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金属辅助真空转移:开启单层 MoS2电荷密度波原位可视化研究新征程

    在量子材料的奇妙世界里,单层二维(2D)材料及其异质结构近年来成为研究焦点。它们的界面处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电子关联行为,像超导性和莫特绝缘态,其中电荷密度波(CDW)的形成更是备受关注。CDW 是导电材料中电子形成的静态、周期性模式,类似电荷驻波,对材料的电子性质,如超导性和绝缘体 - 金属转变有着深远影响。然而,CDW 的形成机制,比如费米面嵌套(FSN)和电子 - 声子耦合,一直是科研人员激烈争论的话题。对于半导体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TMDCs),像本征的 2H - MoS2,传统观点认为因其费米面位于带隙内,无法支持 CDW。但当将这类材料减薄到单层厚度时,由于维度限制和表面相互作用,会展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人类活动破坏海底碱性平衡:揭示渔业与疏浚活动导致的隐性CO2排放

    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的碳汇之一,默默吸收着人类活动排放的约25%二氧化碳(CO2)。其碳封存能力高度依赖海水碱度(AT,即质子受体与供体的差值),而海底沉积物贡献了全球海洋40%的碱度输入。然而,拖网捕捞和疏浚等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扰动海底——每年约15%的大陆架区域遭受拖网作业,20-90 Gt沉积物被搅动。这些活动是否会破坏海底自然碱度生成机制?这一问题长期缺乏量化评估,成为海洋碳核算的重大盲区。比利时根特大学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研究人员整合全球270组海底碱度通量实测数据,建立包含碳酸盐溶解、黄铁矿形成和反硝化等关键过程的海底生物地球化学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木星对流层风暴:深度剖析巨型风暴对木星大气的影响

    在浩瀚的太阳系中,木星一直是天文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它那神秘的大气层,蕴含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人们去探索。木星的大气主要由氢气主导,然而,我们对其对流层中物质和能量的重新分配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木星全球大气动力学的影响,了解还十分有限。比如,太阳辐射和内部热通量对木星大气能量平衡都有贡献,但它们如何在大气中相互作用,仍是未解之谜。此外,木星对流层存在一个两层系统,其中微量气体的行为并不符合热化学平衡模型的预测,尤其是氨在 30 bar 深度的全球消耗现象,用现有的化学和大气动力学知识难以解释 。为了揭开这些谜团,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木星风暴对其大气影响的研究。研究人员利用朱诺微波辐射计(Juno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纳米尺度工程与介观自旋纹理的动态稳定:解锁量子模拟与纳米成像新可能

    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探索量子系统的奥秘,其中量子系统如何趋向平衡态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观念中,热弛豫(thermalization)就像一个调皮的 “捣蛋鬼”,它会随着时间增加系统的熵,抹去系统过往的 “记忆”,让存储在量子系统中的信息逐渐消失。而且,这种信息的丢失往往是不可逆的,这使得人们在利用量子系统时困难重重。比如,在量子计算中,信息的丢失可能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在量子通信里,它又会干扰信号的传输。所以,长期以来,科研人员都在努力想办法减缓甚至阻止热弛豫过程,他们尝试将量子系统与外界物理隔离,或者通过量子控制技术来干预,还会把系统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度,试图驯服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三阴性乳腺癌中肿瘤源性花生四烯酸通过重编程中性粒细胞介导免疫抑制与治疗抵抗的机制研究

    在对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战场上,狡猾的肿瘤细胞竟将脂质转化为"生化武器"!研究发现,那些逃过抗PD-1治疗和化疗双重打击的TNBC细胞,会疯狂囤积中性脂质,其中花生四烯酸(AA)成为关键"叛变信号"。这些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如同特洛伊木马,将AA运送给肿瘤微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将其改造成"免疫哨兵"——这些被重编程的细胞不仅披上PD-L1"隐形斗篷",还释放前列腺素E2(PGE2)烟雾弹,联手压制CD8+ T细胞的抗癌火力。有趣的是,切断ω-6脂肪酸供应或阻断AA合成的药物组合,能像拆弹专家般解除这种免疫抑制,让耐药肿瘤重新对治疗敏感。这项发现为破解TNBC临床耐药困局提供了代谢干

