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Nature子刊发文:利用影像基因组学解析乳腺癌分子功能

    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由各种具有不同基因变异和分子功能的细胞亚群组成。目前肿瘤内不同细胞亚群的分子功能对乳腺癌的演化、转移以及预后的影响还有待探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厉力华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等合作,通过对肿瘤在多尺度上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发现乳腺肿瘤细胞亚群的影像基因组学标签,并用于乳腺肿瘤分子功能分析以及预后预测。研究成果以“影像基因组学标签揭示乳腺癌生物功能和生存相关的肿瘤多尺度异质性(Radiogenomic signatures reveal multiscale intratumour heterogeneity associated with biological

    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时间:2020-11-06

  • Advanced Science:肌肉骨骼系统干细胞软硬组织分化图谱

    肌肉骨骼系统是人体支撑和运动的基石。随着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健身运动的广泛普及,肌肉骨骼系统的伤病也日益增加。一些难愈性运动损伤,如关节软骨缺损、肌腱断裂、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能细胞,能够向机体组织中各个谱系分化,是损伤后组织再生修复的重要细胞类型。浙江大学欧阳宏伟教授和陈晓教授团队合作,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小鼠上发现了全新的肌肉骨骼系统干细胞亚群,并证实其参与骨、软骨、肌腱和肌肉等多种组织的发生、发育及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研究成果以“肌肉骨骼系统干细胞软硬组织分化图谱(Atlas of Musculo

    来源:

    时间:2020-11-06

  • 中科院团队Nature新发现:五亿多年前化石“麒麟虾”揭开节肢动物起源之谜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5日凌晨零时,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形似虾一样的动物化石——“章氏麒麟虾”。这是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又一项新的重大科学发现,为生物进化论增添了实证。此次发现的“章氏麒麟虾”,身体兼具5亿多年前海洋巨型捕食动物“奇虾”和节肢动物的多种特征,被誉为寒武纪的“麒麟”,命名为“章氏麒麟虾”,它是打开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过渡型物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迪颖介绍:“节肢动物非常常见,比如我们身边的蜈蚣、蝎子、甲虫、蚂蚁、螃蟹、蜘蛛、苍蝇、蚊子、小龙虾,这些都是节肢动物,它有什么样具体特征?

    来源:央广网

    时间:2020-11-06

  • 天津医科大学Circulation Research发现脑卒中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机制

    脑卒中是我国第一位致死和致残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60%~70%。tPA静脉溶栓是缺血性卒中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急性期药物治疗方式。然而,由于狭窄的治疗时间窗(4.5小时)以及溶栓后增加的脑出血风险,仅有3%的卒中患者可以获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直接原因是脑缺血后血脑屏障完整性受到破坏,血管再通使血液成分从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但是目前对血脑屏障出现严重破坏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不清楚。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施福东团队最新研究揭示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成果以“tPA活化免疫细胞加重卒中后

    来源:

    时间:2020-11-05

  • NAR: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gcType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给微生物定名、分类记载和发表时,以纯菌状态所保存的菌种,是微生物分类学的标准参考物质,也是理想的生物技术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产业价值。模式菌株长期以来分散在全球各国超过100余个保藏中心,是各个保藏中心甚为珍贵的资源。2018年,微生物所牵头组织发起了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组测序计划,从全球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选择目前未进行测序的模式微生物菌株(包括细菌、古菌和可培养真菌),预计5年内完成超过10,000种的细菌、真菌、古菌模式菌株基因组测序,建立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测序合作网络,现已有来自美国的ATCC、日本JCM和NBRC、韩国的KCTC等超过1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05

  • Cell:谢晓亮、肖俊宇团队联合中国医科院动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体功效和机制

    自今年2月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谢晓亮、肖俊宇研究员积极投入抗疫工作,发挥在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和高精确度检测等方面的特长、用最新的技术努力寻找治疗手段、改进诊断方法,在国家科技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及北京市科委的协调下,联合多家单位为抗击新冠病毒贡献力量,历时3个月,成功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其中编号为BD-368-2的抗体表现突出,在假病毒实验中的半抑制浓度(IC50)达到1.2 ng/mL (8pM);在真病毒实验中IC50达到15 ng/mL (100pM)。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中国医科院动研所)秦川教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04

