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田宝良揭示入侵植物增强丛枝菌根真菌(AMF)的菌根...

     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生物入侵问题愈发严峻,对入侵生境中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甚至人类健康均存在严重影响。明确其入侵机制被认为是有效防控外来入侵生物威胁的基石。近日,我院青年教师田宝良在丁建清教授和张学斌教授的指导下,综合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多学科研究技术,对植物入侵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成果以“Gene expression controlling signalling molecules within mutualistic associations of an invasive plant: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邓贤明教授课题组合作发文报道完整组织尺度肿瘤内源微生物的3D成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组织中存在微生物,这些肿瘤内源微生物通常生物量较低且大多存在于肿瘤免疫微环境细胞胞内。动物实验和临床证据表明肿瘤内源微生物对肿瘤的发生、转移、病人预后及药物抗性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肿瘤微生物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前沿。然而,当前研究肿瘤微生物的方法主要是基于16S测序以及组织切片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或者FISH杂交。这些方法不能定量描述微生物,也无法在完整组织的尺度提供微生物和宿主细胞互作的空间信息,亟待发展新的标记方法。2024年10月8日,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贤明教授课题组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朝勇教授合作在《Advanced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郑世进教授课题组发表骨髓内疟色素沉积诱导训练免疫为小鼠细菌性感染提供保护作用

    骨髓造血功能对于维持机体免疫稳态至关重要,外周免疫系统受到骨髓造血系统的精准调控。在疟疾感染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副产物—疟色素(Hemozoin)。由于机体无法有效清除疟色素,导致其在体内尤其是在骨髓中累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世进课题组研究发现,积累于骨髓中的疟色素会引起小鼠骨髓中髓系细胞增多,进而导致外周髓系细胞数量的增加,从而提升小鼠的抗菌能力,在多重细菌感染模型中表现为更高的存活率。2024年10月10日,研究成果以题为“Persistent bone marrow hemozoin accumulation confers a survival advantage against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10-15

  • 上海交大梁正团队通过哌啶修饰聚乙烯隔膜实现氟化氢的直接消除,助力高镍锂金属电池

    随着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锂离子电池(LIBs)愈发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组装LIBs需要超低水分环境,比如手套箱或干燥室所提供的环境,进而导致能源消耗增加和技术限制。液态电解质由锂盐和有机溶剂组成,对水分高度敏感。电池内存在的水会导致锂盐的水解,产生氟化锂(LiF)和高腐蚀性的氢氟酸(HF),其中HF会攻击电池的界面,导致正极处有害过渡金属(TMs)溶出和负极的固态电解质界面相(SEI)的破损,最终危及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这些问题在锂金属电池(LMBs)中更为明显,因为HF与锂金属负极会发生更为剧烈的反应,导致容量加速退化,增加安全风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10-15

  • 王红阳及其合作团队通过绘制空间单细胞蛋白图谱揭示了高弧度巨噬细胞在肝癌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

    肝细胞癌(HCC)的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在空间单细胞分辨率上尚不清楚。2024年9月26日,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王红阳院士及其合作团队在Nature Cancer(IF=23.5)在线发表题为“Spatial single-cell protein landscape reveals vimentinhigh macrophages as immune-suppressive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空间单细胞蛋白图谱揭示了高弧度巨噬细胞在肝癌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该研究通过

    来源:复旦大学 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

    时间:2024-10-15

  • Bioinformatics | 基因组所易会广课题组开发基于sketc...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易会广课题组在《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上发表了题为“Kssdtree:一个基于sketching技术的系统发育分析交互式Python包(Kssdtree: an interactive Python package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sketching technique )”的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sketching技术的Python包用于系统发育分析,能够准确和快速的构建系统发育树。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10-15

  • 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团队实现蛋白质组中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位点的功能解析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其突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蛋白质功能,进而影响细胞生存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此前研究已证明,使用碱基编辑器进行内源性氨基酸替换,并结合细胞筛选来大规模研究其功能的可行性1–3。磷酸化是细胞中常见且重要的翻译后修饰,绝大多数发生在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位点上。目前已报道的大规模鉴定这三种氨基酸功能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生物信息学预测4或仅聚焦于已被检测到可发生磷酸化的位点5。考虑到蛋白组中依然存在大量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且这三种氨基酸也介导了其它多种重要功能,实现在全蛋白组水平对这三种氨基酸位点的大规模功能鉴定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9月23日,北京大学魏文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0-15

