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北大结构生物学与抗体研发团队再度联合中国医科院揭示新冠中和抗体功效和机制

    自今年2月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研究员们在主任谢晓亮院士的带领下积极投入抗疫工作,发挥在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和高精确度检测等方面的特长、用最新的技术努力寻找治疗手段、改进诊断方法,在国家科技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及北京市科委的协调下,联合多家单位为抗击新冠病毒贡献力量,历时3个月,成功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Cao Y etal.,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dentified b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10-03

  • 中科院,复旦大学联合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IL-8在胸腺瘤临床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关键作用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海坤课题组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丁建勇课题组合作研究论文“Interleukin-8 as a candidate for thymoma identification and recurrence surveillance.”。 胸腺瘤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纵膈恶性肿瘤,是人类最常见的纵隔肿瘤,占成人前纵膈占位的大约50%。胸腺瘤不仅在纵隔区容易侵犯临近的心脏和大血管组织,从而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还常诱导自身免疫性Tfh 细胞和抗体的产生,从而导致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因此胸腺瘤的早诊

    来源:

    时间:2020-10-01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揭示细菌Class III转录激活机制

    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余研究组题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主要研究了细菌Class III转录因子CueR转录激活的分子机制。大约50年前,法国著名科学家Jacob和Monod发现乳糖操纵子,首次提出基因表达受到蛋白调控。阻遏蛋白Lac I和代谢物激活蛋白CRP (cAMP receptor protein; 也被称为catabolite activator prote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30

  • Nature Methods:新一代乙酰胆碱探针实现体内乙酰胆碱信号的精确解析

    神经系统实现复杂行为背后,不同神经元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地信息传递和整合,以及信息传递的异常是否导致特定疾病的发生,均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关键问题。乙酰胆碱作为经典的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信息沟通的关键媒介分子,其参与了生长发育、感知及运动、心血管功能、高级认知如学习记忆等诸多重要生理功能的调控 ADDIN EN.CITE ADDIN EN.CITE.DATA 1-3。由于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乙酰胆碱的功能多样性,精确解析乙酰胆碱信号的动态变化,如特定神经元是否在行为的某个阶段释放或接收乙酰胆碱信号,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乙酰胆碱的生理学意义。同时,探究乙酰胆碱信号在阿兹海默症、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

    来源:

    时间:2020-09-30

  • 广州健康院提出治愈耐多药结核病新策略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致死性疾病,自2014年以来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传染病。随着耐药结核病的不断出现,结核病具有死灰复燃的危险。研发能够治愈对重要一线药物利福平、异烟肼耐药的结核病的新药、新疗法成为战胜结核病的核心任务。目前为止,只有3个新药被批准用于治疗结核,但是由于毒副作用等原因,只能用于难治性结核。   孟加拉疗法是近10年以来发现的治疗对主要一线药物利福平耐药的结核病的著名疗法。该疗法主要是基于各种老药(这里特指专利已过期的药物)的组合,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之前用于治疗麻风病的老药氯法齐明。最近有动物研究证实,氯法齐明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持续的杀灭作用,与其他老药组合使用,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30

  • 疟原虫感染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团队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疟原虫感染激活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拮抗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并通过外泌体中的微小RNA(miRNAs)和肿瘤组织中的一种全新的长非编码RNA(lncRNA F63)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VEGFR2基因,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在此基础上,该团队进一步通过实验动物小鼠肝癌模型的研究,发现疟原虫感染及疟原虫的代谢产物疟色素通过减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浸润,并通过阻断TAM的IGF-1/MMP9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9月24日在CellCommunication andSignalin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30

  • 韩家淮院士和莫玮教授Cell子刊发文:解除Caspase-8对Necroptosis抑制作用的内源性机制

    坏死样凋亡(Necroptosis)是一种由RIP3-MLKL介导的程序性细胞坏死(programmed necrosis),它可以被Death receptors, TLR receptors, Interferon receptor以及病原体感染等多种刺激所诱发。坏死样凋亡伴随着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它在TNF介导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胰腺炎,肠炎等多种病理过程,以及在T细胞稳态维持,胚胎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中,都扮演重要角色(1)。由于坏死样凋亡的炎症属性,它的诱发受到了极其严密的调控,其中最为重要的调控执行者是caspase-8。体内和体外研究的大量证据表明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0-09-29

