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同济大学最新发表Nature文章:首次发现cGAS酶的促癌作用

    这个人体内的合成酶具有“善恶两面性”,如果它置身于细胞浆内,通常做好事,能抗感染、激活免疫应答;一旦从胞浆内逃逸进入细胞核内,就开始作恶,抑制细胞的DNA修复,从而促进肿瘤发生。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戈宝学教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毛志勇教授合作研究团队的这一重要发现10月2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首次系统阐释了cGAS完全独立于DNA识别功能的细胞核内的全新功能,由此为基于干预cGAS进入细胞核而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今天凌晨,Nature杂志社给研究团队发来邮件称,该论文还将被国际著名学术刊物《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25

  • Nature子刊:固体颗粒的吞噬新机制和基础免疫信号的可能起源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sphosphate redistribution-based sensing mechanism initiates a phagocytosis program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细胞膜PIP2分子和骨架相关蛋白Moesin在非生物性固体颗粒的吞噬作用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并初步探索了这一保守的信号系统在系统演化方面的地位和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石彦教授和夏铁副研究员为该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穆丽冰和涂中原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依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25

  • 中国科技大学最新PNAS文章:反义核糖体小干扰RNA的新功能

    中国科技大学光寿红教授课题组发现一系列新的risiRNA(antisense ribosomal siRNA,反义核糖体小干扰核糖核酸)抑制因子,并揭示错误的核糖体RNA可以导致合成新的risiRNA,从而维持细胞内核糖体RNA的稳态,使生物体得以调节自身生长发育速率以适应细胞内基因突变和环境压力。这一研究成果以“Erroneous Ribosomal RNAs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Antisense Ribosomal siRNA”(错误核糖体RNA导致反义核糖体小干扰RNA生成)为题,公布在PNAS杂志上。哺乳动物生长细胞中总RNA(核糖核酸)大约有80%为

    来源:中科大

    时间:2018-10-25

  • 武大生科院最新文章:味觉功能分化促进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生态学系赵华斌教授课题组在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发表于《Molecular Ecology》(IF=6.885;生态学1区)。文章的通讯作者为赵华斌教授和美国Monell化感中心的Peihua Jiang博士,第一作者为焦恒武。这项研究以蝙蝠为研究对象,首次从15种蝙蝠基因组中鉴定出苦味受体基因家族;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食虫蝙蝠的苦味受体基因数目并没有明显地比食果蝙蝠的多,挑战了认为食虫动物比食果动物的苦味基因多的传统假说。进一步的进化分析发现,三种鼠耳蝠的苦味受体基因均发生了多次复制,复制之后的基因都检测到了分子水平的适应性进化特征,提示苦味受体基因的复制可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18-10-24

  • Nature子刊:徐涛院士发现刺激信号强度编码新机制

    解码环境刺激强度是感觉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生物体利用这些信息来调整他们的行为以应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例如,适度的花香清新淡雅、沁人心脾,可以消除疲劳、舒缓心情。但是当花香过于浓烈时,则可能干扰嗅觉和食欲,甚至引起胸闷、头痛、恶心和精神萎靡等症状。这引出了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刺激强度是如何在神经信息处理的不同阶段编码,以及这些信息是如何转化成复杂的行为输出以指导生物体趋利避害?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ecoding the intensity of sensory input by two glutamate receptors in one C. ele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23

  • 暨南大学张弓教授:制定蛋白质组“开放式搜索”质控标准

    生物通报道:生物质谱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的分析特点,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基于数据库搜索的肽段质谱图谱鉴定方法是目前最有效和最广泛使用的蛋白质鉴定方法,然而仅有25%的图谱能被该方法识别。这些被丢弃的图谱中除低质量图谱外,还包含了大量因翻译后修饰和单氨基酸突变(Single Amino acid Variations,SAV)导致的质量偏移图谱,这不但严重影响数据整体解析率还丢失了许多重要蛋白质信息。为此,人们采用非限制性搜库策略的开放式搜索方法(Open search),在母离子质量高容差设定下鉴定常规方法难以发现的修饰和SAV事件,图谱利用率能达到50%以上,超过一般搜库方法的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22

