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交大Nature子刊发现表观遗传靶标SIRT6激动剂可抑制肝癌增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健课题组与陈国强课题组合作的论文:“Identification of a cellularly active SIRT6 allosteric activator”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影响因子13.843)上发表了最新药物设计研究相关论文。在这篇文章中,科研人员发现了SIRT6的首个具有功能的变构激动剂MDL-800,并初步证实了SIRT6激动剂可以通过阻断细胞周期来抑制肝癌增殖,研究为SIRT6作为新靶标的确认提供了证据,也为该靶标药物开发提供了优质的先导化合物基础。表观遗传调控是生命稳态维持的重要机制,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18-11-07

  • 内蒙古大学,华大基因Nature Genetics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蒙古族遗传结构

    基因测序技术让人类对基因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从目前所收集到的蒙古族遗传资料来看,数量依然有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白海花及其团队等人对175名蒙古人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揭示蒙古族的遗传结构,相关研究结果以《175名蒙古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特定种群的遗传结构》为题,于11月6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大约在1000年前,蒙古帝国扩张,蒙古族的统治疆域曾北至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至中国南海,东北至黑龙江,西南至缅甸泰国境内,蒙古族民众也因此四散各地。目前全球大约有1000万蒙古族人,他们主要居住在中国北部,蒙古和俄罗斯南部。但是,对于蒙古族人如何影响其他地区、其他民族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8-11-07

  • NAR:辅助piRNA功能研究的数据库——piRBase

    piRNA (PIWI-interacting RNAs) 是一类长度约为24~31 nt的非编码小RNA,通过特异性地与PIWI蛋白结合而发挥生物学作用。piRNA主要在生殖细胞系中表达,其数量众多,因此引起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piRNA的发现为非编码小RNA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被Science评为2006年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自piRNA被发现以来,对其研究进展迅速,现已发现其在生殖干细胞分化、胚胎发育、维持基因组完整性、表观遗传学调控、异染色质的形成和物种的性别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在抑制转座子转录和基因转录后调控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癌症组织中piR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06

  • 中科院学者Cell Rep揭示肿瘤血管新生的新分子标记Apj

    10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科研成果“Apj+ vessels drive tumor growth and represent a tractable therapeutic target”。该研究利用在Apj-CreER和Apj-DTRGFP-Luc基因转入小鼠体内分别建立皮下肿瘤移植模型、原位肿瘤移植模型、基因缺陷原位肿瘤模型和化合物诱导肿瘤模型,追踪Apj的表达情况,发现Apj可以特异性地标记大部分的肿瘤新生血管。研究也进一步揭示肿瘤恶性增殖与血管新生的关系,进而加深对肿瘤疾病的认识,同时也为靶向肿瘤新生血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11-06

  • Clin Cancer Res:非编码RNA变异促进膀胱癌转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芳坚和谢丹教授团队发现非编码RNA变异:circPRMT5过表达促进膀胱癌转移的分子功能与机制,并确证了膀胱癌病人血清和尿液中外泌体Exosomal circPRMT5高表达是预测该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新有效肿瘤标志物。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肿瘤学主流杂志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这项研究是在之前发现3’UTR短缩型RAC1异构体促进膀胱癌恶性进展(Cancer Res, 2018;Doi: 10.1158/0008-5472)的基础上获得的。研究团队首先应用高通量的环状RNA(circRNA)芯片检测,从临床大病例的膀胱癌和癌旁组织中筛选到一个肿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8-11-05

  • GigaScience:中国野生猕猴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

    猕猴(Macaca mulatta)属于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猴亚科(Cercopithecinae)、猕猴属(Macaca)物种,是分布最广的一种非人灵长类,其栖息环境多样化,使它们成为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适应性进化的最佳模型,且由于猕猴在生理上与人类的极大相似性,其在认知和生物医学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灵长类生态学研究组与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单位合作,利用二代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对81个分布于中国境内17个采样点的野生猕猴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深度重测序,并通过种群基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11-05

