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深圳大学苟德明教授团队揭示lncRNA VELRP 促进平滑肌细…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复杂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肺动脉压力的异常升高。PH通常表现为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PASMCs的异常增殖与迁移,导致血管壁增厚,进而引发血管阻塞及肺循环血流受限。这些病理变化最终可能导致右心室肥大、衰竭,甚至死亡。肺动脉血管的重构过程,尤其是PASMCs的增殖与迁移,被认为是PH病理进程中的核心事件。在这一过程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已被证明是促进PASMCs增殖和血管重构的主要原因之一。PDGF家族包括多个成员,其中PDGF-BB因其能够强烈促进PASMCs的增殖和迁移而备受关注。PDGF-BB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

    来源: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宁康教授团队《JAMA Network Open》:让大数据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

    世界上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不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吃鸡蛋、喝牛奶或者母乳,因为这些食物会损害他们的大脑,他们就是患有苯丙酮尿症的儿童,也被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代谢病,此病导致患者无法正常代谢苯丙氨酸,从而使血液中的苯丙氨酸水平升高。苯丙氨酸水平升高会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和智力障碍。  在中国,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约为1:10000,每年约有1700名PKU患儿出生,终身不能食用日常食品。PKU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特殊饮食治疗,用低或无苯丙氨酸的食物替代普通食物,以维持正常的血液苯丙氨酸水平。PKU在饮食治疗的同时需长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刘钢教授团队《Adv. Healthcare. Mater.》: 开启高通量低成本分子筛选新...

    2024年6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钢教授、量准公司黄丽萍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尹少平讲师校企联合团队,在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期刊发表了题为:Novel Multifunctional Meta-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Chip Microplate for High-Throughput Molecular Screen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突破了传统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在检测通量上的限制,创新性地研发了具有纳米杯阵列表面结构的超表面等离子共振(MetaSPR)芯片,并据此设计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进展】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闫云君团队在解脂耶氏酵母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6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闫云君团队在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Modification of Yarrowia lipolytica via Metabolic Engineering for Effective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Wastewater”的研究论文。 采矿和制造业活动的加剧导致重金属排放到环境中,造成重大的环境挑战。由于重金属具有毒性和不可降解性,重金属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中进行生物积累,对人类、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 Genome Biology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陈卫华和复旦大学赵兴明教授合作开发高效精准鉴定肠...

    肠道微生物由细菌、古菌、真菌和病毒等组成。其中,肠道病毒是其它三类微生物的重要调控者,且可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用于致病菌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从宏基因组测序数据中识别病毒基因组序列是研究人类肠道病毒组成的常用方法。尽管涌现出许多相关计算工具,如何高效精准地从宏基因组样本中识别病毒序列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2024年7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陈卫华教授联合复旦大学赵兴明教授团队在生物信息学 top 期刊《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VirRep: a hybrid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framework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朱斌课题组揭示体外转录RNA合成中全长双链RNA副产物的产生机制并针对开...

    2024年7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斌教授团队在国际核酸领域权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题为“DNA-terminus-dependent transcription by T7 RNA polymerase and its C-helix mutants”的研究论文。 论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nar/gkae593/7709539?utm_source=advanceaccess&utm_campaign=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胡文君副教授、刘钢教授团队:突破性方法提升LSPR检测灵敏度及广泛应用...

    2024年7月10日,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胡文君副教授和刘钢教授团队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杂志发表了题目为 “Nanoplasmonic Sensor Optimization via Digital Imaging Analysis and Antibody Evolu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设计出了基于多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与Nanoplasmonic Sensor彩色显微图像的色调分析方法,大幅度的提高了LSPR对生物分子检测的灵敏度。 局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李一伟教授:体积挤压用于工程化活体生命系统

    2024年8月12日,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一伟教授团队、联合麻省理工学院郭明教授应邀攥写并发表综述,该综述深入探讨了基于体积挤压的创新工程方法,详细介绍了其理论基础及设计原则,在再生器官工程、再生治疗、合成生物学、可穿戴器件等领域探讨应用实例,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相关工作以“Volumetric compression for engineering living systems”为题发表在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上。该论文可以通过此链接查看https://rdcu.be/dQFgv。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生物大分子等一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Science Advances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陈卫华和复旦赵兴明教授、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Pee...