  • 非模式哺乳动物与其寄生蛔虫协同演化的基因组学机制

    协同演化(Coevolution)指两个或多个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相互影响彼此的演化,按种间关系可分为互利的协同演化和拮抗的协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虫的协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协同演化。已有的关于协同演化遗传机制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候选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组水平的研究。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一些和人类及家养动物健康相关的寄生虫基因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数研究着眼于寄生虫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解析,未探讨相应宿主基因组的相关变化,以及宿主与寄生虫两者间协同演化的基因组学机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团队对大熊猫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猫贝蛔虫(B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28

  • 上海交大最新论文发表新冠肺炎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团队在权威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IF=8.99, JCR 1区top期刊),发表新冠肺炎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将为后续药物研究,提供基础,助力新冠肺炎特效药的研制。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爆发以来,大量科研人员和医药工作者开始紧急研发有效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但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无法短期被研发出来。研究人员一直尝试从大量临床药物数据库中筛选出能够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国家科技部早在2月中旬就选定了100种左右的临床药物在动物体内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实验,志在实现老药新用。自2020年2月底,上海交通大学电院

    来源:

    时间:2020-09-28

  • 南方医科大PNAS最新发文: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畸形的致病机理

    ZIKV是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种蚊媒及性传播病毒,曾于2015年在美洲发生大流行,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寨卡病例,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科学界已证实,ZIKV感染可以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但其致病机制并不清楚。有研究发现,ZIKV能感染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 NPC)并引起细胞凋亡,因此推测NPC细胞凋亡可能是ZIKV导致小头畸形的一种致病机制。细胞凋亡是一种机体主动清除异常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经典的凋亡并不导致细胞坏死,其发生过程也不引起炎症现象。然而,近期多项研究发现,在感染ZIKV的小头畸形新生儿脑内存在多种炎症

    来源:

    时间:2020-09-27

  • 首次通过Meta分析阐述血液中细胞特异性的DNA甲基化改变

      吸烟是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众多复杂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表观遗传改变特别是DNA甲基化(DNAm)的改变,被认为往往在提高疾病发生风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已有的表观基因组关联研究(EWAS)通过绘制血液中DNAm改变的图谱,探究吸烟是怎样影响正常细胞DNA甲基化的。然而血液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因此尚不清楚哪些特定的细胞类型更有可能受到吸烟的影响。   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Andrew Teschendorff课题组与汪思佳课题组合作的题为“

    来源:

    时间:2020-09-27

  • 中外合作Nature最新发文: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转移酶和
    天然底物核小体的高分辨率结构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与美国温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课题组、Karsten Melcher课题组于北京时间2020年9月23日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3A and DNMT3B”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利用Cryo-EM技术首次解析了de novo DNA甲基转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体的高分辨率结构,阐述了DNMT3A2/DNMT3B3与核小体的结合模式,提出了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模型。DNA甲基化可以改变染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25

  • Science子刊报道王红阳院士团队重要成果:胆管癌精准治疗新策略

    胆管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临床就诊时多属晚期,且多已复发转移,可手术率低;常规放化疗对胆管癌的疗效非常有限,在其他肿瘤中已显示明确疗效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在胆管癌中的尝试也鲜见成功例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王红阳院士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极具挑战的临床科学问题。2020年9月23日,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王红阳院士课题组完成的题为“PTEN status determines the chemosensitivity to proteasome i

