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湖南大学,布里斯托大学Nature子刊发文:一种产生一氧化氮的人造细胞

    近日,湖南大学刘剑波副教授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Stephen Mann院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报道了一种产生一氧化氮的人造细胞,具有血管舒张的生理效应,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Enzyme-mediate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Vasoactive Erythrocyte Membrane-enclosed Coacervate Protocells”的文章在线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湖南大学博士生刘松杨是论文的第一作者。该工作基于液液相分离技术制备了凝集体液滴,以其作为载体包载葡萄糖氧化酶,并在其表面包覆红细胞膜磷脂碎片,构建了具有红细胞膜

    来源:

    时间:2020-11-25

  • 复旦大学PNAS发文:植物组蛋白分子伴侣识别组蛋白的结构基础

    Nucleosome assembly protein 1 (NAP1)作为组蛋白H2A-H2B重要的分子伴侣,最早在非洲爪蟾的受精卵中被分离且具有核小体组装活性;随后在酵母、动物和植物中都发现了NAP1的同源蛋白,而且NAP1家族蛋白在进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保守性。NAP1-Related Protein 1(NRP1)是拟南芥NAP1家族成员,作为组蛋白H2A-H2B的分子伴侣参与核小体移除,并能与转录因子WER结合激活下游靶基因GL2,调控植物根毛发育。11月16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董爱武团队与麻锦彪团队合作于 《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 “NAP1-Relat

    来源:

    时间:2020-11-25

  • Leukemia:IL-6跨信号对CAR-T细胞抗肿瘤作用机制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在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不理想,CAR T抗肿瘤作用有必要进一步提升。CAR T 治疗免疫应答强的患者往往伴随IL-6 升高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RS), 因此需进一步探究IL-6 信号对CAR T 细胞的作用,目前,促进免疫应答的IL-6跨信号对CAR-T细胞的作用还未见报道。 国际学术期刊《Leukemia》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IL-6 trans-signaling promotes the expans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25

  • 南开大学伯苓学院本科生二作发表Nature论文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吴军辉)为什么人吃了咸的薯片后想喝水,为什么在运动后想喝功能性饮料?大脑是怎样感知并作出调节的?美国东部时间10月1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Yuki Oka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能够解释这一人人都经历过的日常行为背后的细胞与脑环路基础。值得关注的是,该论文的第二作者王童彤是来自南开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伯苓学院生物伯苓班的本科生。 据介绍,外周感觉系统,例如嗅觉和味觉,可以通过不同的细胞类型检测多种不同的信号。作为中枢感觉系统的大脑,可以调控至少两种类型的渴觉,虽然两种渴觉都会引起液体摄入的行为,但对

    来源:南开大学

    时间:2020-11-25

  • 湖南大学刘剑波课题组发表Nature子刊

    由布里斯托尔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制备出了一种生物相容性的原型细胞,这种细胞能够产生一氧化氮气体(一种已知的血管扩张试剂),当放在血管内时,它会使生物组织扩张。11月20日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的一项新研究中,布里斯托尔化学学院的Stephen Mann教授和李梅博士,以及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的刘剑波副教授和同事们,包被血红细胞,合成能够在血管内壁产生一氧化氮的人造原型细胞。包被原型细胞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关键的是,研究小组在原型细胞内捕获了一种酶,在葡萄糖的存在下,它会产生过氧化氢。然后用原型细胞膜上的血红蛋白将药物分子

    来源:

    时间:2020-11-24

  • Science Advances:疱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调节新机制

     胞质核酸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在抵抗病原体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接头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饰对激活I型干扰素反应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应太弱,宿主则不能有效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天然免疫反应过强,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导的信号通路如何被精确调控?病原体,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纵这种调控过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于病毒自身的复制?这其中的分子机制是什么?  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红雨课题组鉴定出一个负调节STING和MAVS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并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利用间质蛋白ORF33挟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24

  • eLife:马达蛋白Kinesin-II对纤毛长度的调控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潘俊敏和梁鑫课题组合作,在eLife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马达蛋白kinesin-II参与“鞭毛内运输”与纤毛长度调控的功能解析” (Functional Exploration of Heterotrimeric Kinesin-II in IFT and Ciliary Length Control in Chlamydomona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kinesin-II异源三聚体的组成特性对于“鞭毛内运输”(Intraflagellar Transport,IFT)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该类分子马达的运动速度在纤毛长度调控中的作用。纤毛(亦称鞭毛)是以微管为结构骨

    来源:

