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本科生科创团队在黄素单加氧酶的靛蓝生物合成方面取...

    2024年5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科创团队iGEM HUST-China成员在国际权威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发表题为“Overview of indigo biosynthesis by 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s: History, industrialization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的研究综述论文。 靛蓝是一种从蓼蓝、板蓝根等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拥有6000多年的丰富历史,被广泛使用在全球的纺织工业中用于对牛仔等面料的染色。然而,每年通过化学合成的约80,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4-05-14

  • J Med Chem|曾克武和屠鹏飞团队揭示藤黄酸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焦亡靶点

    近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曾克武和屠鹏飞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在线发表了关于天然活性分子藤黄酸诱导肿瘤细胞焦亡的全新靶点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Thermal proteome profiling strategy identifies CNPY3 as a cellular target of gambogic acid for inducing prostate cancer pyroptosis”。 提取自藤黄科植物藤黄(Garcinia hanbaryi Hook. f.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5-14

  • 钟超课题组揭示皮肤固有淋巴样细胞特征及促进毛发再生功能

    2024年5月8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钟超课题组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研究成果,报道了皮肤ILC2主调控因子(master regulator)GATA3表达水平下降特征,导致其细胞命运改变,发挥促进毛发再生作用。 Decreased GATA3 levels cause changed mouse cutaneous innate lymphoid cell fate, facilitating hair follicle recycling 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05-14

  • 中国科大在《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综述论文

    中国科大在《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综述论文      2024年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及其同事石发展,与南京大学孔熙、德国乌尔姆大学Fedor Jelezko、德国斯图加特大学Jörg Wrachtrup等,应邀在囯际物理学权威综述期刊《现代物理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上发表题为“基于金刚石量子传感器的单分子尺度磁共振谱学”(Single-molecule scale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using quantum diamond s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时间:2024-05-14

  • 上海交大白凤武团队在谷氨酸棒杆菌一碳资源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甲酸是实现碳固定的重要有机一碳化合物,可以通过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生成,继而作为廉价碳源被微生物代谢利用。然而,目前已知的天然可以利用甲酸的微生物面临着培养难、产物谱有限、代谢效率低、基因编辑复杂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效利用甲酸的底盘微生物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日,上海交大白凤武教授团队以Systems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to assimilate formic acid for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succinic acid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5-14

  • 附属九院何悦教授团队在《癌症研究》杂志发表头颈鳞癌微环境代谢研究新成果

    细胞代谢重编程是癌症标志之一。作为全球第六大癌症,头颈鳞癌在发生与进展过程中,肿瘤细胞采用多种代谢调整策略以促使自身及微环境细胞的转化;同时,头颈鳞癌微环境也构成了复杂的代谢系统。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何悦教授团队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影响因子11.2)发表了题为《单细胞分析揭示头颈鳞癌进展过程中肿瘤微环境的代谢异质性与可塑性》的研究论文,从单细胞尺度研究了头颈鳞癌演进过程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细胞成分的代谢特点,有望从代谢角度研发靶向干预策略,改善头颈鳞癌患者总体预后。何悦教授团队基于前期对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5-14

  • 上海交大俞章盛团队与合作者开发基于肿瘤微环境分析的癌症生存预后新策略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俞章盛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中科院Top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在线发表题为“Harnessing TME depicted by histological images to improve cancer prognosis through a deep learning system”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了一个深度学习系统,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图像,为没有空间转录组数据的癌症患者预测肿瘤微环境信息,从而实现精确的癌症预后,大幅度地拓展了基因空间表达信息在大型生物医学病理图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5-14

  • 生命科学学院李晟课题组与合作者研究揭示华北地区华北豹栖息地及其景观连通性现状

    华北豹(Panthera pardusjaponensis)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华北地区是其核心分布区域。作为华北地区中部仅存的大型食肉动物,华北豹是其所在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是整个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的标志。由于偷猎、报复性捕杀、猎物匮乏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面积历史上均经历了剧烈下降。然而,人们对景观尺度上影响其当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素还缺乏深入了解,对华北豹适宜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核心栖息地之间的连通程度现状也缺乏系统评估,这为华北豹未来的保护和恢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栖息于华北太行山中部的华北豹(照片来源:肖诗白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5-14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可批量制造的钽酸锂薄膜异质晶圆与光子芯片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图 基于钽酸锂薄膜异质晶圆实现高性能电光调制器芯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293521)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欧欣研究员团队联手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Tobias J. Kippenberg团队,在钽酸锂异质集成晶圆及高性能光子芯片制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可批量制造的钽酸锂集成光子芯片》(Lithium tantalate pho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5-14

  • 我国学者在脑膜淋巴管的活体成像示踪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脑膜淋巴管和脑血管的活体三维高分辨成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335007、62305118)等资助下,华南师范大学光声学影像团队杨思华研究员联合海南大学周非凡教授在脑膜淋巴管活体成像示踪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立体宽场活体光声显微示踪脑膜淋巴管(Advancing insights into in vivo meningeal lymphatic v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5-14

  • 我国学者在新型场效应调控光电集成二极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a)文章封面图片;三电极发光和探测二极管的(b)结构示意图和(c)对应的新器件符号;(d)三电极二极管的带宽测试装置示意图,蓝线代表带有外部偏置器系统配置,红线代表只使用三电极二极管的系统配置;(e)基于三电极二极管的NOR、NAND门在单个器件内实现相同功能的示意图,及其在不同输入状态下的输出结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322410、52272168、52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5-14

