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美华人课题组合作发表《Nature》,揭示了新的光酶反应

    如何以环保的方式生产高价值化合物?答案是重新调整酶的用途,好奇心,再加上一点点光。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由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ChBE)和Carl R. Woese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IGB)以及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领导的一项研究。第一作者是在ChBE教授Huimin Zhao实验室工作的中国博士后学者Xiaoqiang Huang,其他作者包括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王斌举(Bingju Wang)教授和Jianqiang Feng,以及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ChBE的Yajie Wang和Guangde Jian。本文第一作者Xiaoqiang Hu

    来源:

    时间:2020-06-10

  • 客户成果丨影响因子23!环状RNA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功能修复

    近期,东南大学姚红红教授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建红副教授合作,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研究方向发表了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Mediated Delivery of CircSCMH1 Promotes Functional Recovery in Rodent and Nonhuman Primate Ischemic Stroke Models”的研究性论文。论文中,作者首先应用Arraystar Human circRNA芯片筛选鉴定出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的环状RNA分子circSCMH1,随后的研究发现circSCMH1能够影响神经再塑,促进损伤脑区的神经修

    来源:

    时间:2020-06-10

  • 武汉大学最新Nature子刊发文:全长人朊病毒蛋白纤维的冷冻电镜结构

    由朊病毒蛋白(PrP)在体内发生错误折叠所导致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又称prion疾病)是一种慢性并可在多种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1997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Prusiner S. B.最先描述了朊病毒(prions),即蛋白质感染因子。Prion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为PrP由细胞型朊蛋白(PrPC)转变为病理型朊病毒蛋白(PrPSc),PrPSc和PrP的淀粉样纤维可以作为模板诱导PrPC发生构象转变。然而由于PrPSc和PrP纤维的不溶性和异质性,目前仍无高分辨率的PrPSc和全长PrP纤维的结构。近期,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稳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6-10

  • Nature Cell Biology:骨肉瘤的肺转移新靶标

       6月1日,中山一院骨肿瘤科主任沈靖南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康铁邦教授、苏州大学陈坚教授等团队关于骨肉瘤肺转移的研究成果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 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17.728。   该研究团队在骨肉瘤细胞系和肿瘤组织中发现了几个与RAB22A1-38相关的融合基因,其融合蛋白(Rab22a- NeoS)可结合 SmgGDS607,促进RhoA的活化,从而促使骨肉瘤的肺转移,并合成了特异靶向的穿模多肽,可阻断该融合蛋白的功能,为骨肉瘤肺转移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20-06-10

  • 苏州大学教授团队Aging Cell发现骨质疏松症形成新病因

    当今骨质疏松症是机能退行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严重危及老年人健康和生命。该研究首先对五千多例的体检资料和随机人体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较之正常人,骨质疏松病人的血液系统细胞自噬水平显著下降。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委、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质疏松临床中心主任、骨外科主任医师徐又佳教授团队,与苏州大学唐仲英医学研究院血液学教授王建荣团队合作,发现了骨质疏松症发生新病因,揭示了骨血功能相依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衰老领域的顶级期刊Aging Cell上。在这篇文章中,为了确定临床观察到的骨质疏松症与血液系统自噬机能异常间的关系,研究人员构建了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6-10

  • 南方医科大学最新发表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综述

    2020年4月16日,国际权威杂志Nature系列子刊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发表了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漆松涛教授的一篇针对颅咽管瘤的述评。2019年11月07日,国际著名颅咽管瘤专家、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儿童医院Müller, H. L.教授等撰写的文章《颅咽管瘤》在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发表,这是近年不同杂志发表的颅咽管瘤综述类文章中最大和全面的一篇文章,鉴于作者和杂志的影响力将会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并对颅咽管瘤的治疗产生较大的深远影响。漆松涛教授阅读文章后发现文中有一些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并且文中部分观点的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0-06-10

