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固氮菌基因组研究达世界前沿

【字体: 时间:2006年12月2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中瑞科技合作项目----固氮蓝细菌基因组多态性研究与分子标记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应用,经过双方技术人员3年的共同努力,于2002年12月11日通过鉴定。专家们认为,满江红和苏铁共生蓝细菌的多态性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生物通综合:科技日报消息,中瑞科技合作项目----固氮蓝细菌基因组多态性研究与分子标记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应用,经过双方技术人员3年的共同努力,于2002年12月11日通过鉴定。专家们认为,满江红和苏铁共生蓝细菌的多态性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固氮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自养原核生物,不仅以其光合作用为绿色植物提供了物质基础(叶绿体的前身)和生存条件(氧气),而且在其进化过程中,分别与真菌、苔、藓、蕨、裸子直至被子植物的某些种属形成共生固氮体系,具有明显的固氮能力。如果将其固氮能力转移到水稻、小麦等作物体内,使之实现氮肥自给,将导致农业生产的革命。

 

专家认为,该研究首次将多项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满江红共生蓝细菌的基因组多态性分析,在引物设计和相关技术等方面有创新性,研究结果为满江红和蓝细菌的协同进化假说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从中筛选出对水稻、小麦幼苗根系均有亲和力和促长作用的藻株,发展了稻田蓝细菌种群实时的动态变化监测的新方法。

 

据该项目负责人、福建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主任郑伟文介绍,由于我国植物蓝细菌共生研究方面的成就,以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牵头的包括8个国家、13个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在内的国际性研究计划(植物-蓝细菌共生模式系统研究),把我国纳入了该计划。专家们指出,该研究对福建省乃至全国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植物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和产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60年。全院现设有13个研究所,即:稻麦、果树、甘蔗、茶叶、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耕作轮作、地热农业利用、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所和红萍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化验室。在职职工1065人,离退休人员540多人。在职人员有高级科技人员185名、中级科技人员264名,国家级专家4名,省级专家1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7人。现有博士1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2人。

全院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适当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在作物育种、畜牧及畜禽饲料、生物农药、植物保护、台湾农业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科技力量,水稻育种、红萍、柑桔黄龙病等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设有国家龙眼批把资源圃和省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植保所是全国农业科研百强研究所。目前全院承担国家863高科技攻关、国家基金和部省级重点课题等各类课题100多项。

该院食药用菌栽培技术促进了福建省食用菌生产上台阶。1988年首次从日本引进灵芝栽培种,研究出“赤芝6号”,建立了灵芝优质高产栽培模式,通过良种和技术配套,在全省建立多个珍稀食药用菌应用推广基地,推广覆盖面达 70%以上,使福建成为全国最大的灵芝生产出口基地。1992年又首次引进姬松茸新菌种,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姬松茸商品化栽培技术,使姬松茸栽培成为我省食用菌业新的增长点,也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姬松茸商品化生产和出口基地。近年来开展了“珍稀食药用菌工厂化栽培和产期调控技术”以及姬松茸低铬品种选育及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收集、培育可供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纯白金针菇、白灵菇、姬松茸、灰树花等多个食药用菌菌种;进行了可调控设施栽培基地建设,研究提出菌株工厂化栽培条件及技术,可为食用菌生产带来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效益。如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单位面积生产量是传统金针菇生产方式的50倍,作业人员的实物劳动生产量是普通农户手工种植的20倍。通过该项目的应用推广有利于推动我省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保持我省食用菌大省的地位,并使我省食用菌栽培技术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6年中国高教11项重要变革

南京农业大学两项欧盟科研计划项目启动

东北农大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问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