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高福院士团队最新发表论文:新冠病毒重要靶点N蛋白新发现

    目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态势依旧严峻,民众强烈期盼特效药或者疫苗能够早日问世。2020年9月11日,高福院士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s of the SARS-CoV-2 nucleocapsid and their perspectives for drug design”(新冠病毒N蛋白结构及药物设计展望)的文章,揭示了新冠病毒N蛋白这一重要检测靶点和药物靶点的结构特征,为特异性靶向N蛋白的免疫快速诊断方法及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它编码两

    来源:

    时间:2020-09-22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最新发文:肿瘤微环境诱导膀胱癌干细胞成瘤机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外科魏强和杨璐教授课题组在生物材料领域顶级期刊《Biomaterials》(IF=10.317)发表题为“Biomaterial 3D collagen I gel culture model: A novel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umorigenesis and dormancy of bladder cancer cells induced by tumor microenvironment”的科研论著,揭示了整合素α2β1 抑制剂处理细胞及PI3K/AKT/NF-κB 抑制剂阻断该通路后,能够逆转三维胶原微环境对干细胞样表型的诱导作用

    来源:

    时间:2020-09-22

  •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线粒体DNA分配新机制

     在人类细胞中,成百上千个线粒体DNA(mtDNA)以拟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匀分布在线粒体网络中。线粒体拟核在细胞中的均匀分布对维持线粒体DNA的稳定以及线粒体正常行使功能至关重要【1, 2】。    目前的观点认为,线粒体拟核在细胞中的运动是受限的,其在线粒体中的均匀分布依赖于线粒体的融合和分裂过程【3-6】。然而,细胞内是否存在拟核的主动运输过程,以及这种主动运输过程是如何帮助线粒体拟核实现均匀分布目前尚无定论。  9月8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孙育杰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李栋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E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9-22

  • 中科院李传友研究组在番茄避荫反应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密植栽培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但在密植条件下,植株间相互遮荫会诱发植物的避荫反应综合征(shade-avoidance syndrome,SAS),如下胚轴和叶柄的伸长、开花时间的提前、分枝的减少等,这些适应性反应又会对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阐明植物避荫反应的调控机理,对于培育耐荫、耐密植作物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bHLH类转录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PIF)通过调节生长素等植物激素的合成以及细胞扩展相关基因的表达,在SAS中发挥关键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PIF调控SAS的研究多集中在PIF蛋白水平的调控机制上,而对PIF介导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22

  • 上海交大陈赛娟院士等最新论文: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力能持续多久?

    截至2020年9月17日,全球已有29,743,406 例确诊新冠肺炎病人,死于新冠感染者已达938,820人。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能产生应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T细胞,但这些免疫力能维持多久尚不清楚,且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研究团队在新冠病毒感染一个月后检测新冠病毒抗体的动态变化,发现一个月后轻度感染和重度感染患者的抗体都会减少,提示针对冠状病毒的抗体免疫寿命可能很短。另一项研究观察了新冠病毒感染后4个月病人体内的抗体水平,发现新冠病毒特异抗体会在病毒感染后快速升高并在四个月内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然而,第一次病毒感染治愈后发生第二次病毒感染病例的出现,加剧了人们对感染后免疫力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20-09-21

  • Nature子刊揭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线粒体应激反应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刘颖课题组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李川昀课题组合作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Histone deacetylase HDA-1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stress response and longevit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秀丽隐杆线虫和哺乳动物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线粒体应激的分子机制,并且证实该机制影响机体的天然免疫能力和衰老进程。作为细胞内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线粒体不仅为细胞提供能量,同时也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然而,线粒体常常受到细胞内和细胞外的胁迫刺激。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来源:

    时间:2020-09-21

  • The EMBO Journal:植物干细胞命运决定新机制

      固着生长的高等植物能够不断调整器官发生和发育进程,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与动物相比,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超强的可塑性,这主要取决于其干细胞组织结构。以模式植物拟南芥根尖分生组织为例,干细胞组织中心(静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与其周围干细胞共同构成根尖干细胞微环境,为根的生长发育持续不断地提供细胞源。WUSCHEL-RELATED HOMEOBOX 5(WOX5)是一个在干细胞组织中心特异表达的HOMEOBOX家族基因,对干细胞组织中心的命运决定有至关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根尖干细胞微环境的建立和维持受到两条核心转录因子通路的严格控制:即纵向的PLE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21

