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泛素连接酶RNF220正反馈调控IFN-STAT1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干扰素(IFN)信号通路是天然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宿主抵抗病原体中发挥重要作用;IFN的产生和下游通路的激活受到精密的调控。转录因子STAT1是IFN通路的关键效应因子,IFN信号通路激活时,STAT1蛋白被其激酶JAK1磷酸化修饰,进而形成异源或同源二聚体,并转移入核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激活。    RNF220是RING泛素连接酶家族的一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毛炳宇课题组揭示泛素连接酶RNF220通过介导不同靶蛋白及不同类型的泛素化修饰,参与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育过程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和进展(Ma et al.2019,Cell Reports;Ma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14

  • 灭活疫苗保护猕猴免受SARS-CoV-2感染

    中国北京科兴中维(Sinovac)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SARS-CoV-2病毒候选灭活疫苗在小鼠、大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能诱导出中和几种不同SARS-CoV-2毒株的抗体。关键的是,它没有导致抗体依赖性增强(ADE)的现象。这项研究发表在《Science》杂志,根据作者的观察,他们的疫苗候选品“PiCoVacc”对猕猴是安全的,应该在人类的临床试验中进行探索。快速研制有效的SARS-CoV-2疫苗迫在眉睫。纯化的灭活病毒已经能够安全有效的预防流感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病毒引起的疾病。在这里,为了开发这种SARS-CoV-2疫苗的临床前模型,科兴中维联合北京协和医院、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源:

    时间:2020-09-13

  • Nature子刊:一种新的线虫液体培养体系发现延缓衰老的代谢物

    国际学术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韩敬东课题组题为“The precursor of PI(3,4,5)P3 alleviates aging by activating daf-18(Pten) and independent of daf-16”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通过开发一种新的线虫液体培养体系筛选了100种线虫代谢物,发现肌醇的异构体之一(myo-inositol)在广泛的浓度范围内延长线虫寿命,延缓衰老过程中,线虫和小鼠运动能力的下降,体内脂肪的集聚,逆转线虫、小鼠肌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11

  • Cell Rep新论文阐明m6A修饰调控体细胞重编程的机理

    m6A(N6-甲基腺嘌呤)是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修饰中最常见、最丰富的化学修饰之一,该修饰由甲基转移酶复合体(METTL3、METTL14和WTAP等)、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和结合蛋白(YTHDF1/2/3、YTHDC1/2等)共同调控,参与到干细胞命运决定、胚胎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1,2。早期的研究表明m6A在干细胞多能性的维持与分化、体细胞重编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的研究结论有所差别3-6。这些差别可能是由于细胞命运变化过程中涉及的因素较多,同时m6A具有多个功能通路且作用于RNA稳定性这种全局层面所导致的。而针对m6A甲基化酶METTL3进行研究会影响到全转录组

    来源:

    时间:2020-09-11

  • Cell Research:鼻咽癌“上皮-免疫”双重特征肿瘤细胞及其重要生物学功能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一种跟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相关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南方、东南亚等地区发病率较高[1]。由于在我国广东地区鼻咽癌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NPC也被称为“广东癌”[2,3]。EBV(Epstein-Barr virus)病毒感染是鼻咽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并在其发生进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4]。前期研究多数基于整块组织或细胞系样本,无法精细和清晰的呈现肿瘤内部的异质性。尤其对于鼻咽癌内部肿瘤细胞、EBV和肿瘤微环境(tumour microenvironment, TME)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针对此科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9-11

  • 中科院齐建勋团队在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发现中取得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是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编码的最重要的蛋白之一,它负责新型冠状病毒多聚蛋白的切割,在新型冠状病毒生命周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是抗病毒药物的理想靶点。此外,以病毒蛋白酶为靶点的抗病毒药物在抗HIV和HCV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如利托那韦、达芦那韦、特拉匹韦等。 齐建勋课题组2020年9月4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Both Boceprevir and GC376 efficaciously inhibit SARS-CoV-2 by targeting its main proteas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建立了主蛋白酶的高通量药物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11

  • Cell期刊发表“吸血鬼”蜱虫基因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其专性吸血遗传机制

