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顶级期刊揭秘!香蕉熟得快不快,甜不甜,原因都在这里

    7月15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金志强研究员团队联合华大基因、法国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并发布了双单倍体香蕉野生种M. balbisiana 的精细基因组图谱。9份香蕉种质材料重测序、44份香蕉样品转录组测序数据还表明,香蕉A、B亚基因组有显著结构差异,香蕉成熟速度、品质、口感等性状也有相应的遗传基础。以上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Plants》。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起源于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现已成为全球出口量最大的水果,年交易额达100亿美元。现代可食用香蕉品种超过100种,它们在形态特征、营养成分等方面呈现丰富差异。这些品种大多是来源于2个古老的香蕉祖先种——

    来源:华大科技

    时间:2019-08-05

  • 厦大学者Nature子刊揭示对于乙肝病毒复制至关重要的结构

    HBx是HBV的一个具有多维功能的非结构蛋白,在HBV的感染、复制和致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期来自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BH3-like domain and Bcl-xL interac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解析了乙肝病毒(HBV)X蛋白(HBx)BH3-like基序与宿主抗凋亡蛋白Bcl-xL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在体内外模型中证实了该基序对HBV复制的重要性;基于此发现设计的短肽HBx-aa118-127可抑制HBV。该研究为靶向HBx的抗HB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8-02

  • 清华大学发表Nature封面文章: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发布

    清华大学依托精密仪器系的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该芯片是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基于此研究成果的论文“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天机芯片架构”(Towards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with hybrid Tianjic chip architecture)作为封面文章登上了8月1日《自然》(Nature)。本期《自然》封面图天机异构融合类脑计算架构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目前占主流的专有人工智能有很大局限性,可以赋能各行各业的人工通用智能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08-01

  • DR3信号通路通过调控ILC3从而调节肠道炎症的新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邱菊研究组的研究成果Activation of DR3 signaling causes loss of ILC3s and exacerbat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该研究报道了DR3信号通路通过调控肠道3型天然淋巴细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ILC3)从而调节肠道炎症的新机制。死亡受体3(DR3)和它的配体TL1A被报道在炎症性肠病(IBD)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过去的研究表明,DR3/TL1A信号通路能够通过促进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8-01

  • Nature子刊:内质网蛋白Nogo-B促进肝脏炎-癌转化新机制

    肝癌是第二大癌症,与其他肿瘤相比,肝癌发生的诱因常由于长期的肝脏慢性炎症,如慢性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在诱导炎症发展成肿瘤的众多因素中,炎性微环境的差异是肝脏炎-癌转化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但是,这种炎性微环境如何激活细胞诱导癌变的调控网络和功能机制仍未阐明。7月2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鹏远课题组的题为ER-residential Nogo-B accelerates NAFLD-associated HCC mediated by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of oxLDL lipo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8-01

  • 破解家蚕基因组,丝绸之路焕发新光彩

    一张小小的芯片,正引发多国角力,波诡云谲。事实上,关键产业的竞争,在国际大舞台上,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条小小的家蚕,也曾引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在科研领域中,跨国合作早已成为趋势。尤其是面对重大课题,往往需要汇聚全球领域内的顶尖科学家及资源,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回国不久的夏庆友接到了一个让他震惊无比的消息:原本待与日本共同开展的家蚕基因组计划,被日方单方面中止,并且对方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单独开展家蚕基因组研究长达3个月。看似平淡无奇的小家蚕,为什么会让国际合作形如一纸空文?家蚕基因组研究的国际竞争一度呈白热化状态回溯发生在2003年的这起家蚕基因争夺战的原因,夏庆友指出,家蚕可视遗传性

    来源:华大科技

    时间:2019-08-01

  • 我国科学家发现强力灭蚊新工具

    一直以来,蚊子都是夏天最讨厌的害虫,吸人血,传播疾病,还很难被杀灭。日前,我国科学家传来好消息:通过放飞经过辐射加共生菌感染双重手段处理的雄蚊,以蚊治蚊,清除了实验区域内可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的野生白纹伊蚊种群,让人期待。 顶级学术期刊《自然》7月18日发表一篇论文,展现了一种强有力的灭蚊新工具。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团队在广州两个实验区域,放飞大量经过辐射加共生菌感染双重手段处理的雄蚊,以蚊治蚊,实现了对实验区域内可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的野生白纹伊蚊种群的清除。 这种灭蚊新工具是什么原理?靠谱吗?什么时候能投入大规模应用?请看经济日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19-08-01

