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ature子刊:一种促进c-Myc转录活性,行使癌基因功能的全新机制

    Menin 增强c-Myc介导的转录活性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众所周知,肿瘤通过对自身细胞代谢的重编程而获得增殖优势。因此,探索肿瘤代谢异常的机制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焦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平课题组和张华凤课题组在肿瘤代谢基因调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Menin enhances c-Myc-mediated transcription to promote cancer progression”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c-Myc是一个重要的癌基因,它的异常表达会导致30-50%的人类恶性肿瘤发生。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c-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29

  • 厦门大学生科院教授Nature子刊:原癌基因促癌发生与转移的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原癌基因c-Src通过磷酸化糖酵解中的限速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 HK)增加其活性,进而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的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勤喜教授,李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肿瘤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张佳、王随利和江彬。代谢模式的转变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代谢改变当属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即肿瘤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也倾向于糖酵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29

  • 中国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发文:
    首次发现大肠杆菌侵袭和穿过血脑屏障的受体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aspr1 is a host receptor for meningitis-causing Escherichia coli”的文章,首次在体内(in vivo)鉴定了大肠杆菌侵袭和穿过血脑屏障所必需的新受体,发现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E.coli K1)通过Caspr1受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并导致细菌性脑膜炎。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国医科大学陈誉华教授和赵伟东教授,第一作者为赵伟东教授和刘东鑫讲师。陈誉华教授大肠杆菌是引起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尽管有针对其抗生素,但因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28

  • Cell子刊: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新机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与遗传医学系青年研究员杨云龙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日本Kurume大学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发现脂质分子代谢是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新机制,阐释癌细胞在血供不足时使用脂质分子替代血糖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以《肿瘤脂代谢促进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Cancer lipid metabolism confers antiangiogenic drug resistance)为题在线发表于《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2017IF 18.164)。肿瘤的生长和播散依赖于血管生成。血供可为癌细胞提供激素和营养,包括糖份。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减少肿瘤血管的数量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28

  • 南京医科大学最新文章获缺血性脑卒中智能药物递送新发现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辛洪亮副教授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Bioengineered  Boronic  Esters  Modified  Dextran  Polymer  Nanoparticles  a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esponsive  Nanocarrier  for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在纳米药物研究领域国际权威期刊ACS  Nano(

    来源:南京医科大学

    时间:2018-06-28

  • 清华大学医学院最新Nature Immunology文章:过敏性疾病调控新机制

    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E3 ligases Itch and WWP2 cooperate to limit TH2 differentiation by enhancing signaling through the TCR”的文章,揭示了蛋白质泛素化通过改变T细胞受体信号强度和T细胞分化方向来调控过敏性疾病发病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20日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刘云才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博士后研究员Daisuke Aki。随着卫生条件的提高,人类受到病原感染的概率不断降低,然而伴随的是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持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27

  • 上海交大医学院《Lancet》发表单一病例研究成果

    近日,一例看似寻常的甲病登上了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潘萌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2017年2月,55岁的淋巴瘤患者老刘,手指甲、脚趾甲开始变黄,不断增厚的甲面,使手指和脚趾看起来变了形。老刘用手轻抠指甲,粉末状的碎屑便掉了下来。接诊的潘萌教授对老刘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患者左手第一、二、四、五指甲,右手第三、四、五指甲以及左脚第三趾甲增厚、灰黄、变形,指甲周围皮肤红肿。老刘的临床表现极似“灰指甲”,“灰指甲”是人们对“甲真菌病”的俗称,也就是皮肤癣菌和酵母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所引起的感染。凭着多年的经验和直觉,潘萌主任觉得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8-06-27

  • 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PNAS》文章解析光系统II生物发生调控机制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OW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1 is required for light-regulated photosystem II biogenesi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阐释了光如何控制D1的合成并调控光系统II的生物发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宏斌教授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靳红磊、符梅以及段志坤。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化反应,通过利用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植物叶绿体中的光系统II(PSII)对于光合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捕获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8-06-27

  • 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代谢分泌的奥秘

    国际学术期刊Bon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邹卫国研究组的综述文章Paracrine and endocrine actions of bone-the functions of secretory proteins from osteoblasts, osteocytes, and osteoclasts。该文章系统阐述了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泌的因子通过旁分泌和内分泌作用维持骨的稳态以及调控人体其他器官的功能。骨骼约占人体总重的15%,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系统之一,起到支撑身体、运动及保护重要器官的作用。此外,骨骼还能作为矿物盐的贮存库,维持机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27

  • 抑癌因子PTEN作用新机制:调控RNA剪接影响高尔基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分化和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报告存在于细胞核内的PTEN蛋白通过与mRNA剪接体相互作用,调控前体mRNA(pre-mRNA)的可变剪接,进而干预高尔基体的伸展和分泌,发挥其肿瘤抑制作用。PTEN是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广为人知的是,它通过脂质磷酸酶功能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酶活。然而,新近研究表明,缺失磷酸酶活性的PTEN突变体仍然具有较强的肿瘤抑制功能,而定位于细胞核内的PTEN蛋白主要行使磷酸酶非依赖的功能,提示核PTEN蛋白在肿瘤抑制功能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关于核PTEN的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知之甚少。陈国强课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8-06-27