  • 我国学者在电卡制冷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a)铁电高分子的电卡制冷效应;(b)铁电高分子的电致伸缩效应;(c)自驱动电卡制冷器件热力学循环; (d)电-力、电-热双功能薄膜制冷系统运行模式;(e,f)分布式、轻量化、高能效的芯片降温应用效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76127)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前瞻交叉研究中心钱小石教授团队在电卡制冷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高能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5-14

  • 我国学者在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实验检验方面取得进展

    图 基于固态自旋传感器搜寻新相互作用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388102)等资助下,杜江峰院士、荣星教授、焦曼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实验检验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基于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对自旋之间速度相关新相互作用的新约束(New Constraints on Exotic Spin-Spin-Velocity-Dependen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5-14

  • 青藤碱通过保护黏膜免疫来预防鱼类肠炎和抵御细菌感染的机制

    鉴于当前绿色水产养殖的需求,在渔药的开发中全面替代抗生素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研究人员,基于前期在模式动物斑马鱼中的研究,对来自中药青风藤的效应成分青藤碱在我国常见养殖鱼类草鱼中进行了抗肠炎及抗细菌病的研究。作为可结合草鱼胆碱受体(图1)的激动剂,饲料添加青藤碱可激活肠黏膜组织中的胆碱能抗炎通路,来对黏膜炎症进行免疫调节。图1 青藤碱与草鱼ɑ7nAchR蛋白的分子对接示意图为研究青藤碱对养殖鱼类黏膜免疫的保护作用,研究人员在草鱼幼鱼每日的豆粕饲料中添加青藤碱。通过5周的饲养试验来进行豆粕诱导肠炎建模,然后分析肠肝的组织病理学、肠炎相关基因表达,并进行转录组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5-13

  • 生命科学学院陆剑课题组揭示黑腹果蝇演化历史和环境适应机制

    解析环境适应的遗传机制是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关于适应的遗传机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究,比如适应发生更多地依靠群体中新产生的有利变异还是利用群体中既有的遗传变异?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在环境适应中是否具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怎样差异的遗传架构(genetic architecture),是由少数具有主要效应的基因决定,还是由大量的微效的位点共同影响?蛋白质编码变化和基因表达变化在适应中那个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黑腹果蝇是重要的模式生物,该物种起源于热带非洲,在近期扩散到世界各地,并迅速适应了当地的环境。该物种有效种群数目大,自然选择特别有效,是研究环境适应的遗传机制和回答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5-13

  • 栽培苎麻野化的遗传变异和环境适应机制

        驯化(Domestication)是指经过人为干预对野生物种某些可利用的性状进行选择、修饰和利用的过程。驯化作为农耕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人类从纯粹的食物搜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实现了从被动适应自然到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重要转变,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野化(Feralization)是指经过人工驯化的栽培作物通过摆脱集约化管理回到自然环境中形成独立的繁殖种群,并重新获得一些类似野生特征的过程。野化作为作物驯化后新的演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方面,一些作物(如水稻、小麦)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野化后易成为田间恶性杂草,一跃成为作物的有力竞争者,严重影响作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5-12

  • JACS丨焦宁团队发展卡宾辅助芳环开环新策略

    自1865年,苯的芳香性结构被提出以来,芳烃化学已成为现代化工产业的重要支柱,但是传统的芳烃转化反应集中于碳氢键的官能团化 (例如傅克反应) 和去芳构化反应,由于苯环的芳香性和碳碳键的高键能,苯环的去芳构化碳碳键断裂开环转化至今都很少被研究。如果能实现苯环开环释放不饱和度,将获得在有机光电材料领域应用广泛的更大共轭体系产物,这无疑会对芳环开环反应甚至合成化学产生深远影响。 北京大学焦宁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碳碳键断裂转化反应研究 (Acc. Chem. Res. 2014, 47, 1137; Chem. Rev. 2014, 114, 8613; Acc.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5-12

  • 刘兴华课题组在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发表文章揭示注意控制在正念干预缓解情绪困扰中的中介作用

    2024年5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兴华课题组在学术期刊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发表题为“The role of attentional control in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for emotional distr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longitudinal mediation analyses”的论文,揭示了注意控制在正念干预缓解情绪困扰中的中介作用。 基于正念的干预对情绪困扰的缓解作用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然而,其中的起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05-12

  • 孤独症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易莉课题组最新研究揭示孤独症特质群体的神经多样性

    人类历史上,孤独症的思考者引领着许多突破性的创新和科技进步。近年来,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运动开始兴起。神经多样性主张人类的神经发育具有多样性,不存在所谓的“正确”方式,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像孤独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神经少数群体”应当被理解,而不应被视作需要矫正。社会应该包容并尊重这些差异,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支持。神经多样性的概念还涉及到改变社会观念和文化,不再将神经多样性视为缺陷或障碍,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的丰富资源和财富。 孤独症群体在社交中常常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表现,比如很少直视他人的眼睛,很少流露自己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05-12

  • 上海交大杨佳苗团队在强散射介质传输矩阵高精度测量上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感知科学与工程学院杨佳苗团队在强散射介质传输矩阵高精度测量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omplex transmission matrix retrieval for highly scattering medium via regional phase differentiation”(基于区域相位差分的高精度散射介质传输矩阵测量方法)为题发表在光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 《Photonics Research》上。精准测量散射介质的传输矩阵对于抗散射光学成像、光治疗和光学神经网络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与干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5-12


页次:34/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31][32][33][34][35][36][37][38][39][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