  • 汇丰商学院唐闯助理教授合作论文在ISR发表,探讨COVID-19疫情对北美中餐馆的影响

    近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唐闯的合作论文“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Anti-discrimination: The COVID-19 Pandemic's Impact on Chinese Restaurants in North America”(《歧视与反歧视:COVID-19疫情对北美中餐馆的影响》)正式发表于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Vol 35, No.3, 1274—1295)。论文合作者为南方科技大学李少波助理教授、华威大学丁懿助理教授和Ram Gopal教授,以及武汉理工大学张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0-15

  • 张献龙院士率队参加第八届国际棉花研究和2024国际棉花基因组会议

    会议现场 张献龙院士作学术报告(杨细燕 供图)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左春阳)10月3日至7日,我校张献龙院士带领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师生一行20人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参加第八届国际棉花研究大会(World Cotton Research Conference-8,简称WCRC-8)和国际棉花基因组会议(International Cotton Genome Initiative,简称ICGI)。 WCRC每四年举办一次,ICGI每两年举办一次,张献龙院士为ICGI主席。此次国际棉花领域的两大盛会联合举行,汇聚了来自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棉花科技和产业链的近300名学者共同探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5

  • 药用植物团队发布首个菊科多组学数据库AMIR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何林)近日,我校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团队梅之南教授和杨庆勇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成果以“AMIR: a multi-omics data platform for Asteraceae plants genetics and breeding research”为题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研究构建了一个集数据整合、分析和可视化为一体的菊科植物的多组学数据库——Asteraceae Multi-omics Information Resource(AMIR)(AMIR数据库链接:https://yang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5

  • 税光厚研究组合作揭示大脑出血后代谢微环境的动态演变

        非创伤性脑出血(ICH)是最具破坏性的中风形式。ICH发病后48小时内,出现以脑血流量减少为标志的急性低灌注和低代谢阶段,随后是持续2至14天的可变再灌注阶段,最终过渡到慢性正常化阶段(14天后)。生物标志物小组有助于疾病监测和预后。    为了解读ICH神经相关代谢失调的分子见解,必须直接检查脑脊液(CSF)中的脂质变化。由于CSF可以在需要手术干预的脑出血患者的手术中收集,因此可以在临床上潜在地实施基于CSF的生物标志物小组,用于疾病管理和预后。    2024年6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组与陆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10-15

  • Biotechnology journal: RNA纳米技术为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开辟新途径

    近期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的研究团队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方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在国际杂志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公开了一种新型RNA纳米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地在转基因困难植物中诱导瞬时基因沉默(RNAi),为植物科学研究和植物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整个研究颇具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RNA纳米技术的创新设计该研究的核心是设计并合成了四种不同结构的RNA纳米颗粒,包括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些纳米结构利用siRNA作为结构基元,通过自组装形成具有高度稳定性的特定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正方形RNA纳米结构在大肠杆菌中的积累效率最高,且在转基因拟南芥中展现出最高的

    来源:浙江理工

    时间:2024-10-14

  • 新的调控海马发育的分子机制

    海马是大脑的重要结构,在学习、空间记忆和情感调节等发挥重要作用,其齿状回在成年阶段持续产生新生神经元。形成一个功能性的海马需要产生多种细胞类型,它们在发育过程中精确地迁移定位并形成功能环路。目前对于大脑皮层发育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对海马发育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有很多空白。人和小鼠KDM2B基因的突变均与神经发育缺陷相关。KDM2B是非经典多梳抑制复合物PRC1的组分,其通过CxxC结构域在CpG岛(CGI)招募PRC1的其他组分,建立和维持基因抑制。然而KDM2B在海马发育中的作用与相关机制仍不清楚。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研究院/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周严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

    来源: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4-10-14

  • 新的内质网自噬调控分子

    2023年10月30日,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崔逸仙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发表了题为“UVRAG cooperates with cargo receptors to assemble the ER-phagy si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内质网自噬调控分子,并深入解析了其分子机制。自噬是一种细胞内“自我清理”的生命过程,通过降解受损或冗余的细胞器、蛋白质、核酸等物质,来维持细胞功能与健康。内质网作为蛋白质、糖类、脂类合成与运输的重要细胞器,与肿瘤、代谢异常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密切相关。内质网自噬对内质网稳态维持至关重要,但内质网自

