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UVB 诱导皮肤细胞坏死性凋亡新机制:RIPK3-MLKL 通路的关键作用

    在阳光的 “侵袭” 下,皮肤时刻面临着严峻考验。紫外线 A(UVA)能深入真皮层,破坏皮肤胶原蛋白,让肌肤加速衰老;而紫外线 B(UVB)能量更高,大多被表皮吸收,成为引发皮肤炎症的 “罪魁祸首”。当皮肤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受到 UVB 照射后,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它们可能启动损伤修复程序,引发炎症反应,也可能走向凋亡,变成晒伤细胞。在细胞的炎症和死亡过程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1(RIPK1)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3(RIPK3)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RIPK1 参与激活核因子 κB(NF-κB),促进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同时它还能通过激酶活性触发细胞坏死性凋亡或凋亡。RIPK3 则可激活混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时间:2025-04-13

  • 肺内定植肺炎克雷伯菌样菌通过诱导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促进特发性肺纤维化进展:机制新解与潜在治疗靶点探索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令人棘手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它就像隐藏在肺部的 “无形杀手”。患者的肺组织会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导致呼吸功能不断下降,最终走向呼吸衰竭,生命随时面临威胁。尽管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但 IPF 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前已知,外部因素如香烟烟雾、胃食管反流、粉尘颗粒和病毒感染等反复造成的微小损伤,以及肺微生物群的改变,都可能在 IPF 的发展过程中 “推波助澜”。不过,肺微生物群在 IPF 患者呼吸功能方面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还存在诸多未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深入了解肺微生物群与 IPF 病理过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时间:2025-04-13

  • YTHDC1相分离通过SRSF3-ALYREF-XPO5复合体驱动m6A修饰的IncNONMMUT062668.2核输出加剧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肺纤维化作为一种致命的慢性肺部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分化,一直是科学家们试图破解的谜题。尽管已知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等因子参与这一过程,但隐藏在RNA层面的调控机制仍如雾里看花。尤其令人困惑的是,那些穿梭于细胞核与胞质之间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它们如何突破核膜屏障、又在纤维化中扮演何种角色?这项由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团队发表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的研究,首次揭示了RNA修饰与相分离现象协同调控lncRNA核输出的精妙机制。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前沿技术:通过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和TGF-β1刺激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时间:2025-04-13

  • 2′- 岩藻糖基乳糖(2′-FL)对小鼠认知影响的探秘:肠道菌群与 5 - 羟色氨酸的关键作用

    在生命科学的奇妙世界里,母乳喂养一直被视为新生儿成长的 “黄金法则”。母乳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对婴儿的免疫力、生长发育意义非凡,尤其在认知发展方面,母乳喂养的优势明显,比如能提升孩子的智商分数、降低行为障碍风险。可究竟是母乳中的哪些 “神秘成分” 在发挥作用呢?这就如同隐藏在迷雾中的谜题,吸引着众多科研人员去探索。在母乳的众多成分中,人类母乳寡糖(HMOs)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 2′- 岩藻糖基乳糖(2′-FL)含量丰富,约占总 HMO 的 30% 。以往研究表明,2′-FL 对婴儿发育和认知有积极影响,能抑制微生物黏附、调节肠道菌群等,但它究竟如何通过肠道 - 大脑轴影响脑神经发育,

    来源:Microbiome

    时间:2025-04-13

  • 综述:晚期肝细胞癌(HCC)全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演变态势

    ### 引言肝细胞癌(HCC)是常见恶性肿瘤,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5 年生存率仅 5 - 30%。分子靶向和免疫疗法等系统治疗改变了癌症管理模式。随着多种一线、二线药物获批,尤其是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疗法,晚期 HCC(aHCC)全身治疗格局愈发多样,但治疗效果在患者中存在显著异质性,因此识别预测疗效和患者分层的生物标志物迫在眉睫。目前 HCC 生物标志物研究尚处早期,本文将综合阐述靶向治疗和 ICIs 疗法的发展,聚焦临床适用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并介绍生物标志物驱动疗法的最新进展。循环生物标志物AFP 作为循环生物标志物AFP 是 HCC 中应用最广泛的血清肿瘤标志