  • 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PNAS发现决定卵母细胞质量的新机制

    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友强研究组与复旦大学麻锦彪研究组合作,成功揭示了Marf1基因调控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和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以“Ribonuclease Activity of MARF1 Controls Oocyte RNA Homeostasis and Genome Integrity in Mice”(MARF1的核酸酶活性控制小鼠卵母细胞RNA的稳态和基因组完整性)为题,于2018年10月17日在国际期刊PNAS上在线发表。卵子就如一粒种子,其质量优劣直接决定着女性的孕育结局。卵子质量低下是导致女性不孕、出生缺陷以及一些成年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产生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8-11-02

  • PLOS Biology:受体激酶FERONIA的作用新机制

    生物体需要主动适应周围环境变化。该过程涉及到受体蛋白感受内外环境信号,并通过特定方式将信号传递进入细胞核从而调节基因表达等步骤。对此过程的深入理解将有利于提高生物体的环境适应能力。细胞膜受体蛋白激酶FERONIA信号通路在植物界是一个“多面手”,不仅控制植物生长、种子大小及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调控植物对病虫害、干旱、温度及重金属离子毒害等多种逆境的应答过程。该特性使FERONIA成为分子育种的优良遗传资源。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学院于峰教授课题组揭示受体激酶FERONIA如何通过核质穿梭蛋白EBP1将RALF1多肽信号传递进入细胞核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EBP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02

  • 武汉大学Nature子刊发文:RNA异常剪接在癌症中作用新机制

    近年来,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髓系血液疾病中陆续鉴定出剪接相关基因(如SF3B1、SRSF2)的高频突变,RNA异常剪接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更是推动了剪接抑制剂治疗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然而,类似的剪接因子突变在急性淋系白血病中尚无报道。来自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HQ1 regulation of RNA splicing is required for T-lymphoblastic leukemia cell survival”的文章,诠释了SHQ1通过介导剪接体RNA (U2 spliceosomal RNA) 假尿嘧啶化修饰,调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01

  •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最新发表Nature Neuroscience文章

    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西南医院,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corticopontine circuit for initiation of urination”的文章,首次发现运动皮层中300多个神经元是控制排尿的关键枢纽,是近几年排尿控制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5日的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谌小维 (Xiaowei Chen),鄢俊安,和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的许晓鸿。Nature Neuroscience 同期配发News & Views,对团队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并提示:该研究不仅为解析

    来源:陆军军医大学

    时间:2018-11-01

  • Nature子刊:一种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机制

    武汉大学药学院邓子新院士团队瞿旭东教授课题组与昆士兰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组合作,成功解析了一种C3-芳香型吡咯并吲哚生物碱naseseazine C的生物合成机制。10月24日,相关论文在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瞿旭东课题组的硕士研究生田文雅和博士生孙成海为共同第一作者,瞿旭东和昆士兰大学贾新颖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陈世稆教授和武汉大学朱冬青副教授等参与了研究。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吡咯并吲哚生物碱是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都十分关注的一大类天然产物家族,其生理活性极其引人注目。其中,C3-位含有芳香类取代基的化学机构类型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01

  • Cell子刊封面文章:新一代高活性TLR8抑制剂

    Toll样受体家族(Toll like receptor, TLRs)  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受体之一,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体中的Toll样受体成员共有十种,分别是TLR1-TLR10,它们各司其职,时刻都在探测是否有病原体进入。其中TLR8位于细胞的内涵体中,它可以识别病毒的单链RNA,从而激活TLR8信号通路,引发相应的免疫反应。文献表明,TLR8的过度激活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抑制TLR8的过度激活被视为针对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清华大学药学院尹航课题组于2018年1月首次报道了TLR8的小分子抑制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31

  • 上海交大医学院《Cell》发文:第一个高分辨率的人源RNase P结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雷鸣课题组最新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Ribonuclease P holoenzyme”的文章,揭示了人源关键核酶RNase P催化tRNA前体加工成熟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6日Cell杂志上,这是第一个高分辨率的人源RNase P 结构,也是继雷鸣团队在于9月在Science 杂志揭示了酵母RNase P的工作机理后,在高等生物中阐释核酶RNase P的组装和工作原理的又一力作。转运RNA(tRNA)作为生命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者,首先是以前体RNA的形式被转录出来,转录生成的t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18-10-29