    研究背景蜱虫是专营吸血性节肢动物,能够通过叮咬将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线虫、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给人类、牲畜及野生生物,引起莱姆病、立克次氏病等疾病的发生,且具有持久性和复发性感染等特点,会导致有机体死亡或出现多种慢性后遗症,威害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气候和环境变化,蜱虫的数量激增,其栖息地快速扩张,人们被蜱虫叮咬的事件多有报道,但目前还缺少有效措施控制蜱媒病的传播。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是探究蜱虫的生物学特性、宿主-病原体互作机制、传播和控制策略等生物学问题的基础,蜱虫种类繁多,但目前仅有肩突硬蜱(I. scapularis)基因组发布,严重制约了蜱虫及蜱媒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实验材料选择 中国六

    来源:安诺优达

    时间:2020-09-11

  • 北师大教授揭示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物种逐步衰退以至走向濒危是环境和物种进化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栖息地破碎化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因素。目前,保护基因组学(Conservation Genomics)已成为探讨物种濒危机制的一种新手段,并在制定濒危物种的保护规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褐马鸡在历史上曾分布广且数量多,但后来种群持续下降,目前仅在河北、北京、山西和陕西的局部山地分布,形成了东部(河北、北京的太行山)、中部(山西吕梁山)、西部(陕西黄龙山)三个彼此隔离的地理种群。 &

    来源:北师大

    时间:2020-09-10

  • eLife:新的介导蛋白降解的分子胶

    传统的小分子药物靶点大多是具有成药口袋的蛋白(例如蛋白激酶和G蛋白偶联受体),这类蛋白约占蛋白质组的20%。近年来兴起的靶向蛋白降解(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技术为剩下的80%的蛋白靶点提供了成药策略,因此获得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韩霆/齐湘兵课题组合作在eLif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a molecular glue promoting CDK12-DDB1 interaction to trigger cyclin K degradation” 的研究论文(https://elif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9-10

  • Cell Death Differ:环状RNA促进骨修复新机制,为骨再生提供新依据

    眼眶骨缺损将导致眼球内陷和移位、视力下降甚至丧失、颅面畸形等严重后果。眼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使眼眶骨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不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范先群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眼眶骨修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期范先群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了与成骨分化密切相关的环状RNA circRNA-vgll3通过circRNA-vgll3/miR-326-5p/整合素(Itga5)通路显著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成骨分化。CircRNA -vgll3修饰的ADSCs与磷酸钙骨水泥(CPC)支架复合在动物标准骨缺损模型中取得显著疗效,这些研究成果将为临床上治

    来源:

    时间:2020-09-10

  • Nature子刊:颜颢等华人学者彻底改变微观结构世界规则的DNA折纸新花样

    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SJTU)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刚刚宣布创造一种新型的元DNA结构,这将开拓光电子学(包括信息存储和加密)以及合成生物学领域。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作者:Guangbao Yao (共同一作) 、Fei Zhang (共同一作)、Hao Liu、Erik Poppleton 、 Petr Šulc、Shuoxing Jiang、Lan Liu、Chen Gong、Yan Liu、颜颢 (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成员包括: Fei Wang (共同一作)、 Tianhuan Peng、Xinxin Jing、Xiaoguo Liu、Lihua W

    来源:

    时间:2020-09-09

  • Nature Metab:利用人工智能鉴定生物年龄、衰老速率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2020年9月7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韩敬东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周永研究组合作在 Nature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Three-dimensional facial-image analysis to predict heterogeneity of the human ageing rate and the impact of lifestyle”的研究论文。  衰老是众多复杂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同样年龄的个体,其实际的生理年龄差异很大。现有的衰老研究大多基于寿命,而不是衰老本身。衰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09

  • 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团队发表新冠肺炎血清中和抗体动态研究成果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传染病权威期刊《Clinical Infections Diseases》(临床感染疾病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Longitudinal dynamics of the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to SARS-CoV-2 infection”的研究成果,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唐霓教授和陈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汪凯、龙泉鑫、邓海君和胡杰为共同第一作者,该论文系统研究了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血清中和抗体反应的动态变化[1]。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过去的数月里引起了全球大流行,导致