  • Nature Medicine:肠道细菌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关!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一种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症候群,是育龄妇女无排卵性不孕最主要的原因,以高雄激素、排卵异常和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常伴发胰岛素抵抗。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缺乏病因学治疗手段。此研究成果是从临床问题出发,揭示了肠道菌群紊乱作为重要危险因素,促发PCOS的新机制。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研究员团队合作发表了题为“Gut microbiota-bile acid-interleukin 22 axis orchestrates polycystic ovary syn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31

  •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Nature Cell Biology发现RNA甲基化调控癌症发生机制

    m5C修饰是mRNA上分布广泛的碱基修饰形式之一,但对于进入细胞质内的含有m5C修饰的mRNA的命运决定及其在生理和病理中的调控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团队联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周芳坚团队、谢丹团队和中科院生化细胞所黄旲团队合作研究,发现m5C通过细胞质内新结合蛋白YBX1调控mRNA的稳定性,进而调控膀胱癌的增殖和转移。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团队首先绘制了膀胱癌组织中mRNA上的m5C单位点图谱,发现癌症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倾向于高甲基化修饰,随着膀胱癌分级、淋巴结转移的疾病进展,相关原癌基因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31

  • 浙大学者Nature子刊揭示经典致癌通路的天然免疫识别调控机制

    DNA天然免疫识别是存在于机体中几乎所有类型细胞的一类古老而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生物学机制,不仅对于我们抵抗微生物感染至关重要,更在自身免疫、肿瘤免疫和细胞命运决定中有重要功能。定位于细胞质的DNA受体cGAS能侦测到病原微生物DNA或者因细胞损伤或基因组不稳定而泄露的染色质DNA和线粒体DNA,合成环状小分子cGAMP以激活内质网定位的接头蛋白STING,从而组成STING信号复合体(Signalosome)活化关键激酶TBK1和关键转录因子IRF3,并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生成 I型干扰素、干扰素诱导基因(ISG)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引起免疫应答,并通过多种未知机制改变细胞命运。来自浙江大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30

  • eLife:FcγRIIB-I232T变异体功能丧失的全新分子机制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附属二院陈伟课题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课题组、生命中心刘万里课题组合作在红斑狼疮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权威期刊《eLife》杂志上发表了名为“FcγRIIB-I232T polymorphic change allosterically suppresses ligand binding” 的论文。该论文从临床免疫科学问题出发,联合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单细胞生物物理学、分子原位动态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聚焦FcγRIIB-I232T变异体受体功能丧失的分子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提出了与红斑狼疮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FcγRIIB-I2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9-07-30

  • 军事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发现去泛素化酶OTUD3在肺癌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通报道:去泛素化酶的研究这几年逐渐成为泛素化修饰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去泛素化酶的功能被揭示,但关于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揭示去泛素化酶的生理功能的报道却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去泛素化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更重要的是,目前在人体发现的去泛素化酶数量仅有100个左右,与泛素连接酶的数量相去甚远,这意味着一个去泛素化酶可能调控多个底物。相应的,一个底物也将受多个去泛素化酶共同调节,这给去泛素化酶的生理功能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近期,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发表了题为“The deubiquitylase OTUD3 stabilizes GRP78 and pro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30

  • 福建师范大学欧阳松应教授中美联合攻关研究成果在《Nature》上发表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欧阳松应教授课题组在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Regulation of phosphoribosyl ubiquitination by a calmodulin-dependent  glutamylase》为题(DOI: 10.1038/s41586-019-1439-1),发表在《Nature》主刊(影响因子:43.07)。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致病性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效应蛋白SidJ可以被宿主体内的一个钙调蛋白CaM结合并激活,进而通过谷氨酸化修饰(Glut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

    时间:2019-07-29

  • 华中科技大学李熳团队证明了vIPAG中电针镇痛的重要靶点

    疼痛会让我们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它是我们的身体受到威胁的报警信号,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功能。但它也是各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困扰着人类健康。一系列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在慢性疼痛(如膝盖痛、腰痛、偏头痛和纤维肌瘤)背景下具有镇痛作用。然而电针疗法(在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上施加微量低频脉冲电流)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靶点尚不清楚,严重阻碍了电针疗法镇痛的临床推广应用。为了验证该通路的存在及其作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授李熳领导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对其进行研究。目前的观点认为,内源性调控系统失衡以及可塑性改变是疼痛持续慢行化的关键。腹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lPAG)属内源性疼痛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29

  • Nature:广州生物灭蚊成果上榜!