  • Nature综述亮点推荐北大学者最新成果:膀胱癌无创检测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密切准确的术后监测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膀胱镜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其有创性给病人带来痛苦;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虽属无创范畴,但其诊断敏感度较低;影像学检查放射副作用大,难以作为早期诊断和密切术后监测的普适手段。因此,临床上急需一种高度准确的膀胱癌无创检测技术。近期,北京大学工学院韩平畴课题组携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百冶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Detection of Urothelial Bladder Carcinoma Via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 and Sin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8-06-26

  • Cancer Cell:首次发现肿瘤Warburg效应中的miR-548a-3p/SIX1轴

    HIF-1α是Warburg效应的关键调控因子,通过与糖酵解基因启动子上的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responsive elements, HRE)结合来促进糖酵解基因的表达。c-Myc能够直接转录激活编码葡萄糖转运体1 (GLUT1)和乳酸脱氢酶 (LDHA) 的糖酵解基因,并促进异常糖酵解。p53肿瘤抑制因子通过直接抑制GLUT1和GLUT4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葡萄搪摄取和乳酸产量。然而,目前报道的调控Warburg效应的转录因子只有少数几个,Warburg效应的转录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来自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ional 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26

  • 中国学者发表Neuron文章 解析导航环路机制

    国际神经科学顶级期刊«神经元»(Neuron)在线发表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付玲教授课题组与陆军医大谌小维教授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题为《一条空间导航的记忆环路》(A visual cue-dependent memory circuit for place navigation) 。该工作在名为内嗅皮层第二层到海马体齿状回区域(MECII-DG)的神经通路上发现了一个经过空间学习而产生的与任务相关联的持续活动信号。这一活动信号依赖于学到的视觉线索,并且用光遗传学方法抑制这条通路会影响动物位置记忆输出。研究揭示了视觉系统、内嗅皮层第二层和海马齿状回组成的这条通路可能是视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时间:2018-06-22

  • 中科院学者最新Nature: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新发现

    视紫红质(Rhodopsin)与抑制型G蛋白(Gi)复合物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领衔的交叉团队,联合攻关,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视紫红质(Rhodopsin)与抑制型G蛋白(Gi)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这一研究人员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GPCR是最大的一类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受体家族和最重要的药物靶标,其通过偶联下游G蛋白和阻遏蛋白等多种效应蛋白转导胞外信号。在多种GPCR效应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Gi)可选择性偶联五羟色胺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等GPCR,发挥调节情绪、食欲、动机、认知和奖励等功能。徐华强研究员团队在GP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6-22

  • 基因编辑临床研究新进展:诱导型基因编辑核酸酶切除全长HIV-1前病毒

    ZFN在HIV-1感染的细胞中依赖Tat诱导9.8kb全长前病毒切除左图为示意图,右图为ZFN表达载体转染HIV病毒感染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切除效率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焕章教授实验室在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Zinc finger nucleases (ZFNs) induced by HIV-1 Tat excise HIV-1 from host genome in infected and latently infected cell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设计并构建出只在HIV感染细胞上才能切除HIV-1前病毒的诱导型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22

  • Cell子刊提出与主流假说不同的新观点:挑战人类“语法壁垒”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duction of Supra-regular Spatial Sequences by Macaque Monkeys”的文章,通过训练猕猴执行延时序列生成任务(delayed-sequence reproduction task),首次证明了猕猴也具有处理包含中央对称嵌套结构序列的能力;通过与学龄前儿童执行相同任务时的行为学表现对比,发现人与猕猴在加工处理该类型序列时的异同之处。该研究填补了语言进化和起源领域内的空白,并对“嵌套结构为人类所独有”这一领域内的主流假说提出挑战。这一研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6-22

  • 厦大Cancer Research发文:乳腺癌细胞中调控选择性自噬的新机制

    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Flightless-I blocks p62-mediated recognition of LC3 to impede selective autophagy and promote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Flightless-I蛋白抑制选择性自噬调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ancer Research杂志上,厦门大学陈航姿副教授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博士后何建平、博士生侯佩佩、陈旗涛。选择性自噬是细胞以自噬的方式选择性清除受损的蛋白或细胞器的过程,作为细胞的质量控制系统在细胞稳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21

  • 中科大学者发表Nature Immunology:
    发现抗TIGIT单抗可用于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中科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lockade of the checkpoint receptor TIGIT prevents NK cell exhaustion and elicits potent anti-tumor immunity”的文章,揭示了肿瘤发展过程中抑制性受体TIGIT可导致NK细胞耗竭,并证明抗TIGIT单抗可逆转NK细胞耗竭并用于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18日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大张清博士,通讯作者为中国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20

  • JBC:首次解析B型链球菌成孔蛋白CAMP因子晶体结构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CAMP facto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membrane-permeabilizing activity”的文章,利用X晶体衍射技术首次解析B型链球菌成孔蛋白CAMP因子的晶体结构,并揭示了该毒力因子行使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金腾川研究员(同为通讯作者)和Eric Brefo-Mens

    来源:中科大

    时间:2018-06-20

  • 北大学者PNAS发现黄芩为何能治疗肥胖,脂肪肝等疾病的奥秘

    黄芩苷通过“打开”CPT1A,让更多的脂肪进入线粒体燃烧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的研究人员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Chemoproteomics reveals baicalin activates hepatic CPT1 to ameliorate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hepatic steatosis”的研究论文,利用定量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传统中药活性分子黄芩苷治疗肥胖、脂肪肝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北京大学王初教授为通讯作者,戴建业博士为本文的第一作者。相对于现代医学,传统中医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6-19


页次:570/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61][562][563][564][565][566][567][568][569][5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