    来源:Biomarker Research

    时间:2025-04-13

  • 光催化诱导电场增强重铬酸盐传输与还原:可持续化学工程新策略

    在环境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开发领域,光催化技术一直被视为"绿色化学"的曙光。然而这道曙光却长期被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瓶颈所遮挡——反应物如何高效传输到催化剂表面?传统研究大多聚焦于催化剂本身的改良,就像不断升级汽车的发动机却忽视了道路的通行能力。更令人困扰的是,在静态反应体系中,缓慢的扩散速率往往成为限制反应效率的"隐形天花板"。针对这一核心问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材料科学学院的Chen Chen、Siyu Zhao等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以单斜晶系钒酸铋(BiVO4)薄膜和重铬酸钾(K2Cr2O7)为模型体系,通过精巧设计的对比实验,不仅量化了质量传输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更首次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4-13

  • 揭秘胃癌转移:ATP5MC2驱动的代谢重编程与免疫微环境异质性

    在肿瘤疾病中,胃癌(GC)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里的 “狠角色”,它在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由于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精准诊断手段,很多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到晚期,癌细胞发生转移,治疗难度极大。肿瘤转移就像癌细胞 “开疆拓土” 的过程,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可其中的机制却如同迷雾,让医学界难以捉摸。胃癌细胞的代谢方式也很特殊,像著名的 Warburg 效应,它们偏好糖酵解获取能量。不过,在转移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依旧是未解之谜。再加上胃癌高度异质性,现有针对其淋巴结转移的靶向治疗缺乏足够证据支撑。在这样的困境下,探索胃癌转移机制、寻找有效治疗靶点迫在眉睫。为了揭开胃癌转移的神秘面纱,华南理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4-13

  • Rapgef3 调控巨噬细胞重编程,加剧机械过载下的滑膜炎和骨关节炎:潜在治疗靶点的新发现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常常 “盯上” 膝关节和髋关节 。它的出现与性别、体重、年龄以及过度的压力等众多因素紧密相关。随着 OA 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运动功能会逐渐受损,严重时甚至会残疾,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为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关节的健康维护中,适当的机械应力至关重要,然而过度的机械加载却如同 “破坏分子”,会引发关节软骨的退变,进而加速 OA 的发展。近年来,临床实践发现多数 OA 患者的膝关节轴不对称,致使力的分布不均,进一步加剧了滑膜增生和软骨磨损。尽管机械加载在 OA 中的重要性已被认知,但过度机械加载对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4-13

  • 水稻中 OsSTRK1 通过磷酸化 OsGSK2 调控油菜素内酯信号通路:解锁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密码

    ### 引言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是一种类固醇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众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拟南芥中,BR 信号通路研究较为深入,质膜定位的 BR 受体 BRI1 及其共受体 BAK1 能感知并结合 BR,进而激活 BRI1。随后,BRI1 磷酸化下游激酶 BSKs 和 CDG1,它们再结合并磷酸化磷酸酶 BSU1。磷酸化的 BSU1 可使 BIN2 的酪氨酸残基去磷酸化,抑制其激酶活性,促使 BIN2 被蛋白酶体降解,从而推动 BR 信号转导。糖原合酶激酶 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GSK3)

    来源:Cell Reports

    时间:2025-04-13

  • 肺泡巨噬细胞通过调控季节性冠状病毒OC43感染预防重症肺炎的机制研究

    肺泡巨噬细胞在季节性冠状病毒防御中的核心作用季节性冠状病毒OC43(HCoV-OC43)通常仅引起轻微症状,但其导致重症肺炎的宿主因素尚不清楚。最新研究通过建立小鼠模型,系统揭示了肺泡巨噬细胞(AMΦ)在控制HCoV-OC43感染中的关键作用。免疫应答特征分析研究发现HCoV-OC43感染可诱导小鼠产生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生发中心B细胞(GC B cells),但缺失T/B细胞的Rag1-/-小鼠仍能有效清除病毒。值得注意的是,先天免疫信号通路(包括TLR2和TLR3)的激活虽能诱导炎症因子和I型干扰素产生,但对病毒清除并非必需。AMΦ缺陷引发重症肺炎使用Csf2rb-/-基因敲除小鼠