  • 香港科大范智勇团队研发世界首个具有三维视网膜的球狀人造眼

    如何让失明患者重见光面一直是一个难题。一支由香港科技大学范智勇教授领导的团队,近日研发出全球首款3D人造眼,其功能不单比现时的义眼优胜,於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够超越人眼,为視障患者、失明人士以至人型機械人獲取視力帶來新希望。 多年來,科學家嘗試複製與人眼結構及清晰度相符的生物眼,惟目前義眼技術仍主要停留在附有外置電線的眼鏡模式,而所應用的是2D平面感光器,影像像素亦低。由香港科大研發的「電化學仿生眼」,不僅首次複製了人眼的結構,更可能於不久的將來,提供比人眼更清晰的視力,以及包括紅外線夜視等其他功能。 電化眼所作出的突破,主要關鍵在於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范智勇教授和顧磊磊博士開發的一個3D立

    来源:香港科技大学

    时间:2020-06-10

  • 山东大学最新论文:乙醛脱氢酶2在在主动脉夹层/瘤发病中的新机制

    由于血管壁不能承受较高的腔内压力,从而导致主动脉扩张或内膜撕裂,进而导致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瘤是一类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急危重症,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干预,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其凶险程度甚至远高于公众所熟知的心肌梗死,患者常以剧烈胸痛为首发症状,是胸痛中心重点关注的高危病种之一。目前,针对主动脉夹层/瘤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因此,寻找有针对性的防治靶点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ALDH2,即我们常说的脸红基因,是人体内酒精(乙醇)代谢通路和多种内外源性毒性醛类物质代谢的关键酶。ALDH2基因Glu504Lys点突变广泛存在于中、日、韩等东亚人群,突变率高达30%-50%,但在

    来源:

    时间:2020-06-09

  • Cell Rep:高效安全的单碱基编辑新系统——BEACON

    杨力研究组与上科大生命学院陈佳研究组和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刘真研究组等合作报道了一类基于CRISPR/Cas12a的新型碱基编辑系统BEACON及其在体内的安全应用。相关工作以“Cas12a base editors induce efficient and specific editing with low DNA damage response”为题,于当地时间6月2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报告》(Cell Rep)发表。由DNA突变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存在发病原因多样、患者众多、传统治疗方法效果差、费用高等特点。虽然利用CRISPR/Cas碱基编辑技术及最近融合了CRISPR/Cas和

    来源:

    时间:2020-06-08

  • 中大生科院EMBO发现新型免疫受体信号通路负性调控因子

    免疫受体信号的负调控是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和维持免疫稳态的重要机制。负调控的缺失将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活化,诱发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等疾病;而抑制负调控因子有可能增强抗肿瘤免疫。因此,发现新的免疫受体信号的负调控因子将为干预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迎秋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MBO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p38-interacting Protein p38IP Suppresses TCR and LPS Signaling by Targeting TAK1”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p38的结合蛋白p38IP是T细胞受体TCR和LPS等免疫信号通路

    来源:

    时间:2020-06-08

  • 中外学者Cell发文:中国广东省SARS-CoV-2基因流行病学

    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病原体被鉴定为SARS-CoV-2。截至2020年4月16日,全球确诊病例累计超过200万例,死亡14万余例。这些数字每天都会更新,而且预计还会进一步增加。了解病毒进入新种群后的进化和传播方式对于设计有效的疾病控制和预防策略至关重要。2020年4月16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及牛津大学Oliver G Pybus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epidemiology of SARS-CoV-2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来源:

    时间:2020-06-08

  • 施一研究组揭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核心聚合酶复合物结构和生化特性

    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目前人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是从动物开始传播的,病原体为SARS-CoV-2。自2020年1月以来,该病毒已迅速传播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其他国家,形成全球大流行。截至目前(2020年6月1日),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630万例,死亡人数达37万。 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这是一组具有广泛宿主范围的正义RNA病毒。目前,已总共鉴定出七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其中SARS-CoV-2与2002-2003年出现的SARS-CoV在基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6-05

  • JAMA子刊: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暴发期间中国年轻医师的心理健康

    近日,《JAMA Network Open》杂志发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卫东团队与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教授Srijan Sen团队合作研究成果“Mental Health of Young Physicians in China Dur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utbreak”。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上海这座总人口超过2400万的城市,采取了及时、严格的防疫措施,因此在充分的检测之下也仅有数百名确诊病例被报道。然而,在疫情大流行的第一个月,数百名年轻医生的情绪状态波动剧烈,抑郁和焦虑症状明显攀升。近日,这项由中美双方团队合作的关于住院医生

