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首个证据!SARS-CoV-2有可能感染人脑器官

    深圳科学院中国先进技术研究所(SIAT)和香港大学联合报道:SARS COV-2可以感染人类神经祖细胞和脑类器官,研究发表在8月4日的《Cell Research》上。COVID-19由SARS-CoV-2引起,也被称为新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截至8月3日,21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超过1700万例COVID-19确诊病例和686703例相关死亡病例。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与SARS相似。然而,在COVID-19患者中,经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嗅觉丧失、嗅觉障碍、意识混乱、癫痫和脑病。对武汉市214例COVID-19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发现36.4%的患者和

    来源:

    时间:2020-08-27

  • 谭蔚泓院士团队综述:脂质体-寡核苷酸的生物应用

    脂质体-寡核苷酸(Lipid-Oligonucleotide,LONs)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分子生物医学材料,可用于从生物传感器到生物医学的各种应用。它们有着独特的两亲性结构,使得自组装和高保真信息传递成为可能。 与LNA,PNA或有polymer修饰等其他类型的寡核苷酸相比,LONs可以使用更简单便宜却高效的常规化学方法合成;它们还具有更好的水溶性,药物装载能力和通过细胞膜的能力,这对生物医学应用很有帮助,无需额外的药物载体或细胞递送手段。 最近,谭蔚泓院士团队(李晓薇博士、封科军教授等人)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上发表了关于LONs生物应用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0-08-27

  • 全血置换实验,有助开发脑中风等病疗法

    科技日报北京8月25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5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最新突破,美国科学家使用从健康小鼠身上获得的全血,置换脑中风模型小鼠的血液,成功减轻了后者全身炎性反应。这一发现为医学界提供了血液置换的重要信息,同时还能推动开发治疗脑部疾病的方法。很多脑神经性疾病,都可能引起脑外的全身反应,譬如脑中风——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也是耗费社会资源最多的一种疾病,其会造成血脑屏障的破坏进而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该病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直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这一疾病长期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只能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有鉴于此,美国西弗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20-08-27

  • Cell Res介绍“锰免疗法”:锰离子在肿瘤免疫中的关键作用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蒋争凡实验室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生物治疗科韩为东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 Research》上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肿瘤免疫领域的最新成果“Manganese is critical for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via cGAS-STING and improves the efficacy of clinical immunotherapy”。 天然免疫对肿瘤的免疫监视至关重要,如自然杀伤细胞(NK)可以不依赖抗体和补体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巨噬细胞(Mφ)和树突状细胞(DC)负责发

    来源:

    时间:2020-08-26

  • Nature子刊发布新冠肺炎疫苗重要进展:疫苗滴鼻或可抗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及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疫情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恩宝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研制的腺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在实验动物猕猴身上取得阶段性进展,部分研究成果于8月21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自然-通讯)上。   新型冠状病毒利用其表面的Spike(S)棘突蛋白入侵宿主细胞。S蛋白如同“抓手”,可与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促使病毒与细胞的融合。针对S蛋白的抗体能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病毒特异性T淋巴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26

  • 厦门大学Nature子刊揭示戊型肝炎疫苗跨型广谱保护分子基础

    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戊型肝炎是我国急性肝炎的首要病因,慢性肝炎患者感染戊肝后的肝衰竭和死亡风险将提高10倍,是我国慢性肝炎突发肝衰竭和死亡的重要诱因。感染人的HEV主要分为4个基因型,在流行趋势、临床表现、感染宿主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基因2型报道极少,全球流行的主要为1型、3型和4型。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由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万泰生物共同研制并于2012年上市,主要活性成份为重组表达的1型HEV保护性抗原。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对在中国流行的1型、4型HEV导致的肝炎的保护率均可达100%(95%可信限72-100),并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出对在海外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0-08-26

  • Nature子刊:Taf14参与转录调控新机制

          8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勇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Taf14 recognizes a common motif in transcriptional machineries and facilitates their clustering by phase separation”,揭示了Taf14分子参与转录调控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26

  • 山东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处合作发表Cell封面文章

    山东大学生态健康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席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务春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细胞》)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题为“Large-scal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ick genomes elucidate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and vector capacities”的研究论文。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博士生杜立锋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赵琳,博士生王倩、魏佳特、叶润泽共同参与了此项工作。曹务春研究员、赵方庆研究员

    来源:

    时间:2020-08-25

  • 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复旦大学Immunity封面文章合作发文:新型CAR-T疗法

    CAR-T疗法是通过在患者自身T细胞上表达嵌合型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使其能够识别并杀伤癌症细胞的一种肿瘤免疫疗法。CAR-T疗法已在多种恶性B淋巴肿瘤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疗效,并且两款CAR-T产品于2017年成功获批上市。然而作为一种新的疗法,CAR-T治疗也有其局限性。临床数据显示,高达30%-50%经CAR-T治疗的病人会出现肿瘤复发的现象,并且大多数患者会在其治疗后一年内出现复发。导致患者肿瘤复发的原因有多种,其中CAR-T细胞的体内持续活性(in vivo persistence),即CAR-T细胞在患者体内存活时间的长短,是一个决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25

  • Nature子刊:人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人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1R)是B类GPCR成员,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皮质和下丘脑。在生物体内,VIP1R在心脏节律、学习、记忆、焦虑以及机体对应激和脑损伤应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开发靶向VIP1R的多肽和小分子药物对睡眠紊乱、中风、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和老龄化相关的记忆损伤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研究员、徐华强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张岩研究员团队在人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1R)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解析了VIP1R与多肽配体PACAP27和Gs蛋白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该研究论文“Cryo-EM structure of an

