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川大华西医院Nature杂志发表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研究论文

    2019年冠状病毒病(SARS-CoV-2)引起的冠肺炎引起了全球关注,病原体被鉴定为SARS-CoV-2。全球累计新确诊病例超过1600万例,死亡人数达60万。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预防这种病毒的疫苗。作为感染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SARS-CoV-2使用其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S-RBD)与宿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7月29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

    来源:四川大学

    时间:2020-09-04

  • Nature immunoloy:新冠肺炎患者的单细胞免疫图谱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暴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8月11日,新冠肺炎在全球已导致累计近2000万确诊病例和超过73万死亡病例,平均每天新增逾20万确诊病例和4000死亡病例[1]。新冠肺炎在有些国家仍呈大流行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目前针对新冠肺炎还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因此,揭示疾病进程、阐明发病机制对临床诊治十分重要,尤其是对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尤为关键。  针对此科学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白凡研究员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9-04

  • 中国医学科学院Science子刊在单分子水平揭示药物分子硫黄素T的微观机制

    选择性寡聚化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进化规律之一。在亚分子水平,两条、三条或四条a-螺旋链受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精细调控,平行或反平行排列形成的螺旋卷曲,构成了蛋白质结构的基础单元;在分子团簇水平,多种蛋白质受相互作用界面、结构对称性等因素影响,聚集成同型或异型寡聚化复合物进而发挥生物学功能,例如活细胞中大多数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都是具有两个或多个蛋白亚基的寡聚复合物。寡聚化提高了蛋白质的稳定性,增加了局部蛋白质浓度,赋予组装体变构协同性,并在分子识别过程中提供了高特异性。受自然界蛋白质寡聚现象启发,研究团队试图将选择性寡聚效应应用于药物分子的结构设计与优化中,理解药物的寡聚化机理并操纵寡聚结构,以药物

    来源:

    时间:2020-09-04

  • J Clin Oncol:ATG降低40岁以上血液肿瘤患者同胞相合移植aGVHD

    01 研究背景介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甚至是唯一治愈手段。急性GVHD是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伴随很高的移植相关死亡。是移植后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影响移植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目前同胞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GVHD预防标准方案为环孢霉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及霉酚酸酯(CsA+MTX+MMF)。然而,同胞相合移植后II-IV度aGVHD发生率仍高达20-30%,尤其是年龄>=40岁中老年患者,2014年我国多中心研究提示II-IV度aGVHD可高达35.4%(PMID 25139202),显著高于年龄<40岁的患者,中老年患者移植后aGVHD预防策略亟待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9-04

  • 哈医大Scientific Reports发文破解动脉血管再狭窄难题

    如何平衡冠状动脉再通与再狭窄、血栓与出血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困扰临床实践的重大难题。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田野教授团队完成的一项原创性课题,成功揭示了声动力疗法抑制受损动脉内膜增生的机理,为今后防范和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提供了实验证据支持及分子生物学依据。相关学术论文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田野为文章通讯作者,姚剑挺、赵雪竹博士及谭凡成硕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专家介绍,介入手段是目前心血管内科对狭窄或闭塞动脉再通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主要技术包括经皮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经皮球囊扩张术易出现动脉急性弹性回缩,术后再狭窄率高达 32%-50%;金属裸支架能有效防止动脉

    来源:哈医大

    时间:2020-09-04

  • PNAS:没有叶子没有根,菟丝子开花全靠“窃听”

    在自然界中,寄生植物约有4000-5000种,约占被子植物的1%。寄生植物菟丝子是旋花科菟丝子属植物,约200个种,是我们经常食用的红薯的近亲。菟丝子在进化的过程中,根和叶片完全退化,光合作用能力非常微弱或者完全失去,所以只能从寄主中获得营养物质。对大多数植物而言,叶片是植物感受环境因子(如日照长短的变化)从而启动开花程序的重要器官。然而,菟丝子无叶片,而且前期研究表明,菟丝子基因组发生了大量的基因丢失,包括调控植物开花相关的生物钟途径、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等关键基因。这些线索都说明很可能菟丝子和普通自养型植物的开花机制非常不同。开花是高等植物繁衍后代、延续物种的重要生理过程,那么菟丝子是怎么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03