    来源:Immunity 25.5

    时间:2025-03-29

  • ERK通路再激活:破解炭疽毒素致死机制的小鼠生存新策略

    炭疽致死毒素(LT)作为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的核心毒力因子,通过特异性水解MEKs蛋白,阻断下游ERK、p38和JNK信号通路传导,最终导致组织损伤与死亡。面对毒素内化后的治疗空白,研究者巧妙改造MEKs蛋白的LT切割位点:MEK2(P10V/A11D)双突变体、MEK3(I27D)和MEK6(I15D)单突变体均展现出对LT蛋白酶解的顽强抗性。这些"超级MEKs"在细胞中表达时,犹如给信号通路装上防弹衣,持续激活ERK/p38级联反应,使细胞在毒素攻击下存活率飙升。更令人振奋的是,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成功抵御LT或活菌攻击,为对抗炭疽毒素开辟了宿主导向治疗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20.5

    时间:2025-03-29

  • 黑色素瘤分泌中期因子(MDK)系统性重编程树突状细胞导致免疫监视失灵及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失效的机制研究

    皮肤黑色素瘤虽表达大量新抗原,却常演变为"冷肿瘤"表型。最新研究揭示,肿瘤分泌的生长因子中期因子(Midkine, MDK)竟能多维度压制抗原呈递细胞功能!通过细胞实验、小鼠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发现,MDK在原发性肿瘤、淋巴结和骨髓中"远程操控",激活STAT3信号通路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的分化、活化和功能全线崩溃——就像给免疫系统的"侦察兵"戴上了眼罩。这种系统性重编程不仅导致免疫监视失灵,更使得PD-1/CTLA-4等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惨遭滑铁卢。

    来源:Nature Cancer 23.5

    时间:2025-03-29

  • 通过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编码 PDL1 的 mRNA 在体内生成致耐受性抗原呈递细胞: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带来新曙光

    致耐受性抗原呈递细胞(tolerogenic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有望成为抑制自身免疫疾病中 T 细胞活化的治疗手段。然而,自体 APCs 的分离和体外操作成本高昂,且该过程需为每位患者定制。研究发现,通过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编码抑制蛋白程序性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信使 RNA(messenger RNA,mRNA),可在体内生成致耐受性 APCs。研究人员优化了脂质纳米颗粒配方,通过降低可电离脂质上氮原子与封装 mRNA 上磷酸基团的摩尔比,将其免疫原性降至最低。在类风湿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

    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7.7

    时间:2025-03-29

  • 肿瘤细胞通过抵抗中性粒细胞抗癌毒性获得促转移和先天免疫逃逸表型

    在肿瘤免疫研究领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始终充满矛盾——既能杀伤肿瘤又促进转移,这种"双面人格"的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尤其像头颈部肿瘤这类与细菌密切接触的癌症,微生物如何影响肿瘤-免疫互作更是个黑箱。德国埃森大学医院Szlachetko等团队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的研究,通过精巧的体外串扰模型和临床样本分析,揭示了肿瘤细胞自身抵抗性决定中性粒细胞功能输出的全新机制。研究采用多组学技术:建立细菌-肿瘤细胞-中性粒细胞(PMNs)序贯刺激模型;通过RNA-seq分析EMT转录特征;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和裸鼠原位移植评估转移;采用空间

    来源: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1.8

    时间:2025-03-29

  • 高血压会导致肾脏的结构改变

    维也纳医科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研究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即使没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高血压也会导致足细胞(肾滤过器中的特殊细胞)的异常。该研究结果发表在《Hypertension》杂志上,强调了早期发现和持续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以防止肾脏损害。为了得出这些结果,由Christopher Paschen和Rainer Oberbauer(临床肾脏病和透析部,医学部III)和Heinz Regele(临床病理部)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了来自99名患者的肾脏组织,这些患者要么患有高血压(动脉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要么没有这两种疾病中的任何一种。该研究是在肿瘤肾切除术(2013年至

