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华南植物园对固氮植物改造桉树人工林研究获新进展

        混交林具有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微生物群落等特征,并优化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含有固氮植物的混交林中是否有相同的结果并未被证实。引入固氮树种与桉树混交具有与施氮的相似的效应,可能破坏生态系统C:N:P的化学计量平衡。    因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分析施氮和引入固氮树种混交处理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酶、叶和根的C:N:P化学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除微生物生物量C:N比外,施氮导致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失衡。引入固氮植物混交降低土壤C:N比,提高C:P和N:P比,但未改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华南植物园在海岸带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研究取得新进展

        资源匮乏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共存。然而,目前资源可得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装的复杂影响尚不清楚。生态中心硕士研究生吴赐豪在任海研究员指导下,以我国广东、海南沿海的沙质海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装过程,重点关注了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研究发现,随着样地地理距离增加,细菌群落相似性呈现轻微下降趋势,土壤资源可利用性的空间变异(包括全氮(TN)、铵态氮(NH₄⁺)和全磷(TP))解释了75%的细菌群落总变异。土壤氮是主要限制性因子,在塑造细菌群落组成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值得注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华南植物园揭示全球尺度下不同菌根类型木本植物抗旱性的差异

        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树种具有显著不同的养分吸收和利用策略,被认为是影响这两类菌根树种全球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菌根真菌帮助宿主植物吸收水分,并提升植物抗旱性。然而,全球尺度下AM和EcM木本植物在抗旱性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植物的抗旱策略是否影响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的分布格局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博士后刘小容,建立了包含全球308个样地1457种木本植物(其中1139种AM和318种EcM植物)水力性状的数据库,通过对比AM和EcM植物水力性状的差异探究这两类植物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华南植物园揭示壳斗科锥属物种间相似基因组变异模式形成的进化机制

        遗传变异的形成与维持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组变异模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受到多种进化力量的影响。但是不同进化机制对相似基因组变异景观形成的贡献,以及不同机制间复杂的互作模式尚不清楚。此外,已有的研究大都基于近期快速辐射产生的物种或者少量分化时间较长的物种对,缺乏在长期进化尺度上对基因组变异景观的系统性研究。    该研究首先组装了一个高质量的甜槠(Castanopsis eyrei)参考基因组,继而对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广泛分布的12个锥属物种进行群体水平的取样,通过基因组重测序获得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华南植物园揭示亚热带河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对全球碳循环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和埋藏特征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但对河口红树林湿地相关研究较少,特别是沉积物有机碳来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亟需开展深入研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研究组在珠海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的野外实验回答了这一科学问题。该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对不同潮位下土壤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值及植物来源生物标志物(木质素酚),以区分土壤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华南植物园等发表茜草科1新族和1新属

        茜草科(Rubiaceae)是被子植物第四大科(以物种数计),含71族、580属、约14000种。茜草科植物除了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以外,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该科具有极高比例的单型族和单型属,即许多族或属下仅含1个物种。已有研究表明,茜草科中单型属的占比高达34.5%。由于部分茜草科类群未被充分研究,该科植物中是否存在更多的单型族或单型属还未可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涂铁要、张奠湘等学者联合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谢佩吾副研究员、美国国家标本馆Jun Wen教授、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茜草科专家(Sylvain G. Ra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华南植物园评估中国两大滨海区域潮滩和盐沼的蓝碳储量

        滨海湿地主要由植被区和无植被覆盖的潮滩构成,是提供重要服务的关键生态系统。中国的滨海湿地作为有效的蓝碳储存库,通过有效地捕获和储存有机碳,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滨海湿地卓越的固碳能力源于其不仅能捕获生态系统内部产生的碳,还能存储来自外部环境的碳,并在厌氧条件下长期保存在沉积物中。然而,以往对蓝碳的评估主要集中在植被覆盖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上,往往忽视了潮滩作为蓝碳碳汇的潜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研究组研究人员,对中国两个代表性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和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华南植物园揭示植物枝条支撑叶片面积的全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植物枝条所能支撑的叶片面积(AL/AS)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固存、群落组成以及服务功能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植物功能性状AL/AS是联结植物叶片经济学和植物水力学的重要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植物响应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起关键作用。然而,AL/AS的全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的贺鹏程副研究员,通过测定大量的野外实地森林木本植物,并收集前人已发表文章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包含全球285个样地1137种木本植物(1612个观测值)的植物AL/AS数据库。研究发现,全球木本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华南植物园发现植物资源输入可快速改变热带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组成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 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活跃且能被生物可利用的组分,在土壤有机碳(SOC)积累及其稳定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植物资源输入改变将会影响到土壤有机质动态,但目前尚不清楚植物资源输入如何影响热带森林土壤DOM组成及其与SOC吸附的关系。    基于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热带原始林建立的植物资源输入改变试验研究平台,华南植物园氮素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团队(PI:鲁显楷)结合多种实验手段探讨了土壤DOM的数量、光学性质和分子水平特征等对植物资源输入改变的响应。研究表明,植物资源输入改变在短期内(处理8个月后)就能显著改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华南植物园再次发现和拯救保护“消失”近百年的极危植物——毛柄木樨

     桂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花中月老,它是木樨科木樨属植物的统称。木樨属约30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美洲,我国分布有25种3变种,代表物种木樨(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即桂花,是我国著名的香料植物。其花清雅高洁,香飘四溢,享有“香飘十里”的美誉,是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优良园林观赏树种。由于其观赏价值高,经过长久的人工栽培选择和天然杂交,已形成了四个品种群百余个品种。尽管桂花的栽培品种数量庞大,但木樨属植物的引种保育现状并不理想。目前,仅有10余种木樨属植物被引种栽培,大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华南植物园在树蕨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取得进展

