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谷胱甘肽化修饰调控Hsp70功能的机制

    蛋白质半胱氨酸Cys上的谷胱甘肽化修饰作为一种可逆的氧化还原修饰,一方面可以保护蛋白免于发生磺酸化(-SO3H)等不可逆的氧化损伤,另一方面和磷酸化修饰一样发挥信号转导功能,传递氧化还原信号。Hsp70是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中的核心分子伴侣,对于生命体稳态平衡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极少数Hsp70之外,大部分Hsp70都有至少1个Cys。深入挖掘Hsp70的氧化还原修饰机制,对帮助揭示蛋白质稳态的氧化还原调控机制及拓展对Hsp70功能的认识具有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研究组、陈畅研究组合作,发现人源应激型Hsp70的C末端底物结合域的α螺旋盖子上的两个半胱氨酸发生谷胱甘肽化修饰后,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10

  • 上海科技大学Immunity最新发文:新型CAR-T疗法

    CAR-T疗法是通过在患者自身T细胞上表达嵌合型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使其能够识别并杀伤癌症细胞的一种肿瘤免疫疗法。CAR-T疗法已在多种恶性B淋巴肿瘤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疗效,并且两款CAR-T产品于2017年成功获批上市。然而作为一种新的疗法,CAR-T治疗也有其局限性。临床数据显示,高达30%-50%经CAR-T治疗的病人会出现肿瘤复发的现象,并且大多数患者会在其治疗后一年内出现复发。导致患者肿瘤复发的原因有多种,其中CAR-T细胞的体内持续活性(in vivo persistence),即CAR-T细胞在患者体内存活时间的长短,是一个决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8-07

  • NIBS学者Cell子刊发现选择性自噬新机制

    自噬是把细胞质中的物质运送到溶酶体中降解的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与传统认识不同,自噬对被运输的货物(cargo)可以有高度的选择性。自噬的选择性通过自噬受体实现。自噬受体特异地识别货物并将货物与组装自噬体(autophagosome)的自噬相关蛋白Atg8联系起来。内质网自噬(ER-phagy)是将内质网作为货物运送到溶酶体中的选择性自噬途径。环境和生理因素导致的内质网腔内未折叠蛋白的积累会造成内质网胁迫。内质网胁迫在各种生物中普遍会诱发内质网自噬,但是这一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生理意义和调控因子仍知之甚少。2020年7月30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杜立林实验室在《M

    来源:

    时间:2020-08-07

  • 反刍思维的脑网络机制

      “病态性的忧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每时每刻地考虑或者寻找那些会引起我们愤怒和不安的事情。”  ——阿图尔·叔本华     “……在学校里,或者在学校外面,她永远总是不对的,她常常感到她大概应该整天低着头偷偷地过日子。她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从来也拿不准,究竟是别人不对,还是她自己不对。她没有做她的功课;是啊,她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在她不愿意的时候,一定得去做她的功课。难道有什么神秘的理由让她一定得那么做吗?难道这些人,这些女教师,是什么神秘的权利,或者更高的善的代表吗?她们仿佛觉得自己真是那样。可是要了她的命她也无法明白,为什么就因为她背不下《皆大欢喜》中的三十行诗,就应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07

  • TMPRSS2-ERG融合基因是前列腺细胞命运决定的关键转录因子

    肿瘤的起始和进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肿瘤细胞的退分化现象,但是早期对去势治疗敏感的前列腺癌细胞却维持着终末分化的管腔细胞表型。近期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细胞中基因突变较少,但是却都存在大量的染色体缺失、重排、融合、扩增等异常现象。其中有50%的前列腺癌病人含有TMPRSS2基因与ERG基因融合,这也是目前在前列腺癌中最普遍的一种染色体重排。虽然TMPRSS2-ERG基因的融合是前列腺癌病人中最常见的一种基因重排,但是目前TMPRSS2-ERG基因融合仅作为一种检测前列腺癌的一种分子标识。前列腺癌细胞中这种大量存在的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前列腺细胞的命运决定密切相关,但是前列腺癌细胞的命运决定机制却一直是前

    来源:

    时间:2020-08-06

  • “整合脂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策略”探索疾病进展和相关机制的综述

    在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开发前沿组学方法的同时,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整合正成为一种新兴的机制研究方法。代谢组和脂质组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代谢图谱,使全面的网络分析能够识别疾病病理中的关键代谢驱动因素,有助于研究脂质和其他代谢产物在疾病进展中的相互联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组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发表了题为“Integration of lipidomics and metabolomics for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ellular mechanism and disease progre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06

  • 人多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应用于心脏疾病模型与治疗的观点性综述

      2020年7月29日,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黄恬研究员应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邀请与中山大学医学院曹楠教授合作,在其上发表题为“Perspective on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 in heart disease modeling and repair”的观点性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人多能干细胞(hPSCs)衍生心肌谱系细胞在心肌损伤修复、心脏疾病模型和药物研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存在的挑战,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策略。  心血管疾病包括一系列广泛的疾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05

  • LRCH1缺失促进CD8+T细胞中LAT信号传导及CD8+T细胞的抗病原和抗肿瘤应答

    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 CTL),在清除胞内菌、病毒等外界病原和肿瘤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细胞受体(TCR)信号是促进静息期CD8+ T细胞活化成CD8+ CTL,并迁移到达病灶部位的关键因素。其中,CAR-T细胞浸润进入实体瘤及其在肿瘤内维持杀伤和增殖等因素成为限制CAR-T治疗实体瘤的瓶颈因素。近年多个实验室尝试通过敲除TCR信号中的抑制性分子,期望增强CAR-T细胞在实体瘤中的治疗效果。当TCR识别MHC呈递的抗原后,关键激酶如LCK、ZAP-70等活化,增强跨膜信号蛋白LAT (linker for activation of T cells)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05

  • RDR6调控减数分裂DNA双链断裂的形成

    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事件,该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产生相对于母体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保证了物种世代交替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减数分裂起始源于程序化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 DSBs)的形成。因此,DSB正常产生是确保减数分裂一系列重要事件顺利进行的前提。2020年7月30日,The Plant Cell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题为“Oryza sativa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6 contributes to DSB formation i

    来源:

    时间:2020-08-05

  • 葛峰研究组:首次揭示蓝细菌中去酰基化酶CddA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赖氨酸上的酰基化修饰是一种精细的调节过程,往往由对应的酰基转移酶和去酰基化酶对蛋白质赖氨酸上的一个或多个位点进行酰基化和去酰基化修饰,从而改变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对细胞内众多代谢相关通路进行精确的调节与控制。然而,蓝细菌中是否存在相应的去酰基化酶,这些酶催化的靶标蛋白又有哪些?以及调控底物蛋白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目前还知之甚少。由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系统参与了蓝细菌的胁迫响应,能量代谢以及光合作用等一系列的进程,是蓝细菌信号转导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发现蓝细菌中去酰基化酶并了解其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蓝细菌的光合作用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赵进东研

    来源:水生所

    时间:2020-08-04

  • Science子刊发现线粒体代谢物调控衰老的新机制

    线粒体是细胞内生物能和物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在环境压力应激的状态下与细胞质、细胞核不断地进行交流,维持细胞基本需求的同时,减轻线粒体功能损伤对于机体造成的伤害。尽管线粒体功能严重损伤对机体是有害的,但是在发育过程中轻微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ETC)活性的降低,反而可以诱导寿命的延长,这一现象在线虫、果蝇以及小鼠中都有报道。线粒体功能的下降是如何延缓衰老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烨研究组利用免疫共沉淀-蛋白质质谱分析,首先鉴定到核小体重塑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NuRD)复合体的多个组分与线粒体应激通路中的重要的转录因子DVE-1互作。在线粒体ETC活性降低时,NuRD复合

    来源:

    时间:2020-08-04

  • Cell:利用新型绝对定量质谱法揭示CD3ε的多重信号转导功能

    2020年7月29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黄超兰团队,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许琛琦团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团队,联手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Multiple signaling roles of CD3ε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R-T cell therapy”的论文,该研究通过开发基于质谱的绝对定量蛋白质组新方法,揭示了T细胞受体-共受体(TCR-CD3)复合物酪氨酸在不同抗原刺激下的动态磷酸化修饰全貌,解析了不同CD3链ITAM结构域磷酸化特征的奥秘,从中发现了其中一条亚基CD3ε的单磷酸化新功能,有望助力于设计全新的CAR-T疗法。

