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晚白垩世恐龙化石记录结构研究:揭示采样偏差对恐龙多样性认知的影响
### 引言恐龙在 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 - 古近纪(K/Pg)灭绝事件中全部消失,这一事件在脊椎动物演化历程中意义重大。然而,非鸟类恐龙在灭绝前是否已走向衰落,科学界一直存在激烈争论。许多研究聚焦于北美丰富的晚白垩世(坎潘阶 - 马斯特里赫特阶;约 8360 - 6600 万年前)恐龙化石记录,该地区约 50% 的全球晚白垩世恐龙化石发现于此,尤其是西部内陆盆地(WIB)的西部边缘,这里的化石记录具有精确的时间约束、较高的采样水平和相对连续的地层序列。从表面上看,这些化石记录显示恐龙物种丰富度在坎潘阶达到峰值,随后在马斯特里赫特阶下降。但也有观点认为,这种多样性的下降可能是化石记录中时空
来源:Current Biology 8.1
时间:2025-04-09
-
MPS1通过近端激活AURORA A激酶调控染色体纠错机制
细胞分裂如同精密舞蹈,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染色体分配错误。这项研究揭开了动粒(kinetochore)与中心体(centrosome)间的隐秘对话:当动粒靠近纺锤体极时,其表面的MPS1激酶会像分子开关般磷酸化中心体AURORA A激酶(AAK)的C-lobe保守位点,激活这把"分子剪刀"来切断错误连接的动粒-微管(microtubule)。在果蝇细胞中,敲除MPS1会导致染色体严重错排,而将超活化AAK突变体锚定在中心体即可挽救这一缺陷。更令人振奋的是,人类细胞中也存在这种"近端激活"机制——MPS1-AAK通路通过磷酸化NDC80蛋白N端尾巴来调控微管动态。这些发现不仅解释了细胞如何利用空间信
来源:Current Biology 8.1
时间:2025-04-09
-
邻居细胞在非洲爪蟾(Xenopus)上皮细胞胞质分裂中抑制缢缩的作用及意义
细胞胞质分裂(Cytokinesis)会产生作用于相邻细胞的力,这对上皮组织稳态构成挑战。非洲爪蟾(Xenopus)上皮中,胞质分裂沟处的连接增强可调节缢缩速度,这表明胞质分裂会受到来自上皮邻居的阻力。研究显示,收缩性因子在相邻细胞的分裂沟附近积累,增加邻居细胞的硬度会减缓缢缩。通过光遗传学技术增加一个或两个邻居细胞的收缩性,会减缓缢缩或导致胞质分裂失败。将分裂细胞与其邻居之间的机械转导解耦联,会加快分裂沟内陷速度,改变胞质分裂后的细胞拓扑排列,并损害分裂沟处的屏障功能。计算模型验证了这些发现,并为胞质分裂过程中的上皮力学提供了更多见解。研究得出结论,胞质分裂阵列产生的力必须与邻居细胞产生的抑
来源:Developmental Cell 10.7
时间:2025-04-09
-
微创精准的量子技术工具有望变革癌症治疗
澳大利亚的新技术有望彻底改变胃肠道癌症的检测和治疗方法,实现精准、微创的手术治疗。在联邦政府经济加速器(AEA)Ignite基金的支持下,南澳大利亚大学(UniSA)的研究人员利用量子技术开发了一种首创的腹腔镜探头,可帮助外科医生精准地绘制肿瘤的扩散范围。该技术有望提高全球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该项目由UniSA未来产业研究所的Nicole Dmochowska博士领导,获得40.505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并与精准癌症手术公司Ferronova合作开展。该探头将与Ferronova的铁氧化物纳米颗粒制剂(FerroTrace)配合使用,以提高手术中对癌性淋巴结的检测能力,减少因广泛手术导致
-
一种微小的聚合物,有巨大的潜力阻止脑损伤的发生
创伤性脑损伤(TBI)通常由跌倒或交通事故引发,每年导致大量人员死亡和残疾。最新研究在继发性脑损伤领域取得了潜在突破。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新材料,能够靶向并中和大脑中的有害分子,显著改善小鼠的认知恢复,并有望为人类治疗开辟新途径。研究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6.1万人因脑部钝器创伤而死亡,而超过8万人因这些损伤留下永久性残疾。TBI造成的脑部损伤分为两个阶段: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发生在撞击瞬间,对脑组织造成直接物理伤害。然而,继发性损伤则在初始创伤后几分钟、几天甚至几周内逐渐发展,由有害化学过程引发。与原发性损伤
-
研究人员发现了刺激排卵的新激素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性激素,它在刺激排卵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分泌神经蛋白,一种从分泌颗粒蛋白2中提取的神经肽,是刺激斑马鱼排卵的关键激素。这一发现对在水产养殖和保护中应用的生育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泌神经素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肽,存在于从古代鱼类到人类的各种物种中,”渥太华大学生物系首席研究员、全职教授万斯·特鲁多解释说。“使用一种新的生化方法,我们同时测量了雌性斑马鱼排卵周期中多种激素之间的关系。这使我们能够确定分泌神经素在诱导排卵中的关键作用。”这项研究揭示了分泌神经素作为鱼类繁殖的强大调节剂的潜力,可能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脊椎动物也有影响。特鲁多教授说:“