    来源:

    时间:2020-08-25

  • Cell Rep:锰离子激活天然免疫关键模式识别受体cGAS的新催化机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实验室与苏晓东实验室合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 Reports》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他们在天然免疫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Mn2+ Directly Activates cGA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Suggests Mn2+ Induces A Noncanonical Catalytic Synthesis of 2’3’-cGAMP。天然免疫通过模式识别受体感知病原体入侵,激活下游反应抵抗病原体感染。cGAS是胞质DNA受体,双链DNA结合后,别构激活cGAS,以镁离子(Mg2+)为催化辅因子,以AT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8-24

  • 中科院学者通过结构生物学研究揭示P53上一个新的甲基化位点

           国际学术期刊Struc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勇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Crystal Structure of MLL2 Complex Guid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Methylation Site on P53 Catalyzed by KMT2 Family Methyltransferases”。该研究项目通过对MLL2-RBBP5-ASH2L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了明星分子P53是MLL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24

  • 北京地坛医院成军团队发现这两种药物有望治疗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伤所致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增生和异常沉积。如果肝纤维化继续发展,终将引起肝硬化疾病。不幸的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纤维化的唯一有效疗法。因此,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势在必行。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乙型肝炎药物TAF和TDF在治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并将结果发表在《Hepatology International》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为北京地坛医院的成军教授。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是一种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作为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8-24

  • 上海药物所揭示miR-552-3p调节肝脏糖脂代谢紊乱的功能及分子机制

    糖脂代谢病(GLMD)包括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的高患病率的慢性疾病,是公认的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难题。肝脏作为糖脂代谢的中心枢纽,在多种糖脂代谢病的发生发展中作用不容忽视,然而肝内糖脂代谢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任进研究员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团队,在欧洲肝病学会的官方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了题为“miR-552-3p modulates transcriptional activities of FXR and LXR to ameli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24

  • 再生医学更进一步!华大参与发布蝾螈肢体再生分子图谱

    器官原位再生的研究对临床医学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是再生医学研究亟待突破的重点。墨西哥钝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相对于哺乳动物非常有限的再生能力,是理想的再生研究模式物种。随着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在单个细胞水平对复杂生物学现象进行解析,有望对墨西哥钝口螈的再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2020年8月3日,来自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大基因教育中心、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Protein&Cell杂志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

    来源:华大科技

    时间:2020-08-21

  • 我们发了8篇单细胞高分,终于总结出这点!

    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细胞间细微的遗传信息差异,那么,到底是单个细胞的信息准确重要,还是获得更多的单细胞信息重要?研究证实,如果能一次性获得更多的单细胞信息,就相当于提高生物遗传图像的像素,为我们呈现出更清晰生物全景图谱,从宏观到细微处,实现对生物遗传信息全局把握。现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高通量单细胞分选和建库一体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让我们能够高性价比的快速获得大量细胞遗传信息,一次操作可以获得万个细胞以上的数据。相信不久的将来,单细胞大数据时代将会来临,将更有利于医学基础研究、疾病诊断和靶向精准治疗等。利用高通量单细胞研究技术,华大已经加速发表了多篇高分文章,以下8篇精选文章

    来源:华大科技

    时间:2020-08-20

  • 人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2020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研究员、徐华强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张岩研究员团队在人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1R)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解析了VIP1R与多肽配体PACAP27和Gs蛋白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该研究论文“Cryo-EM structure of an activated VIP1 receptor-G protein complex revealed by a NanoBiT tethering strategy”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人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1R)是B类

    来源:

    时间:2020-08-20

  • 高栋和陈洛南研究组合作发现前列腺成体干细胞

    8月17日深夜,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高栋研究组、陈洛南研究组以及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陈俞研究组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identifies a distinct luminal progenitor cell type in distal prostate invagination tip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和谱系示踪系统发现并鉴定了一类定位于前列腺管腔内陷末端的前列腺成体干细胞(Luminal-C细胞),进一步利用条件性基因敲除系统

    来源:

    时间:2020-08-20

  • 上海药物所利用肿瘤激活的仿生脂蛋白载药系统提高瘤内药物递送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取得重要进展,但肿瘤组织的低免疫原性以及强烈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严重制约了其临床疗效。将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CD)的药物递送至肿瘤细胞,有望克服这一关键难题。但是,肿瘤组织细胞外基质(ECM)相互交联形成了致密的瘤内递送屏障,严重阻滞了药物在瘤内的渗透和递送。如何突破瘤内递送屏障、将ICD诱导剂高效递送到肿瘤细胞,成为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提高ICB治疗效果的先决条件。  8月16日,《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以“Tumor-Activated Size-Enlargeable Bioinspired Lipop

    来源:药物所

    时间:2020-08-20

  • 武汉大学钟波教授Nature Cancer发文:去泛素化酶调控肠道感染免疫与肿瘤发生

    武汉大学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医学研究院钟波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Nature Cancer上在线发表题为“The deubiquitinase USP25 supports colonic inflammation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成果(论文网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8-020-0089-4)。这是该团队在去泛素化酶调控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文章报道了去泛素化酶USP25调控肠道炎症与感染及肿瘤发生的重要功能与机制,为治疗肠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20-08-18


页次:502/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0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