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Molecular Cell:精子发生过程中染色质高级结构“重编程”模式

    哺乳细胞配子发生时期染色质高级结构发生剧烈的重编程模式在真核生物中,线性DNA通过多层级地折叠以特定的三维结构存在于细胞核中。染色质三维结构对于基因调控、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其异常会导致基因表达失调和发育畸形。哺乳动物中,新的生命由精子和卵子的产生、结合以及随后的早期胚胎发育开启。在形成配子以及全能性胚胎的过程中,染色质需要经历减数分裂等重要的生物学进程,并发生一系列显著的染色质结构重组。然而由于以往的技术所限,人们对这种染色质结构重组的模式、分子机制和功能都知之甚少。清华大学颉伟教授课题组与南京医科大学吴鑫教授课题组合作,揭示哺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中染色质高级结构重编程模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3-06

  • Immunity:钱友存团队发现肺纤维化疾病的分子机制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被称作“不是癌症的癌症”,因为这种疾病的患者生存期仅2-3年,5年生存率也是低于30%,并且近几年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居高不下,IPF 的病因依旧是未知的,也没有特效药物用于治疗。研究证明促炎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辅助细胞Th17等在肺纤维化中有重要作用,但是炎症反应如何在肺纤维化过程中被触发和持续存在,仍然未知。在近期的免疫学顶级期刊(Immunity)上,发表了题为“Dysregulated Lung Commensal Bacteria Drive Interleukin-17B Production to Promote Pulm

    来源:北京义翘神州

    时间:2019-03-06

  • Nature子刊:一个可诱导的、可逆的蛋白剂量精确调控系统

    蛋白剂量水平将直接影响细胞命运决定和疾病发生。同一基因,如FOXG1,由于突变类型不同,会导致蛋白剂量差异,从而诱发多样化的症状。由于传统的敲除、敲降策略都难以精确调控蛋白表达水平,FOXG1综合征等类似蛋白剂量差异诱发疾病的研究进展缓慢。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s)分化可模拟人类早期发育和相关疾病。为了在hPSCs及其分化细胞中精确调控蛋白剂量,通过利用CRISPR/Cas9在hPSCs中引入小分子药物(ASV)敏感的降解决定子(degron),并耦联目标蛋白基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可诱导的、可逆的蛋白剂量精确调控系统,从而可通过ASV浓度精确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3-06

  • 中外学者PNAS揭示丝状病毒IKe结构

    清华大学医学院向烨研究组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Amir Goldbourt组合作于2019年2月28日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he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tructure of the filamentous bacteriophage IKe”(丝状噬菌体IKe冷冻电镜结构)的研究论文揭示丝状噬菌体病毒IKe高分辨结构。论文采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方法解析得到高分辨丝状噬菌体IKe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03-06

  • 中科院,北京大学Cell Stem Cell合作
    通过基因编辑长寿蛋白获得优质人类血管细胞

    生物通报道:血管再生对组织器官的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常规体外分化、培养的血管细胞对血管再生及修复作用有限,无法有效恢复缺血区域组织器官血供,一直是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因此,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体外培养的血管细胞存活能力及促进血管再生能力,可有效改善缺血后组织修复。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在Cell Stem Cell杂志发表题为“FOXO3-engineered human ESC-derived vascular cells promote vascular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3-05

  • PLOS Pathogens:NDRG1促进卡波氏肉瘤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新机制

    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Kaposi’s sarcoma associated herpesvirus, KSHV)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肿瘤病毒,能导致卡波氏肉瘤、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和多中心性卡斯特曼病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KSHV感染宿主后能在机体内建立终身潜伏感染,KSHV基因组会随着每个细胞周期宿主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着细胞的分裂平均地分配到子代细胞中,保证了较为恒定的病毒基因组拷贝数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从而有利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建立长期潜伏感染。目前,KSHV基因组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2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3-05

  • 挑战生理极限!眼睛里滴点“药”,哺乳动物就能获得超级夜视能力

    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技术,用简单的含有纳米天线的针剂给哺乳动物提供夜视能力,使动物能看到超出可见光谱范围的红外线。而且,这种视觉增强是暂时的,不会干扰动物看可见光的能力。这项研究为探索大脑神经网络和协助视觉修复提供了转化机会。论文发表在Cell杂志。“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广泛地拓展了纳米技术在实验室和临床转化方面的应用,”生化和分子药理学副教授Gang Han说。“这些纳米天线让科学家们可以探索许多有趣的问题,从大脑如何解释视觉信号,到帮助治疗色弱、色盲。”可见光谱是人眼所观察到的光谱的一部分,典型的哺乳动物视觉范围在400到700纳米波长之间。长波长的光,如近红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3-04