    来源: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时间:2020-09-25

  • 《国家科学评论》刊发华中科技大学伍冬睿教授团队脑机接口系统研究成果

    9月10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刊发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伍冬睿教授团队题为“小噪声,大误差:对抗扰动让脑机接口文字输入产生错误”(Tiny noise, big mistakes: adversarial perturbations induce errors i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spellers)的研究论文。伍冬睿教授和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丁烈云院士为通讯作者,2018级硕士生张潇为论文第一作者。该工作与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骆汉宾教授、悉尼科技大学Chin-Teng Lin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时间:2020-09-25

  • eLife:自噬激酶Atg1的激活机制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生命过程。从酵母到哺乳动物都保守的一系列自噬相关蛋白(Atg proteins)在自噬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Atg1(哺乳动物中称为ULK1)是一个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其激酶活性对于自噬是必需的。Atg1活性的调控机制之前仅在芽殖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在芽殖酵母发现的机制在其他真核生物中是否普适并不清楚。2020年9月10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杜立林实验室在《eLife》在线发表题为“Atg1 kinase in fission yeast is activated by 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9-24

  • Theranostics:基于糖相关基因的膀胱癌分子分型新策略

       膀胱癌发病率在我国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占第一位,其易侵袭转移和高异质性的特点,使以准确的分子分型为指导的精准用药成为膀胱癌治疗的急切需求。糖基化修饰(glycosylation)是一种常见的翻译后修饰,由糖基转移酶、糖苷酶、核苷酸糖合成与转运等糖相关基因(glycogene)调控;异常的糖基化修饰,与肿瘤进展息息相关。迄今为止,缺乏系统性筛查和分析与膀胱癌恶性进展有关的糖相关基因的工作,更缺乏对于参与膀胱癌侵袭等恶性表型的关键糖相关基因的功能机制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锐敏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严俊研究员团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沈兵主任医师团

    来源:

    时间:2020-09-24

  • 最新消息:我国研发出经济适用型杂交水稻制种机械

    科技日报长沙9月22日电 (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庹炼)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美国科学院等三院12位院士和20余名业内专家在长沙召开作物学科前沿问题研讨会。科技日报记者在会上获悉一个“丰收”喜讯: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唐文帮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了杂交水稻种子机械化分选技术和装备,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丘陵山区、田块较小、海拔高度不一,是我国适宜杂交水稻制种地区常见的地质条件。这些地质条件不利于大型农机装备的应用,制种人工程度亦较高。随着人力成本激增,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成本和商业价格均大幅增长,成为制约杂交水稻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唐文帮团队通过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历经十余年,培育出了小粒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0-09-24

  • 复旦大学朱焕章团队EMBO Reports发文:新的HIV潜伏感染关键基因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艾滋病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虽然,该疗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患者体内病毒复制,使血浆病毒载量降低至现有常规检测方法测不出的水平,然而,一旦停止药物治疗, 病毒载量又会反弹到治疗前水平。艾滋病不能被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HIV潜伏感染细胞构成的潜伏病毒储藏库的长期存在,而HIV-1潜伏细胞是如何形成及维持的分子机制迄今仍未阐明。近日,朱焕章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杂志EMBO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PEBP1 suppresses HIV transcription and induce

    来源:

    时间:2020-09-23

  • 最新论文:番茄多细胞表皮毛形态形成的分子机理

    表皮毛是由植物表皮细胞分化形成的一种毛状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器官的表面,是研究细胞分化和形态发生的经典模式,在拟南芥中得到了广泛研究;番茄中调控表皮毛形成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番茄团队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发表题为“The HD-Zip IV transcription factor SlHDZIV8 controls multicellular trichome morphology by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Hairless-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了番茄表皮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时间:2020-09-23

  • 中国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关键“开关”

      狂犬病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发病后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国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在所有传染病中排第四位。  最近,华中农业大学狂犬病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基因组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称,他们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9月12日,论文通讯作者赵凌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终于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  通过大数据筛选找到“靶点”  赵凌告诉记者,狂犬病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此外,被犬咬伤后接种疫苗需要打4到5针,有的患者会中途放弃,导致免疫失败。赵凌曾在2004年去美国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0-09-23


页次:498/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