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茎紫花苜蓿花青素生物合成的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揭示关键代谢物与候选基因
在牧草育种领域,紫花苜蓿因其高蛋白特性被誉为"牧草之王",但关于其茎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却鲜有研究。当云南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将"德钦"紫花苜蓿种子送上太空进行诱变后,意外获得了一种茎部呈现鲜艳红色的突变体,这为揭示植物色彩形成的奥秘提供了绝佳材料。为解析红茎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多组学联用策略。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花青素含量显示,红茎突变体(R)的色素含量达15.03 mg/g FW,是绿色对照(G)的2.89倍。利用UPLC-MS/MS进行的靶向代谢组分析鉴定出45种花青素相关代谢物,其中Cyanidin-3-O-glucoside、Pelargonidin-3-O-arabinosi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1
-
共生天麻蜜环菌 M3 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解锁共生奥秘,助力中药发展
天麻(Gastrodia elata BI.),兰科天麻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已有 2000 多年历史。它能发挥如抗惊厥、催眠、镇静等药理作用,其主要药用成分天麻素就来自干燥后的根茎。然而,天麻没有根、叶,也不存在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在生长过程中,它只能依赖蜜环菌(Armillaria)作为唯一的营养来源,通过消化蜜环菌侵入的菌索获取养分。但当蜜环菌营养不足时,又会反过来利用天麻体内的养分,二者由此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蜜环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它既是许多树木的致病菌,会引发严重的根腐病,同时也是天麻生长不可或缺的共生伙伴。目前已知的蜜环菌种类超过 7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1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通过 CBL/AMPK 通路缓解急性肺损伤:开拓肺部疾病治疗新方向
在呼吸疾病的 “战场” 上,急性肺损伤(ALI)是一位极其凶狠的 “敌人”,尤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SA)引起的 ALI,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当前的治疗手段,如机械通气、使用抗生素等,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 ALI 的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在这样的困境下,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重庆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挺身而出,投入到这场与疾病的 “战斗” 中。他们聚焦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来源的细胞外囊泡(EVs),深入探究其在 ALI 治疗中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Biology》上。为了开展研究,科研人员建立了 ALI 小鼠模型,通过给小鼠鼻内接种 SA 构建疾病模型,随后
来源:BMC Biology 4.4
时间:2025-04-01
-
JAK2未突变型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一项韩国人群的回顾性研究
在血液系统疾病领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作为一种典型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诊断和治疗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然而,临床上还存在一类特殊患者——他们表现出与PV相似的红细胞增多症状,却缺乏JAK2V617F或JAK2 exon 12等特征性基因突变。这类被归类为JAK2未突变型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群体,长期以来面临着诊断模糊、治疗策略缺乏循证依据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西方人群,亚洲患者尤其是韩国人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数据严重匮乏。这种知识空白直接影响了临床医生对疾病风险的准确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可能导致部分高危患者错失最佳干预时机。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忠南国立大学医院血液
来源:Blood Research 2.5
时间:2025-04-01
-
一种具有高生物安全性的水溶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结直肠癌的选择性成像:开启早期诊断新征程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其中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更是让人谈之色变。它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主因 。在高收入国家,CRC 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而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发现并干预 CRC,能显著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因为 CRC 通常从息肉逐渐发展成浸润性癌,这个过程长达数年,给早期诊断提供了机会。然而,现实却很残酷。目前临床常用的 CRC 早期筛查和检测方法都存在明显缺陷。比如被视为 “金标准” 的结肠镜检查,不仅需要患者提前进行繁琐的肠道准备,操作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还存在感染风险;计算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6
时间:2025-04-01
-
稳定化咬合板治疗对伴咀嚼侧偏好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定量与定性髁突变化研究
咀嚼时你习惯用左边还是右边牙齿?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可能正在悄悄改变你的面部结构。颞下颌关节紊乱(TMD)作为最常见的口颌系统疾病,全球患病率高达5-12%,而其中约78%患者存在无意识的咀嚼侧偏好(CSP)。这种单侧咀嚼习惯就像长期用一只手提重物,会导致关节负荷失衡——但究竟如何影响颞下颌关节(TMJ)结构?传统二维影像因重叠伪影难以捕捉细微变化,而临床对稳定化咬合板(S.S.)疗效的评估也缺乏CSP因素的考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高精度锥形束CT(CBCT)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三维真相。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纳入64例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基于生化指标的西藏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比较研究:探寻精准防治新路径