  • 首都医科大学王松灵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两篇封面文章

    首都医科大学王松灵教授等在Theranostics (IF: 9.009)以封面论文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目为"Intragland Shh gene delivery mitigated irradiation-induced hyposalivation in a miniature pig model"。文章阐述了通过唾液腺导管转导Shh基因可以有效增加小型猪放射损伤的唾液腺分泌功能,研究成果有望向临床转化来解决放射引起的唾液腺损伤临床难题。附属北京口腔医院胡亮医师为第一作者,王松灵教授和美国农机大学刘飞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头颈部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大约有68.1%–9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

    时间:2018-10-22

  • 重庆医科大学Journal of Hepatology发文: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新机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在部分地区其患病率已高达3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 )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成为肝硬化,乃至肝癌的重要原因。目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缺乏相应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手段。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的阮雄中教授和陈压西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研究发表了题为“CD36 Palmitoylation Disrupts Free Fatty Acid Metabolism and Promotes Tissue Inflammation in Non-alcoholi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19

  • Nature子刊:利用ctDNA动态监测小细胞肺癌基因组演化

    与发病率较高的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小细胞肺癌侵袭性更强,进展相对较快,预后差。由于接受手术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较少,肿瘤组织标本来源不足,缺乏组学研究成果,这使得人们对小细胞肺癌克隆结构和肿瘤进化的认知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分析小细胞肺癌基因组的替代方法。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张树才、王敬慧团队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张建军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3.691)上发表论文,题目为"Circulating tumor DNA analysis depicts subclonal architecture and genom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19

  • 中外学者《Immunity》解析脓毒症致死机理

    脓毒症是感染诱发的严重并发症,是由于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疾病。脓毒症起病急、病情重,是住院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脓毒症死亡率高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艾滋病三种疾病的总和。全世界每年出现2500 万脓毒症病例,800 万人因此失去生命。脓毒症的致死机制一直不甚清楚,国际上对脓毒症的治疗至今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因此,深入研究脓毒症发病及致死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吕奔教授团队与美国匹兹堡大学Timothy R. Billiar教授等合作,对脓毒症致死机理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在脓毒症中,肝脏释放的高迁移率蛋白HMGB1能够引起大量细胞焦亡从而导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19

  • Cell Research:前列腺癌治疗新靶标—一种新的T细胞亚群

    在西方国家,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被诊断且致死率排在第三位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生率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尽管在治疗初期,雄激素剥夺疗法(ADT)(一种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前列腺癌病人有效,但几乎所有经该疗法治疗的病人均会复发,并产生激素耐受性。然而,前列腺癌激素非依赖性转化的调控机制仍未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参与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形成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雄激素剥夺疗法治疗初期,T细胞在前列腺癌病人和小鼠模型的肿瘤微环境中大量扩增,暗示其可能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T细胞是否参与肿瘤的激素非依赖转化及是哪类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8-10-18

  • 复旦大学发表Cancer Research封面文章:肝癌的脂代谢调控新机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旭课题组发表了题为“Canonical Wnt signaling remodels lipid metabolism in zebrafish hepatocytes following Ras oncogenic insult”的文章,运用转基因斑马鱼模型在肝癌的脂代谢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ancer Research封面上。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姚玉霄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研究员王旭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斑马鱼是一种脊椎动物模式生物,其发育快,子代多,幼体透明,尤为适合开展在体和活体研究,被广泛应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18

  • 中科院,同济大学发表最新文章解析CR细胞

    2018年10月12日,国际神经科学经典传统杂志《Cerebral Cortex》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晓群课题组与同济大学沈沁课题组合作完成题为“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bf2-EGFP-Expressing Cajal-Retzius Cells in Developing Mouse Neocortex”的研究论文,发现了在Cajal-Retzius(以下简称CR)细胞的重要分泌和调控分子Reelin缺失的情况下,CR细胞的发育并未受到影响,而其轴突的分布结构和接收到的突触前输入强度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10-18