-
Nature Medicine:一种使用机器学习来帮助预测淋巴瘤患者免疫治疗反应的测试
City of Hope的研究人员和MSK公司开发了一种工具,该工具使用机器学习来评估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对嵌合抗原受体(CAR) T细胞治疗的可能反应。这项成果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研究结果。CAR - T细胞疗法是最近在对抗血癌方面取得的最有希望的进展之一。但是超过一半对标准治疗无效的NHL患者在CAR - T治疗的6个月内也会复发或进展。这种被称为炎症混合模型(InflaMix)的新工具是通过检测149名非霍霍金患者的各种血液生物标志物来评估炎症(CAR - T失败的潜在原因)的。在机器学习(一种使用算法从信息集中学习并从数据中发现的模式中得出结论的人工智能)的帮助下
-
α- 微管蛋白尾部调控轴丝分化:为纤毛功能研究解锁关键密码
研究系统性删除了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体内 5 个 α- 微管蛋白基因和 4 个 β- 微管蛋白基因的尾部。研究发现,α- 微管蛋白尾部的缺失会诱导异位双联微管(MTs)的形成。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α- 微管蛋白尾部会阻碍 B 微管在 A 微管表面的成核。此外,利用重组微管蛋白进行的体外微管组装实验表明,去除 α- 微管蛋白尾部能有效促进双联微管的组装。这些结果提供了体内证据,表明微管蛋白尾部,尤其是 α- 微管蛋白尾部,抑制双联微管的形成,突出了其在维持轴丝微管组织的结构完整性和准确性方面的作用,这对纤毛的正常分化和功能至关重要。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时间:2025-04-09
-
EndoPRS:整合内表型信息提升哮喘临床终点多基因风险评分的精准预测
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在复杂疾病预测领域面临重大挑战——传统方法难以捕捉性状间垂直多效性(vertical pleiotropy)的调控关系。这项突破性研究提出的endoPRS创新性地采用加权lasso模型,无需预设内表型(endophenotype)与疾病的遗传架构,即可整合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关键生物标志物数据。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仿真验证了该模型在各类复杂遗传场景下的稳健性,并在UK Biobank和All of Us队列的儿童哮喘预测中实现显著提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主流多性状PRS方法如MTAG和wMT-BLUP,endoPRS展现出更优异的预测性能与跨群体迁移能力,这为临床转化应
来源:AJHG 9.8
时间:2025-04-09
-
L - 天冬酰胺酶激活 PAR2 新机制:解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密码
在医学的抗癌战场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个可怕的 “敌人”,它主要发生在骨髓和血液中,是儿童群体里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导致儿童因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起,L - 天冬酰胺酶作为一种化疗药物被用于 ALL 的治疗,它能激活细胞内的固有凋亡途径来杀死 ALL 细胞,主要过程是通过诱导 IP3受体(IP3R)介导的内质网(ER)Ca2+释放,打破细胞内 Ca2+平衡,进而激活 Ca2+介导的 calpain-1-Bid-caspase-3/12 凋亡通路 。然而,L - 天冬酰胺酶激活 PAR2 的具体分子机制却一直是个谜,这就像一把锁,等待着研究人员去找到开启它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4-09
-
探究感染因素在巴雷特食管恶变中的作用:为食管癌防治寻突破
食管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巴雷特食管作为食管腺癌明确的癌前病变,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其进展为食管腺癌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尤其是感染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始终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前研究虽已发现感染因素与部分癌症相关,像高危型 HPV 在宫颈癌、口咽癌中作用明确,但在食管腺癌方面,证据有限。并且过往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检测方法有缺陷、易受交叉污染等问题,使得感染因素与食管腺癌关系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探究感染因素在巴雷特食管进展为食管腺癌过程中的作用迫在眉睫,这对食管腺癌的早期预防、精准监测和有效治疗意义重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来自英国女王大学贝尔法斯特分校、