  • 中国学者同期两篇Science文章:CRISPR单碱基编辑的脱靶问题和解决方案

    生物通报道:基因编辑工具的快速发展令生物学研究领域着迷,目前第三代DNA剪刀的主角是CRISPR,而2016年新出现的一种​​新碱基编辑方法:不会引起随机的DNA缺失和插入,而是替换一个DNA基因,也吸引了生物学家的注意。这种称为单碱基编辑的方法是由与CRISPR-Cas9(nCas9,切口酶)变体与另外一种称为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构成,用T代替C,通过导向RNA直接指向正确DNA位置。单碱基编辑器主要分为两类,胞嘧啶单碱基编辑器(CBE)与腺嘌呤单碱基编辑器(ABE),分别由胞嘧啶脱氨酶或改造的腺嘌呤脱氨酶与nCas9蛋白融合而来,对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3-04

  • 中美科学家Cell首次实现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能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教授研究组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韩纲教授研究组合作,结合视觉神经生物医学与创新纳米技术,首次实现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能力。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2月28日(美东时间)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并被《Cell》杂志选为本期唯一科普视频进行重点推广(文末可点击视频观看)。自然界中电磁波波谱范围很广,以波长划分由短至长包括γ射线、X射线、UV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能被我们眼睛感受的可见光只占电磁波谱里很小的一部分(图1),这是由眼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3-04

  • eLife:SETD3蛋白作为β-actin组氨酸甲基化酶的结构与功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超教授课题组与波兰华沙大学Jakub Drozak实验室合作,解析了SETD3与β-actin多肽的高分辨复合物晶体结构,并结合酶活实验揭示了肌动蛋白(Actin)第73位组氨酸(His73)的N3位甲基化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ETD3-mediated histidine methylation on β-actin”2月20日在线发表于《eLife》杂志。细胞骨架主要有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三种成分,其中微丝在细胞形态维持、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物质运输等细胞内重要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微丝主要由Actin通过聚合形成,Act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3-04

  • 中国学者Science最新发文:首次在个体水平上发现单碱基编辑系统存在脱靶效应

    人类遗传疾病和农作物农艺性状很多情况下是由基因组中的单个或少数核苷酸的突变引起的。因此,基因组中关键核苷酸变异的鉴定与定向修正是人类遗传疾病治疗及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基因组编辑工具单碱基编辑器的开发,为定向编辑和修正基因组中的关键核苷酸变异提供了重要工具,展现了其在遗传疾病治疗与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等方面潜在的重大应用价值。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发表了题为“Cytosine, But not Adenine, Base Editors Induce Genome-wide Off-target Mutations in Rice”的文章,首次在体内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3-01

  • 中国科学家2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及其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2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蛋白质机器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研究,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以及乳腺癌患者易发淋巴结转移新机制。来自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学院定量生物学中心毛有东课题组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结合,解析了人源蛋白酶体26S在降解底物过程中的七种中间态构象的高分辨(2.8~3.6埃)精细原子结构,最好局部分辨率达2.5埃。这些三维结构展现了惊人的的时空连续性(Spatiotemporal continuity),生动呈现了原子水平的蛋白酶体和底物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首次实现了对AAA-A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3-01

  • 衰老并不是一个完全随机紊乱的过程,Aging Cell发现其中的规律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记录了线虫成虫第一周内每隔24小时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发现衰老过程乱中有序,失稳的表象后有维稳的机制在起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以“DAF-16 stabilizes the aging transcriptome and is activated in mid-aged Caenorhabditis elegans to cope with internal stress”为题发表在Aging Cell杂志上,由NIBS董梦秋博士领导完成,文章一作是李尚桐、赵汗青和张攀。这项研究最出人意料的发现与转录因子DAF-16有关。DAF-16受胰岛素信号负调控,同时也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3-01