  • 曹雪涛教授再发Cell文章:抗细菌天然免疫应答新机制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hosphorylation-Mediated IFN-γR2 Membrane Translocation Is Required to Activate Macrophage Innate Response”的文章,发现天然免疫细胞迁移对干扰素受体在细胞膜表面组装与表达至关重要,进而使免疫细胞有效感知干扰素作用、激活天然免疫功能以清除胞内细菌感染。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1日的Cell杂志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完成,这已经是本年度这一团队发表的第三篇Cell文章了,此前他们发现晚期癌症小鼠脾脏中会产生了一种有核细胞亚群,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17

  • Cell Research发现“勤能补拙”的生物机制

    长时记忆的形成是哺乳动物适应环境变化,智力发展所必需的,对于人类社会活动尤其重要。虽然以往研究已经揭示了一些与记忆形成相关的基因,但关于记忆形成效率的调控因素与机制仍然未知。N6-甲基腺嘌呤(m6A)是哺乳动物细胞中mRNA上最为普遍的修饰,自2012年以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已有多项研究表明m6A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多种组织器官形成所必须的,并且参与肿瘤发生等多种重要生物过程调控,但尚不明确m6A是否参与了记忆形成调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秀杰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研究组利用胚后敲除Mettl3(m6A甲基转移酶)的小鼠模型系统研究了m6A修饰在成体动物高级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16

  • 中大学者Genome Research揭示新基因死亡与其持续演化的适应性机制

    中山大学生科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吴仲义教授课题组在生物学国际权威期刊《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5年影响因子13.8)发表了题为“Death of new microRNA genes in Drosophila via gradual loss of fitness advantag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关注的是基因组中新遗传材料的演化动态和生灭过程,在黑腹果蝇中选取了从新起源的非编码RNA基因(de novo miRNA)进行敲除并探讨其表型效应。结果表明,这些新miRNA 对各个适应性组分的影响很微弱,并且不同组分之间存在拮抗效应。后续的群体竞争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8-10-16

  • Microbiome:中国啮齿类动物携带病毒组的特征

    新发传染病往往对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其防控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据统计,引起全球各地病毒性新发传染病疫情的病原体70%以上来自野生动物源性病毒的跨种感染。然而由于以往我们对野生动物病毒的背景及特征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当面对新发传染病暴发时,严重制约了病因的诊断、溯源、防治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因此,阐明与人类新发传染病关联性密切的野生动物病毒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诊治和溯源等防控体系,实现新发传染病防控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已成为全球传染病防控和科学工作者的共识。2017年底《科学》杂志发表文章全面阐述了开展全球野生动物病毒组研究的意义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

    时间:2018-10-15

  • Nature子刊:能量代谢与肿瘤细胞演化过程氨基酸使用规律的关联

    2018年10月8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陆剑课题组与德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梁晗课题组、中山大学贺雄雷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题为“Biosynthetic energy cost for amino acids decreases in cancer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分析肿瘤细胞基因表达谱中的氨基酸使用情况发现:相对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为了快速增殖倾向于使用更多合成能量比较低的氨基酸。基于肿瘤细胞的这一特征,研究人员计算了一个新的指标ECPA(Energy Cost Per Am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8-10-12

  • 南开大学生科院PLOS Pathogens发文 首次发现Vip3A的特异受体

    来自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cavenger receptor-C acts as a receptor for Bacillus thuringiensis 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 Vip3Aa and mediate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Vip3Aa via endocytosis”的文章,首次揭示清道夫C型受体Sf-SR-C是第二代杀虫蛋白Vip3A的特异受体,这项研究在Vip3A杀虫机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4日的PLOS Pathoge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南开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10-12

  • Cell Death&Differ:核仁蛋白DCAF13在卵子发生中的功能

    2018年10月3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范衡宇教授实验室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杂志报道了一个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核仁蛋白DCAF13在卵子发生(oogenesis)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卵子是动物体内最大的细胞,肩负着向子代传递遗传物质和提供早期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双重使命。它的前体细胞——卵母细胞(oocyte),在个体发育的很早期就与体细胞走上了不同的分化道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出生之时,卵母细胞以原始卵泡的形式储存在卵巢中,供一生中所有的生殖活动所需。如果原始卵泡的储备不能维持,或者卵泡不能正常发育,就会造成卵巢早衰、雌性不育。范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8-10-12


页次:561/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61][562][563][564][565][566][567][568][569][5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