    来源:

    时间:2020-06-05

  • 上海交通大学最新论文:首次建立了纳米碗支撑的脂质体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超教授团队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JonathanF. Lovell教授联合在国际期刊《纳米快报》(NanoLetters)在线发表了题为“Nanobowl-Supported Liposomes Improve Drug Loading and Delivery”的论文。该研究首次建立了纳米碗支撑的脂质体系统,用于增强药物装载和递送。脂质体药物用于肿瘤临床已逾20余年,然而,临床抗肿瘤疗效并不理想,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和减少毒性的作用有限。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脂质体系统到达肿瘤部位之前,装载的药物在循环系统中发生泄漏,导致肿瘤部位的药物暴露量减少,同时也增加了对健康器官的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20-06-05

  • 北大学者最新论文:肠道菌群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全世界每年约有78,000名青年被诊断为I型糖尿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处于紊乱状态,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别。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I型糖尿病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但其临床治疗效果有限,而其机制也尚未清楚。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张益教授团队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上发表论文,报道了肠道菌群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作用,发现糖尿病状态下紊乱的肠道菌群可以抵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型糖尿病的效果,而消除或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则可以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型糖尿病的效果。肠道微生物组被认为是宿主的“第二基因组”,对维持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促进了疾

    来源:

    时间:2020-06-04

  • 人源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复合体及其与肺炎链球菌黏附素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5月12日,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肖俊宇研究员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 pneumococcal adhesin”的研究论文,报道人源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复合体及其与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黏附素SpsA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黏膜覆盖了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中的多数内脏器官,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屏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6-04

  • 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合作,Nature子刊通过古人基因组数据探寻中国文明源流

    中新网长春6月2日电 (记者 郭佳) 中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距今7500年至1700年的55个中国北方古代人全基因组数据,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找到了基因方面的重要证据。该成果由吉林大学崔银秋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辽宁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漯河市文物与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作市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扎赉诺尔博物馆、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韩国首尔大学等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完成。本月1日,该成果以“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20-06-04

  • Nature Cell Biology发现骨肉瘤的肺转移新靶标

    该类融合蛋白促进骨肉瘤肺转移的作用模式图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其恶性程度高,危害大,其5年生存率仅为60%左右,主要治疗手段是新辅助化疗 + 手术 + 术后化疗,但患者往往对化疗不敏感,容易发生肺部转移,预后差。因此,针对骨肉瘤的肺转移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以及药物十分重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康铁邦教授、中山大学附一院沈靖南教授、苏州大学陈坚教授等研究团队合作,在骨肉瘤细胞系和肿瘤组织中,发现了几个与RAB22A1-38相关的融合基因,其融合蛋白(Rab22a-NeoFs)可结合SmgGDS607,促进RhoA的活化,从而促进骨肉瘤的肺转移,并合成了特异靶向的穿模多肽,可阻

    来源:

    时间:2020-06-03

  • 华东师范大学Nature Biotechnology发文:一种新型双功能高活性碱基编辑器

    北京时间2020年6月1日晚23时,李大力和刘明耀课题组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全新的双碱基编辑器:《Dual base editor catalyzes both cytosine andadenine base conversionsin human cells》。该研究将人类胞嘧啶脱氨酶hAID-腺嘌呤脱氨酶-Cas9n(SpCas9 D10A突变体)融合在一起,开发了一种新型双功能高活性碱基编辑器-A&C-BEmax,它可以在同一等位基因的靶序列上实现C>T和A>G的高效转换。与CBE和ABE相比,A&C-BEmax拓宽了C>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时间:2020-06-03

  • Nature子刊构建基于时序数据的“因果网络”

    因果关系是自然界现象之间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联系。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地理学等各个自然科学领域乃至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发现内蕴的因果关系、因果网络可以反映系统演化的核心互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如何在只基于观测数据,并且在复杂系统精确模型缺失的前提下,准确地辨识系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因果网络,成为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科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受到生命科学、医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洛南研究组与复旦大学、苏州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团队共同合作,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因果网络辨识的新型算法。该方法可以用于大规模复杂动

    来源:

    时间:2020-06-03


页次:510/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0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