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科研人员试破解乙肝发病机制
生物通综合:东方早报消息,上海市瑞金医院发现慢性乙肝患者分泌干扰素能力降低,细胞功能受损可能与乙肝病毒直接感染或病毒蛋白干扰细胞信号转导有关。研究结果为了解慢性乙肝免疫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将来开发慢性乙肝治疗药物,尤其是针对浆样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控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慢性乙肝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之一。以往的研究都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能产生一种特异性辅助性细胞和细胞反应,导致乙肝病毒不能被清除而形成长期感染,最终致使疾病慢性化。 &n
-
中国“禽流感”人用疫苗株研发成功
生物通综合:健康报消息,经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CDC历时6个月的合作研发,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人用疫苗株现已研制成功。该疫苗株是基于我国南方地区分离病毒的代表株所研制。全球所有研究机构和疫苗生产厂家都可以签约获得该疫苗株,用于疫苗研究和生产。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在其网站上宣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据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博士介绍,随着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世界的快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有必要开展抗原性不同的禽流感病毒疫苗株的临床研究。并相继宣布了越南代表株、青海湖代表株、印度尼西亚代表株为流感大流行疫苗株,用于人体临床接种观察。2005年以来,在我
-
第二军医大曹雪涛院士等免疫研究获重大成果
生物通综合:科技日报消息,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曹雪涛院士和安华章副教授等组成的课题组揭示出了一种抗病毒免疫反应调节的新机制。这项新的发现,将为人类有效调控抗病毒免疫反应增添新认识,同时有可能提出抗病毒免疫治疗的新靶点。该研究的论文发表在近期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免疫》杂志上,这是该免疫学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首次发表完全由我国科学家在国内完成的研究结果。该研究是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973”免疫学的一个项目。曹雪涛院士领衔的课题组瞄准病原模式受体(Toll样受体)与机体免疫调控这一免疫学国际前沿热点,通过多年的刻苦攻关首次发现:通过核糖核酸干扰抑制巨噬细胞中蛋白磷
-
海洋所科研人员证实一种天然物的抗衰老作用
生物通综合:12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智恩研究员等完成的“坛紫菜多糖抗衰老作用的研究”项目通过了成果鉴定。 专家们认为,该项目组在坛紫菜多糖制备工艺及坛紫菜多糖抗衰老、抗痴呆活性研究方面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抗衰老、抗痴呆药物和保健食品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一是发明了一种海藻多糖降解和多糖分子量调控方法。该方法采用过氧化氢和抗坏血酸两种试剂联用对多糖进行降解,具有试剂用量少、工艺简便、反应迅速、产物分子量分布集中等优点。二是完成了坛紫菜多糖的理化特性、化学
-
山东农业大学研发出的新酿酒原料通过鉴定
生物通综合:新华网消息,由山东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杜金华教授主持的科研课题"制麦芽小麦品种筛选及其制麦特性研究"日前通过专家鉴定,这一项目在啤酒小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据了解,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用大麦作为啤酒的酿造原料,啤酒行业年需求啤酒大麦400万-500万吨。由于国内多数大麦品种的品质达不到啤酒生产的要求,因此每年进口啤酒大麦300多万吨。受全球性啤酒大麦短缺的影响,大麦芽价格一路攀升。从2003年开始,山东农业大学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开始用小麦作为啤酒原料的课题研究。
-
生命科学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综合新闻
生物通综合:安徽省级重点实验室再添两“新丁” 近日,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下文,批准建设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仿生感知与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 据了解,两个实验室均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生物质基础理论、生物质转化技术、生物油精炼、生物油化学等。安徽省仿生感知与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方向主要为仿生感知与信息获取理论、机器感知与人机交互、特种机器人及自动化工程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7-01-05
-
贺福初院士最新《Proteomics》文章
生物通报道:蛋白概率(protein probabilities)计算是大型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而且至今未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进行大型数据分析方法的比较(comparative evaluation),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半随机样品模式(semi-random sampling model)来比较大型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方法,为蛋白质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roteom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第一作者为薛小方(Xiaofang Xue,音译)。原文摘要:Proteomics. 200
-
中科大生物质油研制在肥取得重大进展
生物通综合:合肥蜀山产业园内,成百上千斤的稻糠从装置的一端送入装置的另一端,黑色的生物油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一小时中550kg的生物质油被生产出来。这是我国专家自主研发的第一台“三联产热解液化550kg成套设备”,它的试产成功,标志着石油替代品——“生物油”的产业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据这套装置的总设计师、安徽易能公司总经理刘虎介绍,薪炭林、经济林、用材林、农作物秸秆、林业加工残余物和各类有机垃圾等都可作为生物质油的生产原料。这套三联产装置每小时可处理1000公斤生物质,同时生产生物质油550公斤,转化率高达55%以上。按照正常计算,这套装置就相当于一口年产3700吨生物质油的油井。在产油的同
-
中国科学家2006《自然》文章汇总
生物通编者按:2006年《Nature》杂志的最后一期已经出版,回望过去的一年,中国科学家们在生命科学领域成果斐然,受到了各国科学的肯定,无论是在分子领域,细胞领域,植物研究方面,以及古生物学领域等等都获得了或是本领域突破性的进展,或是不仅对本领域,对于整个生命科学研究意义重大的成果,生物通特总结如下(主要由国内研究机构领导完成的文章),以飨读者:《Nature》6月22日清华大学多年研究成果公布于《自然》杂志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物医药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BioMedicine, Graduate School at Shenzhe
-
《科学》杂志深度报道2006长江豚类考察
12月2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314卷)在“本周新闻”栏目对“2006长江豚类考察”活动及主要结果进行了深度报道,这是自2006年4月26日《自然》杂志对长江豚类预考察活动报道后,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对长江豚类生存状况的再次关注。 本次考察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发起,是该所今年3月末组织开展的“长江豚类预考察”活动的继续。考察于11月6日开始,12月13日结束,历时38天,对历史上有过长江豚类分布的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鄱阳湖区部分水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本次考察得到了中国农业部的支持,由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赞助,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瑞士、英国、德国的鲸类专家参加了本次考察活
-
第一个抗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生物通综合:第一个抗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落户”绿谷 随着第一名博士后进入绿谷研究院从事抗癌中药研究工作,绿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宣告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设立在抗癌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该站由国家人事部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浦东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绿谷集团三家联合成立。 绿谷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批研究课题已经确定,包括“双灵固本散对放、化疗增效减毒机理的基因水平研究”、“双灵固本散的纳米化研究”、“双灵固本散的代谢组学研究”、“系统生物学临床多种网络和多种资源库的建立和研究”等,近期还将陆续有博士后进驻该站,进行上述课题的研究。