    来源:Hypertension

    时间:2025-03-29

  • Hortaea werneckii:探索盐生真菌独特细胞分裂与表型可塑性的奥秘及意义

    黑色酵母霍特曼酵母(Hortaea werneckii)是一种常见于高盐环境的真菌。除了具有显著的耐盐性,H. werneckii还展现出一种非传统的细胞分裂方式。酵母细胞从两极开始生长,类似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的细胞分裂方式。随后,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间形成隔膜。隔膜形成后,H. werneckii将细胞分裂机制转变为出芽。芽从母细胞的两极生长,有丝分裂似乎发生在芽颈附近。子细胞接着重复这种裂变和出芽交替的循环。这种非传统的细胞周期取决于环境(盐浓度)和细胞密度。例如,未添加氯化钠的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培养基(YPD)会导致H. wernec

    来源:TRENDS IN Microbiology 14.0

    时间:2025-03-29

  • 解析抗体免疫压力下 SARS-CoV-2 的进化:助力抗疫新突破

    新冠病毒(SARS-CoV-2)的持续进化,通过免疫逃逸突变给现有的中和抗体和疫苗带来了巨大挑战。借助基因组监测和抗体深度突变扫描(DMS)数据,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计算框架,以阐明 SARS-CoV-2 特定区域的变异动态,并预测群体免疫下的进化趋势。

    来源:TRENDS IN Immunology 13.1

    时间:2025-03-29

  • 综述:重组腺相关病毒生产平台的工艺与质量考量

    Highlights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作为基因治疗的核心载体,其生产工艺正经历从贴壁培养到大规模悬浮生物反应器的革命性转变。三大主流生产平台——瞬时转染(transient transfection)、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和稳定生产细胞系(producer cell lines)各具特色:转染法灵活性高但批次间差异大,而基于HEK293或Sf9细胞的悬浮系统显著提升了产量可扩展性。培养基与培养工艺革新无血清(serum-free)和化学成分限定(chemically defined)培养基的突破解决了动物源成分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优化了细胞密度与病毒滴度。例如,添

    来源:TRENDS IN Biotechnology 14.3

    时间:2025-03-29

  • 利用人工染色体载体加速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组合成:迈向工业微生物合成新高度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类似细菌人工染色体(BAC)的载体用于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并引入了精简的谷氨酸棒杆菌人工染色体(CAC)切除增强重组(CACEXER)策略,用于这种在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兰氏阳性微生物的从头基因组合成。目前,已成功将 361 kb(即 11%)的合成 DNA 整合到基因组中。为进一步优化基于 CAC 的方法并加速基因组合成,研究旨在融入大规模 DNA 组装和递送方面的最新进展。此外,基因组调试以减轻生长缺陷对于实现完全合成的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组至关重要。基于当前进展,该技术已达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定义的技术就绪水平(

    来源:TRENDS IN Biotechnology 14.3

    时间:2025-03-29

  • 纳米抗体抗虫媒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与表位识别的治疗新策略

    纳米抗体(Nbs)在对抗虫媒病毒(arboviruses)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其小巧的分子结构和卓越的稳定性赋予三大优势:穿透血脑屏障(BBB)的能力、识别隐蔽抗原表位(cryptic epitopes)的特性,以及显著降低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的风险。这些特性为开发新一代抗病毒药物提供了独特的技术路径,尤其针对传统抗体难以突破的生理屏障和复杂病毒靶点。

    来源:TRENDS IN Biotechnology 14.3

    时间:2025-03-29

  • 饮食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 “密码”:营养利用动态揭示肠道菌群组装规律

    饮食能够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gut microbiota)影响宿主健康,然而我们缺乏将营养可用性与微生物群组成联系起来的机制性理解。在这里,研究人员利用从人类粪便体外(in vitro)培养的数千个微生物群落,构建了一个预测模型,用于研究在复杂培养基中添加中央碳代谢的单一营养物质后群落组成的变化。在这些群落中,成员身份很大程度上由供体粪便决定,而相对丰度则由补充碳源决定。由于少数微生物能够迅速耗尽复杂培养基中的生态位,然后利用并垄断补充碳源,大多数分类群的绝对丰度与补充营养物质无关。优势分类群的相对丰度可以从单个物种的营养偏好和生长动态来预测,而出现的例外情况与菌株水平的生长能力差异一致。该