  • 最新Science发布中科院叶克穷课题组成果:解析核糖体组装的动态过程

    核糖体是所有生物用来合成蛋白质的分子机器,是生命的基本元件。核糖体包括大亚基和小亚基,两个亚基都是由核糖体RNA和大量蛋白质构成的大型复合物。在真核细胞中,核糖体的组装是一个高度复杂、动态的过程,两个亚基在成熟过程中会结合大量的组装因子,形成一系列核糖体前体复合物。小亚基在成熟过程中形成两种主要的前体:位于细胞核仁区的早期前体和位于细胞质的晚期前体。最近研究已经解析了小亚基早期和晚期前体的结构,发现它们的成分和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别,但目前不清楚早期前体是如何转变到晚期前体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叶克穷课题组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酵母核糖体小亚基早期前体向晚期前体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过渡状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18

  • Nano Letters封面:心肌细胞横管膜的形态发生原理

    2020年9月9日,著名的纳米科学期刊《Nano Letters》以封面故事发表了王世强教授实验室与斯坦福大学崔便晓教授实验室合作的论文“Nanobar array assay revealed complementary roles of BIN1 splice isoforms in cardiac T-tubule morphogenesis”,报道了他们的新发现:含有和不含磷酸肌醇结合域的两种BIN1剪切体通过功能互补的结构互作形成心肌细胞整齐排列的横管膜结构。心肌细胞的横管膜与肌质网膜平行排列,二者之间的钙信号耦联决定着心脏的泵血能力。横管膜形态异常与多数心脏疾病密切相关。然而横管膜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9-18

  • 河南省人民医院李牧蔚团队揭示m6A修饰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步,会导致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屏障功能受损以及粘附分子的表达,促使单核细胞迁移并粘附于血管内皮表面,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是真核生物中最常见且最丰富的RNA修饰。近期的研究表明,m6A修饰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发育、代谢和繁殖。至于m6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什么作用,目前的研究还很有限,其潜在机制有待阐明。为此,河南省人民医院李牧蔚团队的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m6A修饰在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和机制及其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9-17

  • 厦大学者Nature Microbiology首次揭示了疱疹病毒α家族病毒关键结构

    VZV是一种广泛存在并且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人类α-疱疹病毒。初次感染VZV可导致水痘,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约为61% ~ 100%)。该病毒可在背根神经节潜伏感染,持续终生。水痘在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每年至少有1.4亿新发水痘病例、420万水痘严重并发症病例以及4200死亡病例。此外,近三分之一的VZV感染者在年老时会因潜伏于神经的VZV重新激活而引起带状疱疹,通常伴有剧烈的神经痛,即使治愈后还会发生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痘和带状疱疹还会在新生儿与免疫缺陷人群中导致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当前,VZV防治方法仍存在重大挑战,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现有疫苗存在仍保留神经毒力的风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0-09-17

  • The EMBO Journal:植物干细胞命运决定新机制

    固着生长的高等植物能够不断调整器官发生和发育进程,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与动物相比,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超强的可塑性,这主要取决于其干细胞组织结构。以模式植物拟南芥根尖分生组织为例,干细胞组织中心 (静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 QC)与其周围干细胞共同构成根尖干细胞微环境,为根的生长发育持续不断地提供的细胞源。WUSCHEL-RELATED HOMEOBOX 5 (WOX5)是一个在干细胞组织中心特异表达的HOMEOBOX家族基因,对于干细胞组织中心的命运决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根尖干细胞微环境的建立和维持受到两条核心转录因子通路的严格控制:即纵向的PLETHOR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17

  • 杜克大学,中科院遗传所最新发表综述:植物多层次的免疫和防御机制

    植物时刻面临多种微生物的侵染威胁,在与微生物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多层次的防御机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策略克服植物多层次的免疫机制,引发病害。农作物病虫害导致的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损失较大,威胁粮食安全。为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化学农药的施用给环境带来负担,威胁人类健康。深入理解植物免疫机制是发展绿色、高效农作物病害防控技术的重要基础。9月8日,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董欣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Gitta Coaker,以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杰合作,在MOLECULAR PLANT上在线

    来源:

    时间:2020-09-16

  • NIBS学者eLife发现新的介导蛋白降解的分子胶

    传统的小分子药物靶点大多是具有成药口袋的蛋白(例如蛋白激酶和G蛋白偶联受体),这类蛋白约占蛋白质组的20%。近年来兴起的靶向蛋白降解(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技术为剩下的80%的蛋白靶点提供了成药策略,因此获得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2020年8月17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韩霆/齐湘兵课题组合作在eLif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a molecular glue promoting CDK12-DDB1 interaction to trigger cyclin K degradation” 的研究论文。分

    来源:NIBS

    时间:2020-09-16

  • Nature Materials:用于精准化智能化肿瘤疫苗研究的DNA纳米机器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肿瘤免疫治疗能够调控自身的免疫系统,有效清除恶性肿瘤细胞。多种肿瘤免疫治疗策略为肿瘤治疗带来希望,其中肿瘤疫苗研究被广泛关注,尤其是针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疫苗日益受到重视。但疫苗在前期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的抗肿瘤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理想的运输载体将佐剂分子和抗原分子高效共递送到淋巴器官,从而实现高效的免疫系统激活。免疫功能成分精准定量及在其作用位点的可控释放也具挑战性。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丁宝全课题组在DNA纳米机器用于精准化智能化肿瘤疫苗研究中获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DNA nanodevice-based vaccine for cance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16

  • Plant Physiology新论文在玉米育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玉米杂交优势强,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我国杂交种普及率近乎100%。玉米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解决制种过程中人工去雄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组长期致力于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和应用,已克隆数个雄性不育基因(IPE1, 2017, Plant Physiology; APV1, 2017, The Plant Journal; Ms6021, 2017, Scientific Reports),并对雄性不育机理进行了探讨(Xiao et al., 2020, Molecular Plant)。 花药角质层和花粉壁是保护植物生殖细胞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重要屏障。在玉米雄穗发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16

  • Cell research:酵母源线粒体内膜复合物TIM22的结构

    线粒体是能量产生的动力工厂,是许多细胞过程必不可少的,如脂类和氨基酸代谢、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凋亡等。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综合症、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人类疾病息息相关。目前已知,线粒体有1000多种蛋白质,其中大部分由细胞核DNA编码,并从细胞质中导入线粒体的双层膜结构中,而这些蛋白的导入机制非常不清楚。在1000多种线粒体蛋白中,很大一类跨膜蛋白需要通过TIM22复合物转运到内膜中。酿酒酵母(S. cerevisiae)中的TIM22复合体包含7个亚基:Tim22, Tim18, Tim54, Sdh3, Tim9, Tim10, and Tim12,其中Tim22被认为是核心亚基。虽然早

    来源:

    时间:2020-09-16

  • 中国学者JAMA子刊首次证明可注射材料联合干细胞的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心肌梗死至少250万人,每年死于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人数已超过100多万。尽管及时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治疗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是对于严重的陈旧性心肌损伤,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0年9月1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杂志在线发表了相关内容,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再生医学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教授团队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为国际上第一个可注射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首次证明了可注射材料联合干细胞用于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15

  • 中科院谢旗研究组在ABA受体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作为主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对过程。在不良环境胁迫下,植物细胞中的ABA含量增多,是植物感受和应对外界环境的信号。因此,通过对ABA信号转导通路分子机理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有望进一步发掘相关功能基因,培育出抗旱耐盐等优良性状的作物。谢旗研究组和西班牙Pedro L. Rodriguez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工作分别发现,参与内膜运输途径的ESCRTs(Endosome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s)复合体组分VPS23A和FYVE1/FREE1,通过识别ABA受体PYL4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9-15

  • Nature子刊提出DNA结构自组装概念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院士团队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Hao Yan(颜颢)教授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通用的“元DNA”(M-DNA)策略,这些元DNA结构可通过自组装形成微米尺度的静态与动态结构。该工作以“Meta-DNA structures”为题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539-8)。DNA的特异性碱基互补配对能力和“刚柔并济”的结构特性,决定了DNA强大可控的自组装性能。借助DNA折纸(DNA origami)技术,长的单链DNA(ssDNA)可在数百条短DNA链的帮助下被折

    来源:

    时间:2020-09-14


页次:499/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