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科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蛇 揭示全新物种

     琥珀中的蛇皮。摄影Ryan C. McKellar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记者屈婷 喻菲)传奇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再次传出“新知”。由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团队日前在产自此地的两块琥珀中,首次发现蛇类标本,并揭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物种。 这一研究成果19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集团子刊《科学进展》上。 这两块琥珀均距今约9900万年,其中包含着蛇骨骼的一块如小柠檬般大小。与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相比,蛇的化石极为稀有。此前,科学家从未在琥珀中发现过蛇类。早期蛇类化石则比较破碎,提供的信息不多,比如1.67亿年前的安氏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8-07-23

  •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最新发表Nature文章:癌症与糖尿病之间新通路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癌症的比率已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在降低癌症风险上展现出优良成效。在糖尿病和癌症这两种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仍未被科学研究发现的联系?为何防治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能够在预防癌症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最近,来自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葡萄糖能通过AMPK介导的对TET2蛋白的磷酸化调控,揭示了糖尿病与癌症内在关联的新通路。这一发现对以上问题作出了解答,为糖尿病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条不同于以往代谢视角的新通路,这对于理解糖尿病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肿瘤防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可能。这一研究成果公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8-07-20

  • 华中农业大学最新文章:一种提高植物再生、转化效率的新策略

    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教授领衔的棉花团队发表了题为“Multi-omics analyses reveal epigenomics basis for cotton somatic embryogenesis through successive regeneration acclimation (SRA) process”的文章,开发了一种能提高棉花再生、转化效率的新策略,并对这一策略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了探讨,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对植物再生过程中的DNA甲基化分子机制的认识,为提高植株再生效率提供可行的策略,对于改善低再生、转化效率的植物物种的遗传转化具有借鉴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7月12日的P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20

  • 中科院学者Genome Medicine报道肝细胞癌特异的诊断标志物

    全球每年肝癌新发病例约75万人、死亡约70万人。肝细胞癌是肝癌的主要类型、约占肝癌的80%以上,全球每年半数以上的新发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诊断方法的局限性,大多数肝细胞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发现新的肝细胞癌诊断标志物特别是血清诊断标志物,及时有效的早查、早诊、早发现,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ntegrative analysis of DNA methyla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reveals hepatocellu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9

  • Nature子刊:抑癌基因UTX与癌症发病率的性别差异

    来自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姜海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UTX is an escape from X-inactivation tumor-suppressor in B cell lymphoma”的文章,证实了UTX是逃脱X染色体失活的抑癌基因(EXITS),这可能是男性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同时,该研究工作发现了UTX失活在肿瘤起始、发展和抗肿瘤药物应答中的重要影响,为恶性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肿瘤耐药的分子基础与疗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7月13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9

  • 著名学者朱健康教授Molecular Plant发现ABA代谢调控的新机制

    2018年7月4日,《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植物逆境中心朱健康研究组题为“The Flowering Repressor SVP Confers Drought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by Regulating Abscisic Acid Catabolism”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开花抑制子SVP (SHORT VEGETATIVE PHASE)通过调控ABA代谢提高拟南芥抗旱性的分子机制。植物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是植物干旱胁迫响应的重要信号分子。干旱条件下,土壤缺水促进植物根部ABA从头合成,及向地上部的转运,导致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7-19

  • 研究人员初步绘制“中国儿童标准脑结构模板”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记者魏梦佳)人类的脑结构形态千差万别,要利用不同个体的脑成像数据进行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研究,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标准的脑模板作为参照。记者近日从“中国儿童青少年脑智研究全国联盟”获悉,该联盟现已初步绘制出精细年龄分段下的“中国儿童标准脑结构模板”,为研究并揭示我国儿童脑结构和脑功能发育规律奠定基础。“脑智联盟”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起,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家心理学与脑科学相关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建立,致力于揭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规律,提升脑智发育水平。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贺永介绍,当前国际主流的标准脑结构模板多是基于西方成年人的脑结构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8-07-19

  • 百人学者最新Nature文章:破解DNA折纸难题

    生物通报道:2006年,加州理工大学Paul Rothemund开发出了用长链DNA折叠规定形状的DNA折纸(DNA origami)技术,这一技术近年来迅猛发展,一些科学家预言人类将从“非生命产品”制造业转化为“有生命产品”制造业的无限可能。换句话说,未来你手中拿的每一样东西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DNA。来自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mplex silica composite nanomaterials templated with DNA origami”的文章,克服了DNA折纸技术中二氧化硅复合纳米材料的问题,确立了一种创建仿生纳米结构的通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8

  • NAR等两篇文章:病原细菌耐药质粒接合转移新发现

    分子生物学知名刊物《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病原微生物专业刊物《Virulence》先后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子新团队欧竑宇研究组关于病原细菌耐药质粒播散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和实验研究的两篇论文,进一步阐明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代表的ESKAPE耐药菌中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分子机制。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病原细菌的耐药性日趋加剧。接合性质粒和整合性接合元件 (Integrative and conjugative element, ICE)具有接合转移位点oriT、松弛酶 (relaxase)、IV型伴侣蛋白 (type IV cou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8-07-18

  • Diabetes:脂滴介导的细胞器协作调控脂肪细胞能量代谢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ordination Among Lipid Droplets, Peroxisomes and Mitochondria Regulates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CIDE-ATGL-PPARα Pathway in Adipocytes”的论文,利用小鼠模型、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阐述了脂滴-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协同作用调控脂肪细胞能量代谢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Diabete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李蓬院士和徐俐博士,周林康和郁苗为第一作者。脂肪细胞的脂代谢在维持全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8

