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完成测序十余项
迄今华大基因及其合作伙伴共启动了505种动植物基因组测序项目,水稻、熊猫、黄瓜、家蚕及蚂蚁的基因组研究成果分别已在《科学》和《自然》等杂志上发表,而牡蛎、半滑舌鳎、阿拉伯骆驼、石斑鱼、朱鹮、浙东白鹅等物种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这是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11国际“千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成果发布会上获悉的。低毒、高效的siRNA专用转染试剂 Entranster™-R 免费申请试用装 据华大基因杨碧澄博士介绍,“千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2010年1月正式启动,旨在构建一个全球最大的动植物基因组数据库,为各物种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育种及医学相关应用提供指导。到目前为止,华大基因及其合作
-
上海交大发表顶级杂志Nature Medicin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关键因子Caspase 3不仅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可以刺激肿瘤再增殖,从而诱导肿瘤复发,这对于解析肿瘤为什么会复发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顶级杂志Nature Medicine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倩研究员,通讯作者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李川源教授,其中黄倩研究员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处进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眼部疾病及恶性肿瘤发病机理与基因治疗。黄倩研究员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
-
综述:合成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奥地利国际对话与冲突研究所(IDC),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ynthetic biology: An emerging research field in China”的综述性文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合成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和一些不同的研究亚方向,以及对于国内合成生物学发展的展望,这篇综述发表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奥地利国际对话与冲突研究所生物安全组裴雷博士,其他研究人员包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魏伟博士,以及国际对话与冲突研究所Markus Schmidt博士。合成生物学,简单而言就是以人工手段制造生物系统,与传统生物学
-
上海交大《JACS》发表生物交叉学科成果
生物通报道 日,来自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美国弗莱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在A型流感病毒M2跨膜蛋白质子通道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高灵敏、低背景ECL发光液 免费申请试用装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博士生顾若虚,上海交大的魏冬青教授及美国弗莱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Limin Angela Liu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魏冬青教授的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物理学,近年来主要
-
遗传所两“****”教授联合发表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日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水稻泛素连接酶调控干旱胁迫信号转导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杂志《Plant Physiology》上。高灵敏、低背景ECL发光液 免费申请试用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员和王国梁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前者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受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学院任植物细胞研究室以及分子与细胞研究室执行主席。2002年起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王国梁教授早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曾获得美国俄亥俄农业研究和发展中心(OARDC)杰出
-
清华大学改革创新实现生命科学学科跨越式发展
清华大学积极推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改革试点工作,尝试与国际接轨的机制体制,使生命科学学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提高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 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说,改革试点项目围绕着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开展。中心的第一批共41名独立实验室负责人是从两校现有的数百名教授中筛选出的,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经过了严格的国际评审。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杰出的青年创新人才也纷纷申请到中心工作。 据介绍,2009年以来,中心首批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已在《细胞》《自然》《科学》
-
我首次发表中国猕猴全基因组序列多态数据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基因组学的知名刊物《Genome Biology》上首次发表了中国猕猴全基因组序列多态数据。 猕猴是人类的近亲,也是在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虽然猕猴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应用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人们对猕猴基因组序列多态性的了解却非常有限。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中国猕猴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测序深度为猕猴基因组11.56倍的覆盖率。通过和国外已测的印度猕猴基因组序列的比较,他们共发现了550万个单核苷酸序列多态性位点(SNP),其中294万个SNP是中国猕猴基因组中的杂合多态性,256万个SNP是中国猕猴
-
“亚洲英雄”最新JCI文章揭开肝癌之谜
生物通报道: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消化病研究所,内蒙古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ell cycle–related kinase is a direct androgen receptor–regulated gene that drives β-catenin/T cell factor–dependent hepatocarcinogenesis”的文章,发现了一种与男性激素睾酮相关的蛋白:AR会诱发肝癌基因CCRK,从而从分子水平上解析了为什么男性易患肝癌之谜,为研发治疗肝癌的新药提供了新线索。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7月11日出版的《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
-
华中农业大学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A regulatory gene induces trichome formation and embryo lethality in tomato”(番茄表皮毛形成及胚胎致死的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答简单问卷,免费索取罗氏“地高辛(DIG)系统技术操作指南”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的硕博连读生杨长宪,通讯作者为该院叶志彪教授。叶志彪教授先
-
首都医科大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是高血压的触发因素,从而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高血压病毒感染学说。相关论文于7月12日发表在国际心血管领域顶级杂志《循环》(Circulation)上。答简单问卷,免费索取罗氏“地高辛(DIG)系统技术操作指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杨新春教授和蔡军副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杨新春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副主任。长期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尤其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颇有造诣,