-
2006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生物类选介
生物通综合:2006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会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了教育部科技委“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结果并颁奖。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 截至今年11月底,以高校教师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科学界顶级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达到了13篇,是历年来最高的。目前,在国家正式批准试点的6个国家实验室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3个。今年“973”计划项目依托教育部立项数为26项,比2005年多出4项;高校承担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06项,比2005年多4项。这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北京大学主持的“磁重联零点及其邻近磁
-
优秀论文评选决赛文章点评
编者按: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论文在国内的核心刊物发表以及鼓励和发掘极具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表彰优秀的实验成果,国内的一些知名核心期刊、生物技术公司与生物通联合举办了中国05-06生命科技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此次评选活动已经进入了决赛阶段,最后“万”元大奖的获得者将从50多篇文章中诞生,目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决赛文章浮出水面,很有可能即是此次的“卫冕之王”。候选论文: hOPG基因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LacZ的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带有人类骨保护素OPG基因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LacZ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为 OPG体内转录水平的表达调控研究和药物筛选创造条件。方法:将
-
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研究获进展
生物通综合:中国医药报消息,近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元林等研究人员在完成的一项国家“973”课题中,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成功地高通量筛选鉴定出23个具有调控作用的重要差异蛋白。这一研究发现,为从蛋白质组学的高度进行MSCs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MSCs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种子细胞,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细胞、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只能分化为间质组织的概念,但其定向分化的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为探讨MSCs定向成骨分化
-
中科院近期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一览
生物通综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最新《PNAS》文章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Biophysics)的研究人员证明了锌指结构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这种宿主抗病毒因子可以通过RNA过程中的外切酶体(exosome)降解靶标RNA,说明ZAP可能是一种调控mRNA稳定性的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高光侠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主要是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在2002年相关的研究发表在《Sc
-
安徽医科大学一项研究成果获得医药卫生最高奖
生物通综合:安徽医科大学一项研究成果获得医药卫生最高奖 昨天,安徽医科大学对外发布,安医大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遗传学研究”喜获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该奖项是全国医药卫生行业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 毛发上皮瘤俗称葡萄串,是一种良性皮肤肿瘤,始发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多见于女性,其症状常见于面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少数病例可发生恶变。 安医大皮肤病研究所历时5年,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毛发上皮瘤的致病基因为CYLD,为阐明毛发上皮瘤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今后的基因诊断、遗传咨询以及药物开发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
云南一公司获863计划课题资助
生物通综合: 日前,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型佐剂CPG脱氧寡核苷酸用于乙型肝炎疫苗的制备研究”项目从全国数千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6年度重点课题资助。至此,该公司已有3项自主创新研究获国家863计划课题资助。 云南沃森公司承担的“精制甲型肝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的中试研究”863课题已通过国家结题验收,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冻干剂A、C群脑膜炎多糖结合疫苗产业化技术研究”863计划课题进展顺利,临床研究表明: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个进入销售的面对婴幼儿的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
-
中国转基因植物研究发表上千篇高水平论文
我国转基因植物自主创新很辉煌 获得新基因610个,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46个共获得了转基因抗虫、抗病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新品系20925份、新品种58个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自从种上了我国科学家自己培育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花,全国棉农就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每亩棉花平均增收节支150元左右。对国家来说,每年因此减少化学农药用量2000-3000万公斤,相当于我国化学杀虫剂年生产量的7.5%左右。如此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使国产抗虫棉的市场份额由1998年的5%发展到2005年的70%以上,累计推广1亿多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0
-
上海交大生科院重点实验室发表《Plant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生命科学学院-美国宾州大学生命科学联合学院微生物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Metabolism),上海大学生科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水稻Tapetum Degeneration Retardation(tdr)基因对于绒毡层(Tapetum)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著名的植物期刊《Plant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大兵教授。原文摘要:Plant Cell PreviewPublished on November 30, 2006; 10.1105/tpc.106.044
-
我国固氮菌基因组研究达世界前沿
生物通综合:科技日报消息,中瑞科技合作项目----固氮蓝细菌基因组多态性研究与分子标记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应用,经过双方技术人员3年的共同努力,于2002年12月11日通过鉴定。专家们认为,满江红和苏铁共生蓝细菌的多态性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固氮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自养原核生物,不仅以其光合作用为绿色植物提供了物质基础(叶绿体的前身)和生存条件(氧气),而且在其进化过程中,分别与真菌、苔、藓、蕨、裸子直至被子植物的某些种属形成共生固氮体系,具有明显的固氮能力。如果将其固氮能力转移到水稻、小麦等作物体内,使之实现氮肥自给,将导致农业生产的革命。 专家认为,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