    在人类肠道中,噬菌体组的物种组成在个体间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此外,由于噬菌体特有的快速进化特性,使得肠道噬菌体组在基因组层面表现出微妙的多样性。检测这种微多样性对于深入探究噬菌体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至关重要。单核苷酸变异(SNV)和结构变异(SV)正是构成噬菌体微多样性的两大核心要素。然而,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微小的遗传变异,而对于更为宏大的遗传变异,尤其是结构变异(SV),其背后的奥秘尚待揭晓。 2024年8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陈卫华教授联合复旦大学赵兴明教授团队和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Peer Bork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张贤钦教授团队发现儿童白内障新致病基因

    2024年8月遗传学领域权威刊物《Human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张贤钦教授团队在先天性白内障遗传基础和致病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GBF1 deficiency causes cataracts in human and mouse。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据统计,全球约有4500万盲人,其中一半是因白内障而致盲。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我国白内障患者人数达2.08亿,白内障的发病年龄也由过去的六七十岁,下降到现在的四五十岁。儿童白内障可导致儿童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屈光不正、弱视,还可能伴随儿童行为异常或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Nature Metabolism|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薛宇/贾大团队合作揭示生酮饮食发挥作用的新机制

    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 KD)是一种以高脂肪、极低碳水化合物和适量蛋白质为比例的饮食方式,自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一直被临床用来治疗癫痫等疾病。生酮饮食减少了葡萄糖的利用,导致游离脂肪酸在肝脏中转化为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β-OHB)和丙酮,其中β-羟基丁酸是最丰富的形式。迄今为止,生酮饮食已在多种人类疾病中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包括癫痫、肥胖、癌症等。然而。生酮饮食由于特殊的食物比例配置,较难坚持,还可能会引起高脂血症、肾结石等一系列并发症。进一步理解生酮饮食发挥作用的机制,有助于开发更为健康的饮食方式或疾病治疗手段。   近日,华中科技大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陈卫华团队、刘智团队和北京工商大学的何一帆团队联合揭示面部微生物组...

    近日,由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陈卫华教授、刘智教授团队携手北京工商大学何一帆团队等,在国际顶尖期刊《Microbiome》发表了重磅研究,揭示了面部皮肤微生物组与皮肤生理光学特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衰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微生物组变化以及皮型(“cutotype”)、生活方式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衰老作为主导因素影响皮肤的微生物组组成及其关键的生理特性的规律,并为个性化、多层次干预面部菌群、提升皮肤健康提供了新方向。全文链接: 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4-01891-0 ;论文标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21级本科生张云浩、吕文杰、康子鑫等,在基于蓝光光盘的体外快速诊断研...

    2024年9月13日,国际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张云浩#、吕文杰#、康子鑫#、郭安欣、李俊明(#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等完成的题为“Drip-Dry Strategy Assisted Blu-Ray Disc Biosensor for Fast Point of Care Testing”的研究论文。 科学研究背景:即时检测(POCT)可在现场进行采样,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和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结果,对于早期、现场的体外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近年来,已有各种消费级电子产品被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3

  • 新员工通过主动社交建立社会资本:基于信号理论的视角——姚翔课题组在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发表新成果

    在针对新员工入职适应的研究中,新员工与其同辈的建议关系构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过程。由于共同的新成员身份,新员工更倾向于在同辈群体中相互寻求建议和支持。并且,新员工与其同辈的社交网络构建也是评估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姚翔研究员在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新员工与其同辈构建建议关系的效用机制,揭示了主动社交行为在新员工获得管理层声誉过程中所扮演的作用机制。这篇文章是姚翔研究员采用主观能动性视角研究组织新成员社会化机制的又一实证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完善了主观能动性在新员工入职适应过程中的作用角色,能够更好地知道后续的管理实践研究。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3

