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许琛琦最新发表Nature文章:首次发现PD-1的降解机制

    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琛琦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人体免疫系统“刹车”分子PD-1的降解机制,以及该机制在肿瘤免疫反应中的功能。11月29日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T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机体健康的重要“守护者”,可以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部分肿瘤细胞也会通过激活PD-1分子让免疫系统“刹车”,从而躲避T细胞的杀伤,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在临床上,阻断PD-1通路的抗体药物可以恢复病人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类药物目前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以治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8-11-30

  • 中科大《PNAS》获长非编码RNA调控肿瘤耐药新发现

    11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吴缅研究组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研究员金雷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题为Dual functions for OVAAL in initiation of RAF/MEK/ERK prosurvival signals and evasion of p27-mediated cellular senescence 的研究论文。癌症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递增,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近六分之一的死亡是由癌症所造成。在我国,癌症的死亡率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30

  • 上海交通大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文:PD-L1溶酶体降解的新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发表了题为“HIP1R targets PD-L1 to lysosomal degradation to alter 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的文章,发现HIP1R靶向PD-L1溶酶体降解,从而调控T细胞介导的肿瘤杀伤作用。这一PD-L1溶酶体降解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11月5日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许杰为文章的通讯作者,王焕彬为第一作者。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s)是分布于体内免疫系统中的抑制性信号通路,能够调控免疫反应的强弱和持续时间,避免组织损伤并维持机体自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29

  • PNAS:植物免疫信号通路中从受体蛋白到免疫开关分子的转导机制

    随着全球人口大爆发,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其中水稻作为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正面临着严重的病虫害威胁。而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的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等。因此,通过提高水稻的抗病性来降低病害导致的水稻减产是研究之重。抗性(R)蛋白作为重要的免疫受体(感受器),一般具有包含核苷酸结合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NLR)的特征结构,其在动植物中均可诱导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尽管自第一个R基因被报道以来已有近三分之一个世纪,但R蛋白激活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R蛋白的直接下游信号分子仍未被发现。Yoji Kawano博士于2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28

  • 北大学者Cell子刊揭示调控细菌耐药和复苏的关键分子机制

    2018年11月21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子刊Molecular Cell以长文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白凡研究组关于细菌耐药机制的重要研究成果。在题为“ATP-dependent dynamic protein aggregation regulates bacterial dormancy depth critical for antibiotic tolerance” 的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综合应用单细胞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和高通量质谱鉴定手段,发现了蛋白质沉淀聚合体的形成和解聚在调控细菌耐药和复苏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进一步揭示细菌细胞的关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8-11-28

  • 山西医科大学李思进教授团队获癌症早期准确预测预后指标新进展

    ——18F-FDG PET/CT在化疗1周期更早评估预后的价值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侵袭性高、异质性强的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即使通过规范化疗,仍有约40%的患者出现复发或进展。因此尽早发现对化疗不敏感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改善预后。国际预后指标(IPI)一直是临床上预后评估的重要工具,但受主观因素影响,不能准确反映肿瘤的异质性及非受限增殖的特点。在化疗早期寻找准确可靠的预后指标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PET/CT在化疗中评估DLBCL的预后价值已得到认可,但缺乏化疗1周期的临床研究。由山西医科大学李思进教授团队原凌博士等完成的一项关于化疗早期尤其是化疗1周期采用多种

    来源:山西医科大学

    时间:2018-11-27

  • 广东省人民医院LANCET Oncology证实靶向治疗对肺癌的帮助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团队历时8年完成大型III期临床研究,首次强而有力证实靶向治疗可从肺癌晚期提前至中早期,手术切除肿瘤后马上EGFR-TKI辅助治疗2年,比术后化疗显著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10.7个月,复发、死亡风险降低40%!该成果发表在顶级肿瘤学杂志The LANCET Oncology(中文名称《柳叶刀·肿瘤》)上,此研究成果发表,马上可能改变临床治疗,吉非替尼将成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靶向治疗的选择之一。吴一龙团队从21世纪初开始一直是肺癌精准治疗的引领者,随着他们的成果不断在临床应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从最初平均9个月生存期,提升至今中位生存期40多个月,越来越多人相信,肺癌真

