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南大学副教授团队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并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扩增,然而,高胆固醇血症与机体造血功能之间的联系因素及机制不明。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病科柏勇平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德州医学中心Longhou Fang副教授团队合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以《AIBP-mediated Cholesterol Efflux Instructs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Fate》为题,采用report形式发表于《Science》(IF: 41.058)。Kaifu Chen副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2-11

  • 浙大李兰娟院士团队提出胰腺癌诊断的新思路

    由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根据人们舌苔上各种细菌的丰度差异可发现早期胰腺癌患者。他们表示,这项结果有望指导胰腺癌检测的开发,甚至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这篇题为“Tongue coating microbiome data distinguish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head cancer from healthy controls”的文章于本周一发表在《Journal of Oral Microbiology》在线版上。“如果细菌与胰腺癌之间的关联在大型研究中得到证实,那么这将促成人们开发基于微生物组的早期诊断或预防工具,”李兰娟院士评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31

  • 《Cell》2018年度论文 三项中国学者成果入选

    生物通报道:Cell杂志创刊于1976年,现已成为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陆续发行了十几种姊妹刊,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期Cell杂志公布了2018年年度论文,共包括五篇Snapshots,两篇Reviews,以及八篇Articles和Resources,其中共有3篇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由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蒲慕明领导的研究团队在Cell杂志发布了重要成果,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完成了克隆猴。Cell杂志主编Emi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30

  • 中山大学青年教授Leukemia通过转录组图谱发现EB病毒致癌的新机制

    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鼻咽部位,是一类高发于亚洲和南美洲的恶性淋巴瘤。EB病毒感染被认为是NK/T细胞淋巴瘤发病的重要诱因,但其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被完全揭晓;并且,相对于95%以上成人已携带EB病毒,EB病毒感染与多种其他肿瘤相关的现象让EB病毒感染的致癌作用和机制更显神秘。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贝锦新和曾益新课题组首次发现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的特征图谱,其重要疾病特异序列特征和分子事件,提示EB病毒致病机制可能类似于HPV和HBV,通过病毒基因整合插入致宿主基因表达干扰,进而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这一研究以“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land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30

  • JAMDA:如何精准干预老年人衰弱问题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王克芳教授团队在老年人衰弱的机制及干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Frailty Among Older Adults in Nursing Hom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Activity Engagement”在国际老年医学权威期刊JAMDA(五年IF=5.751)发表。该研究成果为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证据。护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梦为本文第一作者,王克芳教授、李明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衰弱作为一种老年综合征已经成为公共健康事项的优先权。

    来源:山东大学

    时间:2019-01-30

  • Nature子刊:“五谷”之一的重要作物糜子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

    糜子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相关文献报道糜子在中国已经有超过1万年的栽培历史,是少数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糜子是中国传统“五谷”中的一种。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黍和稷分别为糥性和非糯性的糜子,在中华农耕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糜子具有较短的生长周期以及极强的非生物胁迫抗性,也是典型C4高光效作物。然而,糜子的基因组资源极其匮乏,严重制约了糜子这一重要而古老的农作物的遗传改良。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PacBio测序技术、BioNano光学图谱结合Hi-C技术对优良的糜子材料陇糜4号进行了测序和基因组组装,在糜子基因组组装和比较基因组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以“Chromosome 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9

  • 华大基因测序近700种植物的基因组

    生物通报道  近日,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对云南瑞丽植物园内部及周边近700种植物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分析。这项工作有助于推动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BP)以及万种植物基因组计划(10KP)。在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刘心的领导下,研究团队收集了761个植物样本,并产生了54 Tb的测序数据,每个物种的平均测序深度达60倍。这使得他们不仅能够构建参考系统发育,还能够开发植物测序数据的开放参考集。这项成果发表在《GigaScience》上。“这项研究可作为一个基准项目,用来调整和标准化大规模基因组计划的采样、方法、数据积累和分析技术,”刘心补充说。刘心及其同事采集了云南瑞丽植物园种植的689种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9