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6.4
时间:2025-04-09
-
弓形虫感染对 1 型糖尿病进程的影响:免疫调节与疾病缓解的新探索
研究背景在医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1 型糖尿病(T1DM)犹如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 β 细胞遭到破坏,使得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发血糖水平的异常升高 。全球范围内,T1DM 患者数量众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目前,对于 T1DM 的发病机制,科学界尚未完全明晰。虽然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其中感染因素与 T1DM 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弓形虫(T. gondii)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寄生虫,感染了约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 。它具有独特的感染和生存机制,在入侵人体后,能在细胞内寄
来源: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8.2
时间:2025-04-09
-
趋化因子受体再分布在 3T3 成纤维细胞趋电性中的动态变化:解锁细胞定向迁移的神秘机制
在细胞的微观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现象 —— 趋电性(electrotaxis),它指的是细胞在直流电场(dcEF)中的定向运动。这一现象在伤口愈合、胚胎发育以及癌症转移等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象一下,当身体受伤时,细胞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在电场的指引下迅速奔赴伤口处进行修复,这其中趋电性功不可没。然而,尽管科学家们早已知道细胞具有趋电能力,但对于其背后复杂的机制,却还只是一知半解。此前的研究提出了一种 3T3 成纤维细胞趋电性的双相机制,即最初的快速反应由离子机制驱动,而长时间暴露在直流电场中时,膜成分的重新分布开始发挥作用。但这一机制仍存在许多未解答的问题,比如膜蛋白重新分布的具体
来源: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8.2
时间:2025-04-09
-
微生物组当代研究蓝图:破解术语迷障,推动机制探索
在微生物组研究的奇妙世界里,曾经存在着许多让人困惑的 “谜题”。比如,一些术语的使用十分混乱,就像不同的人说着不同的 “方言”,导致大家对研究成果的理解产生偏差。“微生物组(microbiome)” 和 “微生物群(microbiota)” 常常被混淆,“丰度” 一词也被错误使用,使得研究结果的解读变得困难重重。而且,在微生物组的分析过程中,从样本采集到数据分析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偏差,这些偏差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小怪兽”,随时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让微生物组研究走上更加科学、准确的道路,来自世界各地多所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如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美国
来源:Microbiome 13.8
时间:2025-04-09
-
Nature子刊:研究人员使用人工智能来改善耐药感染的诊断
耐药感染——尤其是来自结核病和葡萄球菌等致命细菌的感染——正在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健康危机。这些感染更难治疗,通常需要更昂贵或有毒的药物,并且住院时间更长,死亡率更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仅在2021年,就有45万人患上了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成功率降至57%。现在,杜兰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性的遗传标记,这可能会导致更快、更有效的治疗。杜兰大学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引入了一种新的群体关联模型(GAM),该模型使用机器学习来识别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与可能错误地将不相关的突变与耐药性联系起来的传统工具不
