过葛西手术(肝门肠吻合术)能部分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仍有50%以上的患儿术后一年内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胆道闭锁因此成为儿童肝脏移植的首要疾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张玉霞教授、夏慧敏教授等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白凡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在胆道闭锁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肝脏免疫表型分析揭示胆道闭锁的致病机制以及潜在的治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

    时间:2020-12-11

  • Cell Rep:实现规模化产生功能化且可移植的肝系细胞

    12月8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成冉课题组和合作者在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Large-scale Generationof Functional and Transplantable Hepatocytes and Cholangiocytes from Human Endoderm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规模化产生功能化且可移植的肝实质细胞和胆管细胞的新方法。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调控器官,对于稳态维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肝脏病变会诱发严重的疾病。体外产生肝系细胞对于药物肝毒性检测、肝脏疾病药物筛选及移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受限于技术方法等原

    来源:

    时间:2020-12-11

  • Plant Cell:玉米籽粒发育与灌浆协同调控中心因子

    胚乳发育和储藏物质合成受到复杂而又精密的遗传网络调控。目前已报道了多个转录因子直接调控储藏物质合成,比如O2、PBF1、ZmbZIP22、MADS47、NAC128/130、OHP1/2、O11等,其中O2、PBF1、ZmbZIP22、NAC128/130和O11为胚乳特异表达的转录因子,暗示这些转录因子本身也可能受到某些上游因子的共同调控。O2属于bZIP家族转录因子,调控绝大多数醇溶蛋白基因表达。O2还直接调控淀粉合成途径关键基因SSIII、PPDKs以及蔗糖合酶编码基因Sh1、Sus1和Sus2表达,它使储藏物质合成从底物到产物的代谢途径上受到高度协同的转录调控。O2是胚乳灌浆调控的一个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2-10

  • 清华大学戚益军Nature Cell Biology发文:植物miRNA产生的核心工作机制

    2020年12月7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戚益军课题组在《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SERRATE通过相分离驱动拟南芥切割小体形成并促进miRNA加工”(Phase separation of SERRATE drives dicing body assembly and promotes miRNA processing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对植物miRNA产生至关重要的切割小体(Dicing body)由其核心组分SERRATE(SE)蛋白通过液-液相分离驱动组装形成,miRNA在切割小体中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0-12-09

  • Cell Discovery:人源DNA复制起始复合物ORC的冷冻电镜结构

    真核生物DNA复制包含有一个复杂的复制起始调控机制,以保证在一个细胞周期内基因组仅复制一次。复制起始的第一步是由ORC(由ORC1-6六个亚基组成)识别并标记DNA复制起始位点,然后招募复制解旋酶,组装成复制体。ORC的功能紊乱与一些人类疾病直接相关,ORC亚基的突变与罕见遗传发育疾病MGS(Meier-Gorlin syndrome)直接相关。MGS患者在胚胎期生长迟缓并伴随多种发育畸形,出生后发育也严重受阻并导致身材矮小、小耳症和膝盖骨缺失等症状。此外,一些致病性DNA病毒(如人类疱疹病毒)需要劫持人源DNA复制系统进行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它们通过招募ORC到病毒DNA复制起点实现这一过程。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12-09

  • 最新综述文章:基于高覆盖脂质组学的功能性脂质组和通路分析

    脂质现已被广泛认为是体内的关键生物分子,它们在能量存储、能量动员、调节膜流动性、膜区室化以及各种运输和信号传递事件中起着重要的生化和生物物理作用。异常的脂质代谢与多种人类疾病的病理学有关,包括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脂肪性肝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从传统技术(例如仅允许检测相当有限的一组脂质类别的薄层色谱法的应用)到系统中对内源脂质组的全面研究(脂质组学),脂质分析在过去几十年中已发生了巨大的发展。脂质组学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各种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环境中的通路扰动和脂质代谢失调。 尽管在过去的15年里,脂质组学在定量和生物标志物的阐明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进展,但脂质通路分析却经历了相当大的滞后,主要

    来源:

    时间:2020-12-09

  • PLOS Biology: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B调控肝癌Akt信号通路新机制

    12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尹慧勇课题组题为“Loss of hepatic aldolase B activates Akt and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genesis by destabilizing the Aldob/Akt/PP2A protein complex”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糖酵解酶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B(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 B, Aldob)通过蛋白相互作用在Akt(Protein kinase B)磷酸化和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2-09

  • Cell Discovery:具有多谱系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祖细胞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课题组在体外获得人造血干/祖细胞方向的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ration of human definitive mult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为题,在线发表在Cell Discovery(《细胞发现》)上。造血干/祖细胞(HSPCs)移植在治疗血液相关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十分受限,主要依赖骨髓捐献。因此,在过去20年间科学家们致力于在体外将人多能干细胞(hPSCs)分化为造血干细胞,但是这方面研究缺乏关键性突破。

    来源:

    时间:2020-12-08

  • 大丽轮枝菌侵染棉花过程中通过调控脂质代谢和次生代谢来影响致病性的机制

    微生物特别是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分泌大量的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谢物,这些物质和初生代谢物不同,它们不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但对微生物适应外界环境至关重要,无论是应对非生物胁迫还是生物胁迫。大丽轮枝菌是棉花黄萎病的致病原,严重影响了棉花纤维的产量和品质。在侵染宿主时,大丽轮枝菌会分泌大量的次生代谢物,这些次生代谢物严重干扰了宿主的正常生命活动,使宿主免疫力下降,从而促进病原菌的入侵。目前关于大丽轮枝菌如何通过调控脂代谢及次生代谢来影响致病性尚不清楚。 最近,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胜课题组研究揭示了大丽轮枝菌侵染棉花过程中通过调控脂质代谢和次生代谢来影响致病性的机制。相关研究

    来源:

    时间:2020-12-08

  • 中科院学者受邀发表综述:植物虫媒病原抗性领域的最新进展

      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媒介昆虫(简称虫媒)通过刺吸和吸血等取食过程从感染宿主传播给健康宿主,引起虫媒疾病。多数虫媒病毒病至今缺乏像临床药物和疫苗等在内的有效控制手段,在人及动植物领域,对于新发突发虫媒病毒病均只能在暴发后采取被动控制措施。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虫媒病害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周家炽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病毒研究室的创始人,他早期通过研究线虫传小麦蜜穗病的发生规律,在1946年发表研究论文,提出通过土壤线虫媒介的控制来实现对病害细菌的防治策略(1),最终我国成功的消灭了这种病害。研究虫媒病害循环中微生物—昆虫—植物这三种生命形式互作的分子信号和分子机制,阐明影响三者互作的非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2-08

  • 华中农大连发两篇综述文章:细菌第二信使分子c-di-AMP信号调控系统研究

    近日,国际期刊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及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分别发表了由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何进教授研究团队所撰写的长篇综述论文:“A decade of research on the second messenger c-di-AMP”及“Cyclic di-AMP, a second messenger of primary importance: tertiary structures and binding mechanisms",对c-di-AMP信号分子的调控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细菌和古菌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时间:2020-12-07

  • Theranostics:乳腺癌骨转移的新机制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患之一。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高达80%的IV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出现溶骨性骨转移,并伴有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多种骨骼并发症。外泌体(exosomes)是活细胞分泌的30-200 nm的胞外囊泡,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尿液、脑脊液和乳汁等体液中。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exosomes通过包裹的核酸、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细胞间通讯。近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英贤研究员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于舒洋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临床医学杂志Theranostics发表了题为“Breast Cancer Exosomes Contribute to Pre

    来源:

    时间:2020-12-07

  • PNAS: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胞外信息传递新机制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细菌必须迅速地将细胞外信息转化为适当的细胞内部反应。双组分系统(TCS)是原核细胞将环境刺激转化为细胞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蛋白,它通常由膜包埋组氨酸激酶和胞质反应调节器组成。HptRSA是一种新近发现的TCS,由G6P相关传感器蛋白(HptA)、跨膜组氨酸激酶(HptS)和细胞质效应器(HptR)组成。HptRSA介导葡萄糖-6-磷酸(G6P)摄取,支持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宿主细胞内的生长和增殖,但HptRSA传感器复合物感知G6P信号并触发下游反应的分子机制一直以来都还是个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陶余勇教授、李旭副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

    来源:

    时间:2020-12-07

  • 四川大学最新论文: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分子遗传学普适模型

    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HHS)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一直广为人们所关注。杂交物种与亲本物种间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 RI)的形成与分子遗传机制是理解该过程的核心。近年来,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其背后的分子遗传机制与杂交过程导致生殖隔离的关键成种基因(HHS基因)则鲜有报道。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建全课题组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题为“Hybrid speciation via inheritance of alternate alleles of parental

    来源:

    时间:2020-12-07

  • 中国科学家发现始椎类最“长寿”化石 距今约2.5亿年

    中新网北京12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发布消息说,该所刘俊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一件产自山西阳泉晚二叠世(距今约2.5亿年)的始椎类化石新种,命名为阳泉长寿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类化石最“长寿”的记录,也是迄今为止此类化石在华北板块乃至东亚的唯一记录。中国科学家在古生物领域这一重要发现及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化石记录》发表。据研究团队成员、成果论文第一作者陈建业博士介绍,始椎类是一种原始的爬行型类,属于羊膜卵动物的基干类群。始椎类的生物体形颇为庞大,具有尖利的牙齿,体形类似现代的鳄鱼,是当时河流湖泊里的顶级捕食者。此前这些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20-12-07

  • EMBO:小GTP酶Rabl2作为分子开关调控膜蛋白转运出纤毛新机理

    EMBO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Rabl2 GTP hydrolysis licenses BBSome-mediated export to fine-tune ciliary signaling。该研究揭示了一个纤毛特异性的小GTP酶Rabl2对膜蛋白运出纤毛的重要调控作用。纤毛(cilium)是一种在人体内广泛分布、突出于细胞表面的富含微管的毛发状细胞器,能通过摆动产生力,并能作为细胞的“天线”感知胞外的生物信号(如Hedgehog信号分子)、化学信号(如气味分子)和物理信号(如光和机械力)。G蛋

    来源:

    时间:2020-12-04


页次:491/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