  • 中国学者新发现:蝗虫反捕食有毒防御机制

    这一发现发表在2019年1月23日的《Science Advances》。动物聚集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常见的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现象。高密度的蝗虫形成庞大的蝗虫群,它们暴露于捕食者的风险极高。因此,群居蝗虫的有效防御策略对其生存和迁徙至关重要。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群居蝗虫可能会使用与食用植物有毒提取物相关的警告染色来防御捕食者。但是我们对蝗虫体内警戒信号和毒素的功能协调和生物合成却知之甚少。通过化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苯乙氰(phenylacetonitrile,PAN)是一种主要的密度依赖性挥发性化合物,群居蝗虫的所有组织和体液中均可检测到,但在独居蝗虫中却不存在。行为分析排除了PAN对蝗虫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9

  • 苏州大学教授Blood重点论文揭示血栓形成新机制

    整合素αIIbβ3是介导血小板聚集的最关键受体,该受体如何被负性调控而保持非活化状态,一直是血栓与止血研究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和研究热点。来自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武艺课题组在血液学权威杂志Blood上发表了题为“The Transmembrane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TMX1 Negatively Regulates Platelet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Zhao et al, Blood, 2019;133(3):246-251),该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赵珍珍为第一作者,武艺博士和美国Temple大学David Essex博士为通讯作

    来源:苏州大学

    时间:2019-01-29

  • J Exp Med:蛋白去磷酸化修饰调控炎症微环境的新机制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柯越海课题组与附属邵逸夫医院曹倩团队合作在J Exp Med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Phosphatase Shp2 exacerbat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by disrupting macrophage responsiveness to interleukin-10"。该研究发现磷酸酶Shp2行使的蛋白去磷酸化修饰在炎癌转化微环境中的新的作用途径,揭示靶向敲除或抑制Shp2酶活可促进转录因子STAT3的磷酸化激活进而增强巨噬细胞IL-10抗炎效应并抑制肿瘤的发生。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巨噬细胞对抗炎因子IL-10敏感性与炎症性肠病(IBD)发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9-01-29

  • 高光侠《Cell》发现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重编码的新机制

    病毒感染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作为最小的可复制的生物体,病毒又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生物学规律最初都是在病毒中发现的。由于体积的限制,病毒的基因组通常比较小,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比较少。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会利用一些特殊的机制扩展其所携带遗传信息的利用率,其中一种常用的机制是称为程序性移码的蛋白质合成重编码机制。病毒RNA上含有程序性移码信号,核糖体翻译蛋白过程中遇到此信号时会发生停顿,其中大部分核糖体以原来的读码框翻译,但有一小部分核糖体在RNA上发生滑动,以新的读码框继续翻译。结果是病毒利用一条RNA为模板翻译产生两种蛋白,其N-端序列相同,但C-端序列不同。如果核糖体后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8

  • 武汉大学最新文章:流感病毒调控天然免疫应答新发现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朱应、刘实团队最新发表题为“Epigenetic modification is regula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1 with the de novo DNA methyltransferase DNMT3B and subsequent transport to the cytoplasm for K48-linked polyubiquitination”的文章,发现流感病毒NS1蛋白通过诱导DNMT3B进入细胞质并泛素化降解调控表观遗传学修饰,从而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8

  •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两项重大成果同登《Cell》

    北京时间1月25日凌晨,国际顶尖期刊《Cell》同时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的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分别是: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分枝杆菌关键药靶蛋白MmpL3以及“药靶─药物”复合物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了创新药物杀死细菌的全新分子机制,为今后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上科大iHuman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体CB2与新型拮抗剂复合物的三维精细结构,揭示了配体对受体的精细调控方式,为免疫调节类疾病、炎性神经痛、肿瘤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结构理论基础。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解析分枝杆菌关键药靶蛋白结构,开辟抗生素研发全新途径结核分