-
解析 Gcn2 二聚体与 60S 核糖体大亚基复合物结构:解锁整合应激反应新奥秘
Gcn2 是整合应激反应(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ISR)通路中至关重要的蛋白激酶,从酵母到人类都高度保守。尽管早就知道 Gcn2 会与 60S 亚基相互作用,但一直缺乏对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构层面的了解。此次研究获得了天然酵母 Gcn2 - 60S 复合物的冷冻电镜(cryo - EM)结构,发现 Gcn2 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于 60S 亚基上。Gcn2 与 60S 亚基的结合不依赖于共激活因子 Gcn1 或 Gcn20,也不会激活 Gcn2,而是让 Gcn2 处于待命状态。在应激条件下,核糖体发生碰撞,Gcn2 会从 60S 亚基转移到碰撞的核糖体部分,这使得细胞能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时间:2025-04-09
-
M2 巨噬细胞与成纤维细胞 “暗通款曲”:IL-6 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 研究背景在组织中,细胞处于细胞外基质(ECM)构成的环境里,ECM 为细胞提供物理支持与信号传导,细胞可通过机械转导感知并响应 ECM。在伤口愈合时,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会被激活,促进伤口修复;然而,当伤口愈合过程失调,ECM 与细胞间的动态关系就会推动纤维化疾病发展。在肺纤维化病症中,成纤维细胞持续激活,致使肺泡周围产生过多瘢痕组织,增加组织硬度,进而损害肺功能,甚至引发器官衰竭。巨噬细胞在纤维化疾病中至关重要,它能通过分泌促纤维化因子激活成纤维细胞,还可分泌细胞因子招募更多细胞,放大激活反应。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不同表型的巨噬细胞功能各异,其中 M2 巨噬细胞常与持续的纤维化
来源:Cell Biomaterials
时间:2025-04-09
-
SARS-CoV-2亚变体KP.3.1.1和XEC的抗体逃逸机制及免疫逃逸优势研究
血清中和抗体逃逸与抗原性分析研究团队通过假病毒中和实验比较了KP.3.1.1(携带S31Δ突变)和XEC(携带T22N/F59S突变)对康复者血清(JN.1 infx)和疫苗接种者(KP.2 MV)抗体的敏感性。数据显示,KP.3.1.1和XEC对血清中和的抗性较亲本株KP.3提高1.3-1.6倍,其中F59S单点突变即可重现这一表型。抗原图谱显示,携带S31Δ或F59S的变异株与JN.1相距1.2个抗原单位(AU),而T22N影响微弱。单克隆抗体逃逸与受体结合机制针对保留KP.3活性的单克隆抗体面板测试发现,S31Δ和F59S可完全逃逸NTD-SD2特异性抗体C1717,并显
来源:Cell Reports 7.5
时间:2025-04-09
-
整合素谱在肾小球损伤时驱动 YAP 依赖的上皮 - 间质相互作用:肾脏疾病研究新突破
在人体的精密 “工厂”—— 肾脏中,肾小球就像一个高效的 “滤网”,承担着过滤血液、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的重任。肾小球的正常功能依赖于足细胞和系膜细胞之间的上皮 - 间质相互作用,它们共同维持着毛细血管袢结构,构建起肾小球滤过屏障(GFB)。然而,当这个 “滤网” 出现问题,如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状态下,GFB 受损,就会导致大量白蛋白从血液中流失,患者往往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过去的研究虽然揭示了足细胞损伤是导致 GFB 破坏和慢性肾病发生的起始事件,但对于足细胞和系膜细胞之间维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结构的关键相互作用,以及相关分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9
-
一种水稻特有的组蛋白 H4 变体通过调控 H4K5ac参与盐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
在真核生物中,除了组蛋白 H4 的变体,大多数核心组蛋白变体的作用机制和功能意义已为人熟知。研究表明,水稻成员中特异性表达的 H4 变体(H4.V)能介导特定的表观遗传变化,增强水稻的耐盐性。H4.V 可整合到特定的异染色质位点,阻止活性组蛋白标记的沉积。在胁迫条件下,H4.V 重新分布,使得乙酰化的 H4 赖氨酸 5(H4K5ac)能够整合到基因体中。H4.V 的错误表达会导致生殖发育和盐胁迫响应出现缺陷。通过冷冻电镜结构和生化分析发现,H4.V 形成同型核小体,并赋予核小体独特的分子特性,从而介导这些变化。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植物中的一种 H4 变体,还揭示了一种可能有助于半水生水稻适应环境
来源:Nature Plants 15.8
时间: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