在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骨质疏松这一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它就像一位 “隐匿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骨骼健康。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疾病,主要特征为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极易引发骨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病率达 19.2%,其中女性患病率高达 32.1% ;65 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更是升至 32.0%,女性患病率高达 51.6%。预计到 2035 年,我国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人数将翻倍。目前,双能 X 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和监测骨密度变化的常用方法,但因其成本较高,并不适合作为普通人群的常规筛查手段。亚洲人骨质疏松自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基于超声的胎儿主动脉缩窄(CoA)在真、假阳性胎儿中的发生率及意义研究
在胎儿的心脏发育中,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一种较为棘手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它表现为主动脉峡部狭窄,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占比 6 - 8%。这一疾病可不得了,出生后随着动脉导管(ductus arteriosus,DA)关闭,它可能引发心血管崩溃,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如果能在产前确诊,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像使用前列腺素治疗、进行早期手术矫正,从而预防相关并发症。然而现实却很残酷,目前 CoA 的产前诊断状况不佳,漏诊、误诊情况频发。有研究报道,产前诊断 CoA 的假阳性率高达 38%,假阴性率也在 60 - 80%。误诊会让新生儿面临生命威胁,而高假阳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十项人体测量指标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关联性研究:基于NHANES数据的非线性关系与预测价值分析
骨质疏松症作为绝经后女性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全球约30-50%的绝经女性患有骨量减少,15-20%进展为骨质疏松。当前临床筛查主要依赖昂贵的双能X线吸收法(DXA),而传统BMI指标无法准确反映脂肪分布与骨代谢的复杂关系。针对这一困境,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007-2018年六周期数据,首次系统评估了10项新型人体测量指标与骨健康状况的关联性,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研究团队采用多阶段分析方法:首先纳入4473名≥50岁绝经女性,通过DXA测量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海马体 CA1 区 θ 振荡受损介导 5xFAD 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步态异常:探索疾病机制与潜在干预靶点
在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AD 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的年龄相关疾病,患者不仅会出现认知障碍,还伴随着多种身体机能的变化。其中,步态异常就是 AD 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行走速度变慢、节奏紊乱等。这些步态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跌倒风险增加,进一步危害患者健康。然而,尽管此前有研究发现 AD 与步态功能下降之间存在关联,但对于海马体损伤如何参与 AD 患者步态改变的机制,科学界仍未完全明晰。为了深入探索这一复杂的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 AD 步态异常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Integrated bioinformatics and clinical data identify three novel biomarkers for osteoarthritis diagnosis and synovial immune:新突破!发现骨关节炎诊断及滑膜免疫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就像关节的 “老化病”,全球有超 2.5 亿患者,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早期 OA 治疗手段有限,且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同时,以往研究的潜在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获取样本困难,不适合常规筛查。而越来越多证据表明,OA 不仅是机械性疾病,还和免疫系统失调、炎症密切相关,滑膜免疫功能障碍在 OA 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但滑膜免疫相关基因的具体情况和临床意义却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新冠合并癌症患者用药新突破:阿兹夫定(Azvudine)对比奈玛特韦 / 利托那韦(Paxlovid)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新冠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癌症患者作为特殊群体,本身免疫力低下,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后更易出现严重临床并发症和不良预后。在治疗癌症合并 COVID-19 患者时,阿兹夫定(Azvudine)和奈玛特韦 / 利托那韦(Paxlovid)这两种抗病毒药物虽已获批用于治疗 COVID-19,但此前缺乏针对它们在癌症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研究。为填补这一空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九家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该研究对于指导癌症合并 COVID-19 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高原地区局部晚期及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放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探索个体化治疗新方向