    来源:上科大

    时间:2019-01-25

  • Cell Stem Cell:暨南大学等处首次报道
    造血干细胞发育全程单细胞lncRNA动态表达图谱

    来自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兰雨课题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余佳课题组、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现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课题组合作发表研究论文“Combined Single-Cell Profiling of lncRNAs and Functional Screening Reveals H19 is Pivotal for Embryo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evelopment”,首次报道了造血干细胞发育全程的单细胞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动态表达图谱,发现单细胞长链非编码RNA图谱绘制结合功能筛选揭示H19对于造血干细胞发育至关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5

  • 中科院发布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

    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哺乳动物,都拥有按时间节奏调节自身活动的本领,称之为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内在的时间控制系统,是生物体内多种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过程波动的基础。生物节律系统在维持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如睡眠/觉醒系统、体温、代谢和器官功能等)、适应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物节律紊乱与睡眠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糖尿病、肿瘤、以及心血管等疾病密切相关。小鼠和果蝇等动物模型因其与人的昼夜活动周期、脑结构和代谢速率等存在明显差异,极大地制约了生物节律紊乱机理研究和相关疾病治疗手段的研发,而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最接近,是研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1-25

  • Cell Res:乳腺管腔细胞新的可塑性

    雌、孕激素对乳腺的发育和病变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拮抗激素信号通路是临床乳腺癌治疗最广泛使用的手段。成体干细胞对组织和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和再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很有可能是癌症发生的细胞靶点。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曾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管腔细胞在孕期存在多潜能性,产生基底细胞。这些新的基底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能够响应激素的刺激,具有干细胞特性,即体外重建乳腺的能力。本研究发现了乳腺细胞新的可塑性,揭示了激素对乳腺调控的新机制。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宋文倩和王然。雌、孕激素对乳腺的发育和病变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拮抗激素信号通路是临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5

  • 2018年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创造性思维驱动科学发展,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永远都是人!无论这个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是朴素平实的还是炫彩夺目的,是灵光乍现还是沉重铺垫,他们都值得被铭记。“生物人”撰写“生物事”,在起起伏伏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各色人物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也接受着新生的创造力,让我们透过他们的轨迹触摸生命科学领域的灵魂,洞悉生命科学领域的变迁。目前“2018年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读者投票和参考专家意见,最终已评选出2018年度的十大风云人物。 2018年度的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结果(排名不分先后): 陈列平2018年对于陈列平来说,既是遗憾的一年,也是重新被大家所认识的一年。作为克隆了PD-L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4

  • 中科院背靠背两篇文章 发表体细胞克隆疾病模型猴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去年差不多同一时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创造了第一批克隆的灵长类动物。这是继“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的唯一成功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也入选了2018年生物通“生命科学十大新闻”。时隔一年,这一研究组又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两篇文章:“BMAL1 knockout macaque monkeys display reduced sleep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和“Cloning of a gene-edited macaq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4

  • 复旦大学教授研究论文入选2018年NEJM最受瞩目文章

    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表了题为“Trial of Contralateral Seventh Cervical Nerve Transfer for Spastic Arm Paralysis”的文章,找到了治疗中枢损伤性上肢偏瘫的方法:健侧颈神经移位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徐文东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团队领导完成。在2019年1月公布的12篇2018年最受瞩目文章(NEJM Notable Articles of 2018)中位列榜首。1986年,顾玉东院士首创“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3

  • 云南师范大学Nature Genetics发文: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

    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块茎类粮食作物。与其它谷物类粮食作物不同,马铃薯是依靠薯块繁殖的同源四倍体物种。隐性有害等位基因隐藏在高度杂合的四倍体基因组中,使得优良等位基因很难聚合在一起,这是导致马铃薯育种周期长的主要原因。一些上百年历史的马铃薯品种仍然在广泛种植,如美国的 Russet Burbank(1902年育成)和荷兰的 Bintje(1904年育成)。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克新1号”是1958年育成的,至今已经种植了近60年。马铃薯产业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薯块繁殖,存在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等问题。鉴于此,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发起“优薯计划”,对马铃薯的育种和繁殖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1-23


页次:553/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51][552][553][554][555][556][557][558][559][5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