  • 南开大学饶子和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表长文
    破解结核分支杆菌能量代谢奥秘 助力抗结核新药研发

    作为全球头号传染性疾病,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近年来表现出日渐严重的耐药性,耐多药结核甚至极端耐药结核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切断致病菌的能量补给“线路”,使其“饥饿致死”,成为一种应对耐药结核的新思路。然而,“摸清”致病菌的能量代谢路径至关重要。近日,南开大学饶子和院士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开展的一项研究,破解了结核分支杆菌能量代谢的奥秘,为抗击耐药结核的新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美国东部时间10月25日下午,该成果论文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北京时间26日下午,饶子和院士在南开大学省身楼举办的发布会上介绍了这一重大科学进展。饶子

    来源:南开大学

    时间:2018-10-29

  • Nature子刊:微环境中衰老细胞导致临床治疗抵抗的新机制

    尽管癌症的特效药物和治疗手段日新月异,但癌症仍然是人类当前主要的死亡原因。肿瘤的发生、进展及转移受到癌细胞自身的强烈影响,但更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大多数抗癌疗法都针对癌细胞自身,而忽略了其周围的局部微环境。作为肿瘤微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基质组织对于癌症有着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微环境是肿瘤耐药等现象的“帮凶”,俨然成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微环境在临床中究竟是如何扮演这些角色的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孙宇研究组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SPINK1 in the damaged tumour microenvironment allev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29

  • 徐天乐教授连发两篇Science子刊文章:离子通道研究新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脑科学研究中心徐天乐教授课题组近期在离子通道研究又取得新成果,8月7日及10月24日在Science Signaling和Science Advances上相继发表了论文,题目分别是“The acid-sensing ion channel ASIC1a mediates striatal synapse remodeling and procedural motor learning”和“Fear extinction requires ASIC1a-dependent regulation of hippocampal-prefrontal correl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18-10-29

  • 陆军军医大学胡志安课题组在《Science》撰文揭示觉醒维持的关键机制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们发现流行性脑炎可引起患者精神不振、嗜睡。上世纪50年代,发现脑干网状结构参与觉醒的调控。这些研究加深了对觉醒维持机制的认识,但损毁已被发现的这些核团仅引起觉醒有限损害,觉醒维持的关键机制事实上并未取得根本性突破。2018年10月26日,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胡志安课题组在《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The paraventricular thalamus is a critical thalamic area for wakefulness》(丘脑室旁核是丘脑中维持觉醒的关键核团)的研究论著,首次明确报道丘脑室旁核(PVT)是觉醒维持的关

    来源:陆军军医大学

    时间:2018-10-26

  • 小分子“魔法药水”体外实现人类原代肝细胞可逆转化和扩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鄢和新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脏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研究团队发表了最新原创性成果“Expan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hepatocyte-derived liver progenitor-like cells and their use for the study of hepatotropic pathogens”, 这一研究成果于10月25号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首次在体外实现人类原代肝细胞向肝前体样细胞的可逆转化和扩增,开创了肝病研究与治疗的全新细胞来源。若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掌握这项“本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8-10-26

  • 同济大学医学院学者连发Nature及其子刊文章获全新发现

    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戈宝学教授团队在固有免疫信号分子功能机制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开展攻关,近期连续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多个期刊发表系列重要研究成果。10月4日,戈宝学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two risk loci for tuberculosis in Han Chinese”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TGM6和ESRRB两个新的结核病易感基因,为结核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个体化诊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理论支持。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26

  • Nature子刊:纳米自噬抑制剂治疗实体瘤新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研究发现,纳米金刚石可以用作一种安全高效的自噬抑制剂,显著提高三氧化二砷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该研究工作以Nanodiamond autophagy inhibitor allosterically improves the arsenical-based therapy of solid tumors为题,于10月1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6749-2)。细胞自噬与凋亡、衰老等都是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现象,是依赖溶酶体途径对胞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18-10-26


页次:560/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51][552][553][554][555][556][557][558][559][5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