  • NIBS学者发现V型质子泵参与果蝇视觉系统的膜蛋白运输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涛实验室在《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杂志发表题为“The V-ATPase V1 subunit A1 is required for rhodopsin anterograde trafficking in Drosophila”的封面文章,发现V-ATPase的V1组分参与了果蝇视紫红质的运输过程。 果蝇中主要的视紫红质Rh1,是在ER中合成,经过N端糖基化修饰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最终运输到视觉传导发生的场所rhadomere(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视杆结构)。Rh1在rhabdomere的定位对于正常的光传导过程和感光细胞的活性至关重要。在

    来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时间:2018-07-17

  • 中科大最新文章:利用液体核磁刻画CTCF多点识别DNA的动态特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蕴渝院士/吴季辉教授团队的阮科副教授和张志勇教授利用液态核磁共振结合小角度X射线散射等技术,在对人源多功能转录因子CTCF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Dynamic Nature of CTCF Tandem 11 Zinc Fingers in Multivalent Recognition of DNA As Revealed by NMR Spectroscopy”为题在线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多功能转录因子CTCF含有11个串联锌指,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7

  • 北大青年教授连发Cell,Nature子刊文章:新型基因编码的多巴胺荧光探针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毓龙研究组近期接连在Cell,Nature Biotechnolog杂志发表文章,分别报道了新型基因编码的多巴胺荧光探针,和新型乙酰胆碱荧光探针的最新成果。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多巴胺探针 在“A genetically-encoded fluorescent sensor enables rapid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dopamine in flies, fish, and mice”这篇文章中,李毓龙研究组开发了新型、可基因编码的多巴胺荧光探针,并将其应用在果蝇、斑马鱼和小鼠中检测内源多巴胺动态变化。该探针将成为研究多巴胺相关神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6

  • 中外科学家发表Science文章:通过比较进化基因组学提出新观点

    华大基因主导发现生物固氮起源和多样性新机制 结瘤生物固氮是进化生物学上观察到的最迷人的现象之一,也是农业上重大的科研问题。来自深圳华大基因,法国图卢兹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hylogenomics reveals multiple losses of nitrogen-fixing root nodule symbiosis”,提出“多重独立丢失”新假说,并提供了比较进化基因组学分析的分子证据,更好地解释了现有共生结瘤固氮物种在被子植物中镶嵌分布的现象,对于主流观点认为的共生固氮是由多次独立趋同进化而起源,或由共同祖先经过前体构建后再在不同科属中独自演化而形成的假说,均提出了质疑,颠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8-07-16

  • 广医三院晏光荣等团队首次证实人类基因组存在6mA修饰

    DNA N6-甲基腺嘌呤(6mA)是原核生物中最普遍的修饰。最初,人们认为6mA修饰只存在于原核生物中,而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直至2015年,三篇《Cell》文章报道6mA修饰存在于线虫、衣藻和果蝇的基因组中。至于它是否存在于人类细胞中,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最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晏光荣教授领导的团队利用Pacific Biosciences测序数据,首次证实了人类基因组DNA中存在6mA修饰,特别是线粒体基因组。他们还发现,6mA的降低可促进肿瘤发生。这项成果于本周发表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为广医三院的晏光荣教授,费城儿童医院的王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谷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6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文章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ominin occupat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since about 2.1 million years ago”的文章,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一处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上陈旧石器遗址,并且将目前所见的旧石器赋存的最老地层年代测定为距今约2.12 Ma。这一结果将蓝田地区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年代再次向前推进了约50万年,从而使上陈遗址成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类遗迹点之一。这一年龄比目前公认的西亚格鲁吉亚德玛尼斯旧石器遗址年代(距今1.85 Ma)还早27万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3

  • 青年学者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致病及功能性淀粉样蛋白聚集的分子机制

    蛋白质的淀粉样聚集(amyloid)最早被发现在多种神经退行经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及帕金森病等)的患者脑部富集,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近十年来,更多的蛋白被发现组装形成amyloid来执行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菌被膜的形成,激素的储存,长程记忆的维持以及细胞程序性坏死等等。因此,amyloid作为一种特定的蛋白质自组装形式,不仅与多种重要人类疾病密切相关,也参与到各种不同的生理过程中。 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院设非法人研究单元,依托上海有机所等单位)刘聪课题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致病以及功能性amyloid的原子结构以及基于淀粉样蛋白原子结构的生物纳米材料设计。此前,这组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3

  • 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发表PNAS文章揭示光系统II生物发生调控机制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发表了题为“LOW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1 is required for light-regulated photosystem II biogenesi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阐释了光如何控制D1的合成并调控光系统II的生物发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宏斌教授与上海师范大学彭连伟教授两个课题组合作完成,王宏斌教授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靳红磊研究员,符梅和段志坤。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化反应,通过利用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植物叶绿体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2

  • 浙江大学教授发表PNAS文章:姜黄素如何抑制癌症

    生物通报道: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ncient drug curcumin impedes 26S proteasome activity by direct inhibition of dual-specificity tyrosine-regulated kinase 2”的文章,通过X射线晶体学和激酶抑制剂特异性分析,他们发现一种佐料姜中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姜黄素与双特异性酪氨酸调节激酶​​2(DYRK2,生物通注)能在原子水平上结合。这种之前从未报道的姜黄素生物化学相互作用会抑制DYRK2,从而阻止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7-11

  • Nature Biotechnology:一种新型乙酰胆碱荧光探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KU-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李毓龙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acetylcholine indicator for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的研究论文,首次成功开发了灵敏、特异、可遗传编码的乙酰胆碱荧光探针,并成功地在不同生物体系中实时检测内源乙酰胆碱信号,为理解乙酰胆碱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乙酰胆碱是研究史上第一个被鉴定的神经递质,其相关研究推动了神经递质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8-07-11


页次:568/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61][562][563][564][565][566][567][568][569][5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