    时间:2020-11-24

  • 上海交大Cell子刊发现细菌硫化氢气体产生酶新型抑制剂可增效抗生素

    近日,Cell子刊Cell Chemical Biology在线刊发了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吴方课题组关于硫化氢气体产生酶抑制剂研究的最新成果。该工作通过构建细菌巯基丙酮酸转硫酶(MST)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从26,000个化合物中筛选发现了细菌MST的第一个活性抑制剂,并系统研究了该抑制剂的分子机制和细菌水平作用机理,揭示了该抑制剂可增强已知抗生素的杀菌效果。细菌耐药性是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但近30年来只有为数不多的抗生素药物被批准上市,因此急需具有新机制和新靶点的药物先导物。最新研究表明,H2S产生酶可通过产生H2S来拮抗抗生素的抑菌效果。但是,细菌MST靶向抑制剂至今尚无报道,这

    来源:

    时间:2020-11-24

  • MMBR封面文章: 抗病毒天然免疫与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福建医科大学郑春福教授团队应邀在微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MMBR) (20年影响因子12.568,19年影响因子15.258)发表题为“The Race between Host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 and HSV-1-mediated Immune Evasion Strategies”的综述。MMBR是微生物学、生物学顶级期刊。值得一提是,郑教授的综述被选为当期的封面文章。该期刊每年只刊登发表约20篇综述,主要涵盖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领域的最新和最

    来源:福建医科大学

    时间:2020-11-23

  • 厦门大学,哈佛大学合作发文:PIK3R2的激活突变导致脑过度生长及脑电异常

    2020年11月16日,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陶涛教授课题组与哈佛医学院Golden教授实验室在Annals of Neurology合作发表题为“PIK3R2/Pik3r2 Activating Mutations Result in Brain Overgrowth and EEG Changes”的封面文章。该研究首次构建了磷酸肌醇3激酶调控亚基2(PIK3R2,Phosphoinositide-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2)的p.G367R突变基因敲入小鼠,成功获得了人类PIK3R2 p.G373R病理突变(对应小鼠p.G367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0-11-23

  • 高绍荣课题组:植入前胚胎中DNA甲基化异质性的程序化产生机制

    人类胚胎在植入前的发育阶段中,DNA甲基化状态发生剧烈变化并从4细胞期出现细胞间的异质性。解析这一过程中DNA甲基化异质性的产生机制及其与细胞命运决定的关联对于理解表观遗传修饰在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受限于植入前胚胎的取材限制与数据获取的技术难度,目前仍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利用计算生物学方法来解析DNA甲基化状态转换过程不依赖于上述限制,有望应用于系统性研究植入前胚胎中DNA甲基化异质性的产生机制。近日,同济大学张勇课题组和高绍荣课题组合作在Genome Biology发表题为 A DNA methylation state transition model reve

    来源:

    时间:2020-11-23

  • PNAS: RNA结合蛋白Rox8调控Hippo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生命学院薛雷教授课题组题为“Rox8 promotes microRNA-dependent yki messenger RNA decay”的研究论文。Hippo信号通路从果蝇到人高度保守,其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晰。薛雷课题组利用果蝇作为模式动物开展遗传筛选,发现RNA结合蛋白Rox8是Hippo通路的一个新的调控因子,通过直接结合Hippo信号通路关键基因 - yki mRNA 3'UTR上的特定位点,招募并稳定miR-8/AGO-RISC沉默复合物,促进yki mRNA降解,进而降低Yki蛋白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哺乳

    来源:

    时间:2020-11-23

  • 中科院,浙江大学合作发表Science:绿硫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转换过程,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或生成硫单质),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阳能固定“机器”。绿硫细菌是一类厌氧型光合细菌,诞生在大约35亿年前,是最古老的光合细菌之一。 绿硫细菌的光合作用系统包括外周捕光天线绿小体(chlorosome)、内周捕光天线FMO(Fenna-Matthews-Olson)和镶嵌于细胞膜上的反应中心(GsbRC)。绿硫细菌的光反应中心为铁-硫型(type-I型),核心由两个相同的蛋白亚基构成(即同质二聚体)。绿硫细菌内周捕光天线FMO向反应中心的能量传递效率在35%-75%之间,显著低于高等植物外周天线LHCI向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20-11-20