  • Cell Res:哺乳动物早期内胚层特化和轴向形成模式,揭示胰腺祖细胞新起源

    哺乳动物胚胎在早期胚胎发育中形成外、中、内三个胚层,其中内胚层主要发育成消化和呼吸器官。了解内胚层的时空发育路径,不仅对于揭示内胚层来源器官的谱系发生和分子调控机制至关重要,也对利用人多能性干细胞定向分化,构建各类内胚层来源的器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0年10月26日,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徐成冉课题组的题为“Single-cell patterning and axis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murine and human definitive endoder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早期胚胎显

    来源:

    时间:2020-11-04

  • 中科院黄朝锋研究组揭示抗铝毒转录因子STOP1的SUMO化调控机制

    中科院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朝锋研究组在国际期刊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Regulation of Aluminum-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involves the SUMOylation of the zinc 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STOP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SUMO化和去SUMO化修饰调控STOP1蛋白功能和植物抗铝毒的新机制。铝毒是作物在酸性土壤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仅次于干旱的第二大非生物逆境。许多植物进化了以转录因子STOP1/ART1为核心的抗铝毒机制。该研究团队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铝毒主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04

  • 中科院于海军课题组Advanced Science发文:纳米前药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综述论文

      免疫疗法的兴起改变了肿瘤治疗的临床模式,其可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有望实现肿瘤治愈。尽管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初步进展,但目前的肿瘤免疫疗法仍然存在应答率较低和严重毒副作用等缺陷。肿瘤细胞免疫原性不足和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成为当前免疫疗法最大的绊脚石。提高肿瘤免疫原性或是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可有效改善其疗效,但是这类单一免疫疗法效果有限。鉴于这种情况,通过促进免疫响应和克服免疫抑制来提高免疫治疗效果的联合治疗策略应运而生。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多种免疫联合疗法,例如将化疗、放疗等常规手段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将化疗与小分子免疫抑制剂联合,甚至三联疗法。然而,由于各种免疫治疗药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03

  • 最新论文:NanDeSyn数据库支撑“绿色重生”国际合作计划

      工业产油微藻可规模化地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油脂,是人类社会粮食、营养和燃料可持续供应的潜在解决方案之一。作为一种模式工业产油微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p.)在藻类养殖产业上有广泛应用,并已成为一个藻类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体系。为了促进全球微拟球藻研究群体的资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业产油微藻合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技术的进展,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研究中心以及来自中国、韩国、德国、美国、法国等14个实验室的国际联合团队,发布“微拟球藻设计与合成数据库”(NanDeSyn)。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期刊》(The Plant Journ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03

  • 郭非凡研究员:氨基酸感应与代谢稳态和健康的综述论文

     2020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郭非凡研究员应邀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ndocrine Reviews在线发表题为“Amino Acid Sensing in Metabolic Homeostasis and Health”的综述论文。文章系统性总结了氨基酸的感应信号通路及其对能量和糖脂代谢调控、与人群代谢性疾病发病的因果关联及作为药物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营养相关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发病呈现全球高发态势。据估计,2019年全球2型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3%,即4.63亿人,而这个数字将会在204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02

  • Nature子刊:小麦属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揭示小麦适应性进化关键机制

      小麦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作物之一,它起源于新月沃地一个狭小的核心区域,在短短的一万年间,从地区性的野生植物迅速转变成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下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小麦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粮食需求两方面同时成功适应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充分理解小麦适应性进化对气候变化条件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和稳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   2020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鲁非和焦雨铃团队合作在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Triticum population sequencing provides insights into wheat ada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02

  • Science子刊:骨发育过程中VGLL4-TEADs-RUNX2信号途径

         锁骨颅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是一种遗传性骨骼发育不良的疾病,其特征是囟门闭合迟缓,锁骨发育异常,身材矮小和骨骼发育不良。已有报道指出Runx2杂合子小鼠表现出与CCD相似的表型,在Runx2敲除小鼠中观察到成骨细胞成熟缺陷和骨矿化障碍,在人CCD中也有多个Runx2基因突变,说明骨骼形成和骨骼重塑过程中准确调节RUNX2活性非常重要。研究RUNX2分子的调控机制有重要意义。        10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02