    来源:Cell Reports

    时间:2025-04-13

  • THBS2 驱动结直肠癌进展的关键机制与靶向治疗新希望

    ###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挑战,肿瘤微环境(TME)内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其进展和治疗抵抗影响重大。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作为 TME 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功能和分子异质性,在肿瘤发展中扮演多种角色。不同亚型的 CAFs,如基质 CAFs(mCAFs)、炎症性 CAFs(iCAFs)等,对 TME 的调节作用各异。然而,在 CRC 中,CAFs 的具体表型和功能尚未完全明确,尤其是特定 CAF 亚型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多组学测序技术:收集 11 个单细胞 RNA 测序(scRNA-seq)数据集和 10× Visium、Visi

    来源:Cell Reports

    时间:2025-04-13

  • E2F1 驱动 EXOSC10 转录促进肝癌生长与干性:潜在治疗靶点的重大发现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且致命的癌症,2022 年全球新发病例达 865,269 例,死亡人数高达 757,948 例。慢性肝炎病毒感染、酒精和脂肪摄入等因素增加了发病风险。尽管现有多种治疗手段,但患者 5 年生存率仍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肿瘤易复发转移和产生耐药性。因此,深入探究 HCC 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遂宁市中心医院、重庆市松山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及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聚焦于 E2F 转录因子 1(E2F1)和外泌体成分 10(EXOSC10)在 HCC

    来源:Hereditas

    时间:2025-04-13

  • 代谢相关基因 ALDH1B1: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潜在的预后预测指标与治疗新靶点

    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淋巴瘤就像一群 “叛逆分子”,肆意生长,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是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而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PGI-DLBCL)作为其最常见的结外类型,更是来势汹汹。它起源于胃肠道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早期症状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似,很难区分,导致早期诊断困难,容易误诊。而且,由于胃肠道特殊的解剖结构,PGI-DLBCL 还容易引发胃肠道梗阻、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常用的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评分在 PGI-DLBCL 的风险分层中效果不佳,一些低 N

    来源:Apoptosis

    时间:2025-04-13

  • 综述:调节性 T 细胞在实体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 调节性 T 细胞在实体瘤免疫治疗中的多面性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努力抑制肿瘤的生长,然而肿瘤表面的抗原却难以被抗原呈递细胞识别,这使得免疫系统在对抗新生肿瘤细胞时面临巨大挑战。在正常的免疫环境里,免疫功能会受到抑制以维持身体的稳定,调节性 T 细胞(Tregs)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肿瘤发生时,Tregs 的免疫抑制功能却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加速肿瘤的进展。因此,深入研究 Tregs 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对于提高临床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一、Tregs 对实体瘤预后的影响研究表明,Tregs 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会促进肿瘤细胞的起始和生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时间:2025-04-13

  • 人激素敏感脂肪酶与脂滴结合的分子决定因素:H-基序和N端4-螺旋束的发现及其在脂解调控中的作用

    在细胞能量代谢的精密调控网络中,脂滴(LDs)作为中性脂质储存的关键细胞器,其动态分解过程——脂解作用,直接影响机体的能量稳态。激素敏感脂肪酶(HSL)作为脂解核心酶,负责将二酰甘油(DAG)水解为单酰甘油(MAG),但半个多世纪以来,HSL如何靶向脂滴的分子机制始终是未解之谜。传统观点认为HSL通过PKA磷酸化被激活并募集至脂滴,然而多项研究显示,未受刺激的HSL仍能基础性结合脂滴,且不同细胞类型中磷酸化对HSL定位的影响存在矛盾。这些争议提示,可能存在独立于磷酸化的直接结合机制,但相关结构基础和分子决定因素长期缺失。西湖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研究,首次解析了人HSL 3.4 Å的冷冻电镜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3