在医学领域,食管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在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容小觑,尤其在云南地区,其发病率虽排名第 10,但死亡率却高居第 6 位 。云南地处高原,平均海拔达 2000 米,高原地区的缺氧环境为食管癌的治疗增添了诸多挑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或晚期,即便采用根治性放化疗(dCRT),预后仍不理想,患者中位生存期仅 10.3 - 15.2 个月,3 年总生存率(OS)也只有 12.4 - 39.3%。免疫治疗虽为食管癌治疗带来新希望,可缺氧环境却会降低其疗效,且放疗靶体积、剂量以及海拔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患者预后,在此背景下,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昆明医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碳点敷料:治疗化学性皮肤烧伤的新希望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烧伤事故时有发生,而化学烧伤因其独特的损伤机制,给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化学烧伤通常由接触酸性或碱性物质引起,虽然在所有烧伤病例中占比仅约 3%,但却导致了约 30% 的烧伤相关死亡 。在乌克兰,由于军事行动,烧伤问题在平民中尤为突出,化学烧伤成为了医疗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目前,针对化学烧伤的治疗缺乏特异性策略,现有的临床治疗方案多是通用的烧伤处理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化学烧伤的独特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化学烧伤的损伤机制和组织再生过程了解有限。在此背景下,来自乌克兰基辅塔拉斯・舍甫琴科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碳点(Carbon Dots,CD)敷料治疗化学性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PDE4 抑制剂咯利普兰对 MMP2/9 作用的多维度探究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
在癌症研究领域,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其中,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转移机制复杂,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作为一组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锌依赖性内肽酶,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 MMP2 和 MMP9,它们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紧密相关,不仅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有关,还参与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 。因此,抑制 MMP2 和 MMP9 的活性成为对抗乳腺癌转移的重要研究方向。咯利普兰(Rolipram),作为一种 PDE4 抑制剂,原本用于抗抑郁治疗,后因不良反应重返临床试验。此前研究发现它能通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绿豆小斑壳球腔菌(Boeremia exigua)粗毒素产生机制及化学防控研究:守护绿豆健康生长的关键探索
绿豆,这种在亚洲国家备受青睐的豆类作物,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餐桌上的常客。然而,一种名为绿豆轮纹病的 “恶魔”,正悄然威胁着绿豆的生长,严重影响其产量与质量。绿豆轮纹病由小斑壳球腔菌(Boeremia exigua var. exigua)引起,发病初期,绿豆叶片上会出现黄绿色斑点,随后逐渐变成同心轮纹,最终导致叶片穿孔;病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甚至整株植株变红、变黑,给种植户带来巨大损失。此前,虽然知道Boeremia exigua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毒素,但对于毒素产生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有效防治轮纹病,相关研究少之又少。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河南大学和河南省应用微生物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基于血清细胞外囊泡微生物组标记物的胰腺癌诊断机器学习模型:开启早期诊断新征程
胰腺癌,这个 “癌症之王”,一直让医学界头疼不已。它极其善于 “伪装”,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患者察觉到身体不适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了晚期。目前,胰腺癌的 5 年生存率还不到 8%,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传统的检测方法,要么准确性不高,要么对患者身体有创伤,很难满足临床需求。在这样的困境下,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点。来自首尔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在血清细胞外囊泡(EVs)中的微生物组标记物上,试图通过这些微小的 “生物信号”,找到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研究人员从 38 名胰腺癌患者和 51 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液样本中获取 E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基于微观生理学的不同疲劳程度骨骼肌多尺度建模与仿真:揭示肌肉疲劳与力量生成的奥秘
在人体运动的舞台上,骨骼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每一次收缩与舒张,都关乎着我们日常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肌肉疲劳这个 “幕后黑手” 却常常限制着骨骼肌持续产生力量的能力。钙(Ca2+)离子在疲劳状态下骨骼肌力量生成的跨桥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却如同迷雾,尚未完全被揭开。以往的研究在建模骨骼肌行为时,存在诸多不足。有的仅关注简化的现象学关系,有的虽考虑了部分微观机制,但仍无法全面模拟真实的生物场景,也未能充分解决独立运动单元相关的问题 。因此,深入探究骨骼肌疲劳行为背后的机制,建立更精准的模型迫在眉睫。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骨骼肌疲劳奥秘的征程。他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调控老虎垂体生长激素分泌:揭示大型猫科动物体型调控的新机制
在广袤的动物世界里,哺乳动物的体型大小可谓千差万别。从小巧玲珑的老鼠到威风凛凛的大象,再到猫科动物中体型悬殊的锈斑猫和西伯利亚虎,这种巨大的差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对哺乳动物体型调控的机制充满好奇。尤其是猫科动物,它们的体型差异显著,然而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却鲜为人知。西伯利亚虎作为现存体型最大的老虎亚种,无疑是研究大型哺乳动物体型调控的绝佳对象。为了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聚焦于西伯利亚虎,深入探究其体型调控的分子基础。研究发现,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nAChRs)在西伯利亚虎垂体促生长细胞中有着独特的表达,而这一受体对生长激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时间:2025-04-01
-
玉米穗中受精与未受精子房间的 “自相残杀” 现象:机制解析与增产启示
在植物的繁衍过程中,有一个有趣却又让农学家们头疼的现象:许多被子植物会大量产生胚珠或子房,但为了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具竞争力的后代中,会选择性地淘汰那些劣势个体。就拿玉米来说,在其花穗发育过程中,部分子房无法顺利发育成籽粒,这种现象在开花期尤为明显,且受环境影响很大,严重时子房败育率可高达 80%,极大地限制了作物产量。而且,在玉米穗上,授粉顺序会导致子房竞争存在等级差异,顶端区域的花丝授粉较晚,其籽粒更容易败育。此前虽有研究提出早期授粉的子房可能会抑制未授粉或晚授粉的子房发育,但具体的信号调控机制却一直不明确。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奥秘,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以玉米为典型材料,开展了一项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时间: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