    来源:广东省人民医院

    时间:2018-11-27

  • JAMA Psychiatry:精神分裂症的谷氨酸功能紊乱假说新证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涛教授团队在精神分裂症的药理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Damaging Rare Mutations in Synapse-Related Gene Sets on Response to Short-term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突触相关基因通路的罕见有害突变对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短程反应的影响)为题, 于2018年11月7日在精神病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JAMA Psychiatry(《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

    来源:四川大学

    时间:2018-11-27

  • 清华大学生科院Cell子刊揭示寨卡病毒基因组RNA二级结构图谱

    11月2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强锋课题组、药学院谭旭课题组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 Host & Mircobe)期刊在线发表题为《寨卡病毒基因组RNA结构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病毒感染性的关键决定因素》(Integrative Analysis of Zika Virus Genome RNA Structure Reveals Critical Determinants of Viral Infectivity)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对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组在二级结构层次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且验证了一个只在流行株系中特异性存在的长程RNA-RNA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8-11-26

  • 中国学者最新Science发现“葫芦娃”基因,解决早期胚胎发育重大问题

    来自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aternal Huluwa dictates the embryonic body axis through ß-catenin in vertebrates”的文章,文章发现母源因子huluwa (葫芦娃)可通过稳定ß-catenin信号诱导脊椎动物胚胎背侧组织中心和体轴的形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23日Science杂志上,由清华大学孟安明实验室与陶庆华老师实验室合作完成,通讯作者为孟安明院士和陶庆华教授,第一作者为晏璐、陈静和朱薛辰。这一工作是孟老师实验室几十年关注胚胎早期发育的众多文章中,又一很可能改写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8-11-23

  • Nature子刊:糖酵解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霍玉庆/洪梅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学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RKAA1/AMPKα1-driven glycolysis in endothelial cells on atheroprone region protects against atherosclerosis”的研究论文(DOI:10.1038/s41467-018-07132-x),深入阐述了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分子AMPKα1/PRKAA1所介导的糖酵解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将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方式与血管疾病紧密联系起来,为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8-11-23

  • 免疫细胞引导造血干细胞归巢

    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简称HSPCs)可以生产体内所有血液谱系细胞,它们就像种子一样,也需要合适微环境来维持自身功能。一个名为“归巢(homing)”的过程允许HSPCs锚定在它们生存的龛内,并以此为中心扩展分化。这是一个独特的微环境,内部包括各种血管和其他生态位成分,例如基质细胞。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PAN Weijun教授课题组在斑马鱼模型中分析了体内HSPCs归巢的整个动态过程。11月19日,他们以“VCAM-1+ macrophages guide the homing of HSPCs to a vascular niche”为题发表《Nature》文章。通过结合先进的活体

    来源:

    时间:2018-11-22

  • 中大学者连发Oncogene,Gut文章 发现癌症作用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徐瑞华教授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个体化治疗及抗癌药物研究,今年下半年其研究组接连在Oncogene,Gut上发文,分别报道了结直肠癌抵抗失巢凋亡的新机制,以及液体活检追踪HER2阳性晚期胃癌耐药性的新发现。失巢凋亡是由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和其他细胞失去接触而诱导的一种特殊的程序化细胞死亡形式,在机体发育、组织自身平衡、疾病发生和肿瘤转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FAO也称为β-氧化,是脂肪酸分解产生乙酰辅酶A的过程,同时生成ATP,NADPH,MADH和FADH2。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定位在线粒体膜上,是FAO中最主要的限速酶。之前的研究报道,CP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22