    在中国城市广州的两个岛屿上,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几乎消灭了世界上最具侵入性的蚊子种类 - 亚洲虎蚊(白纹伊蚊,本地俗称花脚蚊)。他们首次在田间试验中结合使用两种有前景的控制技术,将白纹伊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4%。7月17日他们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利用Wolbachia pipientis感染的雄蚊使得雌蚊无法繁殖下一代——Wolbachia pipientis是一种具有阻断昆虫繁殖和传播致病病毒(如登革热、寨卡病毒)能力的细菌。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蚊子生态学家Peter Armbruster说,这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白纹伊蚊根除试验之一,他为该研究撰写了一篇评论。他认为,这种方法与其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23

  • 丝绸之路 | 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结束了,故事却刚刚开始

    ​1在科研领域中,跨国合作早已成为趋势。尤其是面对重大课题,往往需要汇聚全球领域内的顶尖科学家及资源,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回国不久的夏庆友接到了一个让他震惊无比的消息:原本待与日本共同开展的家蚕基因组计划,被日方单方面中止,并且对方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单独开展家蚕基因组研究长达3个月。 看似平淡无奇的小家蚕,为什么会让国际合作形如一纸空文? 家蚕基因组研究的国际竞争一度呈白热化状态回溯发生在2003年的这起家蚕基因争夺战的原因,夏庆友指出,家蚕可视遗传性状丰富,基因组大小合适,对害虫防治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一早被确定为鳞翅目昆虫基因组计划代表生物。

    来源:华大科技BGITech

    时间:2019-07-23

  • 沈阳师范大学第一单位发表Science:发现新的哺乳型动物化石

    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的中国、美国、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合作课题组经过6年的研究,最终证实在我国内蒙古宁城五化地区发现的侏罗纪哺乳型动物化石——微小柱齿兽,具有与现生哺乳动物同样的舌骨构造,而在此之前发现的更古老的哺乳型动物化石都没有完整的舌骨保存下来,大多只有牙齿或不完整的头骨等。这一研究发现以“New Jurassic mammaliaform sheds light on early evolution of mammal-like hyoid bones”为题,公布在7月19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为芝加哥大学著名学者罗哲西,以及波恩大学的Thomas Martin。第一作者

    来源:生物通综合

    时间:2019-07-22

  • 最新论文发现新型抗银屑病候选化合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许叶春课题组、柳红课题组和唐炜课题组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了一篇封面文章。合作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骨架的4-型磷酸二酯酶(PDE4)选择性抑制剂,口服和外用均可有效改善银屑病模型小鼠的皮肤症状,且部分评价指标优于上市药物Apremilast。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顽固难治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是当今皮肤科领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该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已有药物用于银屑病的治疗,但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迫切需要发现新靶点和研发新药。PDE4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嗜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7-22

  • 曹雪涛Science长文:一种新型天然免疫识别受体

    人们对于机体如何识别外源病原体DNA的分子机制已有多年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发现的能够识别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体(例如cGAS)存在于细胞质中,而绝大多数D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进入细胞核内释放病毒基因组DNA并在核内进行复制。然而,科学界对于细胞核内是否存在病毒DNA特异性的天然免疫识别分子尚不清楚。7月19日,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的论文,报道该课题组发现了机体感知与甄别入侵病毒DNA的一种新型天然免疫识别受体(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样,该受体分子能够在细胞核内特异性地识别病毒DNA,

    来源:南开大学

    时间:2019-07-19

  • Cell Discovery:SIRT3介导层次性组蛋白去β羟基丁酰化的分子机制

    清华大学医学院李海涛课题组在Cell Discovery杂志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for hierarchical histone de-β-hydroxybutyrylation by SIRT3”的研究长文。该文章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uin家族成员SIRT3介导的层次性组蛋白去β羟基丁酰化(hierarchical histone de-β-hydroxybutyrylation)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化学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据了解,这是领域内首次报道去乙酰化酶家族成员中sirtuin亚家族和锌依赖HDAC亚家族在组蛋白去酰基化方面具有层次性消除活力差异。组蛋白β羟基丁酰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07-19


页次:539/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31][532][533][534][535][536][537][538][539][5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