  • 周广玉课题组在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上发表文章,探索大语言模型在健康评估中的应用

    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广玉课题组在国际健康心理学期刊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上发表题为Enhancing Health Assessments with Large Language Models: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的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健康心理学评估方法ScaleLLM,利用大语言模型(LLMs)提高了身心健康评估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在健康心理学中,评估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态对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至关重要。传统评估方法依赖于线性统计分析,尽管简便易行,但难以全面反映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3

  • 我院夏宁邵团队在《柳叶刀》发表全球唯一戊肝疫苗的十年有效性监测结果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一种由戊肝病毒(HEV)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也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2000万人感染戊肝病毒,其中约330万人出现戊肝症状,造成7万例死亡。由于临床上普遍存在误诊、漏诊戊肝的情况,其发病率及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在多数情况下,戊肝呈自限性,但在孕妇及患有基础慢性肝病等特殊人群中预后较差,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由我院夏宁邵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戊肝疫苗益可宁®是全球唯一的戊肝预防性疫苗,于2011年和2020年先后在中国和巴基斯坦获批上市。2022年,为控制戊肝疫情,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南苏丹开展了全球首次大规模戊肝疫苗接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10-13

  • 我院夏宁邵团队揭示慢性HBV感染中持续大量HBsAg导致B细胞应答受损的机制

    全球约有2.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其中我国约有8000万,仍是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慢性HBV感染者体内持续存在较多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导致和维持乙肝免疫耐受的重要因素之一。实现HBsAg阴转和/或血清学转换是当前慢性乙肝临床治疗的理想终点,而有效的体液免疫应答是清除HBsAg的关键。开发靶向重塑抗HBsAg体液免疫应答的治疗策略,对于推进慢性乙肝的功能性治愈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对HBsAg特异性B细胞应答受损相关分化事件和功能表型特征尚缺乏深入系统的认知,缺乏研究工具是其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我院夏宁邵团队基于前期筛选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10-13

  • 我院陈田木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传染病建模研究成果

       在新冠疫情(COVID-19)大流行期间,各种变异株的出现改变了其他传染病的传播动态。有研究表明,美国的流感流行强度在2020年1月至5月比往年同期减少了98%,主要归因于广泛实施的公共卫生和社会措施(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measures,PHSMs)。我国也有研究表明,旅行限制降低了血源性疾病、性传播疾病和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传播。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COVID-19早期的PHSMs对疾病传播的影响,COVID-19大流行不同时期对疾病的影响强度尚无完整研究,对人兽共患病和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影响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10-13

  • 我院郭志德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背靠背文章:FAP靶向放射性药物新成果

     近期,分子影像中心郭志德团队在药物化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杂志发表背靠背文章,分别介绍了团队在99mTc及18F核素标记的同源及异源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靶向探针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创新FAP靶向探针工具箱增添了新成员。FAP靶向探针系列之99mTc标记FAPI同源二聚体近年来,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因其独特的表达使其成为分子成像和放射治疗的潜力靶点。在第一项工作中,考虑到SPECT在核医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团队将目标聚焦于FAP靶向SPECT成像探针的开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10-13

  • 我院郭志德团队在A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放射性诊疗研发创新成果

    近日,分子影像中心郭志德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题为“Progressive Optimization of Lanthanide Nanoparticle Scintillators for Enhanced Triple-Activated Radioluminescence Imaging”的研究成果,通过渐进式优化的研究策略揭示了稀土纳米粒子闪烁体的结构组成与其受放射性核素激发产生辐射发光的效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实现三重能量激发的辐射发光成像。释放带电β粒子的放射性核素能够产生切伦科夫发光(CL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10-13


页次:32/1638  共32746篇文章  
分页:[<<][31][32][33][34][35][36][37][38][39][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