  • 脂质体介导的细菌效应蛋白“胞内递送”策略

    效应蛋白(Effector proteins)在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调控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免疫响应等方式,以促进细菌的侵染。这些效应蛋白往往都靶向细胞中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并具有独特的底物识别机制和催化机理。因此,利用细菌效应蛋白调控细胞内异常的信号转导,以实现治疗性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蛋白质胞内递送策略,从而限制了这些潜在的应用。近年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蛋白质胞内递送策略,凭借其高效的递送能力,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细胞内异常激活的MAPK激酶信号通路是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抑制异常激活的MAPK信号是一种有效的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9-03

  • 最新论文:如何评估膳食与遗传交互作用对血液胆固醇影响

    林旭研究组在膳食与遗传交互作用对血液胆固醇影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最近一项包含200多个国家超过1亿成年人的报告指出,2017年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升高导致全球390万人死亡,其中一半发生在亚洲国家。人体内的胆固醇约有30%从食物获取,约70%由肝脏合成。由于许多研究发现膳食胆固醇与血液胆固醇的相关性较弱,美国和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先后取消了每日胆固醇摄入不超过300毫克的限制。这是否意味着可以任意摄取肉类等富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物呢?不同个体血液胆固醇水平对膳食胆固醇摄入的应答存在较大差异,西方研究也发现,APOE等7个基因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能够独立地影响血液胆

    来源:

    时间:2020-09-03

  • 新型探针大规模分析炎症巨噬细胞中的衣康酸修饰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王初课题组在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hemoproteomic profiling of itaconation by bioorthogonal probes in inflammatory macrophages”的论文。在这项工作中,他们开发了新型衣康酸修饰探针工具,并结合定量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首次实现了炎症巨噬细胞中衣康酸修饰半胱氨酸位点的大规模直接鉴定,并且进一步揭示了衣康酸对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的调节作用。衣康酸是近些年来被发现具有显著抗炎抗菌活性的代谢物分子,它在病原菌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9-03

  • 上海交大,加州大学联合发表Nature新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教师曹玲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以共同通讯作者和共同指导作者的身份发表了题为《The Future of Food from the Sea》的长研究论文(Article)。该论文是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教授Christopher Costello和智利天主教大学的教授Stefan Gelcich等人合作完成。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也一直在增加。通过对2050年人口和收入的预测表明,未来人类每年将需要5亿吨的肉类食品,比当前的产量多出38%。由于陆地水和土地资源的限制,未来传统的农业生产将难以满足人类对蛋白质的需求。而海洋能在多大程度上缓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20-09-02

  • Protein Cell:病毒感染时翻译后修饰乙酰化的动态调控

    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应对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感染细胞和维持体内稳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广泛参与调控各种通路中信号分子的激活。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non-histone acetylation)对调控蛋白稳定性、酶活性、亚细胞定位和蛋白与蛋白/DNA间相互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的功能也逐渐被关注。但乙酰化协同其它翻译后修饰对天然免疫应答中信号分子活性的调控仍需探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大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02

  • 最新论文发现原花青素-B2抗肝癌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尹慧勇研究组在Redox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Polyphenolic Proanthocyanidin-B2 Suppresses Proliferation of Liver Cancer Cell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genesis through Directly Binding and Inhibiting AKT Activity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花生红衣中提取的多酚类活性物质原花青素-B2(OPC-B2)是一种新型AKT别构抑制剂,可与AKT直接结合并抑制其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02

  • 山东大学Cell Rep发表病原菌在植物根部入侵的新进展

    植物病原体采用各种复杂的策略入侵宿主,然后从宿主那里获取营养和水分以促进其生长。植物表面(例如气孔)为病原体提供了入侵位点。已有的研究表明当植物遭受病原菌侵染时,叶片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检测到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MAMP) 能诱导气孔免疫反应 (stomatal defense),促进气孔关闭,阻止病原菌的入侵。除了固着之外,植物的根还负责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因此根系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根际密布着多种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

    来源:山东大学

    时间:2020-09-01

  • 肠胃如何知道“饿”?Cell子刊解码饥饿感知的秘密

    8月20日占成实验室在线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论文《A vagal-NTS neural pathway that stimulates feeding》发现一条迷走-孤束核神经回路,可传递肠胃饥饿信号,并促进食欲,揭开了饥饿感知的神秘面纱。下丘脑弓状核与脑干孤束核被认为是大脑感知机体营养状态的第一级神经元, 分别介导体液感知通路和神经感知通路,在调控摄食行为和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一系列重磅研究发现迷走-孤束核神经回路在传递“饱”信号和抑制食欲中发挥关键作用。对于这一神经回路是否可以传递“饥”信号,一直是领域内的谜题,多年来没有答案。造成这一困扰的原因主要