  • 曹雪涛、刘娟最新发表Immunity文章:天然免疫及炎症调控新靶标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在激活机体抗病原体免疫应答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过程中发挥关键性调控作用。DC的体内迁移对于其成熟活化及功能调控至关重要,DC迁移紊乱可能导致DC在炎症部位的过度聚集及活化,导致组织过度炎症,甚至引发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探索DC迁移过程的调控机制对于深入了解DC在天然免疫与炎症中的作用,并寻找DC迁移或活化异常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研究组和刘娟副教授研究组发表了题为“CCR7 Chemokine Receptor-Inducible lnc-Dpf3 Restrains Dendriti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3-01

  • PLoS Medicine:中国农村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情况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特别是儿童,经常不适当地服用抗生素,包括普通感冒、喉咙痛或耳痛,大多数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病毒感染。抗生素的滥用增加了全球抗菌药物的耐药性(AMR),这不仅增加了感染和疾病的治疗难度,而且过度利用了本就不丰富的医疗资源。近日,山东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孙强教授作为独立通讯作者撰写的学术论文《Long-term outcomes of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to reduce antibiotic prescribing for childhoo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

    来源:山东大学

    时间:2019-02-28

  • Nature Immunology:李斯特菌劫持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新机制

    李斯特菌通过其分泌的毒素蛋白LLO诱导线粒体损伤,促进NLRX1发生多聚化并与自噬蛋白LC3结合进而促进线粒体自噬通路的激活。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一类选择性自噬过程,通过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受损的或者多余的线粒体从而完成对细胞代谢水平和命运决定的调控。然而生理或者病理条件下哪些物质可以诱发线粒体自噬反应,又由哪些分子特异性介导了线粒体自噬通路的激活,是此研究领域仍亟需解答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isteria hijacks host mitophagy through a novelmitophagy receptor to evad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2-27

  • Lancet:先天性钴胺素代谢缺陷所致可逆性脑病

    《柳叶刀》杂志(The Lancet)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医学期刊,以其独立而权威的声音传递着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且高端的信息。其信息承载量之大,内容之权威、新颖,使之成为全球临床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刊物之一,在医学界的影响甚至超过了《Nature》和《Science》。2月16日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焉传祝教授团队在Lancet上发表了题为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caused by an inborn error of cobalamin metabolism”的文章,介绍了一则关于先天性钴胺素代谢缺陷所致可逆性脑病的临床病例报告。齐鲁医院王胜军副教授和赵玉英

    来源:山东大学

    时间:2019-02-27

  • 山东大学生科院最新发表PNAS文章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周传恩教授课题组在豆科植物发育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AGLFprovides C-function in floral organ identity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AGAMOUSinMedicago truncatula”以直接投稿的方式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该文章以山东大学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课题组成员赵阳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周传恩教授为通讯作者。植物器官叶片与花的发育息息相关,茎端分生组分化发育出花还是叶片由一系列MADS转录因子所调控,

    来源:山东大学

    时间:2019-02-27

  • 南京农业大学Genome Biology构建世界首个植物重复基因数据库

    植物在千百年的进化中,怎样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植物会复制自己基因,丰富自己的基因库数量。多了自己的“同胞胎”兄弟姐妹,基因在生物体中就“声势壮大了”,团结起来力量大,不仅能抵御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还能增加进化变异的机会,实现物种分化和多样性。以往的研究发现,有的植物有复制自己基因的功能,即通过不同类型复制方式产生一个与原基因序列相同的新基因。基因复制产生的两个同源基因称为重复基因或“姊妹基因”。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测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越来越多的植物基因组被破译。目前已经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植物超过200种,包括单细胞绿藻,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2-26

  • Neuron:饶毅等提出脑研究的“化学连接组”新概念

    2019年2月21日,重要国际学术期刊《神经元》发表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实验室的论文:“化学连接组学:绘制果蝇的化学传递图谱”。 其摘要中明确提出“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蝇的相关工具是强有力的资源”。 通过物理光学成像、化学、分子生物、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学多学科交叉,创造了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新概念、新途径和新资源三者合一的罕见范例。国际专家称为“有远见”、“杰作”。 文章以与众不同的“我们定义‘化学连接组’”为开始。文章指出:虽然对部分的单个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有很多研究,但迄今对全部递质及其受体作为整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化学连接组是反映其生物学整体重要性的新概念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9-02-26


页次:551/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51][552][553][554][555][556][557][558][559][5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