        树蕨是一类形态独特的同型孢子植物,具有高大的树状主干和大型羽状复叶。大部分树蕨种类属于桫椤科(Cyatheaceae),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和南温带地区。在全球范围内,桫椤科物种正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迅速减少。目前,它们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同时,许多桫椤科物种也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在我国,除小黑桫椤和粗齿桫椤外,桫椤科植物均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同型孢子蕨类植物具有独特的交配系统,既可以像被子植物一样进行配子体间异交或自交,还能通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4-10-15

  • 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

    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脑科学”重大科技研究方向,聚焦复杂脑疾病的精准诊疗,致力于运用先进的生物和纳米医学技术为脑疾病诊疗提供高效解决方案。阿尔茨海默症(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攀升且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近期实验室团队围绕AD疾病,构建了一种具有活性氧(ROS)响应的近红外脑靶向聚集诱导发光(AIE)纳米诊疗剂用于AD诊疗。研究结果以“A one-two punch target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fibril for rescuing A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丁建清团队在植食性昆虫-菌根真菌互作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阐明植物介导的地上地下生物互作及其化学机制对揭示种间互作规律和生物多样性进程有重要意义。植物介导植食性昆虫与丛枝菌根真菌的互作,但其中的机制并不明确。最近,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丁建清教授课题组在上述领域取得一系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Journal of Ec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 以入侵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昆虫取食与机械损伤对豚草菌根真菌定殖及群落组成的影响。发现昆虫取食增加豚草菌根真菌定殖率,然而机械损伤仅在与昆虫唾液结合时增加菌根真菌定殖率。同时,昆虫取食后豚草根内、根表和根际球囊霉属(Glomu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河南大学李国勇团队揭示干旱改变土壤线虫群落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

    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事件频发,是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干旱会显著影响土壤生物活动,从而调节土壤呼吸和碳循环。线虫作为土壤食物网中最为多样的后生动物类群,能强烈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和能流通道,进而调控有机质分解和异养呼吸速率。由于线虫依赖水膜获取食物资源,干旱会对线虫-微生物食物网产生负面影响,但干旱如何影响线虫多样性和丰度,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食物网组成及其功能?目前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深入理解干旱如何影响土壤线虫群落及其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预测土壤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评估土壤的碳汇潜力具有科学意义。 研究方案 赵灿灿等通过在干旱和半干旱草原沿干旱梯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李国勇团队揭示物种属性在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近日,我院李国勇团队与其合作者在生态学国际顶级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Losses of low–germinating, slow–growing species prevent grassland composition recovery from nutrient amendment”研究成果,揭示养分添加终止后植物群落恢复机理。 陆地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群落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养分输入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通常能够改变植物群落生物量生产和物种组成,但是养分输入停止后这些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逆的,目前还不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韩士杰教授团队揭示半干旱草原土壤微真核生物群落对生长季早期和晚期降...

    近日,我院韩士杰教授团队在土壤学国际顶级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在线发表了题为“Distinct response patterns of soil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ies to early-season and late-season precipitation in a semiarid grassland”研究成果,揭示半干旱草原土壤微真核生物群落对生长季早期和晚期降水的不同响应模式。 半干旱生态系统易受降水状况变化的影响。然而,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真核生物群落对降水季节分布变化的响应仍不清楚。通过5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生命科学学院刘博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刘博博士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发表题为“A pollen selection system links self and interspecific incompatibility in the Brassicacea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一种耦合植物自交不亲和与种间不亲和现象的花粉选择机制。 图1 基于SLR-SRK相互作用的花粉选择机制 在被子植物中,自交不亲和性和向自交亲和性的反复转变,在非随机交配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存的交配系统,这对物种形成至关重要。十字花科植物自交不亲和与种间单向不亲和之间共享花粉排斥途径,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周树堂团队在PNAS上发表最新研究...

    害虫危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植食性昆虫与植物攻守相抗的“军备竞赛”式协同演化过程中,植物通过次生代谢产物防御昆虫取食危害,而昆虫则通过解毒酶对抗这一防御体系。为应对不同寄主植物产生的多样防御性代谢产物,昆虫形成了丰富并且分化的解毒酶系统。UDP-糖基转移酶(UGT)是主要的解毒酶家族之一,解析UGT家族基因的多样性和功能分化,对了解昆虫食性与寄主植物选择、植物与昆虫互作机制、以及害虫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周树堂教授团队“UDP-glycosyltransferases act as key determina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生命科学学院孙杨副教授在高效微生物连续催化生产技术新策略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宇鹏教授团队青年教师孙杨在生物工程国际知名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中科院一区Top,IF=11.4)在线发表了题为“Continuous catalytic production of 1, 3-dihydroxyacetone through sustainable system using perfusion culture and immobilized cells”研究成果。成果提出了一种连续催化甘油生产1, 3-二羟基丙酮 (DHA)的新策略,为生物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相关产品的生产提出一种高效生产的新途径。 图1连续化生产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河南大学赵翔课题组揭示TTG1调节拟南芥下胚轴向光弯曲生长的机制

    近日,河南大学赵翔教授课题组在Plant Physiology发表了“TRANSPARENT TESTA GLABRA1 Regulates High-Intensity Blue Light-Induced Phototropism by Reducing CRYPTOCHROME1 Level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TTG1通过降低CRY1蛋白的丰度调节强度蓝光诱导拟南芥下胚轴向光弯曲生长的分子机制。植物向光性反应可以增强弱光下的光捕获,避免强光下的光伤害,增强植物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蓝光受体向光素(phot1和phot2)以功能冗余方式调节强蓝光诱导的植物向光性反应。目前已经鉴定到NON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页次:30/1638  共32746篇文章  
分页:[<<][21][22][23][24][25][26][27][28][29][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