  • Cell子刊:肿瘤微环境NK细胞代谢失调功能紊乱

    NK细胞是一种效应淋巴细胞,在机体抵抗肿瘤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NK细胞无需预先致敏,即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且能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适应性免疫的抗肿瘤作用。基于上述原理,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导NK细胞功能紊乱,从而逃避NK细胞的监视。肿瘤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包括起始期、促进期和进展期三个阶段。而在这整个过程中,NK细胞与肿瘤细胞如何相互作用仍不得而知。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ysfunction of Natural Kill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22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文章:新生造血干细胞在体归巢全过程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潘巍峻研究员带领其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完整动态过程,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0日凌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在线发表。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分化产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人体内所有类型的血液细胞,而造血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和向下游分化从而建立整个血液系统的关键前提是其向造血组织的“归巢”。“归巢”通常指循环系统中的特定细胞类群定向迁移至生物体组织或器官微环境,维持或重塑其细胞命运的生命过程。造血干细胞归巢的概念由来已久,基于其归巢能力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血液、免疫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11-21

  • Plos Biology:骨质疏松症治疗新靶标

    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邹卫国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H3K36 trimethylation mediated by SETD2 regulates the fate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首次揭示了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介导的组蛋白H3k36三甲基化修饰在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命运决定中的作用,建立了骨骼系统衰老的小鼠模型,并揭示了骨质疏松症治疗新靶标。在衰老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下降,并伴有过多的脂肪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11-21

  • 湖北理工学院发表Nature子刊文章:去泛素化酶的重要新作用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在生命体基因表达、信号通路转导以及细胞分裂等基本进程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蛋白质泛素化(ubiquitination)作为一种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过程是通过多酶级联反应将泛素结合到靶蛋白上,而蛋白质的去泛素化则是通过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ting enzymes, DUBs)将泛素分子与蛋白质分开。蛋白质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过程在体内构成了动态的平衡,目前认为是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许多重大疾病的重要药物靶标。USP14是与蛋白酶体结合的主要去泛素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20

  • 高绍荣教授最新文章:Esrrb诱导滋养层干细胞重编程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Esrrb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maintaining selfrenewal of trophoblast stem cells (TSCs) and reprogramming somatic cells to induced TSC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Esrrb在滋养层干细胞维持及自我更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向诱导型滋养层干细胞重编程过程的促进作用。滋养层干细胞(TSC)是一种来源于囊胚中滋养外胚层的细胞,与来源于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8-11-20

  • Science子刊:首次阐明了茉莉酸信号在青蒿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作用

    疟疾是由蚊虫叮咬所引起的全球范围内的传染性疾病。据WHO的最新统计,2016年有2.16亿人感染疟疾,死亡人数高达44.5万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基于青蒿联合治疗 (ACT) 疟疾的最主要成分。我国学者屠呦呦教授因在青蒿中发现了青蒿素而荣获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青蒿素主要合成和积累于叶片表面的分泌型腺毛,但其干重只占青蒿叶片干重的0.01%-1%,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因此开展青蒿素合成通路转录调控网络的研究,利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青蒿素的含量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团队在药用植物青蒿中青蒿素生物合成转录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再获新进展,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20

  • eLife:白血病干细胞干性维持表观调控机制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T细胞前体细胞突变积累所产生的恶性血液肿瘤,20%的儿童和40%的成人患者治疗后复发并死于这种疾病。白血病干细胞(LSC)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为白血病细胞,是T-ALL耐药及复发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对于T-ALLLSC的干性产生与维持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 利用抑癌基因PTEN敲除的T-ALL小鼠模型,北京大学吴虹课题组前期工作发现PTEN缺失或PI3K信号通路激活所导致的β-catenin活化及Tcra/d-Myc易位在T-ALL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鉴定出LSC富集的Lin-CD3+KITmid亚群。2018年11月9日,吴虹课题组在Elif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1-19


页次:558/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51][552][553][554][555][556][557][558][559][5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