    来源: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4-10-14

  • 深圳研究生院陈语谦提出用于晶体结构弛豫不确定性量化的深度生成模型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员、科学智能中心主任陈语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calable crystal structure relaxation using an iteration-free deep generative model with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单步晶体结构优化方法,避免了在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进行晶体结构优化时的迭代过程,为大规模晶体结构优化和高通量计算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论文封面原子或晶体结构优化在计算化学、计算物理和计算材料科学等领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10-14

  • 棉花遗传改良团队解析TT16协同MYB-bHLH-WD(MBW)复合体调控棕色纤维产生的遗传机制

    棉花(Gossypium spp.)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和重要的纺织材料,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除了大家熟知的白色棉花以外,彩色棉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时尚单品风靡一时,据史料记载,彩棉织就的紫花布衣曾经一度成为欧洲贵族身份的象征。与白色棉花不同,彩色棉天然具有色彩,在纤维发育过程中,色素逐渐积累,最终成熟纤维呈现为彩色。因此,彩棉免去了印染、漂白等加工过程,减少化学染料使用的同时,避免了化学物质残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然而,彩色棉纤维品质较差、色谱狭窄且不稳定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发展。目前,深入挖掘彩棉形成的遗传机制和调控网络,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更加有效地赋能调控基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10-14

  • 昆明植物所在发现抗植物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针对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体系,探索其化学本质,就有可能发现和研制出靶点更加精准、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新型绿色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余年来,一直从事具有化学防御功能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孕甾烷C21甾体是该专题组首次发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 (TMV) 先导化合物 (PNAS,2007,104 (19),8083–8088)。然而,孕甾烷C21甾体的结构修饰以及修饰后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评估。为此,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glaucogenin A和C衍生物。活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13

  • 共生关系加速真菌物种分化——昆明植物所在鹅膏科多样化历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真菌界中,真菌主要分为腐生菌、寄生菌和共生菌。在共生菌中,有一类真菌通过与植物的根系形成外生菌根结构,建立了真菌与植物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深入研究这种共生关系对真菌物种分化的影响,有助于理解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鹅膏科是大型真菌中物种较为丰富的一个科,包含5个属,全球已知有700余种。该科真菌既包括腐生菌,也包括外生菌根菌。其中外生菌根菌能与松科、壳斗科、豆科和龙脑香科等十多个科的高等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因此,研究鹅膏科的物种多样化历史,可以回答该科腐生真菌物种寡少、共生真菌物种繁多的成因。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进化专题组,在广泛采样及与国内外同行合作的基础上,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10-13

  • Nature Methods | 中国科大在蛋白质从头设计方法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刘海燕教授、陈泉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不依赖于预训练结构预测网络的蛋白质主链去噪扩散概率模型SCUBA-D,可自动从头设计主链结构,或指定功能位点生成主链结构。大量的实验结果验证了SCUBA-D的设计成功率和设计精度。相关成果以“De novo protein design with a denoising diffusion network independent of pretrained structure prediction models”为题于2024年10月9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Methods。刘海燕教授、陈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数据驱动的蛋白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4-10-13

  • 南方医院普外科陈豪Surgical AI(手术人工智能)课题组亮相胃癌国际学术舞台

    9月26-28日,由韩国胃癌协会(KGCA)主办的第11届韩国国际胃癌周(KINGCA WEEK 2024)上,我校南方医院普通外科Surgical AI(手术人工智能)课题组负责人陈豪,成员临床八年制苟龙飞博士受邀参会,针对“人工智能在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分别做大会口头报告。作为国际胃癌领域的权威学术会议,共吸引了来自韩国、中国、日本、美国等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788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425项,最终接收365项,包括全体口头报告86项、壁报展示279项,涵盖胃癌诊疗各领域。全部投稿中涉及Surgical AI领域的口头报告仅两项,均来自“南医声音”,与会之初便受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10-13


页次:31/1638  共32746篇文章  
分页:[<<][31][32][33][34][35][36][37][38][39][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