-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最新文章发表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wenty-ye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disability in China”的文章,全面系统地评价了中国残疾现患率的变化,并提出了残疾预防控制工作的一些建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世界卫生组织公报》(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公报》首次发表中国残疾研究重大成果。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郑晓瑛研究组完成,其中郑晓瑛教授早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曾在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院人口所为WHO高访学者,现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世界卫生组
-
杜卫国最新成果登Nature China亮点推荐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Du, W. G., Zhao, B., Chen, Y. & Shine, R. 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by turtle embryo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doi:10.1073/pnas.1102965108 (2011)
-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与华大基因共同完成中国猕猴全基因组序列多态性分析并建立相关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首次完成了对中国猕猴全基因组序列多态性分析,并基于分析产生的海量序列多态数据建立了CMSNP(the Chinese macaqu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数据库,将为进化和医学研究提供基础支持。这一研究成果于7月6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猕猴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因此是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工作中理想的试验动物,也是被最广泛使用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完成对猕猴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将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灵长类的进化过程,并将为今后的医学研究等提供更
-
我国高影响力科技论文数量近五年快速增长
关于我国科技论文的各项统计结果历来受到科技界广泛关注。近日,来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项统计报告显示,“十—五”期间,我国科技论文总数大大增加,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增速领先于G7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 高影响力论文是指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发表在世界三大名刊上的论文和发表在各学科顶尖期刊上的论文,是反映—国的科技进步以及对世界科学事业贡献的—个重要侧面。 统计分析显示,我国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七位。高被引论文是以10年为统计时间段,且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的论文。2010年统计的我国在2000—2010年间的高被
-
“863”肿瘤全基因组研究获进展
7月14日,“十一五”国家“863”重大专项“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和“肺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汇报会在京召开。 答简单问卷,免费索取罗氏“地高辛(DIG)系统技术操作指南” 日前,遗传学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刊登了我国科学家食道癌和肺癌研究的重要进展。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林东昕牵头的食道癌研究,对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近万例患者进行对照验证,发现5个染色体区段的遗传变异与食管癌发病相关。由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沈洪兵牵头的肺癌研究,发现了4个染色体区域的6个遗传变异与肺癌
-
华大基因基因组研究再传佳音
记者昨天从深圳华大基因获悉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该院研究人员首次完成了对中国猕猴全基因组序列多态性分析,并基于分析产生的海量序列多态数据建立了CMSNP数据库,将为进化和医学研究提供基础支持。该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答简单问卷,免费索取罗氏“地高辛(DIG)系统技术操作指南” 研究人员采用新一代测序的方法完成了对中国猕猴基因组的测序并进行了分析,利用通用基因组浏览器 研究人员建立了中国猕猴全基因组序列多态性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平台。华大基因项目负责人方晓东介绍 猕猴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因此是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工作中理想的试验动物,也是被最广
-
北大****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卫生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杀虫剂、阻燃剂和焚烧的副产物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升高可能会增加胎儿神经管畸形的风险。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研究组,以及生育健康研究所任爱国教授研究组完成,其中朱彤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9年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教授,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被教育部聘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胎儿神经管畸形(NTDs)又称为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是一种严重的畸形疾病,
-
生物物理所免疫学研究新成果登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 近日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傅阳心教授和生物物理研究所朱明昭研究员课题组展开合作在新研究中证实TNF超家族分子LIGHT调节了炎症反应中的细胞迁移和淋巴结重塑变化,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著名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上。Invitrogen公司Ambion RNA用户手册全新上市,纸质版免费申请 淋巴结是机体的最主要淋巴器官之一,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在多种病理状态下(感染、炎症和肿瘤),淋巴结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重塑变化。在此过程中,各种固有免疫细胞、获得性免疫细胞、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病原微生物,在时间和空间
-
赖仞研究组6,7月接连获得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赖仞研究员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曾主持多项国家基金、中科院重点项目和云南省重点基金项目,6,7月其研究组接连发表文章,获得研究新成果。第一篇文章中,来自赖仞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围绕抗菌肽的识别、发掘以及开发利用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建立中国抗菌肽分子资源库。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抗菌肽作为新型抗感染候选药物近年来受到密切关注。抗菌肽具有不易导致微生物耐药、杀菌时间快、不诱发微生物产生内毒素且可以中和内毒素因而不导致脓毒症的产生(传统抗生素可诱发脓毒症)等优点。痤疮是由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导致的皮肤病,由于抗生素的不恰当使用,导
-
973计划“中国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项目实施成效斐然
在国家97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2009CB522300)”项目通过研究团队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在药用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方面成效斐然。目前,该项目已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973计划中期考核,进入后三年研究阶段。 项目至今已完成了60多种植物和50多种高等真菌、植物内生菌和海洋微生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2600多个,发现了700多个新的植物和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了近300个天然产物结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