  • 基于虚拟表观基因组揭示染色质动态变化:突破传统,开启基因组研究新征程

    在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里,染色质如同一个神秘的 “信息宝库”,它的三维组织方式对基因调控和细胞功能起着关键作用,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决定着细胞的各种 “命运”。然而,现有的研究技术却存在诸多 “短板”。传统的 Hi-C 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我们窥探基因组的三维结构,但它成本高昂、操作复杂,就像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限制了大规模研究的开展。而现有的预测染色质相互作用的模型,大多依赖有限的 ChIP-seq 输入,如同戴着 “有色眼镜” 看世界,准确性和通用性大打折扣。为了突破这些困境,来自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科研之旅。他们提出了一种名为 EpiVerse 的计算方法,就像为基因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3

  • 金属有机框架玻璃:高效稳定高压正极,赋能锂金属电池新突破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愈发迫切。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以及出色的快充性能成为电池领域追求的目标。在众多提升电池性能的策略中,高压正极材料如 LiNi0.8Co0.1Mn0.1O2(NCM-811)因能提高电池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然而,其与传统电解质结合时,存在稳定性差、锂离子扩散缓慢等问题。在充放电过程中,NCM-811 正极会经历一系列有害过程,像显著的相转变、二次颗粒晶界处的大量开裂、阴极电解质界面(CEI)的持续破裂以及电解质的不断分解引发的剧烈副反应等。这些问题不仅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快、循环寿命短,还会带来安全隐患,严重限制了高压正极材料在高性能电池中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3

  • 多组分一锅法构建苯并[f]喹啉连接的共价有机框架用于高效光催化H2O2合成

    在当今能源与环境危机背景下,开发绿色高效的过氧化氢(H2O2)生产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传统蒽醌法存在高能耗、污染严重等问题,而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将水和氧气转化为H2O2展现出巨大潜力。共价有机框架(COFs)因其可设计的孔道结构和半导体特性被视为理想光催化剂,但传统亚胺连接的COFs存在稳定性不足的缺陷。山东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通过醛类、芳香胺和三乙胺的多组分[4+2]环化缩合反应,成功构建了苯并[f]喹啉连接的COFs(B[f]QCOFs)。该研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Materials Studio模拟确定晶体结构,通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3

  • 探秘烤烟氮素调控网络:WGCNA 剖析关键基因,解锁施肥新策略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中,氮元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氨基酸、蛋白质和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参与核酸、激素、叶绿素等众多关键物质的合成,对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有着深远影响。对于烟草这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而言,合理的氮素供应更是关乎其产量与品质。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烤烟对氮肥的需求较大,常依赖大量甚至过量的化学肥料投入。这种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比如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有机质含量下降以及土壤酸化等,不仅破坏了土壤生态平衡,还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烤烟在不同氮浓度环境下的氮代谢调控机制,筛选关键调控基因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有助于优化烤烟施肥策略,提高氮素利用效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4-13

  • 苦荞麦类胡萝卜素裂解加氧酶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揭示其抗逆调控机制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过程中,类胡萝卜素裂解加氧酶(Carotenoid Cleavage Oxygenases, CCOs)扮演着关键角色。这类酶能将类胡萝卜素转化为挥发性芳香化合物,并通过调控脱落酸(ABA)和独脚金内酯(SL)等植物激素的合成影响植物生理过程。尽管CCO基因家族已在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中被广泛研究,但在具有突出抗逆特性的药用作物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中仍属空白。贵州大学农业学院阮景军团队首次对苦荞麦CCO基因家族展开系统性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研究团队采用生物信息学结合实验验证的策略,首先通过BLAST比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4-13


页次:30/2167  共43335篇文章  
分页:[<<][21][22][23][24][25][26][27][28][29][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