    来源:NIBS

    时间:2020-09-01

  • Science:寨卡病毒感染会增加登革热疾病风险

    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先前的寨卡病毒感染可增加罹患重症登革热的风险;该研究用了尼加拉瓜的一个独特群体证实了以前的报道,它提示,这两种密切相关的黄病毒之间存在着交叉反应性抗体作用。这些发现对寨卡疫苗的研发、功效和安全性皆具重要意义。此外,从中所得的线索或能为理解其它具复杂免疫学特征的病毒(包括冠状病毒)间相互作用提供研究框架。在过去的近20年中,先后出现的登革热病毒(DENV)和寨卡病毒(ZIKV)疫情在地球的热带地区肆虐,每年有数亿人被这两种关系密切的蚊媒黄病毒感染。尽管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先前对登革热的免疫会如何影响寨卡病毒感染,但关于通过寨卡病毒感染或接种寨卡疫苗所产生的免疫力会如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0-09-01

  • Cell Res:Calpain蛋白酶活化新机制

    维持体内蛋白水平的稳态平衡对于生物个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发生至关重要。Calpain是一类在多种生物体内广泛表达的钙依赖的蛋白酶,且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如局部脑缺血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密切相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内钙浓度平均水平只有100纳摩尔,远低于体外激活Calpain所需的微摩尔和毫摩尔钙浓度。在体内正常钙浓度条件下,Calpain是如何被激活以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的?这个问题是自从发现Calpain半个多世纪以来,calpain 研究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埃及留学生Elsayed Metawally等人利用传统模式动物果蝇的神经肌肉接头作为实验体系,前期在张永清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01

  • 中外合作Nature发文报道世界上首次实现跨膜孔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

    北京时间8月26日23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培龙研究员课题组与华盛顿大学David Baker等课题组合作的人工设计跨膜蛋白质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ational Design of Transmembrane Pores) 。 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跨膜孔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华盛顿大学徐纯福博士和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培龙研究员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卢培龙研究员、华盛顿大学William A. Catterall教授和David Baker教授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此外,大阪大学、剑桥大学的多位研究人员也在该项研究中作出重要

    来源:西湖大学

    时间:2020-08-28

  • 程序性细胞坏死(necroptosis)的全新功能:创造组织修复的微环境

    程序性细胞坏死(necroptosis,以下简称细胞坏死)是一种依赖于RIPK1和RIPK3激酶活性的细胞死亡方式。死亡信号诱导RIPK3激酶的激活,进而磷酸化细胞坏死的特异性执行蛋白MLKL。磷酸化的MLKL(p-MLKL)发生寡聚化并转位到细胞的膜结构上导致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破坏,以致细胞死亡和胞内物质的外漏。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丽明研究组和胡苹研究组合作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Myofiber necroptosis promotes muscle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via releasing

    来源:

    时间:2020-08-28

  • Nature Metabolism:“表观组-代谢组-表观组”跨界蝴蝶效应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为研究人类疾病病理和再生医学治疗提供了广阔前景,同时是研究细胞命运转变的良好模型。iPSC重编程机理在不同层次被广泛研究,包括表观层次、转录层次、代谢层次以及细胞层次方面。然而,重编程中多层次是否及怎样“跨界”调控干细胞命运,是一个一直没有回答的基本科学问题。Nature子刊《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提出由母系转录因子Glis1调控多能干细胞命运的 “表观组-代谢组-表观组”的跨界级联反应新概念,表明Glis1实现衰老细胞重编程并稳定基因组的强大功能,揭示Glis1介

    来源:

    时间:2020-08-28

  • Nature新研究提出警告:小心肠道细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负面影响!

    日本RIKEN综合医学科学中心(IMS)的研究人员最发现,肠道中微生物的特定组合可加重多发性硬化症小鼠模型的症状。这一发现公布在Nature杂志上,研究表明两种特定的肠道细菌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这些免疫细胞会攻击人体自身的大脑和脊髓。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就是免疫系统会攻击覆盖大脑和脊髓神经细胞的髓磷脂。脱髓鞘影响神经元相互之间以及与肌肉的交流速度,从而导致各种症状,包括麻木,肌肉无力,震颤和无法行走。据报道,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多发性硬化症的症状,但是肠道细菌如何影响大脑和脊髓的髓鞘仍然是一个谜。RIKEN IMS的Hiroshi Ohno领导研究人员着手使用这种疾病的小鼠模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8-27


页次:501/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0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