  • Gut Microbes:酒精性脂肪肝发生新机制与防治策略研究

      酒精性肝病(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引发的肝脏疾病。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习俗随之发生改变,导致我国的ALD的患病率也持续升高,乙醇已成为仅次于肝炎病毒而致肝损伤的第二大病因。   2020年10月28日,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宏伟研究团队在Gut Microbes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rapeutic manip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by polysaccharides of Wolfiporia cocos reveal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gut fungi-induced PGE2 to alcoho

    来源:

    时间:2020-11-02

  • 兰州大学Science最新发文:丹尼索瓦人-白石崖溶洞遗址沉积物古DNA分析

      丹尼索瓦人,遗传特征研究深入,是新发现的一支古老型人类(1-4),与曾广泛分布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5, 6),对现代大洋洲、东亚、南亚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遗传贡献(2, 7, 8),是国际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   此前,兰州大学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报道了发现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颌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鉴定其为丹尼索瓦人,利用铀系测年方法将其年龄确定为距今至少16万年。然而,因为夏河人化石鉴定为丹尼索瓦人主要依据古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变化,并且化石缺乏埋藏地层和共存考古遗存信息,因此,该化石尽管极大地推动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0-30

  • 清华大学最新Nature发文:RNA聚合酶参与转录起始的调控机理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颉伟研究组在《自然》上发表题为《RNA聚合酶II在早期胚胎合子基因组激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The landscape of RNA Pol II binding reveals a step-wise transition during ZG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小鼠早期胚胎中RNA聚合酶II通过“三步走”的模式参与实现基因组激活的过程。该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合子基因组激活(ZGA,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这一重要生物学事件的基本机制,也为早期胚胎发育相关疾病与辅助生殖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合子基因组是如何激活的是发育生物学中重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0-10-30

  • Cell Res:去甲肾上腺素对β肾上腺素受体的亚型选择性的分子机理

    近期,清华大学药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刘翔宇课题组与医学院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课题组及合作者揭示去甲肾上腺素对β肾上腺素受体的亚型选择性的分子机理。该研究首次解析了人源β1肾上腺素受体在非激活态和激活态的晶体结构,包括结合内源配体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结构,并发现配体结合受体的结合途径决定了去甲肾上腺素对β肾上腺素受体的亚型选择性。G蛋白偶联受体是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在人类基因组中有800多个成员, 调控着重要的生理功能。β肾上腺素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受交感神经系统调控,被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激活,参与调节如心跳、呼吸等关键的生理过程,也是研究G

    来源:

    时间:2020-10-30

  • NAR发布可翻译环形RNA数据库

     2020年10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王泽峰课题组与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合作开发的专门提供各类支持环状RNA (circRNAs)翻译证据的数据库TransCirc(https://www.biosino.org/transcirc/),该数据库通过整合多种组学数据来预测特定环状RNA编码蛋白质的潜力并推断其翻译产物。文章题为“TransCirc: an interactive database for translatable circular RNAs based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0-29

  • Hippo信号通路维持细胞增殖和凋亡平衡以控制器官大小的全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张雷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题为“A regulation loop between YAP and NR4A1 balanc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Hippo信号通路关键成员YAP和孤儿核受体NR4A1形成的负反馈环路能够精确控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以调控器官大小和维持组织稳态。细胞所组成的组织器官是如何精确地控制其合适的大小以维持组织稳态和生物体的正常功能?这个问题是学术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Hippo信号通路是近二十年发现的

    来源:

    时间:2020-10-29

  • Science子刊:骨发育过程中VGLL4-TEADs-RUNX2信号途径

    锁骨颅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是一种遗传性骨骼发育不良的疾病,其特征是囟门闭合迟缓,锁骨发育异常,身材矮小和骨骼发育不良。已有报道指出Runx2杂合子小鼠表现出与CCD相似的表型,在Runx2敲除小鼠中观察到成骨细胞成熟缺陷和骨矿化障碍,在人CCD中也有多个Runx2基因突变,说明骨骼形成和骨骼重塑过程中准确调节RUNX2活性非常重要。研究RUNX2分子的调控机制有重要意义。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邹卫国和张雷研究组的最新合作成果“VGLL4 promo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10-29


页次:495/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