    来源:

    时间:2020-08-03

  • Nature Immunology:中性粒细胞稳态和炎症状态下的单细胞发育和异质性图谱

    2020年7月27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程研究组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罗鸿博研究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马凤霞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reveals neutrophil heterogeneity in homeostasis and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循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类型,是宿主抵御入侵细菌等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然而,目前对中性粒细胞的分群主要是依靠经典的形态学,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一直存在争议,没有统一的认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8-03

  •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结核分枝杆菌逃逸宿主天然免疫新机制综述

        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结核病(Tuberculosis)是全球“十大致死性疾病”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7亿感染人口,每年超过120万人死于结核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细菌,可应用多种策略逃逸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进而在宿主细胞内长期存活。近年的研究揭示了一系列结核分枝杆菌调控宿主天然免疫的新机制,为发展靶向病原-宿主互作界面的抗结核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靶点。   近日,刘翠华研究组和同济大学戈宝学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03

  • 广州健康院等合作揭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症的细胞机理

     7月16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与生物岛实验室、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合作在Protein & Cell杂志以“Single-cell analysis reveals bronchoalveolar epithelial dysfunction in COVID-19 patients” 为题发表了新冠病人急性呼吸窘迫症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  肺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目前大部分新冠病人的直接死因源于呼吸衰竭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ARDS是新冠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症,同时病程极长,导致重症监护室(ICU)资源急剧耗尽,因此,新冠危重症的ARDS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8-03

  • 中外学者Nature发文:快速转录延伸标志性组蛋白修饰

    高等生物能够在环境因素刺激下,快速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保证了炎症反应、热休克应激等诸多细胞过程的发生。以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为代表的表观机制是真核生物进化出来的重要转录调控策略。那么在刺激诱导型转录过程中,是否存在标志性表观修饰参与其中并发挥着关键调控作用呢?2020年7月30日,清华大学李海涛课题组携手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Steven Josefowicz实验室、洛克菲勒大学C David Allis实验室等在《自然》(Nature)杂志正式发表题为“Histone H3.3 phosphorylation amplifies stimulation-induced transcript

    来源:

    时间:2020-07-31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最新论文:一种在肝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酶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等。尽管已有多种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然而肝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的转移。因此,研究肝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理,研发新型靶向药物阻断肝癌的发生发展进程,对降低肝癌术后的转移率,提高患者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曾勇和吴泓教授课题组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顶级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7-31

  • 同济大学Aging Cell发文:新型SIRT6激活剂可改善年老小鼠来源iPSC质量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伴随的人口健康问题对医疗卫生领域造成了巨大挑战。伴随着衰老的进程,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由于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都与细胞功能丧失密切相关,细胞疗法成为了一种治疗衰老相关疾病的新选择。与其他类型的细胞疗法相比,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细胞疗法极大地减少了包括移植排异反应与伦理相关问题在内的多项潜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基于iPSC的细胞疗法在未来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多项研究显示:年老个体来源的iPSC基因组稳定性与多能性明显下降,基于年老患者自身iPSC治疗衰老相关疾病面临巨大困境。SIRT6是重要的衰

    来源:

    时间:2020-07-31

  • 高绍荣教授发表综述:全面总结哺乳动物植入前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团队在《Protein & Cell》杂志(IF:10.16)发表特邀综述“Insights into epigenetic patterns in mammalian early embryos”,详细总结了近年来利用微量细胞多组学的方法对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重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比较了这些重编程事件在小鼠和人类之间的异同,并探讨了表观修饰如何调控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细胞命运的转变。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经历了剧烈细胞命运转变,重编程调控网络必须精准运作方可保证胚胎正常发育,表观遗传信息在维持细胞命运和控制基因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解析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对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20-07-31

  • Nature子刊:揭示树木叶片衰老响应全球变暖的机制

    7月6日,由四川大学牵头,与中山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发表了题为“Leaf senescence exhibits stronger climatic responses during warm than during cold autumns”的论文,揭示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秋季物候变化——叶片衰老的响应机制。四川大学陈磊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联系人,中山大学刘志勇和四川大学刘建全共同通讯联系人。四川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树木的生长发育,比如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等,会随着一年四季气候

    来源:四川大学

    时间:2020-07-31


页次:504/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0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