    来源:京港感染论坛

    时间:2020-09-09

  • PLoS Pathogens: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新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揭示了病毒通过“劫持”油菜素内酯途径进而抑制茉莉酸介导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的新机制,为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培育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3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病毒学权威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PLoS Pathogens)》。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一旦得病便无药可治,因此,被称为“水稻癌症”。培育抗性品种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该团队前期利用已经建立的规模化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克隆了首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 STV11 ,并创建了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我国南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时间:2020-09-09

  • 中科院微生物所最新PNAS文章

    地衣作为先锋生物,能够风化岩石形成土壤,在地球生态演替中发挥重要功能。地衣是一大类与绿藻或蓝细菌共生的专化型真菌,占自然界已知真菌数量的2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进化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共生的地衣与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间均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范,也是揭示真菌进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对象。但地衣如何实现菌藻识别并共生,其分子机制如何,由于缺乏地衣遗传操作系统,这些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状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术的应用也因此受到严重限制。 生长型在酵母态和菌丝态之间转变的现象在真菌中较为普遍,但是在地衣型真菌中仅发现放射盘石耳有此现象。本研

    来源:

    时间:2020-09-08

  • Caner Cell:转移性结直肠癌分子分型与个性化治疗新策略

         9月3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曾嵘研究组、吴家睿研究组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张卫研究组联合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Cell在线发表题为“Integrated Omics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整合系统生物学理论、组学分析技术和临床基础,完成了首个中国人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的多组学整合图谱,提出了转移性结直肠癌分子分型与个性化治疗新策略。   &nb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08

  • NAR:筛选调控基因表达的“染色质环”新因子

       微米大小的细胞为了储存遗传信息,其遗传物质在细胞核内被紧密地包装和折叠。研究发现基因组的结构是有序的,至少有三个逐级复杂的维度。其中,三维结构是染色质的高级结构,该结构由特殊的结构蛋白质所介导(比如:Cohesin,CTCF等),这些结构蛋白将30 nm的染色质纤维折叠成具有“染色质环”的高级结构。“染色质环”不仅有利于精确地保存遗传信息,而且可以介导远距离染色质内和染色质间的相互作用,能将调控元件带到目的基因附近,从而调控基因表达。   9月4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生物岛实验室姚红杰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

    来源:

    时间:2020-09-08

  • 可应用于任意组织类型的表观基因组单细胞解析算法

      DNA甲基化是发生在DNA上的共价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类型,DNA甲基化受多种疾病及风险因子的影响,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潜在的因果关系,并有望作为疾病诊断的一种新型生物分子标记物。但是,由于实验成本和条件的限制,大量的DNA甲基检测一般只在混合了多种细胞类型的复杂组织中进行,得到的是多个不同细胞类型DNA甲基化变化的平均值,难以用来统计不同细胞类型中DNA甲基化的功效及其生物学解释。因此,领域内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效的计算生物学研究方法,能够在单细胞层面解析复杂组织中的差异DNA甲基化组。 9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

    来源:

    时间:2020-09-08

  • 吴登龙教授:阐明前列腺癌精准化治疗新策略

    2020年8月31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Cell出版集团旗下子刊、国际顶级分子生物学期刊《Molecular Cell》(IF=15.584)在线发表了上海市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吴登龙教授课题组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黄浩杰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开展的关于前列腺癌精准医学方面的研究论文—“DNA damage promotes TMPRSS2-ERG oncoprotein destruction and prostate cancer suppression via signaling converged by GSK3β and WEE1”。上海市同济医院泌尿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20-09-07

  • 利用高灵敏的光声纳米探针实现在分子水平非侵入性地成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AS) 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能够在分子水平识别不稳定斑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主要成分,并且在泡沫细胞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明显增高。基于以上背景,该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高灵敏的纳米探针OPN Ab/Ti3C2/ICG,该探针可通过对泡沫细胞表面OPN抗原的特异识别作用,靶向富集到不稳定斑块局灶部位,从而实现对不稳定斑块的非侵入性在体光声成像。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郑乐民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 (IF=27.4)在线发表了题为“Non-invasive nanoprobe for in vivo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9-07


页次:500/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