    来源:Cell Systems 9.0

    时间:2025-03-29

  • 动物七蛋白(septins)跨膜结构域的功能解析及其在膜定位中的关键作用

    七蛋白(septins)作为高度保守的蛋白家族,能形成回文式异源寡聚体棒状结构并自组装成非极性纤维。这些纤维通过识别微米级膜曲率、构建扩散屏障,并与细胞骨架聚合物(如F-肌动蛋白和微管)协同作用,调控细胞分裂、迁移和极性建立等关键过程。尽管已知三个多碱性区域(PB1-3)和两亲螺旋(AH)可介导体外膜相互作用,但其在完整七蛋白复合体中的功能机制仍不明确。研究团队在线虫中鉴定出含跨膜结构域(TMD)的七蛋白亚型UNC-61a,发现其TMD对产卵器组织完整性至关重要。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后鞭毛生物(opisthokonts)广泛存在TMD-septins。令人振奋的是,灵长类TMD-septin的跨

    来源:Current Biology 8.1

    时间:2025-03-29

  • 内质网巢:拟南芥中塑造过氧化物酶体与脂滴形成的内质网特化区域 —— 探索真核细胞脂质代谢奥秘

    细胞器是真核细胞的标志性特征,但关于细胞器的生物发生仍有许多未知。脂质滴(lipid droplets)和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s)在脂肪的储存和分解代谢中发挥相反作用,它们从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的一个神秘区域形成。研究人员利用活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了脂质分解代谢活跃、过氧化物酶体可能异常大的拟南芥幼苗中过氧化物酶体和脂质滴的生物发生过程。研究发现,这些细胞器产生的内质网区域,即内质网巢(ER nests),是复杂且动态的结构,它排斥一般的内质网蛋白,但会积累其他蛋白,包括脂质生物合成酶和 COPII 成分 SAR1。此外,内质网巢似乎决定了过氧

    来源:Developmental Cell 10.7

    时间:2025-03-29

  •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 GLI2 与关键转录因子的协同作用:潜在治疗靶点与预后标志物的新发现

    细胞身份的基因表达程序建立由严格调控的转录因子(TFs)控制,它们以前馈方式进行自我和交叉调节,形成核心调控回路(CRCs)。在此,研究确定并验证了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由三个关键转录因子 ——GLI2、TP63 和 RUNX1 形成的重要互联 CRC。关键转录因子共同结合自身及彼此的超级增强子,形成互联的自我调节环。从机制上讲,这些关键转录因子占据了 ESCC 大部分超级增强子,协同调控 ESCC 转录程序。从功能上看,关键转录因子 GLI2 对 ESCC 细胞存活、迁移、侵袭以及异种移植肿瘤生长至关重要。此外,GLI2 的过表达与 ESCC 患者较短的总生存期显著相关。在下游,这个

    来源:AJHG 9.8

    时间:2025-03-29

  • 综述:理解线粒体蛋白质输入:前序列转位酶TIM23复合体的修正模型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其功能依赖于细胞核编码蛋白质的精准输入。近期《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发表的综述颠覆了传统认知,揭示前序列转位酶TIM23复合体的全新工作机制。线粒体蛋白质输入的核心机器线粒体双膜结构形成独特分区——外膜(OMM)、内膜(IMM)、膜间隙(IMS)和基质。约60%线粒体蛋白通过前序列途径输入,其中TIM23复合体负责跨越IMM的关键步骤。传统模型认为Tim23亚基形成亲水通道,而Tim17仅起辅助作用。但最新冷冻电镜结构显示:Tim17-Tim23以背靠背方式形成异源二聚体,Tim17的膜侧开放腔体才是真正的转运路径。转运机制的范

    来源: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11.6

    时间:2025-03-29


页次:9/4098  共81953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