  • Genes & Development:抑制乳腺癌转移的关键因子

    “...少则得,多则惑”--出自老子《道德经》。该句饱含哲学思想的千年名句,其核心逐渐演化为不贪多、追求诸事平衡,也成为很多中国人的行事准则。而在高度进化的哺乳动物细胞中,蛋白质的泛素化降解体系(Ubiquitin and proteasome degradation system, UPS)则是维持各类蛋白表达平衡的关键蛋白质机器。当特定蛋白分子被多个泛素分子修饰,形成泛素链,该蛋白质则将被细胞内的蛋白酶体复合物捕获,并被降解为多肽和氨基酸。细胞内有约1000种E3泛素连接酶来控制不同蛋白质分子的泛素化和降解,特定的蛋白质底物通常只能被少数几种泛素连接酶所识别和泛素化,从而实现蛋白泛素化降解

    来源:

    时间:2020-11-20

  • 北京大学,中科院合作发文:首次提出新冠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黄超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团队开展协同研究,发现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着显著的免疫抑制,并首次提出COVID-19的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涉及免疫系统抑制、紧密连接受损以及大规模的代谢紊乱;第二阶段涉及部分免疫应答激活,可能进一步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和器官损伤的发生。相关研究成果以“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 ” 为题于11月17日线上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研究者对来自健康志愿者,COVID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11-19

  • 北大郑乐民团队发现巨噬细胞加重血管内皮损伤新机制

    11月1日北京大学心血管所郑乐民团队在氧化应激领域国际知名杂志Redox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p38α in Macrophages Aggravates Arterial Endothelium Injury by Releasing IL-6 through phosphorylating Megakaryocytic Leukemia 1》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巨噬细胞中p38α可通过磷酸化MKL1释放IL-6加重血管内皮损伤的发现。经皮腔内冠脉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置入支架和球囊扩张等操作均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再狭窄。促进血管尽快地再内皮化是有效降低血管再狭窄和冠脉疾病

    来源:

    时间:2020-11-19

  • New Phytologist:稻属基因组中生殖相关phasiRNA的进化机制

    植物phasiRNA (phased, secondary, small interfering RNA)是由一些22nt miRNA诱导,依赖RDR6,最终由特定DCL蛋白对双链RNA连续切割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次级小RNA。禾本科植物生殖发育阶段的花药中大量表达21nt 和24nt的phasiRNA,分别由miR2118和miR2275诱导。phasiRNA合成通路关键基因的突变均影响水稻花粉育性,与两系法杂交水稻密切相关的光敏不育位点pms1和pms3近来也发现是phasiRNA的产生位点,说明这些小RNA在水稻生殖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些phasiRNA的作用方式,靶位点以及产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19

  • eLife:循环内吞体介导的LDL受体长程正向运输中如何克服路障抵达质膜

    许多膜蛋白或受体通过循环内吞体(recycling endosome)介导,沿微管运输,最终抵达质膜发挥其生理功能。由于细胞内微管组成的运输网络错综复杂,不同货物沿不同的微管运输到不同的目的地,微管轨道之间难免形成交叉。当货物运输到这种交叉点时,可能由于交叉处的空间间隙无法让货物自由通过,货物继续前行将受阻。此时的选择一是变换轨道运输,二是逆向运输回到起始点,三是克服路障继续前行。变换轨道的运输可能会导致货物被错误运输到不同目的地。逆向运输将导致货物无法被正常运到目的地而在起始点堆积,甚至触发降解机制。克服路障通常需要搭载不同的运载工具(动力蛋白)进行接力。微管长程运输中的变轨或者变换运载工具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18

  • PLOS Gentics:线粒体和内质网之间的脂交换对维持细胞生存的重要作用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涛实验室在《PLOS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E homeostasis rebalanced through mitochondria-ER lipid exchange prevents retinal degeneration in Drosophila”的研究论文。在该研究中,作者发现磷脂酰乙醇胺(PE)缺陷会造成果蝇视网膜退化,而线粒体合成的PE可以通过线粒体和内质网形成的连接位点运输至内质网,从而弥补细胞中的PE缺陷,进而抑制视网膜退化。PE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维持PE稳态对于细胞的正常生存和生理功能是至关重要的。细胞中

    来源:

    时间:2020-11-17

  • Cancer Cell:治疗PFA亚型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室管膜瘤(Ependymoma)是儿童颅内常见的脑肿瘤,好发于幕下后颅窝,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颅后窝类A)亚型的发病率及恶性程度为最高,主要发生在平均年龄为3岁的儿童中,约40%不可治愈。室管膜瘤目前以手术和放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缺乏有效的化疗药物,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因无法接受放疗,术后整体预后较差,因此寻找有效的靶向性治疗药物成为了神经外科学界治疗该型肿瘤的一个难题。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Cell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林、耶鲁大学吴殿青和复旦大学儿童医院李昊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团队在室管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11-17


页次:493/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